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熏习录(白化文文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白化文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白化文著的《北大熏习录》也是篇幅比较大的,编辑时主要保留与北大相关的文字,其他则适当调出。原来的分辑也做了调整。

《白化文文集:北大熏习录》的主要内容包括:王了一(力)先生应《文史知识》之邀参与的三次春节评联活动、周燕孙(祖谟)老师二三事、我最敬爱的水晶般透明的林静希(庚)先生、白化文文集、吴组缃先生晚年二三事、琐忆吕德申先生和沉痛悼念褚斌杰学长,等等。

内容推荐

《北大熏习录》收入著名文化学者白化文先生回忆北大旧事故人的多篇文字,共分为三部分,即第一部分“熏习记住”、第二部分“书与人”、第三部分是寿辞和碑文。书中有程门立雪之事,有同袍交游之谊。白先生是目录学、佛教、敦煌学方面的专家,还在楹联、诗钟等方面颇有造诣,与北大很多老先生交往密切,对所知诸位先生的性格特色有独特体会。

目录

熏习记往

 与北大中文系有关的几张老照片

 一瓣心香 追忆燕园从学师长

 浦江清先生二题

 秋雨梧桐成绝唱 春风桃李有余哀

 ——回忆浦江清先生

 浦江清先生著

 《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读后

 游泽承(围恩)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读后

 对一次考试答案的忏悔

 ——同忆魏天行(建功)先生

 王了一(力)先生应《文史知识》之邀参与的三次春节评联活动

 周燕孙(祖谟)老师二三事

 我敬爱的水晶般透明的林静希(庚)先生

 白化文文集

 吴组缃先生晚年二三事

 琐忆吕德申先生

 沉痛悼念褚斌杰学长

 再一瓣心香 侍坐登堂琐记

 此是深潭照水犀

 ——学习《皓首学术随笔·吴小如卷》

 仰望季希逋(羡林)先生

 追随任又之(继愈)先生的一些回忆

 又一瓣心香 贞元朝士曾陪侍

 王有三(重民)先生三题

 王有三(重民)先生百年祭

 读王有三(重民)先生的《中国善本书提要》

 读《伯希和劫经录》

 学习刘国钧先生有关道教、佛教著作书后

 想念阴少曾(法鲁)先生

 更一瓣心香 立雪周门记

 普及佛法的大名家周叔迦先生

 周太初(一良)先生三题

 一封送迟的信件

 ——为纪念周一良先生而作

 从圆珍述及“俗讲”的两段文字说起

 ——纪念周太初(一良)先生

 周太初(一良)先生购买《北洋画报》

 周绍良先生六题

 深切悼念周绍良先生

 中国俗文学研究的两位先驱者

 ——周绍良先生和关德栋先生.

 唐人传奇研究的新的里程碑

 ——读《唐传奇笺证》

 《绍良书话》后记

 《唐才子传笺证》前言

 从《新编全本季木藏陶》的出版谈起

书与人

 书与人之一图书馆与我

 国家图书馆的老读者

 “文津讲坛”与我

 抗战时北大学生存在图书馆的书.

 熏陶——从沙滩到未名湖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读后

 我所知的老北大出版组(部

 深圳图书馆印象

 书与人之二出版社与我

 出版界培育我

 ——从大众书店到北京出版社

 一以贯之地培养作者

 ——一面,一指,一种杂志

 出版社培育我:上海辞书出版社与杨蓉蓉女史

 说项话今

 《文献学与文献学家》序

 《江淮雁斋读书志》序

 周藏《北平笺谱》跋

附录

 原书前言

 《白化文文集》编辑附记

试读章节

与北大中文系有关的几张老照片

我有几张与北大中文系有关的老照片,印出来供考索用。

一组照片是丁瑜老先生赐予我的,共三张。丁老乃北大中文系1949年毕业班中的一位。毕业后转入当时附设在中文系内的“图书馆专修科”。再经毕业后,进入北京图书馆(今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善本部工作,直至以研究员身份离休。今为中国图书馆学界元老焉。附带说明:北大的图书馆专修科乃1947年由王重民先生创立。当时可能汲取了美国大学中设立此科的经验。据说,在美国许多地方,并不设立图书馆学系,而是在大学里设有一种图书馆学专修班性质的特设班,专门招收大学毕业生,在此班中学习与图书馆学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结业时发证书。美国的各个图书馆馆员均凭此种证书上岗。我觉得,这个办法好,起码,先有一种专业打底子。其实,就拿图书馆学专业本身来说,学一两年足够了,还包括大量实习在内。四年制的图书馆学系(现在改名“信息管理系”,很容易和别的系混淆)从高中生中招生,在校时有一半时间学的是别的系的课,毕业时缺乏某种专业知识,上岗后还得重新来。现在北大此系注重外语(重点是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倒也不错,学成1/3个英语系加1/3个计算机系,外加1/3个本系。可惜的是,这几年没有把本国的特别是古代文献的知识作为重点,以至于学生到了如中文古籍部、善本部等单位,很难立即如丁老先生那样立即投入工作,因而在短期内还不如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和中国古代史的,以及学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吃香。

以上扯远了,回到对照片的解释上来。北大中文系1949年毕业班(1945年抗战胜利后人校的首班),据吴小如老师说,沥沥拉拉的有六十多位,但从来没有集合在一起照过相。1948年11月,是这个班的第七学期,解放军已经围城,一次上课后,一部分同学照了两张合影。

一张是在红楼前照的,经吴小如老师和丁瑜老前辈辨认,自左至右排序如下:

前排第三位林心慧,第四王鸿文,第五陈凤英,均为女史。第七位是吴小如先生。后排第三位黄盛陆,第四周淑芝女史,第五萧沅,第七王国璋,第八位是丁瑜老前辈。其余几位已经不知是谁了,希望知道的人们赐知。告诉北大中文系张鸣教授便可!

另一张是在民主广场上照的。

前排蹲着的第_一位是周淑芝。另二位吴、丁两位先生都忘记是谁了。站着的,第一位是吴小如老师,第二位丁瑜老前辈,第六黄盛陆,第八萧沅,第十一王鸿文(露半边脸),第十二陈凤英,第十三林心慧。其余的各位,认不清了。也希望告知张鸣教授,谢谢了!

还有一张,是1946年春季春游时在香山双清别墅照的。P3-5

序言

化文学长与我是同学挚友,我们有共同的爱好,都对古典文学有一点偏爱。不过他的学问广泛,知识渊博,这是我们班同学都公认的。当他七十寿辰时,我给他写了一副贺联:五一级盍簪相契,善学善谋,更喜交游随处乐:七十翁伏案弥勤,多能多寿,定看著作与年增。

这里我说的,真是实话。他的“善学”和“多能”,是我最佩服而学不到的。据他片断的自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少年时就偏爱文科,读书很广,从不死抱着课本不放,而是大量地读课外书。虽然偏废理科,但对于海军史和舰艇知识,却非常熟悉,谈起来如数家珍。上大学时,他不仅认真听本班本系的课,还曾旁听过高班和外系的课。他1950年就上了北大,所以曾有机会听过俞平伯、罗常培、唐兰、王重民先生的课,比我们有幸多了。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说:“转益多师是汝师。”他的确是做到了“转益多师”的,因此有多方面的资源和传承,成为一个多面手。

他的“善学”,首先是尊师重道。一向对老师尊敬尽礼,谒见老师,总是九十度鞠躬,侍立倾听。直到现在,他讲演、发言时,提到老师的名字一定从座位上肃然起立表示敬意。他写文章时总是先举老师的字再注名,以字行的当然在外。这些礼节已是今人所不懂的了。事无巨细,他总是竭诚为老师服务,真是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劳”。在他将近知命之年,拜我们编辑行的前辈周绍良先生为师,成了超龄的“在职研究生”。他在人前人后、口头书面,总自称为门生,极为恭敬,比青年人虚心得多。

他的“善学”,体现于学而能思和思而能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化文学长是身体力行的。他在上大学之后,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得出自觉颇为得力见效的四条“秘诀”。

第一条是:

除了入门外语等课以外,大学的课程均应以自学为主。多读课外书,特别是指定参考书和相关书籍,学会使用最方便使用的大图书馆,学会使用各有各的用处的各种工具书,一生得益。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我愿意把它推荐给广大青年同学,不过万一遇上了要求背笔记的老师,可能考试得不到高分,那就不要太在意,争取在别的地方得分吧。第四条也很重要:老师的著作要浏览,有的要细读。对老师的学术历史要心中有数。这样,一方面能知道应该跟老师学什么,甚至于知道应该怎样学:另一方面,也借此尽可能地了解在老师面前应该避忌什么与提起什么。

这一条是准备进一步向老师学习真髓的方法。每个老师都有独特的长处和学术道路。你想要多学一些课堂之外的东西,就得先做功课,细读老师的主要著作,才能体会出课堂上所讲的那些结论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老师所讲的要点在哪里。化文学长在四条“秘诀”的其余两条里就讲了要注意讲义之外的“神哨”和听课时要多听少记,都是这个思路。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他的《对一次考试答案的忏悔》《定位、从师、交流、考察》两文一读。

他的“善学”,还在于随遇而安,就地取材,见缝插针,照样能左右逢源,有所建树。化文学长前半生道路坎坷,屡遇困境,但他能边干边学,学一样像一样。徐枢学长分配到电力学校教课,心里郁郁不乐,先师浦江清先生开导他说,“你可以研究电嘛”。当时引为笑谈,化文学长却从中得到了启发,他说:“老师有深意存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要抓住‘研究’不放就行。因而我此后每到新岗位,一定服从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废研究,多少干出些名堂来。”(《浦江清先生二题》)他也的确干出了许多“名堂”。有一段时间,他以业余时间帮《文物》杂志编辑部看稿,看了不少发掘报告,从而也学了文物考古的知识,这对后来他研究佛寺和佛教文物很有裨益。同时也因看稿而向王重民先生请教古籍版本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许多课外的真传。

他的“多能”,就因为他“善学”。大学毕业离校之后,他不仅继续向本系的老师请益,而且还陆续向外系的老师求教,如历史系的周一良先生,哲学系的任继愈先生,东语系的季羡林先生,都得到不少教益。他在师从周绍良先生之后,虚心学习敦煌学和佛教文献学,再和他本职工作相结合,创立了佛教和敦煌文献的目录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我们只要看看化文学长这一批著作的书目,涉及好几门学科,就可以知道他的“多能”,正是他“善学”的结果。希望青年一代的读者,能从这些书里学习他“善学”的精神和方法,倒不一定要学那些具体内容。因为人各有志,条件各不相同,所遇的老师又各有所长。就如白先生自称“受益于周燕孙(祖谟)先生最深”,他也深知周先生的特长是音韵、训诂,但他不想学语言文字学,就如实地回答了周先生的探询。他最受益的是周先生给他讲的工具书使用法,而学到的还有周先生礼貌待人、踏实治学的作风,应该说是更重要的。

孔子自谦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化文学长少年时并不“贱”,从小在慈母沈伯母的精心培养下,决心要上北大文科。终于在北大中文系前后读了五年,在北大图书馆泡了六十多年,造就了一位“多能雅事”的传统文化学家,应了浦江清、朱自清两位先生在他幼年时说的预言。沈伯母在天之灵,我想应该含笑点头了吧。

中国书籍出版社要出白化文学长的十本文集,汇为一辑,委托我写一篇序。我与他幸为知交,不能推辞,写一点感想,作为书前的题记而已。

程毅中

2016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