自2002年以来,中国遭遇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然灾害,动荡的国际形势也给中国在海外的公民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每次遭遇自然灾害和国际局势动荡时,中国政府和军队都及时伸出温暖的大手,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今,我们仍然清晰地记起在非典、南方冻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军民联合抵御自然灾害时的令人感动的画面。清晰地记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领导在灾区一线慰问,和-军民一道抗灾时那劳累的身影;清晰地记得国家派出的军用飞机从利比亚撤回的中国公民与亲人团聚时那狂喜的情景……作为一个出版社,忆及此,我们总有一种冲动,要出版一本书,还原那惊心动魄又令人感动不已的历史瞬间,永远记录下党和政府、人民军队对于人民的深厚感情,记录下人民对于党和政府、人民军队的深挚感激。这就是李海洋、李存葆出版这本《国家救援——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
李海洋、李存葆主编的《国家救援》,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奉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及时化解危局:全力以赴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齐心协力抗击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众志成城夺取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舟曲抢险救援伟大胜利,审时度势果断迅速撤离我驻利比亚人员等;热情讴歌全国军民共度艰险、迎难而上、同心同德的民族气概。这本图文并茂的新书出版,亦是为党的十八大敬献的一份厚礼。
序 论砥柱擎天彰显中华气概——写在《国家救援》出版之际
第一篇 送瘟神——抗击非典行动纪实
1.风起河源——SARS突袭
2.CDC在行动
3.前仆后继
4.总书记南下
5.登陆北京
6.生死时速
7.一诺千金
8.总理到一线
9.总书记的川南之行
10.相信北京
11.用生命担当
12.悲壮十日
13.小汤山志
第二篇 鲜花在冰雪中绽放——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行动纪实
1.非常时刻,非常牵挂
2.打通南北大动脉
3.保路再战井冈
4.会战广州站
5.抢修电网
6.雪中送“碳”
7.夺取最后的胜利
第三篇 “5·12”大集结——汶川抗震救灾行动纪实
1.举国共赴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唐家山战歌
4.决战109隧道
5.生命之歌
6.什么爱,最伟大
7.废墟下,花朵并未凋谢
8.生死大营救
9.山尖上的悬停
10.不愧“沙家浜连”
11.生命之梯
12.2008万个军礼
13.唤醒生命
14.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
15.一名空降兵的坚守
16.志愿者:我们都是汶川人
17.“512”中国携手世界
第四篇 热血昆仑——玉树抗震救灾行动纪实
1.同人民在一起
2.子弟兵,上
3.守护生命线
4.“蛇眼”的威力
5.灾区“格桑花”
6.特殊战斗——抢救寺庙文物
7.听我口令:1、2、
8.没有双腿的警察
9.地震中迎接新生命
10.藏家女儿的热血
11.丈量生命的高度
12.志愿者之歌
第五篇 缚蛟龙——舟曲泥石流抢险行动纪实
1.半夜噩梦
2.令出中南海
3.军民奋起
4.温总理现场指挥
5.生命不屈
6.搜救幸存生命
7.红军传人
8.迎战死神
9.给逝者以尊严
10.挑战软基
11.决战决胜
第六篇 国家责任——利比亚撤离中方人员行动纪实
1.北非的战争阴云
2.班加西,风暴之眼
3.战争阴影,笼罩中国工地
4.中南海的号令
5.不惜一切代价
6.一个都不能落下
7.共产党员:坚守到最后
8.唱着国歌过境
9.中国军人在行动
10.真正的中国力量
11.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12.世界的回报
13.世界一齐喝彩
编后记
第一篇送瘟神——抗击非典行动纪实
黄昏,中国北京,解放军某部招待所楼前的院子里,卫戍区某部红三连奉命集结。
指导员彭宇明正在给全连讲话。他是个30多岁的高个子军官,戴眼镜,略带山东口音:“同志们,今天我们的任务是24小时负责招待所的警戒。现在,这栋楼里住的都是地方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刚从非典战场上撤下来,总共休息24个小时,然后还要返回医院。”他看了看表,“从现在起,他们只能再休息16个小时了”。
有的战士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知道连长周志超的爱人就在地方医院当护士长。
“楼里休息的战友大多是女同志,大家要注意纪律。”彭宇明继续说,“在做好警戒的同时,我们要做好服务,院子里的清扫、消毒要保证到位。这些医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非典第一线,他们是最可敬的人。我们红三连一定要把他们照顾好,保证他们的休息!保证24小时动作无声、东西轻拿轻放。能不能做到?”
“能!”战士们声音洪亮。
“都给我小点声!”彭宇明压低声音急急地说,“下面请连长布置任务”。
周志超皮肤黝黑,也是一个高个子,他的声音低沉有力:“这次任务的意义不多讲了。我们是谁?我们是淮海战役第一个把红旗插上济南城的红三连!这次任务必须圆满完成!三排长,你们的位置在……”
16个小时之后,2003年4月14日清晨,三辆白色的大客车缓缓驶出招待所的院子。招待所砖红色的院墙上挂着红色的横幅:“向战斗在非典战场的白衣天使致敬!”经过24小时休整的医生和护士向车下的战士们挥手告别,他们都戴着口罩,但从眼神看出,他们在微笑。
“敬礼!”周志超的声音比任何一次都洪亮高亢。红三连全体官兵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侧,齐刷刷地行着军礼。
大客车右转驶入几乎没有其他车辆的大街,渐行渐远……
此时英国伦敦附近约克郡的斯蒂文先生刚刚看完天气预报,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抱怨这初春多雨的天气,而是迅速地转到BBc新闻台,仿佛期盼着什么消息。
“……这是中国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是中国最繁华的一条大街,而现在几乎诡异的空无一人……”电视画面上的大街上空空荡荡,商户几乎都关闭了,“新一届的中国政府令人惊奇地保持着开明的态度,他们似乎并不认为这场灾难是不能说的秘密。相反,他们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着高度密切的联络,同时,调动了全国的医疗研究力量包括军队的医疗系统,倾尽全力在救助病人和研究病毒……”随后电视中播放了18世纪西班牙型流感和曾经肆虐欧洲的黑死病造成的尸骨成山、令人不寒而栗的悲惨画面,画外音播放的是:“瘟疫,这一人类历史中的冷血杀手,又出现在了21世纪!”
“哦,天哪!”斯蒂文先生惊恐地感叹。
2003年的冬春之交,威胁中国、亚洲乃至大半个世界的敌人竟然是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SARS病毒!数月间,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州、特别行政区香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相继遭到这种病毒的猛烈攻击,山西告急,内蒙古告急!一场没有硝烟的抗击非典病毒战役迅速展开……P3-4
砥柱擎天彰显中华气概
——写在《国家救援》出版之际
报告文学集《国家救援》,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奉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遭受威胁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及时化解危局:全力以赴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齐心协力抗击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众志成城夺取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舟曲抢险救援伟大胜利,审时度势果断迅速撤离我驻利比亚人员等;热情讴歌全国军民共度艰险、迎难而上、同心同德的民族气概。这本图文并茂的新书出版,亦是为党的十八大敬献的一份厚礼。
危急时刻充分展示了党中央的卓越驾驭能力
规模宏大的国家救援行动是展示党和政府驾驭能力的特殊政治平台,是彰显民族精神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世界瞩目窗口,是彰显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特别战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山崩地裂,赖有砥柱擎天。中国共产党在91年的漫长岁月中,从诞生到发展壮大,带领人民闯过了激流险滩,领导国家渡过了重重难关,实行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举世公认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纵观新世纪以来,不论哪一次大灾大难骤然降临,哪一场大疫大病悄然袭来,哪一阵国际上大风大浪突然发生,全世界从我国战胜危难的国家救援行动中,都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亿万军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沉着应对、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党中央领导集体亲临一线,率先垂范。2003年初春,一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突然暴发,人人自危,举世关注。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中国抗击非典战争最前沿阵地的广州,专门同来自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座谈。听说南方医院等在收治病人过程中医务人员无一感染时,总书记说:“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配备有效的防护设备,不断完善对医护人员的保护措施。这不仅关系到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疾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他又说:“广东地区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我们既为一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感到揪心,又为广大医护人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患者恢复健康而感到欣慰。”座谈会即将结束时,面对在场的30多位医护人员代表,胡锦涛真诚地说:“拜托各位把防治工作做好,并转达我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深深谢意。”说完,总书记站起来深情地向大家鞠了一躬。
党中央领导集体统揽全局,化解风险。2003年4月17日,刚刚回到北京的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建立工作机构和协调机制,保证防治工作所需资金。
党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亲民爱民。2008年初,中国南方数省发生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贯穿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京珠高速全线瘫痪,广州火车站等待回家过年的滞留旅客30余万人缺衣少食,华南电网部分瘫痪,电力设施损毁严重,中南4省89县市断水断电,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干扰。1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全国的抗灾救灾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坚决打好抗灾救灾这场硬仗!”面对冰雪灾害的肆虐与进攻,全军和武警部队64万抗灾大军临危受命,风雪出征,紧急投入“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国家救援行动中。胡总书记、温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充分展示了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情况的卓越驾驭能力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博大胸怀。
党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务实高效。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其破坏强度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产生的巨大摧毁力,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十分惨重。地震发生仅半个小时,胡总书记就做出了抗震救灾重要指示;两个多小时后,温总理就从北京飞赴灾区。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专门会议,并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紧急吹响抗震救灾的冲锋号角。无论是多军种的调遣,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国家各专业部门的协调,都做到了快速、高效,把地震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把抢救生命的可能性推到最高限度。迅速高效的决策反应能力,不仅为整个抗震救灾行动赢得了先机,而且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在领导抗震救灾中,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科学筹划,精心构建了国家和军队、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等各种救援力量,密切协作、集成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为整个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服务人民。在历次抢险救援中,军队和武警部队官兵忠诚践行了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被胡主席亲切称赞为:“你们不愧为人民子弟兵。”全军各级坚决贯彻“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总要求,像组织作战一样精心组织抢险救援,优化行动方案,优化兵力部署,优化装备组合,优化资源配置,以坚强的领导、科学的指挥和坚决的行动,确保抢险救援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参加抢险救援的部队,自觉把人民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尽一切力量,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部队迅速进入最需要的地方,在最危险的时刻,勇敢地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战胜非典疫情,还是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无论是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还是舟曲抢险救援,无论是飞赴利比亚大规模撤离我驻利人员,还是其他应急抢险行动,许许多多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场景,生动诠释了我军官兵视人民为亲人,同死神抢时间的忠诚勇敢。由此让我们更加坚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始终忠实践行服务人民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做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人民军队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英勇善战。一次次面对巨大艰险的挑战,一次次经受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军队和武警部队官兵一次次展现了“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不惧疲劳、连续作战,成为抢险救援的突击队和主力军。回顾近年军队遂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和平年代运用人数最多、参与兵种最广、行动要求最快的大出征、大抢险、大救援。从增援小汤山组建专门医院迎战SARS瘟神,到传染病专家姜素椿主动在自己身上注射非典康复者的血清,寻找战胜病魔的制胜法宝;从武警吉安支队政委李三生鏖战冰雪5昼夜坚持不下火线为亡父奔丧,到二炮某工程技术总队电力抢修队千里驰援郴州提前恢复供电供水;从汶川震区首批15名空降勇士全部写好遗书,在茂县4999米高空成功实施伞降,到成都军区陆航团邱光华机组献身山谷;从14.6万救援大军经铁路、公路、空中立体扑向灾区,到160余名将军奋战抢险一线;从某红军师奋战烈火打通宝成线109隧道,到爆破唐家山堰塞湖;从吴勇沉着指挥玉树军民奋起自救,到空军航空兵首次实现高原夜航;从舟曲人武部临危不惧,机智组织干部职工和群众安全转移,到组织大型工程机械昼夜作业会战疏通白龙江;从亚丁湾护航的徐州舰破浪穿越地中海,到空军航空兵伊尔一76机群鹏程万里飞抵利比亚接运遇险同胞;从建设多支国家专业救援队,到关键时刻发挥拳头作用,无不验证了正加速“三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遂行多样化任务中具有了快速反应能力、战略筹划能力、战略投送能力、敢打硬仗的攻坚能力、科学救援能力和团结奋斗的协作能力。
自2002年以来,中国遭遇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然灾害,动荡的国际形势也给中国在海外的公民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每次遭遇自然灾害和国际局势动荡时,中国政府和军队都及时伸出温暖的大手,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今,我们仍然清晰地记起在非典、南方冻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军民联合抵御自然灾害时的令人感动的画面。清晰地记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领导在灾区一线慰问,和-军民一道抗灾时那劳累的身影;清晰地记得国家派出的军用飞机从利比亚撤回的中国公民与亲人团聚时那狂喜的情景……作为一个出版社,忆及此,我们总有一种冲动,要出版一本书,还原那惊心动魄又令人感动不已的历史瞬间,永远记录下党和政府、人民军队对于人民的深厚感情,记录下人民对于党和政府、人民军队的深挚感激。这就是我们出版这本《国家救援——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热情帮助。我们衷心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应急办公室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这本书很难又快又好地做出来。我们还要感谢吴恭让、宿聚生、弓艳、沙志亮等军旅作家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不计得失地辛苦写作,这本书也很难顺利出版。我们还要感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关部门对本书选题的认可和实实在在的帮助,感谢中国出版集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鼓励与鞭策。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出版了。我们既感到欣慰,也感到惶恐。欣慰的是,它将呈现给广大读者;惶恐的是,不知道读者会怎样评价这本书。但我们有一点是问心无愧的:现代出版社这个团队尽力了。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