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秋虫”很有兴趣,从《诗经》的“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叶绍翁、陆游,他们都写到“秋鸣”之声,可见蟋蟀一直为诗人词家所喜爱。
秦维宪用他多年撰写积累的文字,出版了《中华斗蟋潮》一书,这是一本喜欢“秋虫者”的有趣读物。
玩虫之乐,亦为人生之趣。读这本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与趣味。
玩虫之书虽稀,然其可为众多养虫之书锦上添花,希望广大“虫迷”和读者,能从中得到欢愉、得到享受、得到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斗蟋潮 |
分类 | |
作者 | 秦维宪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人对“秋虫”很有兴趣,从《诗经》的“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叶绍翁、陆游,他们都写到“秋鸣”之声,可见蟋蟀一直为诗人词家所喜爱。 秦维宪用他多年撰写积累的文字,出版了《中华斗蟋潮》一书,这是一本喜欢“秋虫者”的有趣读物。 玩虫之乐,亦为人生之趣。读这本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与趣味。 玩虫之书虽稀,然其可为众多养虫之书锦上添花,希望广大“虫迷”和读者,能从中得到欢愉、得到享受、得到启示! 内容推荐 秦维宪著作的《中华斗蟋潮》由报告文学、玩虫随笔与蟋蟀图片三部分组成,由于该书的内涵是“蟋蟀文化”,这就与一般写蟋蟀之科普读物有明显区别。在近几万字的报告文学与特写中,作者生动回忆了斗蟋蟀这一民俗的由来已久,并生动描述了斗蟋蟀的各种精彩场面,以及斗蟋蟀的奇遇记。由于从“虫文化”的角度切入,让这些文字既充满了知识性与民俗性,又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 目录 序言 自序 蟋蟀大战备忘录 上海蟋蟀市场风云录 斗蟋蟀:上海滩悠久的民俗图 “蟋蟀大将” 蟋蟀市场奇遇记 当年捉蟋蟀的快乐 仲夏斗飞蟋 月夜捉虫记 马陆捕虫“走麦城” 沉浮“大头紫鸡” 一将难求“小黑紫” “关公”战群雄 “重牙”暗藏杀器 “血斑左线腿”以柔克刚 “淡紫披袍”霸王举鼎 “脆须”醉咬“黑和尚” “翠儿”怪叫退劲敌 “假三尾”勇冠三军 “黄长衣”金鸡独立 混世魔王“黑蟑螂” 七宝蟋蟀打擂预赛记 “贰先生”也能出将军 “小红头”智斗三大将 “青麻头”首战落马 连斗毁掉“大将军” “青蛙腿”横刀立马 秧子·白虫·“野战军” “黑铁”疗伤 “紫三色”返家记 蟋蟀盆换《西厢记》 蟋蟀讲座被考记 为研究生上蟋蟀课 蟋蟀筒里的秘密 爱虫文曲星与三省争朱熹——兼谈三县争蟋霸 试读章节 马路两边,卖虫者排成一字长蛇阵,地上堆满蟋蟀盆,让虫客挑选蟋蟀。川流不息的“虫迷”手捏一根蟋蟀草,轻轻揭开盆盖,小心翼翼打草、听叫、看色,看中了便与摊主讨价还价。从早到晚,摊主的吆喝,“虫迷”的争执,蟋蟀的呜叫汇作一片,此伏彼起。 这里像一个黑社会,三教九流纷纷登场。 镜头一: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几个虎背熊腰的大汉,拥着一名手托蟋蟀盆,风流倜傥、酷似香港影星周润发的青年,大摇大摆来回穿梭。那青年高声嚷嚷:“咬哦,咬哦,来头越大越好!”但没有一个“虫迷”敢与他们斗虫。这伙人显然是地头蛇,谁与他们打交道,非吃亏不可。 镜头二:靠近人民广场一隅,黑压压一群小孩围着两个衣衫褴褛、皮包骨头的少年。两个少年熟练地从破书包里摸出竹筒,将蟋蟀倒在网里按质论价。如果哪个小孩买虫出尔反尔,他们挥拳就打。我好奇地问他们:“小兄弟,你们什么地方来的?”不料他们竞圆睁双目,吼道:“爷娘离婚了,阿拉靠捉虫吃饭,管侬(你)屁事?”噢,原来是可怜的当代“三毛”。 镜头三:一个手捧蟋蟀盆的中年虫客,缓缓踱到一个摊位前,故作神秘地对摊主说:“我花一张分(10元)买了条大虫,赚了便宜货。”然后揭盖让围观者看。摊主鄙夷地一瞥,拿出一条小虫,“这条‘小油黄’专斗大虫。” “侬敢斗哦?” “当然敢!如斗赢侬,两张分卖脱算了。不过先小人后君子,谁先押钞票?”一虎头虎脑的“虫客”被逗得心急火燎,赶紧掏出钱。结果,小虫张牙起叫,只两个回合,大虫便落荒而逃了。等买主喜滋滋离开后,这对用“贰先生”骗人的连档模子会心地笑了。 镜头四:一辆乳白色“大发”悄然停在十字路一边,车里钻出五六个青年,分头掩进蟋蟀市场汹涌的人流中。他们仔细观察行情后,又回到“大发”旁交头接耳一番。随之,每人掏出红袖标往胳膊上一别,直向摊主扑去。他们先将一位老农民的摊子踩得稀烂,再团团围住一位少年,强行夺走他的十几盆好虫。少年急得嚎啕大哭,悲怆地哀求他们:“爷叔帮帮忙啊,我家里没有劳动力,靠捉蟋蟀吃饭啊!” 一个肥猪似的青年对准少年腹部一脚,骂道:“小贼,皮蛋要吃哦?跟我去联防队!”几位“虫客”赶紧护住少年,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钻进“大发”飞驰而去。一位老资格“虫客”顿足长叹:“这个小阿乡真倒霉,撞上了冒充联防队的流氓,被抢去的一只‘金翅黑和尚’就值200元!” 镜头五:街心花园随风飘拂的柳树下,两位妙龄女郎举着一包蟋蟀,发出甜润的脆音:“有朋友识货哦?这是刚从杭州来的大虫。”她们身上劣质化妆品的香味,交织着人丛中的汗臭,悠悠地鼓荡着一些“虫客”的春心。他们一拥而上,竞趁买虫之机动手动脚。“都让开,阿拉全部包下!”随着一声猛喝,挤进两个港式打扮的汉子。女郎朝他们嫣然一笑,任他们挽着,走向秋色正浓的人民公园…… 既然“虫迷”如潮,蟋蟀市场又潜滋暗长,规模甚盛。显然,单纯地驱赶、取缔并非上策。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有关部门,于1986年率先在上海东台路(现为文物市场)辟出蟋蟀市场。从此,开辟合法蟋蟀市场的消息,迅速传到了海外。1992年,市里又在文庙、旱桥、曹安路、昆明路等处开出若干蟋蟀市场,从而形成了以文庙为中心的庞大的玩虫网。 1992年因北方天气酷热,各地虫儿早于以往脱壳。刚到8月,上海百万“虫迷”已专心觅虫(全国“虫迷”达1000万),故在原来几大蟋蟀市场的基础上,上海七宝、长桥、曲阳路、飞虹路等十几个合法市场又应运而生,其中尤以文庙移向南浦大桥的为最,高峰时人头攒动,虫声、人声如雷轰鸣。(P6-P7) 序言 序言 与秦维宪兄相识于20年前,先以文字相交,他为我撰写的第一篇文章是《蟋蟀盆换(西厢记)》,从文中得知这位上海市社联下属的某理论杂志负责人,居然是一位“玩虫高手”。 我在少年时代也养过蟋蟀,对这种好斗的秋虫颇有兴趣。我们因爱虫而结成文友,时有往来。维宪兄有许多写“斗虫”之妙篇,先后刊于我主编的《新民晚报》“花鸟虫鱼”版,并为众多读者所青睐。秋风一起,读者不见维宪兄写的“蟋蟀”文章,便有人来电询问,可见其文字之吸引人。维宪兄不仅撰写斗蟋蟀的长篇报告文学,还精于写有趣的斗虫妙文,由于描写生动、文字活泼、写斗虫场面之精彩,令众多“蟋蟀迷”大快朵颐。 近日,维宪兄一部写斗虫之著作《中华斗蟋潮》即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正是担任我小书的责编杨柏伟先生。因此,我得以先睹为快。 此书由报告文学、玩虫随笔与蟋蟀图片三部分组成,由于该书的内涵是“蟋蟀文化”,这就与一般写蟋蟀之科普读物有明显区别。在近几万字的报告文学与特写中,作者生动回忆了斗蟋蟀这一民俗的由来已久,并生动描述了斗蟋蟀的各种精彩场面,以及斗蟋蟀的奇遇记。由于从“虫文化”的角度切入,让这些文字既充满了知识性与民俗性,又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我最欣赏的还是维宪兄撰写的那些饶有趣味的蟋蟀随笔,他写儿时捉虫之快乐,写月夜斗蟋蟀之奇观,写自己斗蟋蟀败走“麦城”,到意外获胜。写他心爱的“大头紫鸡”、“小黑紫”、“黑和尚”、“黑蟑螂”、“血斑左线腿”、“淡紫披袍”、“紫三色”……单看这些蟋蟀的名字,就知道必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其中作者还曾为研究生上蟋蟀课,普及“虫文化”的民俗风情,这让我对长于博物的秦维宪兄油然而生敬意。而此书第三部分的蟋蟀照片,也让“好虫者”大饱眼福。 古人对“秋虫”很有兴趣,从《诗经》的“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叶绍翁、陆游,他们都写到“秋呜”之声,可见蟋蟀一直为诗人词家所喜爱。宋人贾似道还写了一本《促织经》,这些“蟋蟀文化”的记录到了民国之后,就很少有人去研究了(在“文革”时期,斗蟋蟀曾经被禁),而今天维宪兄把他多年撰写积累的文字,结集出版,诚为可喜可贺,这是一本喜欢“秋虫者”的有趣读物。 玩虫之乐,亦为人生之趣。维宪兄是一家杂志的主编,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编审,他在撰写、编辑论文之外,居然能写一些描摹蟋蟀的有趣妙文,以生动的可读性文字以飨读者,让我一读不放。读这本书,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与趣味。 曹正文 2015年6月30日 (本文作者系《新民晚报》高级编辑、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