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亲南怀瑾(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南一鹏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父亲南怀瑾》是南一鹏先生对父亲一生经历和发心的介绍,以父亲南怀瑾年谱为纬,以先生南怀瑾行愿为经,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历史,矗立百代风范的名士国魂,值得玩味。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首部最完整详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南怀瑾先生教导。

内容推荐

父亲,两个宁,肴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凶为不足人人都有。这书是南一鹏先生对他父亲一生经历和发心的了解。

南一鹏编著的《父亲南怀瑾》完整翔实地还原了南怀瑾的一生,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南师教导。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怀瑾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目录

上篇 (一九一八至一九八○)

第一章 天纵清净本来身(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五)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

 二、起复新旧裂变时

 三、童蒙养正有家风

 四、总角情谊无尽期

 五、家变异数祸兮福

 六、师事诗馋朱复翁

 七、习武弃医初立志

 八、青灯一盏暖书香

 九、许折东南第一枝

 十、龙虎磨盘梦亦真

第二章 更向云山寻旧路(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

 一、不负如来不负心

 二、城隍山顶话剑气

 三、真心无惧人行假

 四、蜀道初登一饭难

 五、鹄鸣川蜀访剑仙

 六、也将身赴细柳营

 七、焕师解疑方识我

 八、灵岩七日座为首

 九、维摩精舍立道场

 十、峨眉古刹封关顶

 十一、参学虚云老和尚

 十二、远走康藏学善财

 十三、收拾河山亦要人

 十四、施援种子护佛法

 十五、常话巴山夜雨时

第三章 端坐蒲团传薪火(一九四九至一九八○)

 一、将续大任身空乏

 二、扶桑野狐引龙吟

 三、华岗峰顶执明灯

 四、复兴文化立中流

 五、上国衣冠访东瀛

 六、东西精华唯一统

 七、协会精研唯识学

 八、莲云禅七授准提

 九、知命先学千金方

 十、施教因材愤悱时

 十一、别出心裁讲《论语》

 十二、闭关小隐观自在

 十三、宝岛福地耕耘勤

 十四、语说大人主还客

 十五、群贤毕集十方林

 十六、师门有亲言有信

下篇 (一九八一至二○一二)

第四章 西出阳关啸东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八)

 一、铁肩担道正知见

 二、纵横百家通三教

 三、席前百辈数英雄

 四、剧怜高处惊风雨

 五、文化出台有因缘

 六、远在异乡有比邻

 七、香板提振乱禅风

 八、危邦不入乱邦出

 九、兰溪花草自芬芳

 十、弘文更建东西院

 十一、傍依山溪说古意

 十二、心怀故土身是客

 十三、缘起缘灭不离他

第五章 香江甘霖润神州(一九八八至二○○四)

 一、金温有梦唤五丁

 二、为求妥帖心常苦

 三、为所当为岂有功

 四、两岸圆缺香江潮

 五、南禅七日众生缘

 六、故居不立及老幼

 七、吟咏传唱续国魂

第六章 传灯祭酒觉有情(二○○四至二○一二)

 一、月在波心说太湖

 二、桃李不言自成蹊

 三、天南海北故人来

 四、行居坐卧禅无住

 五、一无所长无所是

 六、维摩宣唱梁皇忏

附录一 南怀瑾先生大事年表

附录二 南怀瑾先生著作、述著和选集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

即便是那些并没有所谓大富大贵的光鲜的历史人物,他们始终也以耕读立本为源,以德行立身行事,为后人点了一盏灯火,照亮了行远自迩的通途。

作为一个地道的温州人,父亲对家乡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他的许多著述,不经意流露出对故土温州的浓浓情愫。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市场经济影响了一个时代。个体经济兴起,温州人吃苦耐劳创业,声望鹊起,几乎传遍全世界。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商人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创造了许多经济奇迹。人们虽然对温州商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印象深刻,但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所知甚少,似乎并没有觉得这块土地有什么出众之处。然而,父亲常常是以超出一般俗世成见的独特视野,来忖度和丈量这块土地上根深土厚的文化传统。如此一来,在父亲娓娓的述说中,温州就自有它的超拔高妙之处,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史而言,其历史地位更是非同一般。例如,父亲曾在一篇题为“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的文章中这样看待温州的文化地理意义:

我是温州府乐清县人。我从小对这个国家很有感情,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所以对本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特别关注。我们当年,国人如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不熟悉,是一件羞耻的事。尤其是我个人,比一般人的个性更顽固。

关于地理,讲一个有趣的事。大家知道,世界的屋脊在喜马拉雅山,在小乘佛经里,喜马拉雅山就是须弥山,大乘佛经里的须弥山不一定指喜马拉雅山。须弥山是地球的中心,也是屋顶。喜马拉雅山下来,在北方,新疆一带过来,北部高原,叫冈底斯山。中东、印度、中国,河流山脉的源头,在中国讲,都发源于昆仑山。昆仑山是喜马拉雅山的一股,一大股,中国人素来以昆仑山为标准。中国的山脉分三条大山脉,昆仑山主山中脉,到青海高原、甘肃、陕西、山西下来,古代称之为中龙山脉,像一条龙,阴阳风水叫龙脉,从空中看,山势的走动就像一条龙在滚动。中龙山脉青海、甘肃、陕西下来,过了太行,是中条山脉。最后,一路下到淮泗,淮河流域、泗水流域,到海边下海,震泽湖。龙下来一定要喝水,到震泽湖下海,龙在喝水。这一条龙脉,在海里抬头,就是日本。

由昆仑山脉向北走,过新疆、青海,经过内蒙古和蒙古,到东北,鸭绿江下海,在海里抬头,就是朝鲜,这是北龙山脉。

南龙山脉,从昆仑山出来,进西藏,向南到云南贵州,向东到两广,广东、广西,经过湖南、江西,一路到福建。当然它有分支。江浙、福建都是它的分支,到福建下海,就是台湾。

把中国的山川气脉分类,大概是三条龙脉,不同的山川气脉出的人物都不同。拿历史来对照,差不多三代以前了不起的人物,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成功的人物,大多是从北龙山脉出来的。北龙山脉的人出来,天下太平。他们稳重。秦汉以后,以至唐、宋、元、明,都是中龙山脉的人,大多是太平盛世。

南龙山脉出名的,好像文化思想、哲学、禅宗、佛法,成仙成佛,大多是南龙山脉的人。南龙山脉出来的人可以做宰相,聪明有余,稍欠浑厚。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际运,站出来的都是南龙山脉的人。

温州在地理上属南龙山脉的分支。浙江的括苍山脉,由杭州那边起,青田、丽水一带下来,又是一条龙脉,到温州下海。括苍山脉从古到今出了很多人,风景很好;同仙霞岭山脉连起来,一下来就是天台。天台是历史上有名的出神仙、出仙佛的地方,换句话说,是出哲学家的地方。温州在历史上素来是仙灵聚居之地,山水秀丽,如有名的乐清北雁荡山。

温州一带,春秋战国、秦汉以前是蛮夷之地,同福建一带称闽越,温州是南越;汉朝的南越是指广东、广西,温州叫瓯越,是独立的一个系统,文化也不同。汉朝以前是东瓯王,古书上说,百越文身之地。百越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等。温州真正归入中国版图,是在汉武帝的时候。温州文化慢慢开发起来,山川之秀丽渐渐为人知道,是在东晋阶段。雁荡山原来几乎没有人知道,到了东晋,谢灵运(康乐)出守温州,任地方首长,他喜欢爬山,喜欢游山玩水,才发现雁荡之美。据说,雁荡山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五百罗汉之一的诺巨罗尊者的道场。对此,只能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佛的五百罗汉弟子那时候怎么能到达中国,除非他有神通。这个就难说。佛经上常说,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佛讲一句话,世界上一切众生都听懂。那好,他老人家当年用梵文讲经,中文为什么没有记录,为什么后来还用翻译?为什么不用中文讲出来、不用后人翻译?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当年,有人对我说:你悟道了。我说没有,我讲出一句话,别人听不懂,还没有到佛的境界。

温州的文化在唐以前,没有出什么很大的人物,只有一位,是佛家的永嘉玄觉禅师,在文化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这个人不但影响了唐代的禅宗,还是禅宗和天台宗两大派同出的最重要人物。P4-6

序言

父亲,两个字,看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报到后,都需要学习理顺自己一生的人际关系,而父母是所有关系发展的源头。想要了解自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父母,无论有无,接受自己与父母的缘分,然后才能从根源上奋起。近百年来,西方心理治疗的根本理论,也是从这个源头开始,去理顺所有人际关系的。

父子的情分不是子女出生就完成了的,是需要经过传授与承接才能够体会的。传授须有心,承接必有能,否则看似有缘,却是无分;名为父子,实同陌路;许多家庭中父子的关系仿佛若是。子若不教,就是授者无心,自然父子情薄;学而不解,就是受者无能,纵有门第书香亦枉然。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成就就在于如何分配时间。如果把时间精力分与公众,那么多半会伤及私情。曾国藩的家信书,诸葛亮的《诫子书》,都是因为父辈常年不在家,只好用书信教育子女。名人背后,多半是没有长久的父子生活的。所谓功业需要专注,专注必有所择,舍家而报国,大丈夫是矣。然而家道所以不衰,是必须继起有人。曾文正有次子纪泽,成其家教之善;窦禹钧以五子登科,永铸燕山之名。但若子女不具无惧智慧、天下胸怀,亦是不得持续先人齐家之德。凡是后继有人,方得彰显先翁,始得家道不衰,家门不辱,家风德馨。

家父往生三周年间,旧交新友发表过许多的怀师记述,也体现父亲的一生行果,颇为感人。父亲老友周瑞金先生,以“认识南怀瑾,弘扬南怀瑾”的公开讲述,立一代宗师之名,讲稿化为文字,更是遍覆网络,增其教化。然而,怀念父亲的读书人非常多,只是半为耳闻,半为崇敬。熟读其书者多,能修其德者少;崇敬其行者多,愿行其道者鲜。固然,坊间也有发心修整其言其行者,许多未曾亲炙其教者,亦写作出书,转述父亲的故事。然而综观市面,依旧未见可传述家父生平全貌的书籍。或有早期报道,多出于媒体人士之手,对其学术唯能赞叹,却又不能信服;对其为人,当作时尚分析,却无解语之智,偏差远矣,只能视为发扬其名的新闻记录。感念于此,得徐茹女士的发心鼓励,集父亲友朋学子和众人的过往回忆,加诸自己的种子因缘经历,以父亲心愿行修为纬,世间功业为经,成此黄卷记载,以供后学览阅,也是敢竭鄙诚,戮力为之。

文章可成,端赖文字,我等为文,皆抄袭仓颉之智,本无新意可言。此书内容亦如是,谈及父亲的行述,多有借鉴诸生怀师文章,冀望诸生释怀,东风可借。历史往事,虽未亲侍其侧,可谓身临其境,若有小瑕,必当往后修正补足。论及父亲的言教,则以甲子岁月缘分,同心阐述,除非文义错植,所诉可以当作大众了解父亲的参考。

自甲午年初,时常往来沪杭两地,缅怀父亲行脚,概述父亲教化。对其青年时期在杭州的追风情怀,也有无限遐思。有幸驻足杭州数宿,适逢居住的旅店伏于西湖北山之阴,推窗览景,即可闻山雀花香,漫步院中,便可抚参天古木;步道幽静,芳草铺地,池鱼添色,楼阁清爽,虽非洞天,已是福地。更甚者,此山即父亲年少时逐仙之处,问道之所,又是我日日健行之地,得以接近父亲弱冠行止,岂非天意。

乙未年,春夏之交,杭城多雨,我依旧卯时人山,徜徉诸岭。时而细雨吹面,思亲思绪如山径盘桓回旋,随情境神隐活现。待出得抱朴葛岭路,随步即可至秋水山庄,此时西子湖岸荷花初发,在雨雾中摇曳。念及父亲曾于闲地庵读书,或许也曾见此美景,不禁有感,叹日:“微雨北山伤情路,新荷秋水念斯人。”当下依稀可见,仍是百年前的青山秀水,有着少年风发湖畔挥剑的父亲蜃影。

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追求不凡似乎是社会教育的普遍目标,以父亲怀瑾先生所做的思想贡献和社会贡献,绝对是继往开来的不凡事迹;但是父亲总结他的人生是“一无是处,一无所长”,并没有把世间的成就看在眼里,这是何等胸襟。尤其在即将往生时,告诫诸子,训以“平凡”二字,正是回归中华文化的精微奥妙之处。让事务以简单的方式呈现,需要非常复杂的思考策划;让人生在平凡中完成,没有抱怨苦痛,这才是真实的不凡。

书稿粗成,付梓在即,忆昔鹄鸣山背剑寻仙的少年,灵岩寺练剑访师的青年,峨眉山舍剑闭关的发僧,阳明山执香板如剑的禅德,南普陀持慧剑扫浊世的智者,以三万六千顷太湖之水洗剑的南师,我言父亲一生遂其心愿,已经是,掌中剑气映如虹,修得光寒四十州。如今父亲挂剑西行,其慧如如,愿所施种子萌发如如,为我民族之再兴而筑基,敢将思念成一短引,以承父志:

“北山郁郁南水芊,初阳昀昀抱朴问。思亲定里龙华会,葛岭传灯又寻仙。”

南一鹏

九月三日写于洛杉矶

后记

写书,本是不落言筌的事,有时文字虽然会有障蔽本来面目的结果,世间的事功,却仍需传唱,好让后世来者从字里行间探得智慧,不得不为,但又岂能尽如人意?

父亲是“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天下人”,此即做到了《礼记‘礼运》中所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追其深意,则是民胞物与,天人合一。这对于自小就受教的我而言,视为当然;此故,今日为文记述自己父亲的二三事,也是自然。不过自二十五岁起,我即远赴重洋,离开父亲身边,尔后很长时间,与父亲亦是聚少离多,许多的后续发展我并未能亲身见闻,幸而父亲身边有一群尊师且重道的学子和朋友,使他得以顺遂心志,为国筹谋。

自父亲大行以后,许多学子因怀念而传述父亲的教诲,部分友人也将自己与父亲的交往化为文字;更有私淑向道的社会贤达,循其书稿而载录父亲的德行,宣扬其理念,这些也都出版成册,为父亲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提供了翔实而宝贵的参考资料。在此感谢众人在父亲故去之后,依旧热忱不辍、矢志不渝地弘扬其志事。

为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全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也综罗参考了诸位友朋的著作,特别是刘雨虹、李淑君、练性乾、王国平、古国治、张德光和许多其他诸子的记述,在此不一一列名。他们巨细无遗的叙述和真诚的笔触,使我接续了解父亲近三十五年的事功。在此也感谢侯承业先生对金温铁路修建过程的详述,更感动于侯博士用生命参与铁路建设的信义,还有魏承思先生对于和谈过程的记录,这些都为我在写作中全面呈现父亲的行止提供了方便。这些列举的人名,不是全部,诸多其他学子的表述,或取一二.难免挂一漏万,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正是在大家的怀念中,我得以还原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师与父亲合一的形象。作为一本较为全面陈述父亲生平的传著,笔下必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然而父亲的一生本就无法定义,父亲的行迹亦无法尽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南老师,每个人也都有他与南老师的独特故事,或是欢喜,或是哀痛,千江之水,自有千江之月而已,这些亦不过是世间诸相的过往之事。在今天.至为重要的是,传承父亲南师的精神遗产,这是一份未竞的事业,唯愿诸君能继续发心努力,共期中华文化的复兴。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徐茹女士,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叶国斌总编辑,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是你们的一腔热忱及认真的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另外,囿于本人才学及资料的局限,本书的不足,诚望大家指正,唯有诚恳的意见,才将使本书在再版时得以完善。

父亲曾经手书“照人依旧披肝胆,人世翻愁损羽毛”,书成,不禁有感,此刻心境随口自吟:“非因酒醉鞭名马,更将身手摪虎求;前行万尺悬绝地,笑语龙天信步游。”

感谢您的览阅,合十。

南一鹏

二○一五年九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