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盐生长的声音(80后短篇小说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宋耕、杨庆祥所编的《听盐生长的声音(80后短篇小说集)》集合15位当代最具代表性的80后作家,所选篇章丰富多样,凝聚作者对当下社会现状与个人生活的思考。

本书邀请来自澳大利亚、香港、美国等国家与地区优秀的译者提供英文译文,为读者提供独特的双语阅读体验

内容推荐

《听盐生长的声音(80后短篇小说集)》由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宋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主编,收选张悦然、笛安等15位80后知名作家的短篇小说。本书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的汉学家及学者为本书提供地道、精良的英文译文,力图将中国80后作家的写作生态完整呈现给海内外读者,并从中透视中国年轻一代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见解。

目录

前言

家 张悦然

塞纳河不结冰 笛安

悲剧剧场 颜歌

巨象 甫跃辉

密斯特保罗 周嘉宁

毛坯夫妻 马小淘

李丽妮,快跑! 苏瓷瓷

我们干点什么吧 手指

戒·子 苏德

最慢的是追忆 张怡微

听盐生长的声音 王威廉

飞利浦牌剃须刀 郑小驴

一个末世的故事 飞氘

厚煎鸡蛋卷 殳俏

看不见的星球 郝景芳

G代表女神 陈楸帆

试读章节

临行的前一天,裘洛醒得特别早。为了不破坏应有的节奏,她在床上躺了很久。直到时间差不多了,才套上睡裙,到客厅里打开音乐,走去窗边,按下按钮,电动窗帘一点点收拢,她眯起眼睛,看着外面红得有些肉麻的太阳。然后洗澡,用风筒吹干头发,煮咖啡,烤面包,到楼下取了当日的报纸,放在桌上。

做完这些事,她抬头看看墙上的钟,正是该叫醒井宇的时候。可到了卧室,竟发现井宇已经醒了,坐在床上发呆。

这个早晨,他的动作格外缓慢。已经过了平时出门的时间,却还坐在桌边看报纸,手中的咖啡只喝了一半。昨天,公司正式宣布了他升职的消息,或许因为经过那么久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人忽然松弛下来。

她等这一天也等了好久。催了几次,井宇终于起身。出门前,说今晚同事要为他庆贺,叫她一起去,裘洛拒绝了,可是马上又有些后悔。看不看到他满面春风志得意满的样子,都是一种难过。

送走井宇,她反锁上门,拖出空皮箱,开始收拾行李。只是拣了些最常穿的衣服,就已经太多。裘洛把衣服一件件拿出来,放回衣柜,心里不断提醒自己,她要过一种崭新的生活,所以这些旧衣服不应该带上。电吹风,卷发器,化妆品,唱片,书籍,她苛刻地筛选着陪她上路的每一件东西,放进去,又拿出来,忽然有一刻,觉得它们都没有什么价值。箱子顿时变得很空。猫一直在旁边看着,这时候忽然跳进箱子,坐在中央不肯出来。她不知道它这样做的意思,是不想让她走,还是想和她一起走。

她费了很大的气力,才捉住猫关进书房。再回来的时候,已经失去耐心,就将手边的衣服和化妆品胡乱地塞进去,还有一些较为频繁用到的药物和电器,随即合上箱子,再也不想多看一眼。她对装旅行箱尤其不擅,或许是很少出远门的缘故。她以前一直不喜欢旅行。旅行充满了约束,是一种受到限制的生活。不过,现在她的想法有所改变,更愿意称之为“有节制的生活”。她把沉甸甸的皮箱拖回阳台,又把那只落满尘土的鞋盒重新放在上面。除了那只正在书房里哀叫的猫,谁也不知道,皮箱里藏着她即将开始的“有节制的生活”。

距离超级市场开门还有半小时。她坐在沙发上,把那本读了一半的小说粗略地看完。寡淡的结尾,作者写到最后,大概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虚伪的故事,顿时信心全无,只好匆匆收场。裘洛已经很久没看过令她觉得满意的结尾了,很多小说前面的部分,都有打动人的篇章,但好景不长,就变得迷惘和失去方向。她也知道,自己对那些作者太苛刻了,但她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她没有当成小说家。少女时代曾有过的写作梦想,被她的苛刻扼杀了。

10点钟,她来到超级市场。黑色垃圾袋(50cm×60cm),男士控油清爽沐浴露,去屑洗发水,艾草香皂,衣领清洗剂,替换袋装洗手液,三盒装抽取式纸巾,男士复合维生素,60瓦节能灯泡,A4打印纸,榛子曲奇饼干。结算之前,又拿起四板五号电池丢进购物车。

12点,干洗店,取回他的一件西装,三件衬衫。

12点半,独自吃完一碗猪软骨拉面,赶去宠物商店,五公斤装挑嘴猫粮,妙鲜包十袋。问店主要了一张名片,上面写有地址和送货电话。在旁边的银行取钱,为电卡和煤气卡充值。

下午1点来到咖啡馆。喝完一杯浓缩咖啡,还是觉得困,伏在桌上睡着了。

快到2点钟的时候,袁媛才来,当然,随身带着她的小孩。她们搬到户外晒太阳,聊了不长的天,期间几次被小孩的哭闹打断。在袁媛抱起女儿,将她的小脸抵在自己的额头上,轻轻哄弄的时候,裘洛忽然产生一个古怪的念头:这个小女孩知道她妈妈的双眼皮是割的吗?当然不知道,她现在连眼皮长在什么部位都还不知道。裘洛想,这个世界从一开始就在说谎了,连母亲那双冲着你拼命微笑的眼睛,都可能会是假的。

3点半,她们离开了咖啡馆。路上裘洛洗车,加油。她只是想,给井宇留下的生活,不能太空乏。到家的时候,钟点工小菊已经来了,正在擦地板。

P7-P8

序言

2013年,“80后”依然是中国大陆文化界传播最广泛的名词。7月份和8月份,大陆“80后”最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1》和《小时代2》分别上演,以其超出想象的票房引起轩然大波,对其泾渭分明的褒贬臧否甚至构成了不同代际之间的一次针锋相对的文化辩论。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以“80后”这一“典型代际”为基础的“80后写作”概念虽然在大陆的文化媒体和文学批评中被一再使用,但对于其内涵外延的界定,依然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状态,因此在讨论“80后写作”的美学倾向和可能性之前,很有必要对这一概念稍作辨析。在我们看来,在中国大陆历史语境中的“80后写作”,其实应该有狭义的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80后写作”指的是2000年前后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的青少年写作群,这一群体在最开始的时候主要由两个群体组成,一个是出自于上海的《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新概念作家群”,包括郭敬明、张悦然等人,这一批作家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主;另外一个是诗歌写作群体,主要通过一些诗歌刊物和网络论坛发声。2004年前后,大众媒体开始大肆炒作“80后”概念,其中尤其以春树、韩寒登上《时代》杂志亚洲版为标志。因为诗歌天然的小众取向,在这一轮命名和传播中,诗歌被有意或者无意忽略,而小说写作则被特别突出。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狭义的“80后写作”实际上指的是以“新概念作家群”为主体的,具有非常典型的市场化特色的小说写作群体。这一写作群体的出现在当时最大程度地呼应了资本对于中国文学写作的想象:一代更年轻的写作者通过直接面对市场的写作,与既有的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文学体制断裂,并通过这种“有效”的生产方式的转型,形成新的意识形态:即反抗威权和自由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以隐性的方式重新界定了写作的指向:青春和想象力的双重消费。青春文学不仅仅强调这一批作者及其读者的生理年龄,更重要的是,它将“青春”资本化,生理的事实被改造为消费的事实。写作从一开始就指向一种等价的市场交换,而对所谓的想象力的强调,则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对,对虚构的崇拜恰好是将写作的基础建立在单原子的个体身上,并在最大程度上将“想象力”利润化。从这个意义上看,“80后写作”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它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与90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暗通款曲。广义上的“80后写作”则模糊了这种狭义“80后写作”的意识形态指向,而更指向一种“客观”的生理事实,它不仅将上述具有市场指向的青春写作囊括进来,同时也将那些非市场的、相对传统(比如期刊发表、批评圈子认定、主流评奖)的文学写作者纳入其中。最近几年来,一方面因为市场天然的追新逐奇的本性,一部分“80后”写作者的市场价值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传统写作者的人数又不断增加并逐渐扩大其影响力,广义的“80后”有逐渐覆盖狭义的“80后”的趋势。这或许印证了柄谷行人的一句话:历史一旦终结,起源即告忘却。但“80后写作”的历史似乎还处于进行时的状态,狭义的“80后写作”和广义的“80后写作”如何通过具体的写作成绩来进行文学史的较量,似乎还有待观察。

无论是狭义的“80后写作”还是广义的“80后写作”,在一个比较笼统的层面上,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美学症候。这些症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题材的书写。相对于前辈作家(如50后、60后)对乡土经验的用力,“80后”作家更热衷于城市生活。中国的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正好是“80后”一代人的青春成长期。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的“80后”,都直接感受到了这一进程所带来的刺激和挑战。虽然在“80后”的写作中也有一些以农村为主要书写背景的,但这一背景也往往被置于城市这一巨大的镜像观照中,“城乡”关系是这些写作的地理学构图。在其内在的肌理中,城市已经内化为一道风景,所有的写作几乎都必须与城市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纵观中国的现代文学书写,城市文学往往是缺失的一块,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有现代派的出现和20世纪80年代有上海倡导“城市文学”,与庞大丰富的乡土书写相比,还是显得薄弱。究其原因,不过是社会的结构一直停留在乡土的层面。而“80后”的城市书写,与中国的现代城市进程互为一体,在他们的写作中,城市以日常而非奇观,以生活流而非意识流的形态而存在。也许,在他们的未来的写作中,会出现真正有价值的城市写作。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这个短篇小说选本基本上选取城市题材小说,以作为一种方向的倡导。其次,是自我经验的陈述。在“80后”的写作中,一个非常常见的形式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这是“80后”以“自我经验”为写作资源的最直接表现。对于“80后”的很多作家来说,写作的精神分析学其实是“我”——这一孤独的当下个体——对于世界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往往又多附着于青春期的情感困惑。毫无疑问,青春期的爱欲完全可以成为伟大小说的素材,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但是中国的“80后写作”,却又往往拘囿于个人情感的宣泄,而缺乏明晰的理智予以升华,因此在这些作品中更多的是情感的纠葛往复,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刻意,而少哲学精神层面的飞跃。这种自我经验的陈述,构成了一种我们称之为“日记式”的文学,如果舍弃了一个外在的社会结构来赋予其意义,它就显得贫乏而孱弱。自我经验的陈述当然与成长的主题密切相关,但是因为内循环于自我,并不向社会和世界开放,因此这些“成长”变成了一种“伪成长”,也没有巴赫金所定义的经典成长小说具有的更新自我和改造社会的功能。在一些“80后”的作品中,甚至出现了一种“拒绝成长”的倾向。因为过于沉溺于当下性、即时性的私我,“80后写作”中有一种浓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这是“80后写作”最有意味的一点。“80后写作”中的虚无主义几乎是无意识的,这与以前的文学史上的虚无主义非常不一样,20世纪80年代的虚无主义有其明确的反动对象,虚无主义不过是手段,用以解构“革命”和“崇高”,虚无的背后,其实是明晰的理智和历史实用主义。而在“80后”这里,这种虚无并无明确的所指,似乎是一种必然如此的呈现。在“80后”的很多作品中,人物往往没有“历史”,在某个瞬间出现,又在某个瞬间消失,过去与未来都被挤压在当下,而当下又不过是一片混沌的物质世界。“80后”由此轻而易举地从历史中逃逸了出来,将数代人的重变成了一代人的轻。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承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写作中的反历史倾向,又在共时性的层面回应着冷战终结后资本主义几乎一统天下的“你别无选择”(There is no alternative)的历史情境。

以上的总结似乎有批评的意思,但这并非我们的本意。我们想说的是,任何一种式样的文学写作,都裹挟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只有裹挟了丰富历史信息的写作,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80后”有可以传世的经典吗?目前当然没有!可是“80后”已经三十有余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如果“80后写作”还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轨迹上运行,将自我经验和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自动意识不加思辨地接受下来,“80后写作”还会有变化和进步吗?我们觉得那是很困难的。好在历史总是不停地裂变,并在这些裂变中冲击每一个个体的心灵和精神。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史与世界史几乎同时在进行着某种裂变和逆转,我们不知道那些同时代的,甚至是同年龄的作家和艺术家们是否感受到了这‘‘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但是在一些人的作品中——比如我们这本短篇小说选入选的各位——一些变化确实在发生,这些变化包括:从自我的经验中解放出来,勇于面对生活世界的复杂性,不仅仅自恋于一己的情绪,而是通过社会互动的方式,将文学的经验拓展和扩大,最终以求得新的美学原则和新的历史的可能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篇幅的限制,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未能入选,只能等到以后另觅良机。感谢入选的各位作家慷慨赐稿。孟繁华教授促成了这个项目的合作。外研社的蔡剑峰社长,以及人文社科分社的吴浩先生、邓晓菁女士提供了出版方面的便利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