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斐编著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再探讨》认为,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就必须认真汲取苏共意识形态教育失效的教训,切实解决教育理论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切实抓住重点关键环节,站在新起点,从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去把握和谋划新的理论资源,主要立足于对“三大规律”的最新认识和实践成果,从合规律与合目的角度重新界定、取舍理想信念教育资源,认真反思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和利用问题,以辩证的否定,扬弃、重构教育资源,以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资源的即时性问题。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历来备受重视,但是毋庸讳言,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李少斐编著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再探讨》就是致力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的一本著作。书中通过系统清理、检讨、评估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入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力争回归、尊奉教育的原旨、本真,寻找更有效的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章 返本与开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现代转换与超越
第一节 近年来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综述
一 关于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研究
二 关于理想信念教育本质和经验的研究
三 关于重点人群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第二节 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本书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历史回顾与检讨反思
第一节 苏联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回顾与检讨
一 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列主义,将本国经验神圣化、绝对化,难以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的合法性、先进性
二 采用行政强制手段管控思想言论,屏蔽、封锁其他文化成果,难以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的纯洁性、统一性
三 苏联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的最严重流失: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首先丧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出现严重的人格分裂
四 苏联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的最严重误用:把“灌输”理解成运动式的“硬塞”和“强灌”,忽视生活载体的教育功能作用
本节结语
第二节 现代西方国家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探微
一 公开直接的文化宣教
二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身教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公民的“三观”
三 以文化消费品为载体进行价值观渗透
四 以校园课程及活动为载体进行灌输
第三节 当代中国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评析反思
一 主要方式、方法举要及评析
二 对我国当代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的反思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再探讨
第一节 面向生活实践汲取、重构、扩充理想信念教育资源
一 结合现实社会主义实践重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体系
二 结合社会主义历史实践重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
第二节 理想信念教育介质、载体优化问题再探讨
一 马克思主义的出场、传播形态对理想信念教育资源质量的影响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的世界化形态实现度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的质量问题
三 大众生活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介质
四 实践激励机制的选择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的优化
第四章 当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几个关键链接与着力点
第一节 正确认识处理“两制”关系问题
一 厘定标准,析出成果,拓展“两制”共处互鉴新空间
二 立足现实、摒弃空想,把握“两制”更替的正确方式
第二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及实现形式问题
一 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确立需要什么样的客观前提条件
二 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实现形式的艰辛探索
三 应从社会主义所有制探索过程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四 未来经济制度变迁的焦点和枢纽: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兼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路径问题
一 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巨大成就
二 苏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 对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方式的理论反思
第四节 正确认识人民公仆、廉价政府目标的兑现问题
一 苏联人民公仆、廉价政府目标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 人民公仆、廉价政府思想在当代中国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第五节 正确认识人民权利的保障问题——以苏联人权保障实践为例的分析讨论
一 苏联在生存权、发展权保障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二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 如何有效保障人民的权利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在新社会阶层延续——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与新方法的运用与检验
一 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的劳动、收入及阶层属性分析
二 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理想信念的现状分析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掌握新社会阶层群众的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