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红编著的《原来姹紫嫣红--我和我的大学生们》是一本散文集,共分八章,第一章:爱的教育;第二章:课堂内外;第三章:论文谈艺;第四章:考研路上;第五章:毕业离歌;第六章:我的班级;第七章:学生的话;第八章:我的故事。这八章,从内容上说,前七章是写学生,写与学生的互动;而第八章则是写自我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原来姹紫嫣红--我和我的大学生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育红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育红编著的《原来姹紫嫣红--我和我的大学生们》是一本散文集,共分八章,第一章:爱的教育;第二章:课堂内外;第三章:论文谈艺;第四章:考研路上;第五章:毕业离歌;第六章:我的班级;第七章:学生的话;第八章:我的故事。这八章,从内容上说,前七章是写学生,写与学生的互动;而第八章则是写自我的。 内容推荐 王育红编著的《原来姹紫嫣红--我和我的大学生们》是一本散文集,共分八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作者与学生交往,如学生考研、毕业离校、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教学以及考试等方面。作者将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复杂情感的关系,以真切而细腻的笔触来叙写。主要以“教学”“学生”为中心,真实地书写了他自己的教学工作、课堂内外、与学生的谈文论艺、毕业的离愁等主题的散文作品,充分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心系教学、心系学生时所体会到的甘苦,充满真情实感。 目录 序 情到深处自感人 愿你的生命里永远是春天(代自序) 第一章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致中文师范101、102 长相思三绝赠中文师范071 中文师范083印象 大三的节奏(中文师范111、112) 在大学——写给中文131 中文111是个美丽的传说 有爱的“中师一家” 爱是有回报的 第二章 课堂内外 对不起,我不是女生(中文师范121、122) 马失前蹄(中文131) 惆怅(中文师范111、112) 对于最近一次考试的思考(中文111) 作业都到哪去了 阅卷随笔 从中文131谈起 第三章 论文谈艺 无语2007 评估过后的2008 研究《落花诗》之艰难 2012届的芬芳 2013届的温馨 王歌与2014届 千里求学的坚韧与幸福 毕业论文之五味杂陈 第四章 考研路上 考研魅力无限 天若有情——丁行篇 天若有情——燕婷婷篇 天若有情——徐亚茹篇 天若有情——王云韶篇 第五章 毕业离歌 泪的六月 毕业情结 原来不是单相思 中文师范083素描十一首 16楼50l的姑娘们 中文师范092:走过这段金色朝霞 别了,中文师范101、102 依然徘徊的那些身影(中文师范101、102) 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个研究生 第六章 我的班级 我给“陌生人”发了100多条短信 想那37个学生 集体遭遇失败 第37次班会 班主任工作手记 毕业离校,与爱同行 因为万丽琼 写在中文师范062毕业五年之际 第七章 学生的话 寒烟凄草凝绿 王育红:耕耘数载润物无声 我的老师王育红 被推荐人典型事迹:王育红老师 续写王老师的帮助 希望 临别的话 迟来的回忆 都知欢聚最难得,难奈别离多 第八章 我的故事 南园忆旧十二则 家有娘亲 我的母亲与不会表达的爱 我的父亲与我哭泣的童年 教师节其实是一种鞭策 用心灵和诚实教书育人 后记 跋 试读章节 爱的教育致中文师范101、102 2010年9月29日,曾给你们做人学教育专题讲座,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欢迎同学们考入大学,我对你们感到特别亲切”,这是因为,当年你们和我儿子一同进了大学门。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这学期给你们上课,感觉就不一样,是带着一种感情的,比如我在人人网留言“周一、周四中文师范101、102的古代文学,总是喜悦而上”。几年来,我对师范班别有特殊的感情,曾经教过的中文师范021、022、023、033、034、051、062、063、07l、083、092,莫不如此,而且多是省市先进班集体。我现在还找不到所喜爱的理由。 每当周一第一节课走进教室,二食堂的饭香气味充盈飘浮,我曾认真观察过你们吃东西的神情。我们的教室里,的确很有生活气息,我倒希望,这变成朗朗的读书声,也许只是一厢情愿。开头几周,个别同学在课后前来提问,我很高兴,9月1日我留言“中文师范101、102的学生课后居然问问题,这是多年来都没有的事,很好”。可惜,后来却没人问了,不知何故。 作为完全的"90后”,你们迟到、旷课较多,我在暑假时就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多次说:“你们是花钱上学的,旷课,损失的只是自己!”有一次某校长听课,我还说,一节课仅仅40分钟,我没有时间点名,要对来上课的学生负责,作为师范生,你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还有一次下课后,几个同学逗留在教室里没走,我说:“文秘、广电的学生旷旷课还可以,师范生,绝对不能。”这虽然是玩笑话,也可见你们位置的重要。 现在是第十三周,本学期的课快要结束了,终究不知道你们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但这一学期,是我从教以来进步最大的。感受最深的是,我越来越觉得大学的课实在是爱的教育。上了这么多年课,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或许未晚。 11月3日,有同学在人人网留言,说了用书占座位的事,令我深思。这个教室90个座位,我们两班87人,真的应该一开始就想到排座位。为什么要排座位,这是我一向反对的。7日上课时说了这个问题,就看见好多同学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我让两个班长想想办法,其实也没指望做到什么。但在11日,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多数男生都前排就坐,感到很高兴、也很惊奇。座次的变化,说明了同学们有爱心,也比较听话。特别是一向喜欢坐前排的女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令人欣慰。虽然没有组织排座位,这样也好,比较随意,最好是每次课都有变化,而不是固定座位。这就是爱的教育。 曾在《海外文摘》(2011年12月)看到一则幽默:一天上课时,老师见汤姆老是讲话,生气地说:“汤姆,你要是再不老实,我就告诉你爸爸。”汤姆十分冷静地说:“老师,我对你也不满意,可我从来没有告诉你爸爸。” 这个故事发人深思。在我们的课堂上,说话的、睡觉的、看手机的、吃东西的,每课必有,而旷课更不用说了。多少次,我都克制着,不打扰这些同学的所作所为。我有自知之明,从你们的表情和反应就可以看出,我的课不能让所有的学生满意。我坚持着耐心讲下去,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在认真听讲,更何况是绝大多数。课堂上,没有打扰你们的骚动不安,就等于没有教会你们尊敬老师这个道理,这是我的失职。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不尊敬他人的后果,是给自己造成某些知识的空白缺失。要知道,每一课,讲什么、怎么讲,都是斟酌再三,用心准备的。 这则幽默的另一个启示是,学师范的同学,你们将来多数都会走上讲台,除了学识渊博之外,更重要的,教学,实在是一门艺术。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我是虔诚的,希望人家指出我的问题,这样才能改正、进步。9月21日有同学在人人网留言:“老师好。我是中师101班的学生,希望您上课能多讲些词人的典故或者奇闻轶事之类的,这样课会更加吸引人,我们非常有兴趣的。”我回复:“好的,尽力而为吧。因为有时要顾及教学计划,加上放假要冲去课时,所以,我是克制着不讲故事。以后各方面都兼顾,教学效果可能更好,谢谢指出!”也许我的顾虑太多,还没能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又因为放假缺了六节课,准备从第十一周开始,周一连上三节,同学们也都很支持,很好。 古代文学是爱的教育,体现在课堂内外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体悟。我对你们有多大的期望,我不能像教育我儿子那样,说你应该如何如何。三个作业题“我为什么上大学”、“信仰”、“幸福杂谈”,就是想引起你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规划,从写作业的态度看,各人亦自不同。 春秋代序,日月不淹。若干年后,当你回首校园时的流金岁月,你的记忆里不会仅仅是上课迟到、睡觉、看手机、吃东西吧。 岁月悠长,你们应当时时带着爱心,让青春飞扬……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积累资源,免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上帝为每个人都预备着机会,然而,当机会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吗? (2011.11.23) 长相思三绝赠中文师范071 人生之相逢亦颇偶然,2007级学生,余与中文师范07l则有缘。去岁、今年先后两度上课,《中国古代文学(三)》、《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皆72学时,每周两次见焉。学生认真,余颇喜欢。前时学生学作古诗,颇抒深情,并有意结集。今课程行将终结,作此三篇以赠之。P1-3 序言 情到深处自感人 ——序王育红《原来姹紫嫣红》 王志清 初编散文集的时候,就发现王育红博士的散文极有个性。 自2007年接受南通大学古代文学学者散文的编辑以来,一气编辑出版了五本(《文心雕虫》《儒林心史》《学林广记》《人间闲话》《且说新语》)散文集。而每一本散文集里,育红散文的入编数,排名总在前二三位的。 育红的散文,是情感派的,很见情性,很见个人面目。我也曾经与他说过单独出版一本散文集的意思。想不到,他真的将其散文结集而呈于我面前了。 其散文集取名为《原来姹紫嫣红:我和我的大学生们》,已付梓即将出版,嘱我为序。我诚恳地对他说:序人,楚辞专家周建忠教授最合适。他喃喃而却很坚定地说:有周序,而王序也是必须的。 我与育红同在一个学科,且都攻唐代,共同语言也比较多,恭敬不如从命也。所好他要得不是太急,宽限一个月。于是,我在手头急需应酬的文字做完后,便移情育红的散文了。 也许是我阅读视域狭窄,像这样专门出版一本写学生、写师生互动的散文,极为少见,但见有“我的老师们”的散文集。因此,育红也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育红的散文集25万字,电脑显示;如果排版成书的话,少说也要十二三个印张。第一章:爱的教育;第二章:课堂内外;第三章:论文谈艺;第四章:考研路上;第五章:毕业离歌;第六章:我的班级;第七章:学生的话;第八章:我的故事。这八章,从内容上说,前七章是写学生,写与学生的互动;而第八章则是写自我的。每一个部分,用“章”来标示,一般的散文集是用“辑”或“编”的。育红是个极其严谨的人,他这样标示,一定是有其深意的。 文者,人之情性也。中国文论提倡为情造文,而反对为文造情。“情”是作家把握世界与建构艺术世界的思维形态与心灵方式。育红的这些文字多写他的喜怒哀乐,其情系学生的喜怒哀乐,以学生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与学生似乎特别的亲密,学生也与他特别的亲近,是个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老师,甚至可谓爱生如子的园丁。他认为:学生喜欢那种一上好课而不马上走的大学老师;他自知:关爱学生就是一种享受;他深感:爱,总是有回报的。他太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沉浸于学生中而忘乎所以。他的这些散文,就是他的与学生交往或互动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里洋溢着他为人之师的成就感,充满了他获得爱的回报的喜悦。而他又将这些喜悦写出来让我们来一起分享。 日常生活中,我最讨厌矫情,讨厌虚情假意。而于文学评论诸要素中,我更是向来以情感标准为首位的,以情感的真伪浓淡取文。我甚至偏激地认为,只要情感到位了,思想自然会深刻,而随便什么样的形式都将是好文章。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我最欣赏育红散文的,就是其文字是从肺腑流出的,是自由流淌的那种,也即我手写我心的创作原则吧。因此,他无论是写学生还是写自我,或是写学生与自我,都情浓如醇,事关痛痒,而让我们受其喜怒哀乐的感染而跟着他一起喜怒哀乐。 《文心雕龙·体性篇》日:“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这是刘勰对于“情”在文学中作用与过程的揭示,“情”不仅是文学发生的驱动,而且具有组织语言、使之由隐而显的表现功能。育红的散文所以感人,因为其是情感酿成的。育红长于将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复杂情感的关系,以真切而细腻的笔触来叙写。其叙事,总是很缠绵,很舒缓,很笃实,甚至有些琐细杂碎,是一种慢节奏,如同一条涓涓的潜流的涧水,而不是澎湃汹涌的那种。我们很有耐心地听他叙说,不紧不慢地,絮絮叨叨地,而在这种叙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育红的心灵世界。 育红的散文很沉,阴郁质的,属于悲情类,即便是很开心的叙事,也总感到其中有一种沉郁情感的潜流,或者说有一个沉郁的内核。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评论著名散文诗作家耿林莽时,就用了“沉郁内核”这个词,而获得了耿老的欣同。他在其多本书的自序中,不断引用我对他的这个评价。明李贽《焚书》卷三云:“故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莫不有情,莫不有性,而可以一律求之哉?”清薛雪《一瓢诗话》云:“鬯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清修人诗必峻洁,谨勒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正所谓慷慨者而多激越语,深情者而多缠绵词,超旷者而多清幽俊逸之文字也。一般而言,“文如其人”或“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育红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呢?读者朋友或可读其散文而来反求矣。 育红是个苦出生,自小饱受苦难与凌辱。他自陕西的贫困县走出来,负笈金陵,在南京大学读完了硕士又读完了博士,如今又成为南通大学文学院的古代文学教授。育红的经历,原本就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原本就有丰富的文学要素。育红在其散文《愿你的生命里永远是春天》中写道:“岁月,镶嵌着层层伤痕,人生,竟如此无奈,青春已远远抛掷。过去的,浸透着相思,思念那永远不再的生命的春天。我用心嗅那花香,那烂漫显得苍老;我用神会那云彩,那美妙给我苍茫。生命之春,抛人而去。我怀着火的热情,却挥霍青春;我以水的激烈前行,却无所获。反省生命的春秋,难道又是一遭徒劳。我想把心钉在春天里,却听不见她的脚步声。”此书的第八章“我的故事”,就是叙写自己身世的,写其生平际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育红丰富而坎坷的经历,是其客观的感情依据;而这些过去的经验,对于现实感性对象的渗入,生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或情感思维,而本真地不加节制地流淌为催人泪下的故事。 王夫之认为:“关情是雅俗鸿沟,不关情者貌雅必俗。”(《明诗评选》卷六王世懋《横塘春泛》评语)王夫之力推“雅”,而又以认为情关俗雅。育红散文是俗是雅,我不敢断言也。我只知道,他的散文乃是“关情”之作也。 是为序。 乙耒三伏匆匆于三养斋 后记 王育红教授来南通一晃十年,我和他相识相交相知十年。我对他有两个称呼,一个是老王,一个是育红。称其为老王,一是因为他不常梳头发(在我看来,他的梳头发,大概是在每次理发时,由理发师帮助梳几下),也不常刮胡子(即使刮了,也总是显得刮得不太干净),总给我一种老气之感;二是因为他遇到不开心之事,或说到不想提之人,他总是要哀叹几声,总给我一种老态之感;三是因为他的学生们,不分男女,背后都叫他老王,在我面前谈到他,都称“我们老王”,我也跟着学生们叫他老王,给我一种亲切之感……称其为育红,也有几个原因,一来,他“北人南相”(我的领导,我的师父周建忠给其下的评语),外表柔弱,内心善良,有一颗单纯的童心,一声育红,有爱惜之感;二来,他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感情,在他脸上总能看出他的喜怒哀乐,与他交往,无需带有丝毫的“介意”之心,叫他育红,有亲切之感;三来,他做事总是那么认真,对于学院交办的事,他常常通宵达旦,连轴转,令人心里油然而生“育红,辛苦你了”之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我和我的大学生们》这本书从写作,修改,到结集,出版,我都亲历。它不是一时之作,更不是冲动之作,而是王育红教授十年教学,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原生态的直观体现。字里行间,那种师生情,纯而真,朴素而温馨……当我们读到本书结尾处“生命需要爱的滋养,心中有爱,自然甘愿燃烧自己,这是一种生命品质;具有完美的人格,培植美好的心灵,才能无愧于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这段话时,我们不只是被感动,更认识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人生的担当! 如果要用一个字评论该书,那就是“真”;两个字,那就是“性情”;三个字,那就是“真性情”! 在该书即将出版之际,学校发了文,王育红教授荣获南通大学第五届“师德标兵”称号。 2015年8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