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节日志(土族青苗会)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上民众生存智慧、家国理想、社会传统维系机制的集中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关系着文明脉络的延续、民族精神的凝聚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节日志》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节日(包括庆典、祭会)为对象,对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规范的记录。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对传统节日最大规模的记录,是中国首部节日专志,是21世纪初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

本书是《中国节日志》之《土族青苗会》分册,由赵宗福、胡芳主编,内容有土族青苗会的组织、节日缘起、仪式活动、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节日用品、节日文献、调查报告等。

内容推荐

甘青河湟地区的青苗会是汉、土、藏等多民族共同传承、共同参与的重大传统节日。土族青苗会是河湟青苗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地方神信仰传入土族地区后逐渐形成的,以保护农业生产为主旨的集体性农事祭祀节日,具有涵盖地区广、信仰色彩浓厚、区域和民族特色鲜明等特点。土族青苗会是多元文化碰撞下形成的文化瑰宝,它就像一个隐秘的文化密码,既传递着土族历史演进和文化变迁的模糊信息,又鲜活展现了土族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与存活现状。

欲知更多知识,请看由赵宗福、胡芳主编的《中国节日志(土族青苗会)》。

目录

综述

 一、土族青苗会生成和传承的语境

 二、土族青苗会的节日体系

 三、土族青苗会的内容与形式

 四、土族青苗会的社会功能

志略

 一、节日时空

准备时间

正式节期

村落

村庙

广福寺

二郎庙

常山庙

歇马殿

常爷池

佑宁寺

龙王山

老爷山

鄂博

崩康

苏克斗

雷台

 二、组织

洮州青苗会

马路

牌头

朝山会

嘛呢会

会首

大牌头

庙官

小牌头

特肉其

老者

什典增

宦爹

法师

法拉

喇嘛爹

苯苯子

拉巴

师家

阴阳

 三、节日缘起

庙神

龙王

娘娘

神箭

二郎神

龙神

常遇春

四月八孛纳顿的来历

龙王山的传说

大庄村龙王的来历

青苗会的起源

常遇春的传说

老爷山朝山会的传说

大通大小煤洞朝山会的起源传说

 四、仪式活动

柏春

跳勃

堂运

罚香

浇青苗水

护青苗

祈雨

龙王山祈雨

卧田沟村祈雨

赶池

走湫子

浪青苗

让尼

赞坛

立插牌

转箭牌

祭鄂博

坐镇

安镇

发神箭

念嘛呢经

大小暑祭祀

装脏

煨桑

背经

斯过拉

斯古仁·辛勒

搭红

神卜

订立乡规民约

巧·保力嘎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嘛呢调

唱佛号

朝山锣鼓乐

土族花儿

大通青苗会花儿

互助土族青苗会花儿

法师舞蹈

 六、游艺娱乐

赛马

苏木达

哇力都

 七、节日用品

油面馄饨

素盘

哈力海

烫水油饼

哈流

麦索尔

芽面馅饼

斯拜·都拉斯

毡帽

木尔格·迭

秀苏

达包·普斯尔

恰绕

勺哇土族头饰

嘛呢杆

神轿

幡杆

响刀

神牌

《甘珠尔》经

嘛呢感本

羊皮鼓

锣鼓

神旗

 八、节日文献

甘南高原上的族群合作——洮州青苗会的人类学研究

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神圣的文化建构——土族民间信仰源流

青海风俗简志

寻根行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调查

邦邦会及其来源探索

朝山会——青海大通老爷山庙会介绍

庙会、集会、娱神、娱人——对临潭新城镇龙神赛会的考察

青海省互助县唐日台村龙王信仰调查报告

村落仪式的象征意义研究——人类学视野中的纳家措哇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苗会与文化多样性

青海大通老爷山朝山胜会渊源考释

春风得意青苗会

踏青歌舞鸡蛋会

春天里的节日:土乡青苗会

大通农村青苗会的演变

大通老爷山朝山会初探

调查报告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土族青苗会调查报告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勺哇土族乡青苗会调查报告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大庄村土族青苗会调查报告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张家庄村青苗会调查报告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二月二勃仪式调查报告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土族端午护青习俗调查报告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朝山会调查报告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汉族青苗会与西王母信仰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庙神

土族青苗会是各村庄迎请本村庙神巡游村界、保青护苗的农事祭祀节日。庙神是村落保护神,青苗会的各项仪式均围绕着庙神而举行,庙神也是青苗会各项仪式的受祀者和至高无上的主宰。土族村落中一般都有村庙,庙内供奉着一两个或三四个本村村民们信仰的地方神祗,这些地方神祗中有一个必然是本村特有的神祗。互助、民和两地土族供奉的庙神有较大差异,如互助土族村庄的庙神有龙王、尼答克桑、柴俩布桑、丹木煎桑、勒木、路易加勒、齐尔加、丹木陈、卓勒玛等,民和土族村落供奉的庙神有二郎神、娘娘爷、黑池龙王、摩劫龙王、水草大王、四郎爷、锁劫大帝、显圣大王、青石宝山河池龙王、铁别帝帝(供奉于官亭镇鲍家村)等。其中,二郎神虽供奉于中川乡吴张家村庙中,却不是该村庙神,而是整个三川地区的区域保护神。具体地说,互助地区土族村庄供奉的庙神明显受到了藏传佛教影响,而民和地区土族村庄供奉的庙神道教色彩更浓一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土族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青苗会期间,各村庙神除了享受祭祀外,其神像还要被抬着转山和巡游村界,以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避免青苗遭受冰雹侵袭等。

龙王

土族青苗会的祭祀神灵之一,是土族人普遍信仰的地方保护神,其信仰遍及青海省互助、民和和大通土族聚居区。互助土族的龙王供奉和信仰地大致在东山、东沟、丹麻等地,民和土族的龙王供奉和信仰地则在官亭、中川等地。土族人认为龙王能保佑一个村庄或某一片区域在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举例来说,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广福寺中供奉的村落保护神就是龙王,村民们称之为“佛爷”。目前,大庄村供奉有赤龙、白龙和黑龙三尊龙王,其中以赤龙为尊。三个龙王分别为红脸、白脸、黑脸,身穿明朝官服,平时被供奉在神轿内,外面用五彩绸布盖住,禁止他人掀看。村民们对龙王的信仰非常虔诚,碰到建宅、结婚、搬迁等重大事情都要向龙王请示,农历五月份全村闭斋也要请龙王定日子。青苗会期间,村民们要抬着龙王神轿巡游村界,祈求其护佑。民和三川地区也有龙王信仰,如中川乡王家、辛家、上马家、朱家和官亭梧释、结龙、赵木川郭家等村供奉黑池龙王,中川乡鄂家、宋家等村供奉摩劫龙王。青苗会期间和纳顿节期间,村民们要抬着龙王神轿巡游本村地界。

娘娘

土族青苗会的祭祀神灵之一,青海互助、民和、大通等土族普遍信仰的地方保护神。据说佑宁寺修建之前,互助地区已经有娘娘信仰,七世加塞降伏了娘娘,娘娘才成为藏传佛教中最普通的神祗之一。互助土族称娘娘为“勒木”,其供奉和信仰地大致在东山、丹麻、东沟、五十等地。关于其来历,主要有九天玄女、金山圣母、三霄娘娘三种说法。20世纪50年代之前,互助东沟大庄的娘娘求雨活动十分出名,娘娘神轿所经之地,县太爷遇着也得下马,躬身让其先通过。民和土族供奉的娘娘全称为“九天威方太乙圣母元君”,实际上就是九天玄母娘娘,人们尊称为“娘娘爷”,其供奉地和信仰地大致在前河、杏儿、官亭和下川等地。互助、民和、大通等地的土族民众认为娘娘能保佑村庄或某一地区一年内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并能替人禳灾治病、降福于人。因此,信仰娘娘的土族村庄不仅在转山、插牌、安镇、求雨、防雹、祭鄂博时要抬着其神轿,借助娘娘的神通,村民们婚嫁合八字、治病、选吉日、给孩子取名也要向娘娘祷告,求助于娘娘。青苗会期间,互助、民和两地供奉有娘娘的村庄要给其烧香磕头、搭红、献牲,举行各种仪式祭祀娘娘,并抬着娘娘神轿巡游村界。

P101-103

序言

节日文化,总是牵动着人们关于生活的记忆和怀念。

家庭、长辈、同伴、乡亲、乡情,家乡连带着童年的欢乐与顽皮、长者的庄严与慈祥,好像留给人们一种无法释怀的文化记忆,节日总是与美好连接,与传统相通。庄严时,仪式伴随着敬畏与伦理,是期待和秩序,是未来的希望与祝福;祥和时,它令人淡忘生活的艰辛,把尊严和快乐送到所有角落;狂欢时,它恣意释放,给突破约束的本能找到出口。总之,节日使生命具有更丰富的节奏和更多的美感,也使社会在张弛之间更加富有弹性而变得温馨。正是这种切身的节日文化感受,标示了节日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节日成为全人类生活的必需。不同的文明体系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创造着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也正是这种美好的创造,使人类社会得以在节日中露出会心的微笑。

作为社会文化关系的纽带和文化传承创造聚集的联结点,节日成为文化研究者观察文化表象,洞悉文化内涵,了解时代变迁,收集各种文化符号,探寻文化深层结构的切入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对节日研究的关注,不仅是学术方法论的建构,更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学术责任所在。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劳动剩余时间增长,节庆中的创造力越来越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需要,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更是成为从理念到方法上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准的基础工作。

作为一个文化艺术领域的“老兵”,或思考文化,或感受艺术,或体验文化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和谐,或了解民众的创造和需要,节日这个绚丽多彩的“舞台”,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感叹其创造的智慧,观察其变迁的纠结,总是让我受益匪浅。故很愿意尽一点绵薄之力,为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有志于此的后来者提供一点方便。因此有了《中国节日志》这样的学术聚集,也有了我这个“老头”在这里的几句唠叨。想的是传统与未来的和谐,也算是国家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的一砖一瓦,不敢言志在千里,但十分期待《中国节日志》能够成为典籍,能够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一点印记,以无愧于我们的历史和未来,这当然要仰仗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和智慧。

有幸与诸公为伍,共襄盛举,很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兴奋。算是一个老人的祝愿吧。是以为序。

周巍峙

2013年12月(癸已年甲子月)·北京

后记

《中国节日志·土族青苗会》(JRZ2009037)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的子项目。该项目立项较早,是我所申请到的第一个《中国节日志》子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我对《中国节日志》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其调查和写作的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连续申请到了《中国节日志·春节(青海卷)》《中国节日志·老爷山花儿会》两个子项目。目前,《中国节日志·春节(青海卷)》已结项出版,《中国节日志·老爷山花儿会》项目的调查工作已基本结束,正在整理、撰写过程之中。

《土族青苗会》立项之后,我们根据项目要求,联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与青海民族大学的专业人员,组织了一支学历较高、专业素养较好的课题组队伍。因考虑到研究领域和深入调查的需要,课题组由胡芳副研究员、文忠祥教授、鄂崇荣研究员、邢海珍副教授、唐仲山教授等5位学者组成。课题组成员中,除了唐仲山教授是藏族外都是土族学者,长期从事土族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有着较为深厚的科研积累,而唐仲山教授长期在热贡地区调研,对同仁土族文化有着较为细致而深入的关注。

土族是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较为分散。因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和周边人文环境的不同,青海互助、民和、大通、同仁及甘肃天祝、卓尼等地的土族文化有较大差异,其青苗会的举办时间、形式和内容也都有所不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青海互助、民和、大通、同仁和甘肃卓尼各选了一个田野调查点,又将与土族青苗会有紧密联系的互助土族跳“勃”活动和在青海河湟地区有广泛影响的大通老爷山六月六朝山会列为专题调查报告,进而给各个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要求他们深入调查,严格按照《中国节日志》项目的要求,完成文本的撰写与照片、录像、录音资料的拍摄与记录工作。后来,考虑到青苗会是青海河湟地区汉、土、藏等多民族共享的文化事象,为了多方位地呈现河湟青苗会多元复杂的文化形态,也为了与土族青苗会进行对照和比较研究,又吸收李言统副教授为课题组成员,对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的汉族青苗会和王母信仰进行了专题调查。

从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多次赶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等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对各地土族青苗会进行了翔实细致的田野调查,并对互助土族跳“勃”、老爷山朝山会、同仁土族端午护青节俗、民和县隆治乡的汉族青苗会和王母信仰进行了专题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活态资料,基本完成了相关的拍照、摄像工作。

因节日时间和田野调查点极为分散,相对而言,土族青苗会的调查工作进行得较为艰难。尽管如此,课题组成员仍克服诸多困难,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了较为扎实而细致的田野调查。以卓尼勺哇土族青苗会的调查为例,该地处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脑山地区,离西宁600多公里,山高谷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调查条件十分艰苦。课题组在调查中本着亲历实录、客观公正的原则,克服语言、交通、住宿及没有信息提供人等诸多困难,跋山涉水,深入调查点,与村民们进行了现场访谈,对勺哇土族青苗会进行了调查与记录,并拍摄了相关影像资料。

从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课题组成员陆续交稿,分别完成了关于卓尼勺哇乡、民和中川乡、互助东沟乡大庄村和大通县城关镇土族青苗会的4篇调查报告,以及互助大庄村土族跳“勃”仪式、同仁年都乎土族端午护青节俗、大通老爷山朝山会、民和隆治乡汉族青苗会及王母信仰4篇专题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完成之后,开始综述和志略的撰写工作,于2014年4月初完稿送审。

2014年10月9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本成果进行了评审。会上,李松主任、王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的徐万邦教授和王建民教授、青海师范大学米海萍教授、《节日志》编辑部的崔阳和魏玮等领导和专家对本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为项目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于他们严谨求实、科学客观的治学态度,我们心怀敬意和谢意。会后,由胡芳副研究员根据专家们的建议进行了详尽的修改和最后的审阅定稿。

在这里,我们要郑重说明一点,虽然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规范的文本撰写,也有着多年从事民俗学、民族学调查与研究的经历,但遗漏错疏之处难免,我们期待着大家的批评指正。

最后,我们要感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对《中国节日志·土族青苗会》的关怀和督导,感谢评审专家们严肃认真的把关和指导,感谢崔阳编辑对项目的支持与完善,感谢所有课题组成员的辛勤付出,更要感谢那些为课题组成员调查时提供丰富信息的访谈对象和给予各种调查便利的联络人,以及所有参与青苗会文化事象的各民族父老乡亲,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他们所构建的以信仰为精神内核的传统节日是乡土中国最古老而真实的面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

赵宗福

2014年4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