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幼儿相处的必要性
无论是谁,当碰到幼小的孩子时都会产生一股难以言表的新鲜感。他们充满活力的样子就像刚刚收获的水果,给人一种清新、鲜活的感觉。他们画一幅画也好,从高处向下跳跃也好,赢了一张纸牌也好,都会流露出没有任何掩饰的喜悦。儿童让我们倍感世界充满欢乐,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在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好。儿童的存在是对成年人的一种莫大激励,这种激励并不是通过“加油!”等言语表达出来的,而是只要有孩子存在就足以使大人们感到无比快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很像爷爷和孙子在一起玩耍时所经常听到的话语,也许你说得不错,但我觉得不仅是家长,甚至与孩子没有什么关系的人,都需要重新回忆一下你和孩子在一起时的感受。报纸上曾报道说在新干线上有人突然对哭闹的孩子大打出手。动手打孩子也许是太过分了,但很多人都会感到孩子的吵闹影响到了自己的休息,孩子的家长没有管教好。老实说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原本打算在车上好好休息一下以消除出差的疲劳,结果因孩子吵闹被弄得无法人睡而恼火。确实也有些家长不懂规矩,做事不讲情理,但儿童天性就是吵闹的,无论怎么说教或给他们玩具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他们哭闹或叫喊,这是因为儿童尚未完全适应社会,换句话说他们还处在自然生长的状态中。
能习惯于这样的儿童存在,去包容他们,难道不是社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吗?一个社会如果听不见儿童的欢闹声和哭喊声,这样的社会反而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社会。如果把婴幼儿锁在学校、家庭或保育园里,也无法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一个由各种群体组成的共存社会。从小的方面说,如果一个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有机会和儿童接触,有机会在吵闹中感受其中的乐趣,那么他在成人以后作为家长也好、局外人也好,与儿童的接触方式必定大不相同。
当代家长所出现的严重问题,大都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经历过这样的生命成长环境而造成的。儿童哭闹也好,排泄也好,给孩子换尿不湿也好,这些的确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确感到气味难闻,但是自己当上了父母之后,逐渐就感觉不到自己孩子粪便的臭味,甚至还会通过仔细观察粪便来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粪便的颜色或气味不做任何观察,会用尿不湿包好尽快处理掉,这也许是以冲水式便器普及为典型代表的现代人过于追求清洁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吧。由于很小的孩子更接近自然,他们确实不可能总是处于清洁和安静的状态,从积极思维来思考这一问题的话,这或许是幼儿把我们成年人当作自然中的人而向我们示好的一种方式吧。
人通过和幼儿期的儿童交往,有时能突然理解作为人之原型的儿童的本来作用和面貌。成年人一旦对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了疑惑,往往很难找到其中的答案,从儿童身上我们也不能说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的答案,但能为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等问题时提供诸多启示。比如说在家庭关系方面,我们人类为什么要组成和维持家庭呢?这是许多学科讨论的共同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发展心理学对此提出了如下解释:儿童出生时以及在其后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他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予以照料和看护,而照顾孩子的经历所产生的亲人间相互慰藉的必要性则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中。
婴幼儿期的儿童如果没有父母(或养育者)就难以生存,这种情况如果仅限于婴幼儿期的话,那么人在成年之后即使没有亲人在身边也照样生存。我们承认性爱会让两人结为伴侣,但单凭性爱关系并不能保证家庭的成立,这里有亲情关系,我们正是在婴幼儿阶段充分感受和经历了这种亲情,这份铭刻在人们骨髓里的亲密感觉,才会让人在成年离开父母后去追求新的亲密关系,甚至可以说,我们人类在婴幼儿期体验到的亲密关系的类型不一样,成年后他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方式也就可能不一样,对亲密关系的维持方法也就不一定相同。
P21-23
“0~6岁儿童养育专家全知道”跋
储朝晖
0~6岁婴幼儿发展是终身发展的基础,早期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从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幼儿教育以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更清晰的认识,父母及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需求日渐增大,期望日益增高,但是目前中国早期教育的专业水平还处在很低的“幼稚”阶段,各地的早教热潮中出现了严重的短期功利取向与混乱现象。
有鉴于此,2012年,本人开始约集包括港台在内的我国早期教育前沿的专业工作者,编写出版“0~6岁儿童养育专家全知道”丛书,试图在满足广大父母和早教专业工作者的巨大需求的同时,为早期教育注入理性精神和科学理念,服务幼年人的健康成长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与读者见面。
本套书选题的方式是:依据婴幼儿目前早期教育的实际,依据各位专家的专长,确定各位作者的选题,同时考虑整套丛书的系统性,尽可能在不同领域里选择前沿专家。最后在来稿中选定以下五本书:北师大珠海分校胡学亮教授翻译的无藤隆[日]所著的《发现孩子:早期教育释疑》,该书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阐明了对早期教育深层次的理解和观点,解答了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存在的疑惑,对早期教育的定义、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时间及场所等都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了早期教育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张雪门先生的弟子钱玲娟先生花费数十年心血所著的《幼儿玩具玩与学》,该书主要介绍玩具的功能、不同年龄段玩具的选择、玩法以及自制玩具等;医护专家刘燕华所著的《婴幼儿护理与习惯养成》,以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持久的护理观,介绍护理与幼儿习惯养成的理论、方法、技巧;从事学前和心理方面研究的陈辉博士所著的《幼儿行为问题应对》,该书针对年轻父母对幼儿行为的很多困惑,结合案例做心理学方面的分析,最后指出正确的应对方法(指出应对上的误区),解除缺乏专业知识的父母和老师的很多困惑和误区;本套丛书主编储朝晖所著《亲子成长游戏》,依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顺序,依据幼儿发展的规律,为父母提供系列的亲子游戏参考方案。整体上形成一个覆盖早期教育从观念到最常用的各方面实际操作的体系,既可以帮助父母和早期教育人士提升学习,又可直接用于实际。
本套丛书旨在传播科学早教理念,提高教师和家庭成员的早教理论水平,普及早教知识,指导早教行为,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服务于儿童早期身心健全发展。
在写作上严格要求:(1)所写内容要有科学、实证或文献依据,注意抓住问题的关键,关注细节;(2)所写内容要针对早期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和父母及早教工作者的困惑,既有思想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突出科学和理性精神;(3)尽力探索早期教育的新问题,凸显出新理念,反映同一研究领域的前沿状态。
本书主要读者对象为父母以及早期教育工作者,所以力求通俗,增强可读性。在整体准确把握相应领域前沿理论的基础上,尽量深入浅出,语言简练,避免歧义。并适当配图,以文带图,图文互补,疏密均匀。
十分荣幸的是,著名幼儿教育专家、98岁高龄的北师大教授卢乐山先生为本套丛书写序,并和本人于2014年6月1日儿童节就南开校史及幼儿教育问题谈了一上午,令人终身难忘。
作者团队中最令人崇敬的是97岁的张雪门先生的弟子钱玲娟老师,一生历经磨难却对幼儿教育事业挚爱、追求不止,每次打电话都有说不完的话,到他家中还是讲幼儿教育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本套丛书中的《幼儿玩具玩与学》是她与关崇峻(原外交部幼儿园园长)等众多人几十年积累的心血,代表了这一领域中国现有的研究水平。无藤隆[日]先生是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主攻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历任大学教授、小学校长,有专著30余本,译者胡学亮教授曾在日本任教8年后回北师大珠海分校任教。刘燕华女士是原北京军区某后勤部正团职护士长,对护理方面十分专业,所选的幼儿护理与习惯养成的角度又很独特。陈辉是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学专业博士后,又有孩子心理问题解决方面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团队保证了这套丛书的品质。
在本套丛书的设计和写作过程中,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徐蕾副总编、张椿女士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杨海莲、魏诺、洪晓英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一并致谢。
本套丛书依然会有意想不到的缺陷,各位读者有何意见,请直接发至本人邮箱:chu.zhaohui@163舯m,先在此致以诚挚感谢!
本书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应该如何看待和把握幼儿早期教育的问题。欲知本书要点,请先阅读第一章,由此您会了解全书的概要。您也可以挑选您感兴趣的章节阅读,当然如果您从第一章依次阅读至最后一章,那将更容易理解全书内容。另外,为了让没有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人也能看懂本书,笔者在写作时也费了不少心思。
笔者不太赞同以私塾或幼儿学习班等学校教育形式将小学的学业提前到幼儿教育阶段学习,这样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常常以牺牲儿童的学习欲望和情操为代价,而且让原本发展儿童智能的教育目标变得难以实现。一些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即使在教授儿童学习计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计算能力在幼儿巨大的智能和儿童的持续成长过程中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此这种成功实在微不足道。
虽说如此,笔者的主张还是与一些评论家的观点截然不同,笔者认为每天花费很短的时间进行早期教育,并不会对幼儿产生过多负面影响。一些儿童被逼成神经过敏,或许是由家长对儿童施加了过重压力和负担造成的,与其说是早期教育问题,不如说是家长心理问题。同时,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即使对幼儿不进行早期教育,孩子也会通过图画书或电视等媒介频繁接触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即使在反对早期教育或对早期教育不感兴趣的人群里,认为连给幼儿读图画书都不行的人毕竟很少。实际上,给幼儿读图画书是教儿童识字、学会读书的最好方法。总之,上述情形虽然不属于早期教育,但可以让孩子很早就能接触各种信息,若想探讨早期教育与儿童成长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将图画书等媒介,日常生活、游戏玩耍等儿童生活学习的整体状态对其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放人视野中加以考察。
本书尽可能地参考了发展心理学的广泛研究成果,试图从幼儿期儿童整体发育成长角度分析探讨早期教育的问题。本书有个别之处看起来有脱离早期教育内容之嫌,但假如没有这样的基础观点而议论早期教育的功过是非,就会在研究时遗漏儿童成长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前些日子和学生聊天,学生告诉我说:“老师,我第一次学会正确使用筷子了。”这件事的起因是不久前在研究班成员的一次聚餐中,笔者看到一个学生握着筷子用餐,于是就告诉他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即用三根手指捏住上面的一根筷子)。学生回去后练习了一天就矫正过来了,而且用得还很好。他打电话向妈妈告知了此事,他妈妈说:“大学老师竟然教这个,这都是我的家教不好。”总之,我所说的教训就是,有些事情等孩子长大之后再教,他们可能掌握得既快又好,教过幼儿使用筷子的父母可能会理解这一点,这对没有教好孩子的家长也是一个鼓励。当然学习者本人必须持有自觉意识和希望学好的强烈愿望,而且要让他们正确掌握要领。 对我来说,本书的问世远远超出了我个人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我想通过这本书激起人们对目前一些偏激的早期教育的警觉和关注,同时希望为处于困惑之中的家长提供建立在严谨的早期教育研究之上的建议和指导。
本书中有几个章节是我对期刊上发表过的论文进行修改、补充而写成的,感谢《季刊儿童学》(《季刊子□□学》)《家庭科教育》《幼儿园时报》(《幼稚园□□□》)《教育与信息》(《教育□情报》)《季刊芽》的编辑们。同时,书中所阐述的早期教育思想深受御茶水大学保育研究会每月一次的讨论会的启发,感谢研究会的所有成员,另外我还要深深感谢平日提供给我参观幼儿园机会的所有幼儿园教师们。
无藤隆
时下,人们对该不该实施早期教育存在着激烈的论争,家长常为是否让孩子参加早教班而犹豫不决,在选择幼儿园时,家长也在为孩子选择重视超前教育的幼儿园好呢?还是选择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好呢?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在幼儿期间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但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进入小学之后跟不上学习进度或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孩子。家长在观察孩子言谈举止时,时常感觉到自己孩子似乎很有天赋,从而又想是不是要尽快开发孩子才能?由无藤隆著的《发现孩子——早期教育释疑(0-6岁儿童养育专家全知道)》运用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应该如何看待和把握幼儿早期教育问题。
由无藤隆著的《发现孩子——早期教育释疑(0-6岁儿童养育专家全知道)》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应该如何看待和把握幼儿早期教育的问题。欲知本书要点,请先阅读第一章,由此您会了解全书的概要。您也可以挑选您感兴趣的章节阅读,当然如果您从第一章依次阅读至最后一章,那将更容易理解全书内容。另外,为了让没有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人也能看懂本书,笔者在写作时也费了不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