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育仁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阅览百年大家评传,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

  江育仁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70年,对小儿脾胃病及急性热病等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擅长于小儿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疳证、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癫痫等疾病的诊治。他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提炼,提出了在现代儿科学术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流行性乙型脑炎从热痰风论治”、“小儿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证治”、“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在邪多而在正虚”等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著有《中医儿科诊疗学》、《中医儿科临床手册》,主编了《中医儿科学》、《实用中医儿科学》等12部论著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曾多次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由张镜源主编的《江育仁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与医学成就。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由张镜源主编的《江育仁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载了江育仁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步入岐黄 专攻幼科

奉调金陵 初创事业

热心事业 振兴中医

创编教材 培育桃李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调和营卫 防治呼吸道复感儿

仁者爱人 以书言志

试读章节

江育仁1916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白茆镇山泾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早年就读于私塾学堂和乡村学校,通过学习诵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通过练习毛笔字练就了一笔好书法。

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怎么会去学医呢?其中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江育仁在14岁时患了一场大病,医生诊断是“伤寒证”。虽一开始就求医服药,但病情却日益增重,家里人曾三次登门恳请当地某名医出诊救治,但那位“名医”不是今天没空,就是明天不便,终未请到。江育仁病势沉重,神志已欠清晰,陷入昏昏沉沉的状态,全家焦虑,几将无望。后来幸而请到邻镇一位专看“伤寒”的医生,那位医生没有架子,除精心诊治外,还向家属嘱咐如何煎药、服药、护理等。不久他病情好转,化险为夷,全家欢欣,感谢那位医生“恩同再造”。江育仁经过那次大病以后,下定了学医的决心。他的父亲也同意了,但要求他学医就必须当一个好医生,并再三告诫他,光有看病的本事还称不上好医生,还必须具有与病人痛痒密切相关的“割股之心”才称得上一个良医。当时江育仁就提出今后学医,一定要拜为他治好“伤寒”的那位医生为师。可惜的是,到江育仁学医的那年,他心仪已久的老师不幸“遽归道山”了。后经亲友介绍,江育仁在17岁时投到了常熟儒医李馨山先生的门下。

李馨山先生为晚清秀才,受业于琴东支塘西石桥世医王似山(即现代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博士的父亲),擅长内、妇、儿科,善治“伤寒”,名声远播。李馨山课徒,既爱且严,尝谓:“文墨不通,难作医工。”“秀才学郎中,等于拾根葱。”比喻学习中医要有深厚的古文基础。所以李馨山在带徒过程中,既训医经,亦教古文。李馨山还有一套课徒的教学纪律,他对学生约法三章,如规定的四个学年中,第一学年内,要背熟《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金匮心典》、《伤寒来苏集》、《难经》这四部古典医书;第二学年背熟《汤头歌诀》、《本草从新》,读熟《温病条辨》、《吴医汇讲》、《温热经纬》、《小儿药证直诀》;第三学年系统阅读金元四家的学术著作,以及《柳选四家医案》、《济阴纲目》和《医宗金鉴》等,其间随师侍诊,抄录医案;第四学年逐步进人预诊和独立处理一般门诊病人阶段。这是四年中的整套教学设置。所谓“约法三章”者,即“书本不熟不得临证,书法不工不准写方,不修礼貌不带出诊”,说是“王氏门相传下来的学风和学规”。当时与江育仁一起在李馨山处学医的五位同学,由于不能适应老师的严格要求,在四年内就有两个同学自动退学了。

江育仁在李馨山处结业后,便自己悬壶开业。他说,由于当时荫袭李师的盛名,求治者颇众。自己在处理一般内科病证时尚能应付,但遇到疑难杂症,特别在诊治变幻多端的小儿科病证时,则感到胸无成竹。初人杏林,江育仁阅历不深,缺乏实际经验,加之当时小儿时病流行,危重病多,难免会出医疗上的纠纷,再加上社会上“同行是冤家”,他的声誉便逐渐低落。他深深感到“学之易而精之难,行之易而知之难也”,在自愧见闻浅陋,恐贻误苍生的心情下,下决心取下开业招牌,毅然再求深造。于是,江育仁奔赴经济繁华、精英群集的上海,求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有重点、有目的地追随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先生学习儿科专业。

P5-8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