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崩何处(精)
分类
作者 李陀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雪崩何处(精)》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陀首部个人文集,三十年中国文坛现场纪录;

李陀数十年来在文学艺术领域最为重要的评论文章合集;

李陀数十年深度参与文化界的思考成果的记录,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艺的见证者,其中有许多如今读来依旧振聋发聩的犀利意见;

一本关于中国当代文艺生长、流变深刻的全景式纪录。

内容推荐

李陀从80年代至今,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重量级人物,也是中国当代文艺变迁的深度参与者。《雪崩何处(精)》收入其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直到新世纪不同阶段的评论文章,从中清晰可见一条中国当代文化流变的线索。作为对文化与时代的思考成果的记录,作者的观察与批评具有宽阔的视野和理论的功力,其中有许多如今读来依旧振聋发聩的犀利意见。《雪崩何处》全书系统呈现了当代中国文坛的思想交锋,提供了一份探知重大争论的路线图。

目录

“视野丛书”总序

写在前边的话

第一部分 在小众菜园上的九个帖子

 吴亮致李陀(2005.05.26)

 我对文学不抱幻想

 李陀致吴亮之一(2005.06.02)

 吴亮致李陀之二(2005.06.03)

 论私人化写作的公共性及社会性

 吴亮致李陀之三(2005.06.04)

 我们,期盼,以及迷惘

 吴亮致李陀之四(2005.06.06)

 压迫、反抗、以及批判

 也说压迫、反抗和批判(2006.06.14)

 再答吴亮

 吴亮致李陀(2005.06.15)

 吴亮致李陀(2005.06.15)

 李陀致吴亮(2005.06.16)

第二部分 八十年代的五篇文章

 意象的激流

 阅读的颠覆——论余华的小说创作

 昔日顽童今何在?

 也谈“伪现代派”及其批评

 1985

第三部分 从哪里开始转向

 雪崩何处

 现代汉语与当代文学

 丁玲不简单——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在话语生产中的复杂角色

 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

第四部分 一个新视野:大众文化研究

 开心果女郎

 《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序

 失控与无名的文化现实

第五部分 关于九十年代的大分裂

 让争论浮出海面

 九十年代的分歧到底在哪里?

 第六部分.三篇评论,一篇序言

 一只色彩斑斓的牛虻——喜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观后

 腐烂的焦虑——评格非短篇小说《戒指花》

 徐冰,现代艺术的叛徒——评大型装置作品《凤凰》

 《波动》序言——新小资和文化领导权的转移

试读章节

由于知识分子曾在各种“运动”中都处于一种被批判、被改造、被“整”的地位,更由于为人们普遍熟悉的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种种悲惨的故事,这样一个印象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在种种政治压力之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写作、言说不仅经常被限制甚至被压迫,而且他们的才华、热情和创造能力也大多被挤瘪、压干,一个个都成了被动的、机械的“齿轮和螺丝钉”—总之,那是一段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受难史。使这一印象不断得到印证的事实是:许多“受难”的故事,都是有亲身经历的知识分子自己讲出来的。于是,它们就成为无可怀疑的历史。

然而,这样一个“受难史”是可以质疑的。

问题并不在于这受难史的叙事是否符合事实。如果考虑到一切“历史事实”都是某种叙事,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被作为一种话语生产出来的,则“历史事实”并不如通常人们想得那么重要。我以为更有意思的倒是:关于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的境遇能否讲出另外一个故事?特别是:考虑到压迫/反抗作为一种叙事方法,常常为历史写作所特别爱好,几乎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我们可不可以将这把叙事的剪刀——这把剪刀常常把“历史”修剪得整整齐齐——扔掉,讲一个复杂一点的故事?还有,这个故事的复杂程度能否显示出知识分子在回顾历史时,还有许多新的可能性,可以采取新的立场和态度?等等。这些都值得尝试。

我想对丁玲一生中的某些言说做分析来进行这个尝试。

丁玲的小说如同她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还不成熟、正在蹒跚学步的典型表现(这种学步是在发生着巨大社会变革的环境中进行的,充满了种种干扰和艰险)。然而,除了很少数的研究者对她的小说“缺乏多样化和复杂性”有所批评,文学史家和批评家都对丁玲的作品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无论是其“思想”还是“艺术”。但是,只要把丁玲的作品拿来和1985年之后出现的任何一个优秀作家的小说略作比较,就很容易看出前者的浅陋和粗糙。应该公正地说,这种在小说叙事技艺上的幼稚,并不一定是丁玲的才能不够,而更多是时代的局限。只要想一想,那时候距新文学革命的发动才二十余年,我们也就不能对那个时代的写作过于苛求。何况,其间前后还毕竟出现了鲁迅、萧红等几个大手笔,他/她们写作上的早熟,大约是永远不能清楚解释的奇迹。不过以上的这些看法,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丁玲小说的评价,涉及如何看待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问题。这不是本文的任务,丁玲小说的高低优劣,也并不是本文的主旨,这里只是顺便提及而已。

P128-P129

序言

这套丛书甄选了这么几个人:张承志、韩少功、李零、汪晖、徐冰和李陀,包括作家、学者、艺术家和文学评论家,看起来,这些作者各有各的行业,但他们的思考和写作却有着某种秘密的通道——时代与个人,阅历与写作,由此在复杂的光谱中互相辉映。依照丛书的构思,以笔记散文为主调,进而铺张杂陈,理辞各异,文意歧出,或许有着某种共同之处:展现了一幅艰难的思想图景——“视野”的命名恰如其分。

是我突发奇想:在不同领域、不同的版图和不同的坐标上,邀请这几个人聚在一起,构成潜在的对话,撞击火花,看是否能在时代与时代——也就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之间,出现新的想象与思考?正如学者孟悦所说的:“丛书还有一个我喜欢的地方,也是它的重要性所在,那就是作者们展现的越界的想象和眼光。虽然是用中文写的,但是每个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跨越对‘民族国家’的身份想象、对文化传统的边界的想象,乃至对语言本身的开放性的挖掘。”

特别强调的是,与传统文人的书斋生涯不同,与现代的教育的规训不同,他们的经历有着类似的“身份”——当过工人、农民或军人,每个人都和土地息息相关,和底层社会息息相关。那么,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时间表”:沿着轴线,穿越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从九十年代一路走过来,直至今日——当然也可以反向检查一步步的印迹,追溯到青少年和童年,再从路的尽头转身——构成他们的“写作”的真正的含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