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细腻的感动,而不是快乐或痛苦的简单堆砌。细腻的感动源于思考之后的心灵震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会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带给孩子持久而绵长的能量。它需要作者拥有深沉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精巧的笔触以及合理的想象与从容不迫的叙述。而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沉淀如宽容、慈悲、坚韧、责任、奉献等等,都蕴含其中。
《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丛书选本精良,译写专业,每册附有图文并茂的历史宝盒,为读者答疑解惑。希望给孩子更精致的阅读体验。
本丛书由台湾童书出版家、作家陈卫平先生(《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作者)与沙永玲女士(《朗读手册》系列译者)发起策划,邀请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在世界范围内挑选历史小说经典,针对9岁以上中国儿童阅读习惯精心译写,并首创与正文息息相关、图文并茂的“历史宝盒”附于书后,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小朋友关心的历史问题,生动有趣的呈现出来,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此次大陆版重新修订全书文字,新增经典插图近百幅。
本书为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所著的《小吉姆的追寻/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
或迟或早,我们都会问自己:人活着怎么才能快乐呢?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当有人告诉你快乐就是拥有名与利的时候,你要保持怀疑——即使是皇帝,也并不见得快乐。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所著的《小吉姆的追寻/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记述了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小吉姆。他是个鬼灵精,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印度。为了帮助一位老喇嘛寻找圣河,小吉姆踏上了漫长的旅程。一路上,小吉姆费尽心机与各色人等周旋。与此同时,两个不同世界的大门也渐渐向他打开:一个充满竞争,刺激过瘾;另一个慈悲宽容,和平而宁静。小吉姆就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挣扎、徘徊,他会选择哪一个呢?换作是你,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呢?
本书作者吉卜林是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把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寄托在了小吉姆的身上,于1901年出版了《小吉姆的追寻》。一百多年来,这个机智而又困惑的小吉姆已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追寻者”。
吉姆住在旁遮普的拉合尔市里。他最喜欢爬到市立博物馆前的那座大炮上,和他的朋友玩攻占城堡的游戏。
通常当国王的人总是他,因为旁遮普现在由英国人控制,而吉姆正是个英国人。是的,尽管他晒得和当地人一样黑,尽管他土话说得比英语还顺溜,尽管他的玩伴全是市集里的当地小孩,可他毕竟是个白人,一个穷白人。现在照看吉姆的是个爱抽鸦片的印度女人,但他的生母却是上校家里的保姆,他的父亲是中士欧金宝。在母亲染上霍乱去世以后,父亲欧金宝便开始酗酒。他带着吉姆,避开想要将这三岁男孩送到慈善机构
去的人们,最后又从这印度女人身上学会吸鸦片,不久也死了。
欧金宝的遗产只有三份文件:有两份证明他是共济会会员,还有一份是吉姆的出生证明。他常在吞云吐雾时说,这些文件可以使小吉姆变成一个“重要人物”,因为它们与坐落在博物馆后方的共济会堂有关。总有一天,那位率领了九百个一流恶魔、尊奉在绿色草原上之红牛为神祗的上校,一定会亲自照管吉姆的。所以他死后,那印度女人便把这三份文件缝进一个小皮袋里,挂到吉姆的脖子上。
她也把记得不甚清楚的欧金宝的话对吉姆说了:“有一天.你会看见一头大红牛在绿野上奔驰。上校会骑在骏马上。是的——还有九百个恶魔。”
如果这印度女人把吉姆和文件都送到白人那里去,吉姆是会被带到教会的孤儿院去的,可是她没有那样做。吉姆渐渐长大些后,也学会躲避传教士和问及他身份的白人。他对拉合尔市了如指掌,与三教九流的人士也都熟识。他的绰号叫“小神通”,他也常为衣着光鲜入时的男人跑腿,趁夜传递各种不同的物品。照看他的印度女人虽然坚持要他穿欧洲人的服饰——衬衫、长裤、帽子,但是吉姆却从一个朋友那儿得到了一套低种姓印度男孩的服装。他把这套服装藏在拉维河畔的木材场里,到了晚上便换上这套服装出去混一夜,等天亮才溜回家去——如果家里没有食物,就再出门找他的朋友一起吃饭。
这会儿,吉姆和他的朋友——家里开了甜食铺的恰塔拉——一块儿在大炮台上玩,不时和博物馆守卫、来往的工人、木匠们打招呼,因为他们全都认得他。
他突然停止了游戏——从市集那头,走来一个装扮奇特的人。这个人高高瘦瘦的,身上盖了好几层如马毡般的袍子,头戴一顶大红帽,一张黄脸上布满了皱纹。
这老头子往博物馆走去,不知向守卫问些什么。
“我听不懂。”守卫摇头,以旁遮普方言问吉姆,“小神通,他说什么呀?”
“叫他过来吧!”吉姆跳下大炮,说道,“他是外地来的。” 这老人无助地转向那几个男孩,手指着博物馆,以乌尔都语问道:“小孩子,这是什么地方呀?”
“是博物馆。人人都可以进去的。”吉姆回答他的问题,又好奇地问他,“你属于什么种姓呢?你是打哪儿来的?”
P1-5
这一篇序,是写给小朋友看的
为什么要读《小吉姆的追寻》?
你一定收过不少礼物吧?什么样的礼物特别令你感动,一辈子也不忘记?
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Kipling)就曾经收到一份令他终生难忘的礼物。那是一位他从未见过的年轻法国士兵寄给他的包裹,里面放了一本吉卜林的小说——《小吉姆的追寻》,这本书上有个子弹孔,一根绳子穿过弹孔,挂着一枚法国政府表扬作战英勇士兵的十字勋章。
那位年轻士兵在给吉卜林的信上写道,《小吉姆的追寻》是他最喜欢的小说,在炮声隆隆的战场上,这本书是他唯一的精神慰藉。如果他作战时,口袋里没有随身带着这本《小吉姆的追寻》,他一定早就命丧沙场了。因此,那位年轻士兵希望借着这本书和他的勋章,表达他对作者吉卜林的感激。
吉卜林接受过许多其他的荣誉,但都没有这次的礼物那么令他感动。透过他的书,上苍让这位士兵活了下来——对吉卜林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你一定很想知道,这位吉卜林到底是何方神圣?而他那救了法国士兵一命的小说——《小吉姆的追寻》,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别急,现在就让我慢慢地说给你听吧!
吉卜林于1865年出生在印度孟买,虽然他是个英国人,但他最先认识的世界却是熙来攘往的印度街头。因此,印度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吉卜林的父亲是当地很有名的教育家和艺术家,他认为一个人受的教育多,知道得多,将来得到的好处也会多,所以在吉卜林六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回他们的祖国——英国,接受传统的教育。
吉卜林长大后,又回到印度当新闻记者,并在闲暇时写写小说。由于职业的需要,吉卜林经常来往于印度各地,他敏锐地观察当地的风土民情,并将这些亲身所见所闻,有关印度的种种风情,以及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生活的情形,鲜活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他不断地写作,到了他22岁重返英国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名作家了。
吉卜林喜欢到各地去旅行,除了他的两个故乡——英国和印度——之外,他还去过中国、日本、非洲和美国等地。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将看到、听到的事物写进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从吉卜林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特殊隽永的才华,而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是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也因为如此,在1907年,他获得了每位文学家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且是英国第一位得到这项荣誉的作家!
在吉卜林的许多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你即将读到的这本《小吉姆的追寻》,这本小说被认为是儿童读物的经典著作。书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印度。那时候的印度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但是在它北方的俄国也蠢蠢欲动,大肆收买山区小国,想要将英国的属地据为己有。英俄双方的情报人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了一场热烈的斗智战。而故事的主角“吉姆”——一个在印度长大的英国男孩——也被卷入了这场战争中。一切都因他的身世而起——为了一个与他身世有关的预言,吉姆不断地追寻……
一名来自中国西藏地区的喇嘛,为了寻找一条可以洗清罪恶的河流,来到了印度。当吉姆和他不期而遇后,立刻被他所蕴藏的智慧所吸引,因而成为他的徒弟。他们两人一起踏上了一段曲折的旅程……
在这本书中,借由作者吉卜林对主角“吉姆”的亲切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吉卜林未失赤子之心的稚气与明朗、调皮的作风。此外,我们透过吉卜林的生花妙笔,更可以感受到印度在英国殖民时期那种风云诡谲的时代气氛。这不正是我们读历史小说最大的目的吗?
当我们随着吉姆和老喇嘛一起旅行,我们仿佛看到了印度的风景和各种各样的印度人与“外国人”,我们也经历了艰巨的考验和危险的情报战。但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也和他们两人一样,在追寻中开始产生疑惑,开始问自己究竟在寻找什么?老喇嘛以他深切的宗教信仰和内敛的智慧得到了答案;吉姆在经历过生死关头和内心交战后,也得到了解答。
你呢?
吉卜林的书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马克·吐温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人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