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上下)》,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部陶家家族史。它回顾了作者陶鼎来的祖父陶月波、父亲陶希圣、伯父陶翼圣、堂兄陶鼎来等陶家几代几口人的历史故事。全书共分四篇,包括:渊源篇、负笈篇、奋进篇、求索篇。适合大众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陶鼎来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上下)》,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部陶家家族史。它回顾了作者陶鼎来的祖父陶月波、父亲陶希圣、伯父陶翼圣、堂兄陶鼎来等陶家几代几口人的历史故事。全书共分四篇,包括:渊源篇、负笈篇、奋进篇、求索篇。适合大众阅读。 内容推荐 陶鼎来编著的《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上下)》讲述了这样一个家庭的变迁历史: 陶家,从元代末年起落籍在湖北省黄冈县陶胜六乡的一支陶家。祖父是读书人,取得过清朝的功名,但也不过只做了几任相当于地区专员一级的地方官;父亲一生从事具体的工程建设,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一些业绩,但很少有人为他报道宣扬;叔父虽然写了一辈子的文章,在学术上的成就曾经显赫一时,却因为卷进了近代中国最重大的政治漩涡,在中国大陆就一直没有人再敢公开提到他。到作者这一代,更没有人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为陶家写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但是当他年过80,并且有机会能够离开大陆,冷静地回想自己和家人的经历时,突然发现应当有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认识。因此,常有陶渊明“觉今是而昨非”的那种感触。…… 目录 根在陶胜六 自序 Ⅰ 渊源篇 一、溯源 1.从祖先说起 2.“陶”姓的来源 3.历史上的陶姓名人:陶侃陶淡陶潜陶弘景 4.从江西迁徙到湖北 二、陶胜六的家 1.“耕读传家” 2.祖父母的业绩 3.亲密无间的少年兄弟 4.辛亥革命 5.北京大学·北洋大学·五四运动 6.祖父母的婚姻观和几位姑妈的婚姻 7.我的母亲 8.我的婶母 9.我的出生 10.回访陶胜六 三、仓子埠 1.武湖之滨 2.大别山下 3.儿时伙伴 4.周四小姐 四、大冶富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1.清末的洋务运动和武汉地区工业经济的兴起 2.叔祖父的业绩 3.富源公司对父亲的影响 五、粤北山居 1.粤汉铁路韶坪段的修建 2.父亲的教训 3.车祸 4.痛失小妹 5.盛宴 六、上海启蒙 1.离开山区住进上海 2.叔父一家 3.智仁勇女校 4.祖母的爱比山高 5.“一·二八”日本入侵 6.四姑一家 7.第一次受伤 8.婆婆的秘密 9.第一次落榜 10.拾遗 11.亭子间里的呻吟 12.陶国柱 13.四姑家出了事 七、开封岁月 1.“上海来的小蛮子!” 2.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 3.教授家的生活 4.远足泰山 5.瞿弗章和赵三小姐 6.张仲和一家 7.“一二·九”学生运动 8.西安事变 9.七七事变 八、桂林作客 1.从河南到湖北 2.遇见叔父 3.灵川建桥 4.良丰半载 5.取道越南 Ⅱ 负笈篇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决定学习机械工程 2.西南联大第一级 3.轰炸!轰炸淹没不了西南联大的弦歌声! 4.“二唐”出走 5.巧遇叔父和“高陶事件” 6.家在滇西 7.张伯苓:“当年你们的梅校长还是我的学生!” 8.昆明的电影和影院 9.“我们的同学被打了!” 10.老师们 11.同学们 12.琴薰来校 13.再遇陶国柱 14.病况显现 15.终身大事 16.太平洋战争爆发 17.战局巨变 18.毕业以后的去向 二、綦江实习 1.“七十二拐”和臭虫 2.电化冶炼厂 3.一件使我后来非常遗憾的事情 4.一次“革命” 5.告别綦江 6.告别重庆 三、重返昆明 1.机场建设 2.西线大捷 3.中央机器厂 4.母亲当了绣花娘 四、离开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祖国 1.投考获取 2.出国前在重庆青木关的学习 3.出国前还要办的两件事 4.由昆明出国 五、“欧洲胜利日”后首航地中海 1.加尔各答 2.戈登将军号 3.欧洲胜利日 4.第一个美国朋友 5.海葬 6.苏伊士运河和塞得港 7.地中海 8.横跨大西洋 六、初上留学之路 1.邹秉文先生 2.华盛顿印象 3.万国公司和晏阳初教授 4.莫瑞斯农场 5.“那小汽车是我自己赚钱买来的!” 6.“你们中国入一定很懒!” 7.“V-J Day” 8.“从一粒沙子看世界” 七、双城记——校园生活 1.大学校园在双城 2.密西西比河 3.在校本部的解剖课 4.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 5.明尼阿波利斯的Burlesque” 6.埃里克森小姐 7.研究生公寓 8.从北欧移民过来的房东 9.装无线电与照相 10.《剃刀锋(Razor’’s Edge)》 11.《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 八、农业工程——一门新的学科 1.到美国学什么? 2.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 3.实习安排 4.土壤学成为一门主课 5.生物学的进展 6.“农业工程”到底是什么? 九、认识农业机械 1.从实际操作和回顾历史认识农业机械 2.拖拉机占领农业阵地 3.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发展 4.让荒原披上绿装的中心支座灌溉系统 5.社会影响重大的采棉机 十、印第安纳波利斯 1.印第安纳波利斯市 2.万国公司的铸造车间 3.初见黑人 4.普舍尔一家 5.《万国公司通讯(IHC News Letter)》 6.影响美国家庭的两件大事 7.家庭聚会和圣诞节 十一、北卡的农业和农机代理店 1.丹城 2.北卡的农业 3.棉花和烟草的生产迟迟不能机械化 4.农机代理店 5.建立农机代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6.威尔逊(Wilson)姐妹 十二、经济大衰退、罗斯福新政与田纳西河谷开发工程 1.经济大衰退 2.罗斯福新政- 3.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4.诺瑞斯水库 5.劳登堡水库 6.肯塔基水库 7.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8.现在的TVA 十三、去南方,追寻解放黑人和大沙暴的遗迹 1.去南方——开车旅行的乐趣 2.两次战争与美国黑人的命运 3.美国的黑人与棉花生产 4.大沙暴成为历史 5.大沙暴是不正确使用农业机械的后果 6.一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十四、中国出路 1.要让中国富起来 2.为国内局势揪心 3.父亲来信 4.冯玉祥访美 5.沈崇事件 6.爱林娜回美 7.刘仙洲访美 8.试探一条出路 十五、东行漫记 1.虔诚之旅 2.选择最新的新泽西收费公路 3.奠定美国立国基础——费城 4.城市规划体现立国精神的首都——华盛顿 5.自由女神像与联合国——纽约 6.独立战争的起始地——波士顿 7.美国为什么能建成新的民主国家? 十六、在美国的最后实习 1.结束学业 2.在美国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3.到加州实习 4.筹备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5.弗雷斯诺的棉花农场 6.半固定式地面灌溉系统 7.脉冲灌溉 8.“老板来了!” 9.从明尼苏达来的同乡人! 十七、告别美国 1.盼游子归去的国和家 2.告别美国朋友 3.在旧金山的奇遇 4.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 5.黑夜中起航 6.蔡传翰的洛杉矶艳遇 7.“两个世界”的秘密 8.腿病复发 9.夏威夷怀古 lO.难抹去的马尼拉印象 Ⅲ 奋进篇 一、回到祖国 1.香港团圆 2.上海 3.杭州 4.台湾一上海一住院 5.橡胶厂工人的垂死呻吟 6.飞涨的物价和金圆券 7.复兴岛 8.陈矿生的煤球厂 9.父亲做了国民党政府的厅长 10.见婶母的最后一面 11.上海解放 二、迎接新中国的第一项任务 1.年轻的军代表 2.水新元成了复兴岛仓库的接收大员 3.大喜盈门 4.华东农林水利部的农业工程处 5.棉垦训练班 6.决定去办农场 7.组织队伍 8.调拨机器 三、东辛建场的初期工作 1.去扬州 2.场址所在地——东阳庄 3.东阳庄的血腥斗争史 4.优越的环境条件 5.抓紧机械准备 6.扩大建场队伍 7.农场生活的艰苦 8.正式建场 9.第一次离场回到上海 四、农场生活(一) 1.最重要的是改良土壤 2.刘锡九场长来场 3,参加公审地主的宣判会 4.开始接触党 5.第一个秋种 6.种植作物改良土壤 7.秋耕和冬耕—一开荒 8.年终的遗憾 五、农场生活(二) 1.第一次到北京——逃过一劫 2.场长训练班 3.寻找一个妥善的耕作制度 4.种棉花遇到的问题 5.第一次麦收 6.建设关内最长的条田 7.吴湘淦带领师生来场 8.华东农业工程处张安涛处长来场 9.紧缩开荒任务 10.第二年的秋种 六、农场生活(三) 1.不可原谅的错误 2.詹文赞成了东辛农场的大老虎 3.薛华甫受批 4.我成了潜逃的大老虎?! 5.刘瑞龙同志的视察 6.冯伯毅、曹湘来场 7.应邀到场外工作 8.汤承裕场长来场 9.农场改制和改名 10.婚变 11.父亲完成1954年武汉抗洪任务 七、奋发图强 1.在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2.入党 3.去苏联考察农业机械化 4.成立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5.随王震将军赴日考察农业技术 6.工具改革运动 7.“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8.成立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9.三喜临门 八、探索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1.农业机械化的科学研究任务 2.试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和步骤 3.拖拉机站的困难 4.办农业机械化展览 5.刘集公社的经验 九、“文革”的洗礼 1.第一个被揪出来的人 2.红卫兵光临农机院 3.牛棚生活 4.在西洞庭的“干校” 5.张秀荣、程照轩、范长江的惨死 6.“文革”对农业机械化的冲击 7.“文革”中的农业机械化 8.学大寨、学广汉 9.李龙城研究拖拉机造梯田 10.主持北方山地农业机械会议 11.琴薰一家 十、大转折 1.1 976年的大事 2.恢复重建农业机械化的领导机构 3.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 4.重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5.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一次会议 6.全国科学大会 7.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9.1 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人物没有能够实现 十一、腾飞 1.赴英法农业科学考察 2.组建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3.我成了农业部党组成员 4.“局院合一”的设想落空 5.最紧迫的是选定院址 6.组建队伍 7.“系统工程”——从运筹学得到的启示 8.建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十二、无限广阔的天地 1.向中国农村进军 2.关于农村能源 3.关于生物环境和房屋建筑工程 4.关于农产品加工工程 5.关于地区开发和土地利用工程 6.关于新技术的应用 7.农业工程学会发挥巨大作用 十三、世行让我学到了什么 1.初识世行 2.按项目建设农业和世行的项目周期 3.农业投资要讲求效益 4.正确规划和执行农业项目的建设任务 5.项目的规模与群众参与 十四、世界农业工程 1.美国的农业工程 2.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及盐土治理 3.埃及的农业机械化和治沙工程 4.荷兰和韩国的围海造田工程 十五、中国农村的变化 1.小岗村开启中国农村改革 2.农业的结构调整、生态农业和良性循环 3.“公司+农户”引导农民发展商品生产- 4.系统工程用于农业发展 5.联合国区域综合发展讨论会 十六、前进途中的喜与忧 1.农工院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兴建 2.关于“以设计为主”的讨论 3.关于院址的争论 4.让我自己回答的“提案” 5.退役 6.二线任务 7.父亲去世 8.院士落选 9.沉心写作 Ⅵ 求索篇 一、25年的政协委员生活 1.退休 2.政协是什么? 3.“文革”中的政协 4.委员不要“越位” 5.呼吁农业机械化 6.医治“文革”创伤 7.从“白说也要说”到写提案 8.政协组织的调查研究 二、家住北京 1.房子情结——蓬荜生辉 2.小雯回国——做出了家住北京的决定 3.怀柔之行 三、发现林肯庄园 1.意外的惊喜 2.老人证 3.老人乘车证 4.医疗辅助 5.环境优美的林肯镇 6.黑石河畔的庄园 7.现代化、电子化的新生活 8.常住常新 9.多彩的庄园活动 四、邻居、朋友 五、时来时往 六、孩子们的艰辛与成就 1.寄希望于孩子们 2.陶瑛——梅林公司副总裁 3.陶雯——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科学家 4.陶霖——得到国际奖的终身教授 5.陶震——由爷爷的亲密侍者到企业家 七、父辈对国家的贡献 1.父亲铜像耸立在东湖新科技开发区 2.先父陶述曾先生对中国的贡献 3.收到陶恒生的书:《高陶事件始末》 八、李昌玉的奇遇与《孔雀西南飞》 九、罗得岛贩奴历史的新发现 1.地方报纸关于贩奴历史的报道 2.新发现的历史意义 十、鳕鱼港团聚——金婚寄语 十一、五访华盛顿 十二、叶落归根(一) 1.决心结束“时来时往”的生活 2.在学会上的呼吁 3.学会的发展和庆祝成立30周年 4.农工院纪念成立30周年 5.九十大庆 6.《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 7.《中国农机化导报》的采访 十三、叶落归根(二) 1.农机院出版《农业工程》杂志 2.徐汲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志来访 3.口述回忆——一生实践的总结 十四、晚年生活身残志不残 十五、走向全球化 1.提起“全球化”的缘由 2.“全球化”是中国古代圣贤的崇高理想 3.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4.其实,我们早就开始了走向“全球化”的实践 5.国际组织引领“全球化” 附录 耿马之行 置身潮流之中超越时代之外 试读章节 夏邑地处河南省东部,北面是山东曹州,东面是江苏丰县,南面是安徽亳县。在这个四省交界的地方,土匪在一处作案后可以逃到外省躲藏,因此盗匪出没频繁,官府很难治理。祖父得到这个官职后,就召集能人组成精悍捕快队伍,很快使地方治安状况得到改进。当地土匪的特点是流动性大,捕快队一旦发现便快骑追赶,一追到底,出县、出省也不罢休,直到捉拿归案为止。祖父本来是一个文人,为了亲自追捕盗匪,也学会了骑马追击。在他的带领下,不出几个月,夏邑的治安情况便得到好转,盗匪几乎绝迹。 祖父在夏邑的另一项建树是领导百姓兴建水利工程。河南东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他到任后,在农闲季节带领全县绅民开浚了70多条沟渠,治理涝灾,第二年获得丰收,因此受到当地人民的称颂。 由于治理夏邑有方,祖父被调任新野县知县。新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襄阳接壤。这里同样有窜县、窜省作案的盗匪,祖父到任后,首先便是率领他组织起来的快骑队伍肃清盗匪,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其次,他发现前任政府留下许多欺压老百姓的苛捐杂税,便一一加以废除,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还发现在农民上交国家的税中,有一部分是可以留给地方的,前任县长们一般都据为己有,他认为不应当这样,决定把这笔钱为地方办一座新式中学。 1910年,祖父调任河南省西部的洛阳县知县。这时革命浪潮四起,清政府为了镇压陕西省的革命势力,要调运一些重炮。重炮运到洛阳,因路途梗阻,不能西进,就留在了洛阳。横行华北的大土匪王天纵纠集了一万多人,从南面来攻打洛阳。祖父一方面在城里布置重炮,抵御土匪攻城;一方面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出城,抄到敌人后方,使敌人得不到粮草接济,很快散去。这是父亲经常说起的,由祖父亲自率兵打过的一次大胜仗。 以后,清帝逊位,民国成立,祖父回到湖北,任武昌军政府财政司秘书,后任黄陂县县长,又于民国四年(1915年)升任河南省汝南道道尹,未及有所建树,就于1921年初因黄疸病(肝炎)逝世,年53岁。 我的祖母姓揭,是出身于书香家庭,很有教养又很能干的女子。她来我家时才17岁。曾祖不管家务,当祖父和叔祖父都外出时,家里的田地以及一切其他家务就都交由当时很年轻的祖母来管。当时从上辈传下来的田地已绎不多,祖父在外教书的收入间或拿回家买一两亩田,为数也很有限。祖母非常勤劳,为了维持一家的生活,她要求自己每天织出一匹布,并且带动家里的妇女们也纺线织布,增加一点收入。陶胜六一带的倒水河流域是有名的棉花产地,纺纱织布是当地流行的家庭副业。当时还没有现代的棉纺工业,陶胜六产的“家机布”曾经是有名的外销产品,远销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后来祖父做了官,祖母带孩子们住在河南几个县的官邸。但只要回到陶胜六或仓子埠,她就要带领妇女们织布。我记得在仓子埠见过用木头制成的织布机。在婶母写的传记文章中,也提到祖母规定她和母亲每天织多少布的事。 祖母生了七个孩子。前四个都是女孩,第五个出生的男孩,就是我的父亲。第六个也是男孩,是我的叔父。第七个最小,又是女孩。所以我一共有一个叔父和五个姑妈。但是到我出世的时候,前四个姑妈里已经有两个夭折,我知道的只有三个姑妈。按当地习惯把女性当男性称呼,我称她们为大伯伯、二伯伯和五爷。父亲的名字叫述曾,字翼圣;叔父的名字叫汇曾,字希圣。大伯伯和二伯伯没有正式的名字,五爷可能因为读了书,又会写字,家里把她当男孩子看待,起名五可。 祖父非常重视个人的文化道德修养,认为待人应当宽厚,处己应当谦恭。他当县官,对犯了罪的人也讲仁慈,关心他们的疾苦。他严禁狱吏克扣犯人的伙食费,要祖母定期检查监狱里饭菜的质量,使犯人们大为感动。祖父调动工作时,犯人们都匍匐在地,舍不得这位好官和夫人的离去。这个动人的情景,使当时尚年幼的父亲和叔父终生难忘。 在家庭教育方面,祖父坚持上辈留下的“耕读传家”家风。他亲自启蒙儿子们熟读四书五经,向他们讲解历史故事和做人的道理。在他工作繁忙无暇亲自教子时,也要请先生来家里教他们,或把他们送到别家办的私塾去。当时社会上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始有所改革,一些地方按新方式办起小学、中学。祖父为了能让孩子们及时受到新式教育,当家在新野和洛阳时,就让幼小的他们离家到汴梁(开封)去上中学,当时叔父不过9岁。辛亥革命后,祖父的官职改到湖北,全家回到陶胜六。后来,也是按照他的意愿,两个儿子远赴北京,进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和北洋大学。 P9-10 序言 “沧海桑田”是人们用来形容自然环境变化的词儿。“田”是由“海”变来的,“田”的一切与“海”相连。人也是如此。今天的我,是由昨天的我变来的。今天的我的一切,要从昨天的我中找到根源。另外,我的记忆力非常差。我遇到过的人和事,许多已经淡忘了。特别是一些具体的时间、人名、地名、数据、环境等在我脑海里像是沉到海底的石头,再也翻不上来。不像我的父亲,他老人家到90岁高龄,还能了如指掌地向我们诉说我家几代先人和他自己的历史。但这种淡忘是不是也有好处,就是凡是从海里捞到的,必然是我亲自感受得最深切、对我一生影响最大或最严重的事件。 我们陶家,我指的是从元代末年起,落籍在湖北省黄冈县陶胜六乡的一支陶家,在当今中国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名望的家族。我的祖父是读书人,取得过清朝的功名,但也不过只做了几任相当于地区专员一级的地方官;我的父亲一生从事具体的工程建设,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一些业绩,但很少有人为他报道宣扬;我的叔父虽然写了一辈子的文章,在学术上的成就曾经显赫一时,却因为卷进了近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漩涡,在中国大陆就一直没有人再敢公开提到他。到我这一代,更没有人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为陶家写什么值得纪念的东西。 但是当我年过八旬,并且有机会能在离开中国、换个环境生活期间,冷静地回想自己和家人的经历时,突然发现应当有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认识。因此,常有陶渊明“觉今是而昨非”的那种感触。例如,就对家人的看法来说,过去我总把父亲和叔父看成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一个学工,一个学法,自从进入大学便分开生活、学习、工作,再也没有走到一起。现在我研究他们一生的作为,才发现他们能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自己的名誉地位,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这种精神是一致的,而且都是源于他们所受的中国传统教育,这也就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当然不、限于我们这一家,而是遍存于整个民族,在我的许多同辈人和他们的家庭中都可以看到。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经历无数次磨难,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我也曾把父亲和叔父分在海峡两边、各自走了不同的道路,看作是家庭的不幸,现在我才认识到他们兄弟在各自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都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他们对中国、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都是无法磨灭的。2002年年初,湖北省为纪念父亲在1954年武汉防洪斗争中的功绩,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与历史上科学技术界的名人李时珍、李四光等站在一起。叔父在台湾已经是广为人知的学者,而他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社会史上的学术成就,特别是他秉持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历史进程,必然也会在中国得到正确的评价。至于我对自己的功过得失、是非好坏,自然也有所领悟,我羡慕有些人能做到一生无愧无悔,我却显然做不到。 我的一生平庸,但不能否认也承受有家庭的烙印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我写我的家庭而不写自传,就是因为感到自己所经历的许多变化,只从个人的短暂一生是说不清楚的,而我的父辈们所走过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们与时代要求密切结合的所作所为对我的影响,才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此外,我还有幸生于这个发生历史巨变的时代,并且有机会走访一些其他国家,能够目睹和亲身经历许多值得令人深思的事件……我希望能透过更长远的历史跨度和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来检视自己。在写自己和家庭的时候,当然免不了涉及社会上的许多人和事,有些人名和事情发展的具体过程已经淡忘,不得不做些必要的修补,但我希望所说明的都是我所亲见亲历、亲身感受到的事实。至于我当时和以后对这些人、事的看法和评论,当然是主观的,不会完全正确。前面已经说了现在我感到“今是而昨非”,随着时代前进,今天认为“是”的,是否就真正的“是”呢,我不敢说。但是我希望我看到的,是“是”。 “朝闻道,夕可死矣!” 世界正充满了矛盾。当我在美国写这篇序言的时候,美国正在积极准备攻打伊拉克,上千万人的反战浪潮在全世界翻滚。战?还是反战?大是大非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人类要走向何处?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也充满了矛盾,走过了极为艰难的道路。中国的经验和教训是否应当对世界有所贡献?我不敢说,但是回顾我们陶家的历史,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启发:就是中国哲人的教导应当是人类走向世界大同的根本。中国人妄自菲薄、数典忘祖的时代应当结束了! 陶鼎来 2003年2月18日,美国罗得岛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