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经历的生死悲欢。
司马光著,程学峰编译的《资治通鉴故事(全彩精华版)/美丽国学》以原书卷次为序,加以组织整理,既保留了原书的精髓,又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更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
在古文今译的过程中,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同时在每个故事的标题下,都附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书内容。故事内容涉及反思成败、治理方略、制度沿替等主题,极尽仁义之理与谋略之术,指导我们当下在为人处世、工作学习中应该有的大智大慧,具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本书采取精美的插图,独特的装帧设计,烘托出一个意境非凡的阅读空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拳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自古以来,君主将相、仁人志士、布衣平民均从《资治通鉴》中借鉴前人经验,或反观自身为人,或体察当下民情,或研究治国攻略,借此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企图总结经验教训,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此书被宋神宗给予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并且也是一部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青睐的必读之书。
司马光著,程学峰编译的《资治通鉴故事(全彩精华版)/美丽国学》以三千多年的历史事件为基础,精编出二百余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语言平实易懂,故事内容涉及反思成败、治理方略、制度沿替等主题,极尽仁义之理与谋略之术,指导我们当下在为人处世、工作学习中应该有的大智大慧,具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以及引导人们深思的力量。
孙膑智斗庞涓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魏惠王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周显王十六年(前353),齐威王派田忌救赵国。
当初,孙膑与庞涓都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任将军,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请孙膑来魏国。孙膑到后,庞涓便陷害他,剜掉他的膝盖骨又黥刺他的脸,想使他终生残废不能出任官职。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求见,说动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偷偷地把孙膑载上车一起返回齐国。田忌看重孙膑并以宾客之礼待他,又将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并任命他为军师。此时齐威王打算救援赵国,便任命孙膑为将。孙膑认为自己是受过肉刑、躯体不全的人,不能担任将帅。齐威王便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乘坐在有篷盖的车中,为田忌出谋划策。
田忌想率领齐军直接前往赵国援救。孙膑说:“想解开杂乱纠纷的争斗,不能靠挥舞拳头;制止相互斗殴者,不能参与进去跟着打。避开战争中双方厮杀的正面战场,而去进攻敌方暂时空虚的地方,抓住敌人的要害,敌人因形势所迫自然会引兵退去。如今魏、赵两国正在决战,魏国的精锐之师都集中在国外的主战场上,国内仅存老弱残兵。将军不如率军火速进逼魏都大梁,占据交通要道,袭击其防务空虚之地,魏军必然会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回兵自救。这样我们就会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之围,又重创了魏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中计,撤兵回援。魏军回师时,行军至桂陵,与田忌率领的齐军发生激战,魏军大败。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魏将庞涓领兵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孙膑说:“如果我们不等韩、魏双方打得疲惫时就去救援,等于我们去替韩国挨魏国的打,这就反过来成了我们在听从韩国的指挥了。况且现在看来魏国有攻破韩国的强烈欲望,韩国面临兵败国亡的危险时,就必然求救于我国。我们那时出兵既可以得到韩国对我们更深的感激,死心塌地地与我们结盟,又能够根据魏国暴露出来的问题而攻击它,这样,就不但能得到双重好处,还可赢得强盛的威名。”齐威王说:“很好。”于是暗中答应了韩国使者的请求,同意出兵救援,并让他回国去。韩国以为齐国会马上来救援便奋起与魏国交战,但五次都失败了。最后韩国与齐国结盟,把国家的命运交给了齐国。
齐国出兵,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前去救援韩国,仍用直袭魏国都城的老办法。庞涓听说后,急忙放弃韩国回国。魏国派太子申为将军,抵御齐国军队。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三国的士兵向来彪悍勇猛,看不起齐军;而齐国士兵的名声也确实不好。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孙子兵法》说,‘从一百里外去奔袭会使上将受挫,从五十里外去奔袭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田忌便命令齐国军队在进入魏国地界后,第一天修造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再减为两万个。庞涓率兵追击齐军三天,见到这种情况,十分高兴,说:“我早听说齐兵胆小,进入我国三天,士兵已逃离一多半了。”
于是他留下步兵,只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逐齐军。孙膑推算庞涓的行程,估计傍晚时将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旁多险要阻碍,便于埋伏兵卒,孙膑就命令士兵砍断大树,削掉树皮,写上一行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军师孙膑。”他又命令齐军中的好射手准备数万弓弩在狭道两旁埋伏,约定在日暮时看见有人举火就万弩齐发。庞涓果然在天黑时赶到砍断的大树下面,看见剥掉树皮处写了字,就用火把照着看。他还没有读完这行字,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混乱四散。庞涓自己知道智穷计竭,军队溃败,便自刎而死,临死前说:“竟让孙膑这小子成名了!”齐军乘胜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P12-13)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史事,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网罗繁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一生著书无数,希望通过编写史著,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获取治国的经验。治平三年(1066),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元丰七年(1084),此书完成,至此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宋神宗在听司马光讲读了该书的部分内容之后,十分赞赏,认为此书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下令将该书改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撰写了序文。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经历的生死悲欢。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为官为政者视为案头必备之书,也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最喜欢阅读的巨著之一。
因此,我们特地从原著所记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近两百个最精彩、最经典的故事,采用白话文的形式,编写成了这本《资治通鉴故事》。全书以原书卷次为序,加以组织整理,既保留了原书精髓,又使得文字更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在古文今译的过程中,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同时每个故事后都附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