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莫言、余华,都视他为写作上的老师!
福克纳创作生涯近4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120多篇,还有诗歌、杂著多种。
盖威著的《福克纳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详细地介绍了作家坎坷、贫穷而又光辉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福克纳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盖威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莫言、余华,都视他为写作上的老师! 福克纳创作生涯近40年,创作了长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120多篇,还有诗歌、杂著多种。 盖威著的《福克纳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详细地介绍了作家坎坷、贫穷而又光辉的一生。 内容推荐 盖威著的《福克纳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记叙的重点是福克纳的一生的生活轨迹,包括他的学业、家庭、婚姻、游历等等,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也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进行了介绍。除此之外,对他的某些重要作品也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家的福克纳。 目录 序言 游走在家乡与世界之间 第一章 少年时代 1.逝去的偶像 2.性情相反的父母 3.牛津的新家 4.矮个子的童 5.喜爱阅读的厌学者 6.辍学 7.与父决裂 8.徜徉在诗海 第二章 青年时代 1.两个好朋友 2.第一次失恋 3.飞行员之梦 4.酒鬼诗人 5.为女人写作的男人 6.锋芒初露 7.玩忽职守的邮政所长 8.职业作家生涯的开始 9.在欧洲的写作生活 10.第二次失恋 第三章 探索之路 1.重回牛津 2.写诗与写小说之差异 3.一项伟大的发现 4.一生最阴暗的时期 5.保密的创作 6.冒险的出版 7.圣殿 第四章 婚后生活与创作 1.成家 2.初负盛名 3.喜迁新居 4.重写《圣殿》 5.痛失爱女 6.纽约之行 7.好莱坞盛隋邀请 8.终日为稿费忙碌 第五章 中年时期 1.身陷婚外恋 2.情人离去 3.紧张的创作 4.嗜酒成性 5.债台高筑 6.六年沉寂开始 7.鸳梦重温 第六章 步入老年 1.十年《寓言》 2.重拾声誉 3.枯木逢春 4.喜获诺贝尔文学奖 5.俘获芳心 6.医院的常客 7.为政府奔命 8.最后的人生 附录 福克纳生平 获奖辞 获奖时代背景 福克纳年表 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 试读章节 1.逝去的偶像 威廉·福克纳全名是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他于1897年9月25日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的新奥尔巴尼。他的这个名字是由其祖父约翰·韦斯利·汤普森·福克纳取的,其中的“威廉”是为了纪念他们家族中的著名人物——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福克纳上校而定下的。 威廉·克拉克·福克纳在当地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上校”。“老上校”具有多种身份: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从这方面来说,他确实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并与众不同的人。“老上校”的一生囊括了南方三大传奇:有关家庭出身和个人风采的骑士传奇;有关内战前“黄金时代”的种植园传奇;有关战后从北方撤到南方的投机政客的议院席位的拯救者传奇。 “老上校”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因为他作战英勇,战功卓著,所以成了身佩勋章的战争英雄,博得了“黑羽爵士”的称号,深受一些南方将领的赞许。在马纳萨斯,“老上校”率领最早成立的“木兰花步枪团”的士兵走向光辉的胜利。 后来,士兵们因反对他而推选约翰·斯通为团长(原因不明,好像是由于“老上校”过分“严厉”、“残忍”、“鲁莽”)。 “老上校”为了补救这一事件,成立了第二个团——“游击巡逻队”,继续作战。 在南北战争的最后几年,“老上校”靠偷越封锁线发了大财。战争结束后,他用这些钱修筑了一条当地唯一的铁路,还写了几部小说,这一切为他赢得了日后鹊起的良好声誉。 但是,“老上校”的人生结局不可谓不悲惨:他死于一个原先的商业合伙人理查德·瑟蒙德的枪下,横尸在一个叫里普利的小镇的街头。虽然人已逝去,但里普利仍然留存着与他有关的标志:他那装饰得十分华丽的宅邸还在那儿;他的坟头仍然矗立着一座8米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他修的铁路仍然是那里唯一的铁路。 威廉·克拉克-福克纳死去多年以后,跟随过他的仆人对人谈起他时,仍然称他为“老东家”。跟他们一家人和邻居一样,仆人们都管“老上校”的儿子(也就是福克纳的祖父)约翰·韦斯利·汤普森·福克纳叫“小上校”或干脆叫“上校”——尽管他们都知道,他从没打过仗,他的光荣和称号都是继承来的。 “老上校”支配着整个家族的想象力,福克纳的姑奶奶们主持着所有讲述“老上校”传奇故事的仪式。他们一家还为南北战争期间“老上校”麾下的“游击巡逻队”中生还而且健在的成员举办聚会。会上,大家总要把有关“老上校”的传奇故事喋喋不休地讲了又讲。 由于“老上校”的影响,福克纳在很小的时候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偶像,继承了曾祖父热爱文学的传统。早在9岁的时候,福克纳就说:“我要像曾祖父那样当个作家。”并且把这句话一再重复,最终变成了他的一句口头禅。福克纳第一部小说《坟墓里的旗帜》中的萨托利家族就是直接取材于“老上校”。 2.性情相反的父母 福克纳的家族因为“老上校”而被认为是名门望族。但是,福克纳的父亲默里·福克纳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对于家族经营的事业,默里唯独对海湾——芝加哥铁路公司感兴趣。他喜欢火车站。在那里,女人们来来往往、走走停停;男人们闲坐着聊天,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和平安然。他从小就喜欢看火车轰隆隆地经过,喜欢听火车嘹亮悠长的汽笛声。长大以后,他对火车以及火车站的喜爱之情仍然有增无减。 默里在密西西比大学混了两年便退学了。离开学校后,默里就跑到铁路上当起了司炉,后来还当过火车司机和列车长。全家搬到新奥尔巴尼后,他参与管理了全线客运。到了里普利,他又干起了财务。几年之间,默里不停地换着工作,他太不安分了,有负于父亲对他殷切的期望。 促使默里做出改变的人,正是他那优秀超群的弟弟小约翰·韦斯利·汤普森·福克纳。弟弟同样在密西西比大学学习,但不同于哥哥的“不务正业”,弟弟成绩优秀,毕业后将要继承父亲的衣钵,进入法律、银行和政界。 P2-4 序言 游走在家乡与世界之间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世界文坛的奇才,被认为是继乔伊斯之后最突出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1949年,他因创作了《喧嚣与骚动》等不朽名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长达40年的文学生涯中,他一共写出了19部长篇小说、75部短篇小说,以及许多诗歌和散文。1928—1942年是福克纳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是一个被他称为“无可匹敌的时代”。这一时期,他每年至少出版一本到两本书,而且他大部分的经典作品——《喧嚣与骚动》、《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等都是在这时期创作的。无论是从福克纳表现美国南方历史现实、探索人类命运的深刻思想性来看,还是从他运用自如的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等艺术技巧来看,福克纳无疑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 本书记叙的重点是福克纳的一生的生活轨迹,包括他的学业、家庭、婚姻、游历等等,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也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进行了介绍。除此之外,对他的某些重要作品也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家的福克纳。 福克纳身材矮小,这使他几乎终身陷入自卑之中。但是同时,他聪明的头脑和极高的天分又让他毫不讳言自己是个天才。有时候他是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依恋家乡和家庭,但又不愿意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安分地生活和工作。当他终于挣脱桎梏远走高飞,种种不习惯却使他无比思念家乡。在艺术创作方面,他走的路可谓崎岖不平,初入文坛,他忍受着默默无闻带来的痛苦,好在幸运之神让他遇到了几个肯帮助他的良师益友。稍微有点名气时,他又遭遇了无数个无情的退稿,使得他不得不借钱度日。福克纳确有可爱之处,但却时而冷漠、毫不体恤别人;他仁慈善感,但有时却残酷无情。他既有极高的创造力,又有极强的破坏力。 他在读的故事中和学到的举止行为中,发现各种各样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伪装、角色和面具。最后,紧迫感使他行事更加谨慎。从20多岁到40岁出头,他觉得自己“是要干一番大事的”。即使能力日渐减退以后,他还认为自己必须继续做一个“干事业的人”,因而深感苦恼。然而,他的事业都是独自一个人干的。他和别人在一起时,也往往是玩儿,有时为了休息,有时为了“使人们相信他的故事”,但无不为了保护自己的写作风格大胆而富有冒险精神,有时候坚决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而大胆揭露种族问题。他的某些小说充满了别扭的开端及不和谐的结尾,但却很意外地能够让读者接受这些开端、结尾而不嫌弃。 福克纳尽管有很多缺点,但是他终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某些闪光之处更是汇集于一身而让人肃然起敬。希望读者们在阅读这部传记的时候能够全面地了解福克纳,并且爱惜和体谅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