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舒明月著的《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由48位写作大师联袂奉献,28个写作秘技精细拆解,快速有效地提升写作力! 向鲁迅、张爱玲、沈从文、顾城、白先勇、严歌苓、金庸、川端康成、菲茨杰拉德、安妮宝贝……等48位高手索要文章秘技,28条写作秘技一一精细拆解,让你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 只读不写,就能提高写作力? 莫言的文笔居然不如安妮宝贝? 张爱玲居然从来没写过美男子? 千万不能读翻译的作品? …… 从写作理念到写作方法的全面颠覆,重新定义什么是好文笔,什么样的写作才能让他人喜欢,经过上万人检验的写作指南,豆瓣读者9.4分高分推荐,写作可以不再困难。 内容推荐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真的会读,但真正会读的人一定会写! 舒明月著的《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让你通过读就能迅速地提升写作能力,从48位文学大师的笔下,找到关于写作的密码—— 【内容篇】从“颜色”到“情色”,你的笔下也可以写出10万种活色生香; 【技能篇】从“标点”到“收束”,为你深度解码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拓展篇】从传统文学、外国语言、前人新秀、自媒体大众那里,为你开辟更多提升写作的路径。 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写出你宝藏一样丰富的内心,写出你强大的影响力! 目录 ——内容篇—— 在文学世界里看见10万种活色生香 【颜色】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 (上) 【颜色】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 (下) 【花事】化“景语”为“情语”的四步法 【美食】各种普通食物好吃的时刻 【萌物】汪曾祺的“鸡教”与杨绛家的猫 【童真】真 ≠ 善——撕破孩童世界的隐讳 【容貌】千万别将外貌与性格过多联结 【男色】张爱玲为什么从来不写美男子? 【情色】如何写出韩国情色电影一样的唯美 【云雨】像剥开一个珍美的桔子似的 ——技能篇—— 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标点】天才笔下的标点不同凡响 【造语】出奇制胜,才能“惊”艳于人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种基因突变 (上)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种基因突变 (下) 【通灵】菲茨杰拉德化平庸为神奇的法力 【情感】“冷”心肠写不出“热”文章 【血书】高手对决,比的是情感浓度 【匮乏】“黄金时代”请你放下文艺范儿 【节制】冯唐是如何毁在没有节制上的? 【雅俗】正确添加方言俗语的姿势 【收束】散文要“度尾”,小说多“煞尾” ——拓展篇—— 为写作开辟每一种可能 【传承】好一朵牡丹花,谁来接过去? 【译言】你为什么不必读翻译文学? 【互文】语言的杂交,掌控得好就是创意 【模仿】先模仿艺术,再模仿生活 【新秀】与安妮宝贝相比,莫言差在哪里? 【社会】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 【文艺】我们不能拥有才华,而是才华将我们用作容器 后记:写作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梦 试读章节 【颜色】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上) 胡兰成在《禅是一枝花》里记过这样的一件事: 那同学道:我二哥去年到日本去开学会,去看能乐练习,有一女子姓中司,是中学教员,每周也来学舞,她在能乐的舞台上执扇而舞,束发的押发针的宝石红,随着身体的旋转一闪一闪,给我二哥非常的女性的感觉。中司生得纤弱秀丽,人前进退应对有礼仪,我二哥说她真是个小小可怜娘,像田塍上的槿花。我二哥就被她头上押发针的一点宝石红迷住了。中司因师父介绍,随众认识了我二哥,回去搭电车恰好有几站是同路,她在电车上应对,极敬重我二哥,且觉得亲近,也不过是这样。惟有那晚她舞时押发针闪动的宝石红,听我二哥讲起来,我都为之神往了。那仅仅是一个颜色呵,可是古今来女色的色都在这里了。 这是本篇的绝妙引子。色彩之令人目眩而神惑,想必大家都有体会。一个极好的颜色,即便不能达到上文中铭心刻骨的效果,也至少会令它所附着的事物显得更为可爱。因此,若以文字再造一个世界,无论写景状物、记事言情,都应该像设计师或电影导演那样孜孜于色彩的运用。哪怕对颜色不十分敏感,酌量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也总能收获积极的效果。正如品位一般的女人不可轻易自化浓妆,但简单涂些粉底、抹个唇彩,妥妥地可以提升美丽指数,不大容易出差错。 鲁迅就是个善于运用颜色的大家,他特别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涂绘鲜明的色彩,印象最深的是《野草》中的一段: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在色彩之外,鲁迅对景和物的“形”并没有着笔太多,不过是“单瓣”“磬口”几个词而已。之所以给人以难以抹灭的印象,设色之妙占据了七八成。他在这一段中使用的全都是饱和度相当高的色彩。雪的纯白晶莹与花的鲜艳夺目互相映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同的手法在小说《在酒楼上》中也有使用: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于远行。 其实鲁迅曾经说过:“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是他写景状物仍旧当得起顾随形容的“一笔一个花”,全然大家水准,这其中奥妙,就在善于用色。当然他对色彩一定有天生的敏锐,但后天的自我培养也不可忽略。记得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就提到说他留日时曾经读过不少美学方面的书籍。诸位看客实在应该效仿他老人家,即便自认格高,也不惮精益求精。 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闻名的《秋夜》中,亦有一段深可赏玩: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有人曾评论:这样的设色和构图,是一幅标准的齐白石小品。简直要为此评论点一百个赞,太得风人深致了! 雪白、猩红与翠绿,仍旧一派明艳,没有对自身笔力的高度自信,不敢如此大胆使用色彩。写到这里,我陡然联想到了第一夫人彭女士出访时的着装,很多也是这样的用色思路。据说被《名利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着装,足见此种风格的征服力。 P2-5 序言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之所以用了这么个标题,意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如下观点:好文笔是写出来的。 我认为在提升文笔的训练中,读比写重要。只读不写,写作仍旧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熟能生巧”这个词只适用于简单的手眼配合、肌体平衡活动,而任何一门艰深的学科,后起之秀再怎样天赋异禀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好开拓。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怎样取法呢?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坚决不要跟从多年来统治着中学语文课堂、在高校文学系也占据半壁江山的那种陈词滥调:使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精神,传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文章完全踩不到点上,简直像神婆在摇铃跳舞,自欺欺人。可怕的是,体制已批量产出了成千上万个神婆,戕害了或正戕害着无数未来花朵的审美品位。 举个例子说明,且看鲁迅《秋夜》的著名起段: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中学教案是怎么讲解的呢?“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是不是感到牵强敷衍,隔靴搔痒,解释力弱到令人过目就忘?咱还是来看看台湾的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说法吧: (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张的解释令人信服。为什么信服?因为任何读者,只要用心跟随鲁迅的文字,他的大脑里呈现出的情境——镜头的转移以及画面的切换,一定和张大春所言如出一辙。只不过普通读者难以像小说家那样感觉锐敏而得于心,文字娴熟而应于手,因此只能一面朦胧觉得教案的解释不对劲,一面却又口中嗫嚅说不出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释后,除了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悦外,倘若读者有心,就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文章起承转合、控制节奏的技法了。 在本书中,我将试着以一个世故读者的犀利的眼,看穿貌似浑然天成的作品下作者的匠心,并将它们条陈出来。这些作者包括但不止于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胡兰成、余光中、金庸、白先勇、阿城、琦君、朱天文、简媜、张大春、安妮宝贝、严歌苓、李娟、冯唐、郭敬明、大咕咕咕鸡……希望我的发现能够给执着于提升文笔的人们一点启发和助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向我的微信公众号——文字Geek(wenzigeek)后台发送 “颜色”“花事”“美食”等关键词,获取对应章节推荐阅读的文字材料。 后记 写作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梦 大学学政治的我,毕业后进入某政治组织的全国委员会工作,旁人眼中顺风顺水的日子,自己的感觉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几年后终于无可忍耐跳脱出去,奔向了自以为是的光明生活。却没料到才在咨询公司干了半年,就又觉得不过是攒英文报告的流水线工种,仍旧兴致缺缺…… 于是,深冬的早晨,二十六七大龄女徘徊在上海滩的繁华地界,不明媚、很忧伤,扪心自问: “青年一个狗的路在何方?” 但凡工作不如意,人生不太平,心底就总有一个声音浮现:“没关系,这些挫折苦恼可都是将来写作的素材啊。”过往的很多年,我好像就指着这个声音含混地活了下来,时常快乐如狗。然而年岁毕竟没活到狗肚子里去,确凿无疑地,值得庆幸地,我知道自己的心智在日趋明晰成熟。以前无一例外忽悠完我后就如夜鱼般溜脱的声音,这次被我牢牢抓住了——“将来写作的素材”——嗯哼,将到哪一天? 是的,将到哪一天?假如热爱写作,为什么不提笔就写?假如不热爱写作,为什么念念难忘?导致写作拖延的心理根源是什么?……追因本能强烈如我者,思索了整整一日也毫无成果。 幸而这两年积累了丰富的战拖经验,知道很多事情多想无益,行动才是黑马,它往往能出乎意料地昭示答案。既然已认识到外企的工作同样不适宜,况且半年多的高薪已使我攒了足够的一笔钱,再况且还有出版社塞来一本书让翻译,就索性辞了职,以积蓄和翻译来供养写作生涯吧。 就那么念头一转地“落了草”,自此成为野生写作者。一面勤勤恳恳如农夫翻地般翻书,一面写男女情爱小说投给杂志社。先是投给一家数年前曾发过我小说的省级文联刊物(所谓纯文学杂志),编辑很快回复:“风格偏流行,不适合我们刊物。”只好转投一家流行熟女杂志,编辑倒是相中了,毫不吝啬地褒扬了一番,让压缩篇幅以便发表。于是迅速斩去一些字句,回复了邮件,静候佳音。然而,对方莫名其妙就中断了联络,几次追问,再无一个字的消息。吭吭哧哧辛苦修改一场,全白费了。究竟怎么回事?还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好任性呢。 后来又给一个少年杂志写过几篇调查稿、人物稿,也是来回地修,或是稿子写完人家根本也不用。我由此认识到写作者和纸媒之间的尊卑等级。渠道的稀缺注定了把持关隘者的任性,他们往往将读者的偏好揣度为一只履,然后抱臂旁观,要求写作者削足适这只履。无数写作者前赴后继地削啊,场面血腥,触目惊心。 知晓和因为难以忍受此等苦楚,我暂停了向纸媒投稿,开始在自己唯一知晓和拥有的渠道——微信朋友圈里,每天发一段二三百字的文学短评,起名“明月谈文学”。尽管投稿受挫,心情却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因为每天光是念及“我终于开始认真对待写作了”这一事实,就兴高采烈到无以复加,入眼的一切都变亮了,像刚换了副新眼镜,自己也被震惊了。何况朋友圈里的短评还颇受欢迎,每篇都获得满眼的点赞和留言,这似乎又恰好为我内心那个飘飘然的热气球坠上一个沉甸甸的底座,乃得以完美平衡,加速飞行。 乘风飞行,意气昂扬,有一种感觉扑面而来且愈发强烈,那就是——我的人生于节节溃败之际,总算走对了一步早就该走的棋啊! 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文学上有异于常人的敏感。但凡精彩的字句,一旦入了眼,也就入了心,记忆永不磨灭。这种纯然的审美敏锐,在任何时候都如锥之处囊中,无可掩饰。照理说这样的一块材质,有它毋庸置疑的用处,将来从事相关的行业就是了。只可惜,一个人生活道路的选择,常常不太出于“拥有什么”(禀赋),而更出于“匮乏什么”(渴望)。在我家乡那样的十二线城市,政治几乎垄断一切资源,内外两重天,平头百姓最渴望的就是进入体制,能者呼风唤雨,无能者至少可免于辛苦劳碌、恐惧畏缩。 …… 专栏写好了两篇还是先发给纯文学杂志的编辑看,编辑回复:读着很好,但这种文章我们从没有登过,无法归到任何一个栏目里去。幸而从朋友处得知现在的写作者都是先在各大网络文学平台上发布作品,才决定试试水。一试之下,成果喜人,上最热文章榜了,读者表达感激了,订阅超一万了,出版社选题通过了……嗯,简直是一个大写的顺字。 杂志就那么几十页的体量,择取作品难免偏于保守,有种种挑剔和限制。专栏的体例非驴非马,作者也不是文学教授,几乎没可能在杂志上刊登。但这些问题在网络上就完全不存在,有容乃大,它盛得下一千一万种创新,慷慨到可以完全不顾作者的名头,只以作品衡量。只要有一点可读之处,就大可给它阳光,让它自由生长,尽情灿烂,而不必削足适任何一种履。 此外,我也不是那种能写上满抽屉的手稿而不急于被阅读的作者,充足而及时的反馈是我写作继续的重要刺激力。所以,倘若没有网络的高效传播、频繁互动,专栏大概只会是最初的两三篇,绝无可能发展到如今的十多万字。 我敢肯定,此刻读着这篇文章的人当中,一定也有为写作梦想深深困扰着的少年,对着我的自述心有戚戚。你要做的是立刻动起笔来写出作品。写作曾经是一件前景极不明朗的事情,多少无闻的天才、看不见的巨作,都滚滚长江东逝水了。但一拨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的出现以及各类出版机构的壮大,令“怀才不遇”“湮没不闻”“石沉大海”“知音难觅”这一类使写作者胆寒退缩的悲催遭遇不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让有天分的人顺畅地走上写作的道路,将写作梦想的杀伤力永久封印。功德无量啊。 写,还是不写,从此不该再是一个问题。 书评(媒体评论) 舒明月的文章是那种通吃的。无论你是学院派,还是迷恋通俗作品,都会对她的文字感兴趣。她在知识分享和趣味之间所做到的平衡,是我看见最好的。 ——小饭(「ONE·一个」主编) 好的师傅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并指出做出这些好东西的路径。在写作这件事上,舒明月就是这样的师父。 ——采铜(知乎大V,畅销书作者) 带着读者一起悦读经典,语言泼辣生动、见解独特有趣,不盲从,带给你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何成洲(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学博士,长江学者) 这本书像个“读书地图”,即使你不想学写作,也可以按这个地图,把自己读书的旅程走得更有滋味。 ——作家 张春 当年语文考试做阅读理解时受过的那些委屈,全靠看这本书补回来了。 ——生煎孢子(文学新锐、“月薪两万生活指南”系列作者) 在这本书里,舒明月以她非凡的鉴赏力挑出了文学中的类似片段,供我们抵达更美的生活。 ——余点(精英女性生活平台Queen主义创始人,畅销书作者) 舒明月的文字是难能可贵的尝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笔力送达的终点,也许是你那份丰富而敏感,却本以为不可言传的内心。 ——肥肥猫(知乎知名答主) 伟大的创造常常始于模仿,始于对前人才智的熟稔于心和重新组合。这本写作谈,可贵之处正式通过大量的举例,提供了丰富的操作细节。 ——高地清风(“战拖会”创始人,国内知名拖延症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