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古时候伏牺氏称王于天下,开始创制八卦,发明文字,用来取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从此书籍就产生了。
伏牺、神农、黄帝时代的书,称为《三坟》,讲的是广大的道理:少吴、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代的书,称为《五典》,讲的是常规的道理。到夏、商、周时代的书,虽然教化与从前不同,但是文诰深奥的含义,主旨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历代都很重视这些书,认为是圣王的训诫。八卦的说辞,称为《八索》,意思是求索其中的义理。九州的书志,称为《九丘》。丘,就是聚集。说的是九州所拥有的,土地所生长的,风气所适宜的,都聚集在此书中。《春秋左氏传》记载:“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说的就是上古帝王留下来的书。
[原文]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㈣。
[注释]
①先君孔子:《尚书序》作者旧题为孔安国,为孔子十一世孙,所以尊称孔子为先君。②约:归纳,整理。③赞:明白。’④《职方》:指《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载行政区划与《尚书-禹贡》近似。⑤讨论:整理。⑥芟夷:删削,与下文中的“翦截”意思相近。⑦宏纲:大纲,主旨。⑧撮:摘取。机要:精要的义理。⑨轨范:典范,楷模。⑩三千之徒: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
[译文]
我的祖先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面对历代典籍中的冗杂文字,他担心阅读的人不能抓住要点,于是就修《礼》《乐》,显扬旧有的制度,将《诗》删为三百篇,归纳当时的史书编纂了《春秋》,明白《易》的道理后废弃了《八索》,讲述《职方》的内容而摒弃了《九丘Ⅺ他整理《三坟》《五典》,从唐尧、虞舜以下断代,直到周朝。删减了烦冗杂乱的内容,削除了浮华不实的文辞,抓住纲领,摘取要点,足以垂范后世,树立教化。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章共一百篇,是用来弘扬大道,展示给君主作为典范的。帝王的制度,显而易见,可以推广施行,三千弟子都领受了其中的大义。
[原文]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㈤。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官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
P2-P3
国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理论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自然也成为了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坚船利炮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的称呼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地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幡然醒悟,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领导者、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挑战。
那么,这套经典传家丛书的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水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崇贤书院释译的《图解尚书/经典传家系列丛书》以《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为底本,聘请名家重新点校,参考历代注疏进行译注。本书包括《尚书序》在内,共五十九篇,每篇之首有书序,古文各篇均在题目前标有“伪”字,全面呈现经典版本,以供读者甄别赏鉴。
崇贤书院释译的《图解尚书/经典传家系列丛书》是从千余种传世经典中慎重挑选的,全书侧重于阐述古代先贤的思想和制度。本书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以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解读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