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码(艺术大师的秘密生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伊丽莎白·伦迪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伊丽莎白·伦迪著的《无码(艺术大师的秘密生活)》中,作者收集了这些艺术家最离奇的秘闻轶事——你的历史老师绝对不会告诉你这些。当然,作者必须精挑细选。伟大的艺术绝非始于文艺复兴,绝非随着安迪·沃霍尔的逝世而消亡,也并非局限于这35位艺术家的作品。作者选择的是你们最熟悉的一些艺术家——这些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在鼠标垫、铅笔、手提包和海报上随处可见。

内容推荐

伊丽莎白·伦迪著的《无码(艺术大师的秘密生活)》,著名画家真实生活大揭秘,完全“无码”的生活轶事

也许我们应当庆幸,艺术大师的生活都不曾平淡无聊

在一次与高更激烈争吵后,文森特·梵高拿起剪刀,割下了自己的耳垂。后来,梵高搬到了巴黎附近的一片麦田边。画下名作《麦田群鸦》一个月后,梵高举枪自杀了。

可如果你认为梵高悲惨至极,那你一定不了解爱德华·蒙克。蒙克童年,家人不是过世就是发疯。可在他的画布上,主人公却从不逃避,直面恐惧,对着血红的暮光发出了一声有力的尖叫。

在那些流芳百世的惊世之作背后,身负盛名的艺术大家到底在过着怎么样的生活?读了这本书,也许下一次你去博物馆参观时,会对墙上的名画多几分更立体的认识。当然,别让这些小小的故事,阻碍你欣赏艺术——虽然它们都是事实。

目录

扬·凡·艾克

桑德罗·波提切利

列奥纳多·达·芬奇

阿尔布雷特·丢勒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

时代的艺术:拉斐尔·桑西

米开朗琪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伦勃朗·凡·莱因

约翰内斯(扬)·维米尔

弗朗西斯科·戈雅

时代的艺术:米洛的维纳斯

雅克·路易·大卫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

爱德华·马奈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

埃德加·德加

保罗·塞尚

奥古斯特·罗丹

克劳德·莫奈

亨利·卢梭

文森特·梵高

时代的艺术:浮世绘和葛饰北斋的影响

乔治·修拉

古斯塔夫·克林姆

爱德华·蒙克

亨利·马蒂斯

巴勃罗·毕加索

时代的艺术:非洲艺术

爱德华·霍普

迭戈·里维拉

马克·夏加尔

马塞尔·杜尚

乔治亚·欧姬芙

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

雷内·马格利特

萨尔瓦多·达利

弗里达·卡罗

时代的艺术:前哥伦比亚艺术

杰克逊·波洛克

安迪·沃霍尔

试读章节

扬·凡·艾克

1385?—1441。07。09

乍看之下,《阿诺芬尼夫妇像》似乎并不起眼。画中是一派温馨安逸的家居情景,还有一只长着毛茸茸尾巴的小狗、一双脏鞋子。细看之下,画中的细节才变得生动起来:倒影在枝形吊灯上摇曳着,阴影落在一个木雕装饰物上,室外的一棵树上樱花盛开。当你望向房间的后壁,会注意到墙上有一行华丽的拉丁文:“扬·凡·艾克曾在此地。1434年。”

这是画家的署名—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画家署名之一。一个画家这样刻意地想要引人注目,是前所未有的。长期以来,画作的主题都是神灵的荣耀,画师不会在作品上署名,他们也不会关心明暗、透视、景深这些问题。然后,突然就出现了这么一幅纯粹世俗的画作—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他们的小狗。这幅画有阴影、三维再现,还有署名。这幅画不但是全新的,而且具有变革意义。

艺术家的产生

我们对扬·凡·艾克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出生在尼德兰(现属荷兰),但是给他一个机会吧。“艺术家”这个概念的产生正是拜他所赐,因此谁都不能草草略过他的传记。艺术史中关于他的记载最早出现在1422年。当时他身为荷兰宫廷画师,在海牙绘画。1425年,他被任命为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的宫廷画师和男侍(男侍是个荣誉职位)。菲利普很敬重艾克,常常派他出使国外,执行外交使命,还做他孩子的教父,并在他去世后给了他的遗孀一大笔抚恤金。一次,由于手下没有及时支付艾克的薪水,公爵写信痛斥了他的手下,这封信至今还保存着。凡·艾克第一幅为世人所知的画作也是他最有名的画作之一。《根特祭坛画》是为根特的圣巴夫大教堂创作的多翼式组画,这幅画的铭文中记载,这幅画由休伯特·凡·艾克开始创作,由扬·凡·艾克在1432年完成。我们对休伯特知之甚少,尽管铭文中说他的艺术成就“高于任何人”。史学家认为,他应当是扬的兄长。这幅华丽典雅的祭坛画一反几个世纪以来的绘画传统,体现出了一种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三维意识,而不是承袭以往平面的、符号式的表现手法。对光和影的表达更突出了这一点。画家还革新了颜色的选用,使用了油彩颜料,而非蛋彩颜料(用蛋黄或蛋清调和的颜料)。油彩颜料能一层层叠加,从而创造出一种半透明的颜色;它们也不易干,使画师能进一步润饰画作(这就是米开朗基罗不喜欢油画的原因—他认为油画适合胆怯懦弱的人)。其结果就是画作的景深更深,色彩更鲜明,作画时也更易于掌控。

魔镜,魔镜,墙上的魔镜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凡·艾克最著名的画作—创作于1434年的《阿诺芬尼夫妇像》。画中的丈夫穿着带皮衬的斗篷,戴着一顶硕大的黑色帽子(当时的勃艮第时髦绅士符合礼仪的打扮);妻子戴着白色的头巾,穿着绿色的长裙和蓝色的内裙。后面的墙壁上悬挂着一面圆形凸面镜,镜子镶嵌在华丽的框架中。镜子反射出了窗户、新婚夫妇,还有最有意思的—两个站在门口的模糊身影,其位置非常精确:如果一个人站在门口望向屋内,他的影像就会映射在镜中的那个位置。在镜子上方,是那个奇妙的署名:“扬·凡·艾克曾在此地。”

这幅画非常重要,为什么呢?首先是画作的题材。它所绘的并非宗教内容,而是普通人物,不是什么圣徒、殉道者或者王室成员。其次,这幅画展现出了非常鲜明的现实主义。光线从窗户中射进来,妻子的脸沐浴在柔和的光辉中,丈夫斗篷的皮衬看上去非常柔软、蓬松,我们甚至还能看到窗台上橘皮中的小坑洼。

至于这幅画中的人物是谁、这幅画意欲表现什么,至今仍然存在争议。早期的文献称这幅画是一个叫赫尔努尔·勒·芬的男子肖像。19世纪的学者把这个名字和阿诺芬尼家族联系了起来。阿诺芬尼家族是在勃艮第经商的意大利纺织商人。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画中人是乔瓦尼·第·阿尔戈·阿诺芬尼和他的妻子乔瓦纳·赛纳米。可是最后才发现,这对夫妇的结婚日期是画作上标明日期的30年后。如今,学者们对此依然存在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画中人是乔瓦尼和他的前妻,而另一些学者认为画中描绘的是阿诺芬尼家的另一个人。

“诸画家之王”

凡·艾克在1441年7月9日与世长辞。去世后,这位“诸画家之王”的名声传遍了欧洲。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是他画风的最佳继承人之一。维米尔笔下那些光线充足的中产阶级家庭室内的景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艾克的遗产。凡·艾克也使日后的画家觉察到了自己身份的重要性。在全部作品中,他都署上了自己的大名,在其中几幅画作上,他甚至写着:“扬·凡·艾克创造了我。”也许我们对他鲜有了解,但他那著名的署名却在告诉人们,他相信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重要性。

她到底有没有怀孕?这是个问题

很多人看到《阿诺芬尼夫妇像》的第一反应是:“哇,这个女人怀孕了!”接着,他们就会窃笑起来,因为这幅名作描绘的是婚礼—或者更糟—订婚的情景。难道这是奉子成婚?事实是,画中的女子不过是在按当时的时尚打扮自己。在15世纪,衣裙的前身有大量多余的布料,因此女人们必须把它们提起来才能走路(如果你认为这很荒唐,我有两个字送给你:护腿)。所以我们可不能因为她看上去像是在5分钟内就要分娩,就断定她怀孕了。

消失的羔羊

在1950年至1951年修复《根特祭坛画》的过程中,美术专家在这幅画中发现了许多后人的补笔和糟糕的修复,所以他们就开始着手试图消除损害。在研究这幅画作的X光片时,他们发现油画的局部—《羔羊的崇拜》部分图像被大范围重画,原画中的羔羊被拙劣的模仿遮盖住了。修复者想要让原画中的羔羊浮出水面。他们从羔羊的头部开始修复,但根特城的居民们开始不耐烦起来,他们想要取回画作。修复工作者别无选择,只得归还尚未修复完毕的画作。今天,如果你仔细看画中的羔羊就会发现,它居然长着4只耳朵,而不是两只。

行业秘密

至于凡·艾克为何突然引入现实主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其中最有颠覆性的是英国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和物理学家查尔斯·M。法尔科提出的理论。他们两人提出,凡·艾克使用了诸如曲面镜、小透镜之类的光学仪器,才创造出了那相片般精准的图像。他们这套理论的物证,在《阿诺芬尼夫妇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就是夫妇两人身后的凸面镜。如果把镜子转到凹面,就能将影像反射在墙壁上,艾克就能追踪那个影像了。

在2001年出版的《秘密知识:重新发现早期大师丢失的技艺》一书中,霍克尼指出,在凡·艾克的时代,镜子和透镜的作

用已广为人知。鉴于使用透镜会导致视角的细微偏移,霍克尼和法尔科声称,他们已经仔细寻找,并发现了这幅绘画中存在视角偏移的证据。至于为何没有一位当代画家指出凡·艾克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画家在利用镜子作画,霍克尼和法尔科的解释是,这些画家把这个技巧当作行业秘密,不希望外界知道。

艺术史学家大多对霍克尼的说法嗤之以鼻。他们说,15世纪的玻璃还非常不完美,根本无法投影出清晰的影像,而且,投影这个点子和文艺复兴思想背道而驰。此外,也没有一篇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论文提到过光学原理的运用。争论如火如荼,至今仍在继续。P2-6

序言

并非所有的艺术大师都过着悲惨痛苦、动荡不安的生活。实际上,不少艺术大师都沿着平凡的道路走完了一生。他们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颐养天年,最后寿终正寝。然而,还有许多极负盛名的艺术家的人生充满坎坷。伦勃朗遭遇了令他名誉扫地的破产,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资产化为乌有;雅克-路易·大卫差点在法国大革命中掉了脑袋;安迪·沃霍尔被一名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开枪打伤;还有好几名艺术家对毒品严重上瘾(没错,说的就是你,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好几位有犯罪前科(你要怎样为自己申辩呢,亨利·卢梭),此外,至少还有一名艺术家经常对妻子实施家暴(嘿,爱德华·霍普,你说她咎由自取,这可不算是什么理由)。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过着艰难的日子。马克·夏加尔在一个严谨的、充满爱与信仰的家庭中长大——他可不像列奥纳多·达·芬奇那样是个私生子;也不像杰克逊·波洛克,他的家庭陷入了贫穷的深渊;更不像乔治亚·欧姬芙,她眼看着爸爸得上了慢性酒精中毒、妈妈受着肺结核的折磨。也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有夸张浪漫的风流韵事。杨·维米尔深爱他的妻子(至少表面上是,因为这对夫妇养育了15个孩子)。在这一点上,他和下面这些家伙有着天壤之别:克劳德·莫奈在结发妻子身患癌症,奄奄一息时,竟开始和后来的第二任妻子私通。巴勃罗·毕加索曾经一度忙着应付自己所有的情妇。迭戈·里维拉和弗里达·卡罗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充满戏剧色彩:其中包括两次结婚典礼,还牵涉一位20世纪

政坛风云人物的暗杀事件。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选择彻底避开这样的问题—传说中的禁欲主义者米开朗基罗深信,禁欲能延年益寿—他活了88岁。你甚至都不能断言所有的艺术家都是疯子。爱德华·蒙克把火车上的陌生人当成暗中监督他的警察,这的确不是杜撰;文森特·梵高的割耳事件也并非子虚乌有,但这些都只是极端情况。保罗·塞尚害怕别人触碰他的身体,对此他有着病态的恐惧。还有萨尔瓦多·达利有着非同寻常的性取向。也许他们并不疯狂,只是有点……怪异。

在本书中,我收集了这些艺术家最离奇的秘闻轶事—你的历史老师绝对不会告诉你这些。当然,我必须精挑细选。伟大的艺术绝非始于文艺复兴,绝非随着安迪·沃霍尔的逝世而消亡,也并非局限于这35位艺术家的作品。我选择的是你们最熟悉的一些艺术家—这些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在鼠标垫、铅笔、手提包和海报上随处可见。

你将会了解,哪位艺术家被控犯有谋杀罪,哪位死于梅毒,哪位被判死刑。你会发现,哪两位画家的绘画被改编成了百老汇音乐剧,谁曾在《爱之船》中客串演出。你将读到,是谁曾经说过“以开枪的方式吸引侍者的注意力,是可以接受的”;谁又曾在自己的客厅里呼朋唤友,痛饮狂欢。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还会遇见几个不称职的国王、三两位腐败的教皇、一小撮穷凶极恶的纳粹党人,还有至少一个声名狼藉的共产党人。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愉快的结局,你也许会悲哀地发现,你最喜欢的艺术家,竟然是一个奸夫、骗子、无赖,或者更加糟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再也不会和从前一样看待艺术了。当你下一次去博物馆参观时,当你看着那些挂在画廊中的杰作,并随口说出那些艺术家的段子时,你的朋友们会捧腹大笑,而导游会火冒三丈。你会对米开朗基罗的人体绘画、莫奈笔下的睡莲、沃霍尔所绘的玛丽莲·梦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还能在高端浮华的鸡尾酒会上诙谐机智地引经据典,畅谈一番,也可以在一篇枯燥乏味的学期论文中添上几则不甚光彩的名人轶事。

当然,千万别让这些流言蜚语阻碍你欣赏艺术。一个能够画出大师级作品的人也可以是一头蠢驴。而另一方面,了解这些艺术家受到的磨砺和创伤,能让你更深刻地明白为何他们最后取得了成功。而且,一个传记式的细节,也许能助你理解一篇晦涩的文章。

最后,也许我们应当庆幸——大多数艺术家并非死于无聊。许多一流艺术大师都曾经生活在混沌的边缘,而伟大的艺术正是因此诞生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