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文明五千年(先秦彩图无障碍版)/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李默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李默主编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先秦彩图无障碍版)》是一本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了中国上古历史的图书,它针对青少年而制作。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又开创了新的形式和体例,便于青少年阅读。
目录
史前
盘古开天辟地
猿人时代
智人时代
中石器时代
中国稻作起源——河姆渡文化兴起
【人物小辞典】伏羲
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中国原始文化的主干——仰韶文化形成
中国开始养蚕
【逸闻趣事】神农尝百草
中国开始使用金属
中国音乐产生
华夏文明的奠基之战——涿鹿之战
龙凤文化开始
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
【文化小辞典】仓颉造字
颛项与共工之战
帝喾攻共工之战
尧禅位于舜
【逸闻趣事】后羿射日
舜攻三苗之战
中国陶器文化达到顶峰
禹攻共工之战
大禹治水
涂山之会
夏禹攻有扈氏之战
夏朝
中国第一代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
夏启治国
夏启攻益之战
夏启攻有扈氏之战
太康失国
羿、浞生乱
少康中兴
【人物小辞典】夏桀
商部落兴起
夏商鸣条之战·夏朝灭亡
商朝
成汤灭夏建商
贝币成为货币形式
名臣伊尹囚禁商帝太甲
盘庚迁殷
原始青瓷出现
中国金银器工艺产生
中国青铜文化全盛时代开始
【文化小辞典】司母戊大方鼎
商代学校教育出现
天文历法学迅速发展
武丁中兴
商朝甲骨文鼎盛
姬昌被囚·姜太公出山
【逸闻趣事】姜太公钓鱼
武王伐纣·商纣亡国
【人物小辞典】妲已
【人物小辞典】比干
西周
周武王封邦建国
【人物小辞典】伯夷、叔齐
成王年幼·周公摄政
周公姬旦奠定周礼
【人物小辞典】周公旦
雅乐成为官方礼乐
中国宗庙祭祀体制在周代设立
六艺教育的形成
【文化小辞典】《周易》
周朝分封诸侯
昭王南征不返
穆王征犬戎·造父献八骏
西周新型土地制度井田制普及
周封秦为附庸
后宫制度和宦官制度全面建立
厉王止谤·“国人暴动”
周召共和
宣王中兴
刺绣工艺产生
【逸闻趣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春秋
周王室东迁·东周开始
诸侯国兴起
秦国崛起
【文化小辞典】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春秋车战兴极而衰
鲁国开始编《春秋》
楚国称王·南方文化融入中原
齐桓公即位
齐鲁战于乾时
【逸闻趣事】一鼓作气
齐桓公会诸侯于鄄·齐开始称霸
【逸闻趣事】老马识途
楚国开始强盛
齐桓公伐楚
管仲谏止齐桓公封禅
管仲平戎于周
【文化小辞典】《管子》
齐国会盟定周太子之位
齐桓公主持葵丘之会
齐桓公去世·齐国大乱
【逸闻趣事】卫懿公好鹤亡国
晋国假道灭虢·虞虢唇亡齿寒
秦穆公励精图治·称霸西戎
公子重耳返晋为君
晋楚城濮大战
晋文公安定周室·始称霸主
【文化小辞典】寒食节
布币产生
泓水大战·宋襄公愚不可及
【逸闻趣事】伯乐识马
秦晋失和·郩山大战
鲁国实行初税亩
【文化小辞典】中国音乐十二律体系
弩的出现
【逸闻趣事】楚庄王一鸣惊人
中国首次记载哈雷彗星
楚庄王问鼎中原
历史上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人物小辞典】老子
【文化小辞典】《道德经》
周室二王并立
【人物小辞典】孔子
吴王重用伍子胥·吴国始盛
【文化小辞典】《孙子兵法》
孙武严格治军
吴师破越·勾践卧薪尝胆
【人物小辞典】名医扁鹊
战国
《春秋》记事结束·战国时代开始
勾践灭吴·夫差自杀
韩、赵、魏三家分晋
李悝改革
【文化小辞典】《中庸》
中国首创生铁铸造技术
【文化小辞典】墨家学派
吴起改革·遭致杀身
田氏代齐
【文化小辞典】“帝王教科书”——《尚书》
秦献公改革秦政
战国蚕桑业发展
秦孝公发奋强秦
两周分裂
【文化小辞典】《甘石星经》
战国普遍使用铁制农具
商鞅变法
【文化小辞典】《禹贡》
中国产生气功
【人物小辞典】孟子
孙膑围魏救赵
齐魏马陵之战
【文化小辞典】《孙膑兵法》
赵国修筑长城
【人物小辞典】庄子
张仪相秦·施展连横策略
【文化小辞典】“五德终始说”
儒法之争
【逸闻趣事】孟尝君好客·鸡鸣狗盗出关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逸闻趣事】蔺相如完璧归赵
乐毅率五国军队伐齐
【文化小辞典】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范雎入秦用于秦昭王
【文化小辞典】世界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
司南开始使用
秦赵长平之战
【人物小辞典】白起
【逸闻趣事】赵括纸上谈兵
秦围邯郸
【逸闻趣事】毛遂自荐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化小辞典】《黄帝内经》
秦灭西周
【人物小辞典】荀子
李冰修都江堰·开盐井
秦王政即位·吕不韦拜相
【文化小辞典】《吕氏春秋》
秦建郑国渠
【逸闻趣事】李斯谏逐客
【人物小辞典】韩非子
秦灭韩
秦灭赵
【逸闻趣事】荆轲刺秦王
秦灭燕
秦灭楚
秦灭魏
秦灭齐
【文化小辞典】秦国政法制度的记录——睡虎地
序言
世间公认,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
辉绚丽的文明之一。我们有责任将这一伟大文明的
优秀传统普及于国人,进一步介绍于世界。达到这
个目的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编著图文并茂的中华
文明史。
我国古代的学者,早就提出过“左图右史”的
理想,希望用直观的图像来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只是由于当时材料、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愿望无
法充分实现。近代各类文物发现众多,尤其是考古
学在中国发展之后,编写文字与图像并重的历史书
籍的条件便齐备了。
早期有些学者的想法,是给历史研究配置一套
参照的图像。这个思想的滥觞,或许可以追溯到明
代《三才图会》之类的书籍。日本学者编印的《东
洋文化史大系》等等,思路是相近的。在国内,专
以文物为主,开此类图谱先河的,是郑振铎先生的
《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曾经广泛流行。不过郑先
生的书纯系图集,尚未能收图文互补的效果。同为
郑先生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图文兼备,更
为读者欢迎,但只限于文学史方面。
近年,很多人想到要编著大规模的“插图本中
国通史”,并做了若干尝试。广东旅游出版社推出
这部《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应该说是成功的。
这部书重点在于论述中华文明,贯穿以整个历史的
纵线,其文字、图片的版面彼此相当,内容同样丰
富,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
图文并重的中国文明史,就方向而言,有利于
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进一步结合。考古学本身是具有
独立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然而中国考古学从一开
始便以同历史学的密切结合为特点。大家知道,王
国维先生20世纪20年代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义《古
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在方法论上为
考古学的建立发展开拓了道路。“二重证据法”指
文献同文物的互相印证,即蕴含着历史、考古的结
合。亲手在中国开展考古学工作的考古学家,都以
探索和重建古史为职志。最早得到大规模系统发掘
的遗址
殷墟,其被选定正是出于这样的要求。长期领
导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
夏鼐先生,1984年在《什么是考古学》文中说,考
古学和利用文献记载进行研究的狭义历史学不同,
研究的对象只是物质的遗存,但两者同以恢复人类
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对于了解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献传统的
人们来说,中国考古学的这种特点乃是自然的。
尽管历史与考古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把两者很
好地结合起来仍不是容易的事。认识历史文献和考
古成果,分别需要特殊的学习与训练。特别是考古
学的研究收获,并非轻易就能融会到历史研究中去
。在历史知识的普及上,怎样结合考古文物也很不
简单。《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在这两方面做了很
大努力,使全书成了真正的“纸上博物馆”,成绩
是值得肯定的。
说考古学的对象是物质遗存,不等于讲这种遗
存仅为物质文化。可能有读者知道,拙见以为每种
人类的物质遗存都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反映当时的
精神文化。大至古城址、陵墓群,小到一件兵器、
一个配饰,无非中华文明的产物,寄寓着先民的意
念与精神。所以,我们探索中华文明萌生形成、发
扬光大的历程,不可缺少考古文物。这正是“纸上
博物馆”胜于其他类型的史籍之处。
然而,作为文物考古研究对象的物质遗存,以
及由这种遗存所能导出的内涵,究竟是有限的。过
去的世界,不可能完整地以遗存的形式保留下来,
我们不应当希望考古学能够将《史记》、《汉书》
包含的种种全面揭示在人们眼前。因此,在为历史
配图时,总是有太多的遗憾,甚至于不很需要的地
方,文物数量繁多过剩,十分需要的场合,有关文
物却很少,以至一件也没有。这就要求书的编者广
为搜集,又精加选择。《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在
这一方面也是做得好的。
这便是我在此要写几句话,向读者推荐的理由

李学勤
导语
世间公认,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之一。
历史大家李学勤作序推荐,给孩子看的最易读最易懂最好看最有趣的通史精品。
李默主编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先秦彩图无障碍版)》讲述了原始初民的历史,它给青少年描绘了一幅原始初民与天斗的传奇历史,了解自己的远祖是怎样在恶劣的原始生态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精彩页
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远古时代,天地曾一片混沌,一位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中沉睡了约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不由大为恼怒,于是张开巨掌向眼前的黑暗劈去。随着一声巨响,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轰然劈开,其中轻灵的成分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了他头顶上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成分则慢慢下降,变成了他脚下的土地。
盘古立足天地之间喜不自胜,但又担心天地会再度合拢恢复原貌,便以手撑天,双脚踏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至90000里长。
盘古凭借天生神力开辟出了天地,但自己却不幸累死。盘古临死前,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天上漂浮的云;声音变成了电闪雷鸣;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辰;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身体变成了雄奇险峻的山岳;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灵魂则变成了人类。
因此,盘古被称为天地的始祖。
猿人时代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的发展源头具有多源性,据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分布广泛。西侯度遗址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云南元谋人化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观音洞文化和北京人文化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
人类的始祖拉玛猿生存于距今800万年前,我国云南开远、小龙潭、禄丰等地已发现拉玛古猿化石。而湖北建始、巴东发现的距今约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则是人类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最后代表。
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元谋人,因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而得名,据碳十四测定生活年代距今约50~60万年。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属同一成年人个体。这两门牙齿很粗壮,唇面平坦,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另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发现被火烧过,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用火。
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是蓝田人,距今约75~80万年。1963至1966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先后发现一批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被命名为蓝田人和蓝田文化。蓝田人眉骨粗壮,前额低平,骨壁厚度超过北京人,大脑容量较小,约780立方厘米。打制石器粗大,器形不规整,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在使用上已有某种程度的分工。
中国境内的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也最系统的是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遗址的堆积物厚40米以上,主要由石灰岩碎块和黏土、粉砂等残积物构成,堆积物中残留了北京人用火的灰烬,较大的灰烬层有4个,另外还出土了10万多件石器,表明这里已有早期人类活动。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特别是随后发现的石器和用火痕迹,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人类从猿演变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智人时代
中更新世末期,我国经历了一次庐山冰期,其后气候变暖,人类体质和文化发展都进入一个新阶段。人类体质普遍由猿人或直立人发展为早期智人,而人类文化则发展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这个时期的延续时间距今大约10万~5万年。
在我国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中,金牛山人、大荔人和许家窑人为由猿人向早期智人的一种过渡形态,典型的早期智人有马坝人、长阳人等。在北京周口店新洞、山西襄汾丁村、辽宁喀左鸽子洞等地发现的人类化石也属典型的早期智人。华南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存至今发现甚少,仅贵州桐梓岩灰洞有十二件石制品,似与观音洞石器有些联系,而从体质特征看,早期智人比直立人脑盖较薄,脑容量较大,动脉枝较复杂,说明其智力已有明显发展。我国早期智人一般颧骨较为前突,眉嵴较平而非呈前突弧形,其头面已显示出蒙古人种的某些特色,但作为人种在这个时期还没有最后完成。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较早期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打制石器的技术不断提高,石器的形状比较规整,类型比较确定,种类也有所增加,表明当时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较旧石器早期有所提高。
P18-2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