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廊道叙事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刘士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丝绸之路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连通东西、走向世界的历史:政治上和平交往、经济上共同繁荣、文化上跨区域交流;丝绸之路寓意着友好、融合、交流和对话,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并且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1877年德国地理学与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指代中西陆上通道;在此基础上,法国汉学家沙畹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之说,指代中外海上通道。丝绸之路从陆海两方面实现互联互通,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早在东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就从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南亚诸国,又从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中国;13世纪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从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又从海上丝绸之路回到意大利。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但运输的商品、路径、方式及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出发的货物,主要是质量较轻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自中国出发的货物,已经变成丝绸、茶、瓷器、金、银、书籍等大宗货物。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船只在海上航行,航线更为自由,路径比陆上丝绸之路更多。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所形成的城市廊道,也比陆上丝绸之路更为壮观。中国的丝绸之路文化,可谓“花开两朵”;而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半部中国文化史。

一、海上丝路:被遮蔽的中国海洋文化

大陆之外,便是海洋。中国是一个陆海相连的国家,曾拥有世界领先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由于明清时期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农耕文化被过分强调,加之近代以来的西方海上入侵,充满奇情壮彩的中国海洋文化,于是被恐惧性地遮蔽了。

一是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艺文类聚》记载:西周成王时,“于越献舟”;越人献舟的路线,已经是取道东海,渡黄海,泛渤海,入黄河,进渭水。秦代时,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乘楼船人海,寻找不老之药,楼船的体量已经很大。《汉书·地理志》里,留有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人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日南障塞(今越南岘港)、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可到达都元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邑卢没国(今泰国华富里)、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夫甘都卢国(今缅甸蒲甘地区)、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建志补罗),随船带去的主要有黄金和丝绸等物,购买的是珠宝;返程时,经过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皮宗(今马六甲)回国。

古代中国开辟的海上航线,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古代中国人下东洋、下南洋、下西洋,留下了无数精彩纷呈的故事,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二是中国人有着无比勇敢的冒险精神。海上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最凸显之处是冒险精神。早期航海,没有指南针在海上辨别方向,甚至没有风帆提供动力,航海必须利用季风和海流,充满着危险和不确定性。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海洋意识,《诗经·商颂》日:“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管子·轻重甲第八十》),主张通过经商使邻国臣服。经过早期中国人的不断冒险与探索,早在春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航线便已初具雏形。

与敢于冒险的中国海洋文化不同,中国农耕文化守土意识特别强,扎根土地、安土重迁,顺其四时、自给自足,文化的骨子里就缺乏冒险精神。《论语·公冶长》记载:“子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感慨其道不行,遂生豪情,想乘舟归隐海外。他觉得能陪他一起去的,只有子路,因为子路“好勇”;子路不幸“中计”,成了“反面教材”,因为孔子根本不会归隐,更是反对冒险、主张中庸。但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在孔子这样“高级知识分子”的认识领域内,乘舟去海外早已不是奇闻,“好勇”更是海上丝绸之路行旅们的一个必备品质。

西汉的张骞冒着外敌威胁、流沙覆盖、道路不明等危险,开辟了直达西域的丝绸之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冒险精神被广为赞颂。但张骞的“凿空”,是有“路”可循的,之前的丝绸之路已经以“节节相连”的方式,被沿途的行旅们一一贯通;之后的丝绸之路也以“互联互通”的方式存在,每过一个国家或城市都需要“通关文牒”。与之相比,海上丝绸之路的冒险,是“御风而行”,行进在水里而非陆上,以直通而非间接的方式,直接到达沿岸或彼岸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核心地区。

唐代中期以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南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通道。隋唐时期运送的大宗货物是丝绸,因而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被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被称作“海上香料之路”。古代中国人经过不断冒险前行,最终成就了这条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三是中国文化里有着非常浓厚的市场意识。海上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核心在于市场意识。海外市场奇货可居,海上丝绸之路不计风险地去开拓,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巨额的经济利益,这有助于沿海一带市场与港口城市的形成。城市是商业和人口集聚的地方,也是市场的所在。陆上丝绸之路所历经的城市,往往是山川险阻、城墙护卫、重兵把守,因而政治文化异常发达,政治攫取了绝大部分的经济利益。海上丝绸之路所历经的港口城市,往往是物产丰富、河海相连,商业文化比较繁盛,冒险行为有利于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超额收益。以广州为起点通往印度洋和东非沿岸的西行贸易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全程1.4万公里,为广州这座中国南方城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据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娘统计,唐代每天抵广州外舶约11艘,一年约4000艘,设每船载客200人,则一年抵广州者约80万人次。这些登陆者来自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真腊(柬埔寨)、诃陵(爪哇)等国,真是“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船多宝舶来”(刘禹锡《再酬马大夫》)。清代时充当外贸中介的广州“十三行”,更是十分繁荣。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各自城市群(廊道)的兴起和繁荣,相较而言,陆上丝绸之路的城市大多是政治型的,易随政治的兴衰而兴衰,曾经许多繁盛的城市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城市大多是工商型的,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如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就促进了中国江南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育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四是中国海洋文化有着和谐共荣精神。海上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还传播了宗教信仰。从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存在着极大的人身和财物风险,光有巨额经济利益的外在驱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内在的坚定信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旅人与货物的通道,还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进入中国的重要渠道。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有学者认为最早借陆上丝绸之路,也有学者认为最早借海上丝绸之路。东晋的法显为求佛法,从丝绸之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丝绸之路到斯里兰卡并返回中国。妈祖作为中国的海神,源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所形成的妈祖信仰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民间信仰,并远播海外。P2-4

后记

从2007年开始,我和团队拟定了“中国城市群研究计划”并一步一步坚毅地走到今天。十年之后,回顾一下,我们的积累已有不少。古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何看待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在此我不想赘言,仅开一个简单目录如下:

在城市史方面,主要有《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2008)、《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2015)、《江南城市群文化研究》(2015)。

在当代城市群与区域方面,主要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2009)、《广西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研究》(2011)、《广西桂西资源富集区文化发展研究》(2012)、《中原文化城市群建设研究》(2013)等。

在研究项目方面,主要有《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比较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项目,2016)、《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计划,2016)、《中外城市群比较研究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启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研究项目,2015)、《长三角城市群四维文化体验创意与图像支持系统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项目,2014)、《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专项基金项目,2011)、《江南城市群的历史源流与都市文化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2010)、《世博会与京杭大运河自驾游房车游线框架研究》(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2008)、《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专题合作项目,2008)等。

在文章发表报告发布方面,主要有《从大都市到城市群:中国城市化的困惑与选择》(《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城市群的全球化进程及中国经验》(《学术界》2012年第6期)、《城市群的中国经验及中西比较》(《文汇报》2012年10月22日)、《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挑战》(《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文汇报》2013年12月19日)、《明清江南城市群研究及其现实价值》(《复旦学报》2014年第1期)、《城市群:未来城镇化的主平台》(《光明日报》2014年6月3日)、《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文化转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追寻失踪的丝绸之路城市群》(《光明日报》2015年5月12日)、《关于我国城市群规划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城镇化“主体形态”如何协调发展——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光明日报》2016年5月4日)、《城市群不是简单的经济群——刘士林教授在南京市委党校的演讲》(《解放日报))2016年5月24日)等。

特别是在城市科学研究、指标体系研发、数据库建设基础上发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年度报告”系列(已出版的三种为:《城市群蓝皮书 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目前研究对象拓展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山东半岛、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环鄱阳湖9个城市群,涉及城市总数达到118个。该报告以城市人口指数、城市经济指数、城市生活指数、城市文化指数和城市首位比指数为5个一级指标,已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城市群发展趋势、评价中国城市群规划建设的重要参照。

新年伊始,我们又完成了这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廊道叙事》。本书由多位作者集体耕耘完成。骤然面对,百感杂陈。在此把各章篇名及作者列叙如下:

绪论 海上丝绸之路:半部中国文化史(刘士林、姜晓云)

第一章蓬莱:三山云净仙迹渺,万里澄波贾舶来(周继洋)

第二章大连:辽海若思千岁鹤,且留城市会飞还(张安琪)

第三章天津:海河绕出来的卫城(聂翔字)

第四章烟台:海岸绵延绕胶东,山水相宜道古今(史圣洁)

第五章青岛:南北丝路汇集的桥头堡(谈佳洁)

第六章南京:星槎胜览,万国来朝(李昊欣)

第七章扬州:江海扬波终逝去,运河桨声忆春风(张兴龙)

第八章苏州:最是江南形胜处(严明、徐晨阳)

第九章上海:江海通津,东南都会(虞萍萍、王晓静)

第十章嘉兴: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宁嘉)

第十一章湖州:飞燕昼初长,陌头行采桑(夏岚)

第十二章杭州: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周诗思、李正爱)

第十三章宁波:海定波宁,慈航普渡(李昊欣、姜晓云)

第十四章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刘双双)

第十五章福州:万国舟航通禹贡,九仙楼阁倚空同(孔铎)

第十六章厦门:海外青山山外海古今梯航在鹭门(李东瑶)

第十七章漳州:海上生明月(路涛)

第十八章高雄:从海洋出发的城市(李正爱)

第十九章汕头:三江人海岭东邹鲁(盛蓉)

第二十章深圳:改革开放的第一试验田(王晨冰、朱逸宁)

第二十一章香港:东方之珠,中西交汇(李健)

第二十二章广州: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高小康)

第二十三章澳门:莲花仙岛弹丸地,中西合璧国际城(伍波)

第二十四章湛江:旌飞旗扬下南洋(何杰)

第二十五章海口:骑楼文脉,千载海魂(蔡飞翔、梁力帆)

第二十六章三亚:天涯海角,南海要冲(郭慧中)

第二十七章北海:合浦古港,南珠故乡(莫秋)

心中只有一念,翩然游荡,久久不去。在画了大运河城市群的“东边一纵”、丝绸之路城市群的“西北一横”、江南城市群“环太湖一圈”以及中原、广西等几个“板块”之后,我们团队又沿着祖国的海岸线画出了最新、最美的“一条城市曲线”。本来,在开始时我还想继续我们的“城市群”命名,把本书叫做《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但从空间形式上看,这一串串城市“明珠”更像江南园林中一条回环曲折、况味深长的“长廊”,遂更名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廊道叙事》。但这依然是我们城市群研究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成如容易却艰辛”。本书从筹划到完成,已历三年有余。当时的理由也很简单,朋友说:既然你们已经作了陆上丝绸之路,为什么不再作一下海上丝绸之路?这就如同几年前另一位朋友说:既然你们作了“东边一纵”,为什么不再作一下“西北一横”?知易行难。几十个城市,几十个作者,同一个主题,大体一致的风格和时间节点,当然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对各位作者,我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姜晓云研究员和我的博士生孔铎,晓云对全书作了编辑和审定。孔铎全程负责管理和协调,不仅对书稿进行了初步审定,还通过查阅资料加配了50余张历史图片。此外,我的硕士研究生方子娴承担了全书各章的格式统一工作,东方出版中心鲁培康先生悉心关注本书的写作过程,在此一并致谢。

刘士林

2017年1月7日于上海江南星城寓所

目录

绪论 海上丝绸之路 半部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 蓬莱 三山云净仙迹渺,万里澄波贾舶来

第二章 大连 辽海若思千岁鹤,且留城市会飞还

第三章 天津 海河绕出来的卫城

第四章 烟台 海岸绵延绕胶东,山水相宜道古今

第五章 青岛 南北丝路汇集的桥头堡

第六章 南京 星槎胜览,万国来朝

第七章 扬州 江海扬波终逝去,运河桨声忆春风

第八章 苏州 最是江南形胜处

第九章 上海 江海通津,东南都会

第十章 嘉兴 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十一章 湖州 飞燕昼初长,陌头行采桑

第十二章 杭州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第十三章 宁波 海定波宁,慈航普渡

第十四章 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第十五章 福州 万国舟航通禹贡,九仙楼阁倚空同

第十六章 厦门 海外青山山外海 古今梯航在鹭门

第十七章 漳州 海上生明月

第十八章 高雄 从海洋出发的城市

第十九章 汕头 三江人海 岭东邹鲁

第二十章 深00 改革开放的第一试验田

第二十一章 香港 东方之珠,中西交汇

第二十二章 广州 广南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

第二十三章 澳门 莲花仙岛弹丸地,中西合璧国际城

第二十四章 湛江 旌飞旗扬下南洋

第二十五章 海口 骑楼文脉,千载海魂

第二十六章 三亚 天涯海角,南海要冲

第二十七章 北海 合浦古港,南珠故乡

后记

内容推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辽阔壮丽的中国海陆版图上,自东北至西南,依次布列着大连、天津、烟台、蓬莱、青岛、南京、扬州、苏州、上海、嘉兴、湖州、杭州、宁波、泉州、福州、厦门、漳州、高雄、汕头、深圳、香港、广州、澳门、湛江、海口、三亚、北海等27座名都名城,它们共同构成了本书借以追溯过往、阐释当今和展望未来的对象。刘士林等著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廊道叙事》立足于“文化城市群”理论,一方面,通过历史与人文、古代与现代、海内与海外、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梳理和研究,努力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城市的真实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按照“一个人的生命史”的方式再现“一个城市的发展史”,用生动的历史情节讲述城市故事、阐释城市精神。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群研究计划”又一核心产品,《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廊道叙事》与《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堪称丝绸之路城市史研究的双璧,其主旨在于为普通读者深入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一个“城市读本”,同时也为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重建文化认同,连接古今中外”提供支持。

编辑推荐

刘士林等著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廊道叙事》立足于“文化城市群”理论,一方面,通过历史与人文、古代与现代、海内与海外、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梳理和研究,努力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城市的真实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按照“一个人的生命史”的方式再现“一个城市的发展史”,用生动的历史情节讲述大连、天津、烟台、蓬莱、青岛、南京、扬州、苏州、上海、嘉兴、湖州、杭州、宁波、泉州、福州、厦门、漳州、高雄、汕头、深圳、香港、广州、澳门、湛江、海口、三亚、北海等27座名都名城城市故事、阐释城市精神。本书为普通读者深入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一个“城市读本”,也为国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重建文化认同,连接古今中外”提供支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