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尼姑谭(增订本)(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蔡鸿生 |
出版社 | 中西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暮鼓晨钟的女性世界”从尼姑的历史出发,细致探讨了尼姑的生活;中编“清尼遗事考实”就岭南三尼与清初政局、道光禁烟与灵官庙尼姑案等历史事件作深入的探讨;下编则为《比丘尼传》评说。此次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上增添了部分新材料,并对部分内容作了修订。全书内容丰富,文字平易,论点明晰,是一部优秀的学术普及著作。 目录 引言 上编 暮鼓晨钟的女性世界 一、青灯古佛旁的女人 二、尼姑参禅 三、尼姑思凡 四、尼姑之死 五、乱世尼姑 六、花禅 七、文人与尼姑 八、尼姑与文化 九、尼姑临终偈 十、尼姑诗 中编 清尼遗事考实 一、岭南三尼与清初政局 二、钱柳与尼姑的因缘 三、“吸鸦片烟始于尼”辨证 四、道光禁烟与灵官庙尼姑案 下编 《比丘尼传》评说 一、宝唱及其时代 二、晋尼列传评说 三、宋尼列传评说 四、齐尼列传评说 五、梁尼列传评说 附录 一、中国尼姑大事记 二、尼论辑要 后记 新版后记 序言 《尼姑谭》可说是闲书 ,但并非戏笔。 中国尼姑史,是一个问 津者少而又诋诬丛生的领 域。在通常情况下,“尼姑” 往往被等同于“花禅”或“淫 媒”,名声是不好的。什么“ 禅室偷香”“尼庵私会”,作 为传统题材被演成话本、 戏曲和时调,弹唱于市井 ,流播于乡间。在说说唱 唱中,一部尼史,几乎完 全变成艳史了。 任何偏见,一经社会化 ,就被赋予公论的面貌, 世代传承,根深蒂固。自 宋代以来,随着封建伦理 的强化,尼姑被安排在“三 姑六婆”的首席,不断受到 俗人的笑骂。甚至梦见尼 姑,《占梦书》也视为不 祥之兆:“梦见尼,所为不 成。”在现实生活中,妇女 与尼姑彻底隔离,成为《 教女遗规》的金科玉律:“ 三姑六婆,勿令人门。此 辈或称募化,或卖簪珥, 或假媒妁,或治疾病,专 一传说各家新闻,以悦妇 女。暗中盗哄财物尚是小 事,常有诱为不端、魇魅 刁拐,种种非一。万勿令 其往来!”被放逐于女界之外 的尼姑,成了一群不可接 触的人,似乎是罪有应得 的。凌漾初的名著《拍案 惊奇》,就有一段令人惊 奇的议论: 其间一种最狠的,又是 尼姑。他借着佛天为由, 庵院为囤,可以引得内眷 来烧香,可以引得子弟来 游耍。见男人问讯称呼, 礼数毫不异僧家,接对无 妨;到内室念佛看经,体 格终须是妇女,交搭更便 。从来马泊六、撮合山, 十桩事到有九桩是尼姑做 成,尼庵私会的。 凌氏用他凌厉的笔锋, 从两方面来给尼庵定性: 一是“引得内眷来烧香”,即 销金窟也;二是“引得子弟 来游耍”,即销魂窟也。一 庵两“窟”,双料功能,怎能 不“狠”!真是“善哉,善哉”, 尼被“泥”化了,变成漆黑一 团。 如果说,这是讽世之言 ,难免有所渲染;那么, 以论世为己任的士大夫, 又怎样评论中国尼姑之命 运呢?清初大诗人朱彝尊的 《杂诗》二十首之一,竟 然也是用灰色来给尼姑画 像: 至晋始有尼,入梁俗莫 挽。 此辈僧易狎,为态亦婉 娩。 一入富家门,内言出于 相。 挟伴湖山游,积金寺塔 建。 精舍累百区,有司岂能 限! 宣淫青豆房,饱食香积 饭。 因之坏风俗,讵可偕息 偃。 妇人有妇功,蚕织乃其 本。 如何水田衣,娑拖出祗 苑! “嘉孺子而哀妇人”,是 《庄子·天道篇》倡导的一 种智者的慈悲。尼姑属于 不幸的妇人,当然应该在“ 哀”之列。按个人的记忆, 自己与尼姑尽管无缘可言 ,但寄予某些同情,却似 乎蓄之已久。儿时依母, 爱跟妈妈上外婆家。沿堤 而行,走近村口,榕荫下 有座破败的庵堂,偶尔看 见三两个尼姑在里面走动 ,只觉不男不女,莫名其 妙。后来识得几个字,草 草读过《阿Q正传》,对那 个被阿Q调戏、咒骂他“断 子绝孙”的小尼姑,也曾流 露过几分同情和悲悯。念 大学的时候,有幸赶上听 双目失明的陈寅恪教授讲 史论诗,又读了他的论文 《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 ,这才茅塞顿开,晓得应 当从梵、汉两种文化的差 异中去认识尼姑出家现象 。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四旧” 运动,有一天在广州街头 ,遇见一个老尼姑正遭“勒 令”,当众焚毁自己供奉过 的经书和法器。“槛外人”沦 为瓮中鳖,欲诉无门。她 孤零零地拨着火灰,那副 沮丧的样子,那种哀怨的 眼神,不知不觉地竟在我 心中激起一阵酸楚。直到 今天,我还弄不清当年这 种奇特的反应,是不是悲 人正所以自悲。 从所见所读和所感中, 我逐渐地意识到,被扭曲 的尼姑面貌应当复原,尼 姑史的重建是不妨一试的 。不过,在认识的现阶段 ,还难以作出严格的历史 叙述。因此,只能散论漫 谈,抒发有关尼姑问题的 若干己见。全书三编,或 述,或考,或评,终算凑 成一个“三合一”的思维结构 。流传至今的古代文献, 储存着形形色色的尼姑史 料,佛书、僧传之外,还 有语录、笔记和诗文,以 及数量庞大的地方志。甚 至石头也不甘沉默,出土 的墓志和塔铭,断断续续 传来尼姑往事的新信息。 所憾识见未广,掌握的事 例离详备尚远。更何况, 作为一名尘世学人,我的 尼姑观其实是相当“空”的, 既未到过尼庵实地调查, 也无权向佛门女弟子散发“ 问卷”。有关尼姑史的全部 探索,始终跳不出文献的 圈子。这本百衲式的《尼 姑谭》,尽管想写成随笔 性的文字,却依然带着欲 罢不能的学院腔,这是要 请读者多多包涵的。它的 特点和缺点,一言以蔽之 ,就是“纸上谈尼”。尚祈诸 君谅察,谢谢。 1992年仲夏草 1995年暮春订 导语 《尼姑谭(增订本)(精)》是一部兼具随笔性与学术性的尼姑专题研究,作者将全书分为三编,征引佛书、僧传、笔记、诗文、地方志以及墓志、塔铭等文献,或述,或考,或评,就有关中国古代尼姑生活等问题,抒发己见,试图复原历史上尼姑之面貌。 后记 我是校园中人,离佛寺 远,离尼庵更远。用俗眼 观察青灯古佛旁的女人, 并非好奇,而是因为这个 独特群体的历史,反映出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 融,不可漠然置之。 “尼姑”之名,晚唐诗人 李商隐在《义山杂纂》和 《义山文集》中已用过两 次,均含贬义。本书选取“ 尼姑”这个俗称,则是由于 其中包含梵汉二元结构, 可以作为佛教中国化的描 述工具。从六朝到唐宋, 无论河西还是江南,都可 以在暮鼓晨钟的女性世界 中,发现印度比丘尼戒律 所禁绝的“佛门织女”“佛门 孝女”和“佛门才女”。诚如 陈寅恪先生所言:“橘迁地 而变为枳,吾民族之同化 力可谓大矣。”出家人不离 世间觉,这种“以华情学梵 事”的天路历程,调节了宗 教性与世俗性的矛盾,正 是尼姑往事值得一“谭”的理 由。微获小识,质之高明 ,可乎? 蔡鸿生 2019年8月19日 精彩页 一、青灯古佛旁的女人 距今1100多年前,正当唐宪宗迎佛骨闹得长安满城风雨的时候,庐山的禅林依然清静肃穆。当地名刹归宗寺,有个智通和尚夜里高声叫嚷:“我大悟了!”众僧都被惊醒,不知他悟出什么大道理。第二天上堂集会,寺主智常禅师当众查问:“昨夜大悟的僧人出来。”智通即站出来承认:“就是我。”禅师追问:“你看出什么道理,就叫大悟?说说看。”智通脱口而出,只有一句话:“师姑原是女人作!”①这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实则要言不烦,在历史的迷雾中一眼见底,“悟”出了事物的本质:尼姑是由女人造成的。对习而不察者来说,这岂不是道出了平凡的真理?试问离开了女人,还谈什么尼姑呢?让我们借智通之“智”来开宗明义,从尼姑的本质出发,去观察一个神秘的女性世界。 中国古代只有巫,没有尼。尼姑是“舶来品”,它起源于印度。据佛陀传说,释迦牟尼虽贵为王子,却生来命薄,出世七天就死了母亲,由他的姨母乳养成人。这位姨妈兼奶妈名叫“摩诃波阁娑提”,即“大爱道”。①到释迦35岁成佛之后,姨妈也要求出家。她的至诚感动了佛,终于被批准成为第一名女僧。这是公元前5世纪的事。汉文佛教史籍所谓“比丘尼之兴,发源于爱道”②,指的就是这一段故实。 印度的比丘尼制度在形成后大约800年,才由西域传人中国内地。头一名削发受戒的汉族尼姑,是青年寡妇种令仪。她出身于官僚之家,父亲担任过武威太守。这位新寡的女子于晋愍帝建兴年间(313—317)出家,法名净检,主持洛阳竹林寺佛事,“说法教化,如风靡草”,发展尼姑24人,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丘尼教团。③ 像一切“舶来品”都有异名一样,“比丘尼”在汉语中也有五花八门的别称:尼、阿尼、尼师、尼僧、尼媪、尼姑、师姑、姑子、二僧(和尚为“大僧”)、二堂(和尚为“首堂”)、女德、和尚等,不一而足。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第一,佛教称出家受戒的女性为“比丘尼”,“比丘”意为“乞士”,“尼”是阴性词尾,合成之义就是“乞士女”。难怪古代的反佛者要挖苦说:“虽受布施之名,而有乞丐之实。”然而,僧尼之乞并非单纯求饱,它是乞法与乞食的统一:“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诸佛乞食,资益色身。”①尽管如此,“乞食古为耻”,“乞”在华夏文化中终究不是好字眼。随后,“比丘尼”逐渐简化为“尼”,并缀上“姑”字以强调性别。时至今日,人们未必还会记得“尼姑”一名包含着梵汉合璧的双重结构,与“恤衫”“啤酒”之类的近代舶来品,同样服从约定俗成的造词规律。第二,尼姑与和尚,男女分明,在称谓上一般是不容易混同的。不过,唐代的文集和墓志,却有若干称尼姑为和尚的事例。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