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皖江才女葛冰如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霁旻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霁旻著的《皖江才女葛冰如传》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描述了民国时期皖江才女葛冰如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经历年少时家道中落、年轻时丈夫去世的几重打击,葛冰如并没有沉沦,而是顽强地走出人生困境,专注于学业。从无锡国专毕业后,葛冰如顺应历史潮流,投身抗战救亡活动,展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她又投身教育事业,一心奉献教学,成为有名的教育家。

内容推荐

徐霁旻著的《皖江才女葛冰如传》这部传纪作品主要描述的是民国时期皖江才女葛冰如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经历年少时家道中落、年轻时丈夫去世的几重打击,葛冰如并没有沉沦,而是顽强地走出人生困境,立志学业。从无锡国专毕业后。她顺应历史潮流。投身抗战救亡活动,展现了葛冰如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她又投身教育事业,一心奉献教学,爱生如子,成为有名的教育行家,体现了葛冰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目录

永怀先师葛冰如女士(代序)/丁玉麒

第一章 名门之后

第二章 迁居潜庄

第三章 千里远嫁

第四章 痛失挚子

第五章 割股陪葬

第六章 无锡深造

第七章 皖城施教

第八章 抚孤事母

第九章 投笔从戎

第十章 西行漫记

第十一章 川府生涯

第十二章 转道东归

第十三章 任教桑梓

第十四章 凌寒诗草

第十五章 女中豪杰

第十六章 蓬门宾客

第十七章 青山夕照

冰清玉洁/创作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名门之后

1.传主家世

“氏本葛天传上古,籍从观察宦舒州。”这是2006年正德堂续修《葛氏族谱》,刊于扉页上的诗句。

这里所说的“葛氏”,为顿邱郡燕京正定府人,后周世宗时为舒州观察判官,世人称为“葛观察”。舒州,即今安徽省安庆地区,习惯上称为“安庆六邑”,即潜怀桐太宿望六个县①,舒州的府治,即今潜山县城。葛观察慕舒州山水秀丽,随居为家,此即为安庆地区葛氏一世祖,其后多居于潜山驾雾冲、朱家冲等处,此后则延绵迁徙,散居于各地。观察公及其儿孙三代,均葬于潜山县城彰法山、彭岭一带。

自葛观察传至第十七代,出生了一个女孩子。按照拟定的派行“冗延芳长盛,宏远广修行。一宗高显起,万世大贤良”,这个孩子是“世”字辈,谱名世洁,字冰如,晚年自号凌寒老人。

别看葛冰如是个黄毛丫头,她的父亲名叫葛天民,可不是一般老百姓,他在怀宁县担任安徽省咨议局议员,是鼎鼎有名的社会贤达。葛冰如的叔父葛怀民,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曾一度共事于安徽省都督府。

据光绪元年正德堂《葛氏族谱》载:“万熏,行一,字承烈,号莲塘,咸丰丙辰十一月十一生……住夏家圩。”民国二十三年(1934)《葛氏族谱》载:“万熏,字承烈,号觉生,清怀邑廪贡生,名天民。”万熏在官府文档中,皆以“葛天民”的官名通行,故而,本书在正面表述时,遵从史料惯例,皆以“葛天民”称之。

葛天民生于咸丰丙辰十一月十一,即公历1856年12月份,那是大清王朝的晚期,正值青春芳华的慈禧作为大清国国母的年代。据民国《怀宁县志》载,葛天民“学富才优,文名驰六皖。乡试屡芳,升用知县”,并备用湖北省府的官员,当选安徽省咨议局的首届议员,也算是大清国的一个地方官。这不仅是葛氏家族的骄傲,也是家乡人民的自豪。何况,葛天民行仁义,惠家乡,深得乡民的爱戴。

早先,家里给葛天民许配了储氏。储氏与他同年同月,而且比他还大五天,这让葛天民感到很欣慰。然而,谁曾料到,储氏豆蔻年华,只待出阁,却于同治辛未年(1871)农历五月十八日,刚满15岁就离开了人世。

续娶徐氏。这徐氏是小家碧玉,通情达理。婚后两人生活温馨如蜜,徐氏深得葛天民的喜爱。可徐氏又是命不天年,仅仅19岁,于庚辰年(1880)农历九月十一日过世了。

储氏、徐氏的相继离去,着实给葛天民的精神打击不小。家人再三劝说,才使得葛天民渐渐摆脱失妻之痛。

后又续娶何氏。何氏比葛天民小整整十岁,生于丙寅年(1866)十一月十二日。葛天民对何氏格外关照。结婚未几,何氏就相继生了三子一女。长子名世祺,不幸夭折。次子世清,倒是乖巧得很,深得夫妇俩的疼爱。三子名世永,早殇。最小的是女儿,谱名世慧,字慧如,活泼可爱,幼小许配给了潜山县后北乡(现为黄柏镇光华村)的名门大户、癸巳(1893)科亚元余受之的长子余谊谐。余谊谐的堂弟就是民国时期安徽省政务厅长、代省长余谊密(1873—1935)。余谊密在辛亥革命后,主持修建安庆至潜山县的公路,奠定了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活发展的基础,还曾参与创办安徽大学。无奈,这个哥哥余谊谐,英年早逝,可怜的葛慧如,后来一直孀居,52岁凄惨弃世。

然而,何氏生了四胎之后,于1895年农历正月初二,未满30岁就抛夫别子,去世了。新春佳节,为了不至于影响别人家的热闹气氛,葛天民决定闷丧三天,到初五才允许孩子、亲属们放声悲哭,才“把信”给族下与亲朋好友,初七发丧出殡。

葛冰如的母亲姜氏,则是葛天民继何氏之后再娶的妻子。姜氏其父是曾任河南省陕州吏目的姜文吉。姜氏生于同治丁卯年(1867)三月十七日。18岁,姜氏嫁与葛天民,生了两个女儿。长女早殇,次女就是葛冰如。

葛冰如出生这一年,葛天民已经47岁,这个年龄,正是葛天民人生前程似锦、事业飞黄腾达之时。姜氏是名门闺秀,知书达理,生就一副清清秀秀的脸庞,中等身材,为人处世十分得体,深得葛天民的宠爱。姜氏比丈夫葛天民小11岁,如今又给丈夫带来了一个宝贝闺女,更是增添了天伦之乐。

葛冰如的生日,是光绪二十八年农历壬寅九月十五日,也就是1902年10月10日②。

为了迎接爱女葛冰如的到来,葛天民早早地就安排好了学馆的事宜,又从安徽省会安庆城回到了家乡——怀宁县高河镇育儿村夏家圩的葛老屋③。葛天民想想自己,尽管前程似锦,官运亨通,但是前前后后娶了四个夫人,现在身边只有一个姜氏,膝下仅何氏遗留一个9岁的儿子澄甫(谱名世清),不免有一种缺憾,而今,姜氏能为自己再添一孩,无论儿男闺女,都是天赐之福,如果是闺女,那倒是更好不过的,儿女双全嘛,这是人生最大的福分。现在,葛天民如愿以偿,怎么不叫他喜形于色、高兴万分呢!

门前的槐树上喜鹊喳喳地叫个不停,葛天民神情激动,气宇轩昂。

接生婆用艾水洗好了婴儿,包在襁褓之中,把洗得干干净净的小宝宝抱到葛天民的面前,笑漾漾地讨彩头:“葛先生,恭喜!贺喜!添了一位千金大小姐!”

P1-3

序言

永怀先师葛冰如女士(代序)

1949年大陆解放后,海峡两岸均禁止互相通信。而在大陆则先后发生“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批林批孔”等运动,闹得天翻地覆,我深为葛冰如先生的处境担忧。直至1980年的4月,我终于移民至美,经过多方面的联络,重获先生的謦欬,世事沧桑,恍如隔世。

承先生的令侄立孙兄告知:安庆解放后,先生颇受地方政府的照顾,健康状况好转,得续在市二中执教十二年,至1_962年退休。最初十年,尚可扶杖而行,生活尚能自理。七十七岁跌伤门牙,八十岁又跌伤腰骨,行动不便,以至于卧床不起,精神恍惚,由侄媳洪传荪及保姆照顾,以娱晚景。延至1983年12月13日(农历十一月十日)无疾而终。

1985年6月中旬,我始惊闻噩耗,昊天罔极,无限哀伤!计先生生平事迹,约有下列诸端:

1.先生生于清末民初,政治腐败,军阀割据,外患频仍。先生对国家、民族有着浓烈的热爱。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诗词中表现无遗。至于后来,驰骋戎行,参赞密笏,是其实际行动。以巾帼而比肩须眉,爱国壮行,史不多见。

2.先生舞彩喜赓,事亲至孝。凡寒夜为母赶制棉衣,在何种困苦的环境中,时时以老母亲为念,这种孝思不匮的精神,是一种出自内心纯洁、永恒的孝思,难能可贵。

3.先生青年丧偶,曾经先后多次婉拒有力者的追求。先生认为“爱情神圣,感情专一”。从先生历年对丁子腾先生的悼亡诗及毕生守身如玉的实践行动中,可以证明。

4.先生箪食壶浆,安贫乐道,甘之如饴。且自奉简约,遇人有难,本已饥已弱之精神,慷慨解囊相助,乃先生居性仁慈之天性。

5.先生终生献身教育,桃李成溪,加惠生徒,造福人群,至深且巨。

先生以一介女流,深受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暨儒家传统思想孕育而成忠、孝、节、义四大德。而以行“仁”为坚韧的生命力,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嗟呼,先生为山川灵淑之气所钟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91年4月上旬,我赴大陆探亲,关山万里,去了宜城安庆,拟拜先生之墓,谨献鲜花素裹,上香膜拜,以求心之所安。不料阴雨连绵。而先生的墓园,远在郊外,路面泥泞,路径又窄,行不得也,未能如愿。

承立孙兄嫂及侄女章红伉俪,热情接待,使我有宾至如归之感。我默默地遐想,假如不是先生早年照顾立孙兄成人,则先生晚年的生活,孤苦伶仃,乏不侍奉。立孙兄嫂为人忠厚,承欢膝下,孝思不匮,令人感动!

当我离开时,安庆的早晨,天气乍晴。我由立孙兄及章红伉俪陪同,凭吊先生锡麟街121号故居。三间平房是租赁的,从外观看,房屋非常陈旧,内部环境萧然,阴森潮湿,门窗斑驳,蛛网尘封。先生晚年贫病交迫之窘况,可以想见。我的内心,深感惭愧与凄苦者久之!而先生高风亮节,安贫乐道,竟甘之如饴。正是代表我国读书人的典型的风范,令人不禁有“高山景行”之情!

丁玉麒恭撰

于美国纽约市法拉盛

后记

冰清玉洁

2015年2月18日傍晚,四面八方正在燃放着喜庆的鞭炮,家家户户准备吃年饭时,这部历时两个多月的人物传记《葛冰如传》,终于敲完了最后一个章节,完成初稿。顿感如释重负,一身轻松。

2014年11月中旬,在尘封的烟幕中,偶然发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才女一首《葛冰如思念夫君回文诗》,顺着线索,逐渐推开了湮没的历史,逐步看到了一个被时代尘封的女人。到安庆,到夏家圩、葛家湾、潜庄,到苏州、无锡,到葛冰如生活、工作过的安庆师范、一中、二中,调查了解,查看资料,拜访耄耋,加上网络采访,远程搜集。于是,一个才女、苦女、情女、烈女、孝女的形象,渐渐地清晰起来,占据了我的心灵。终于满怀信心,敲击键盘,一个个趣闻,流淌于指尖;一个个故事,跃然在屏幕。于是,一个鲜活的葛冰如,从我的思维里走了出来,重返人间。

当然,写到葛冰如生活愉悦的时候,我跟着她心情愉悦;写到葛冰如遭遇人生的惨景时,我陪着她,悲泪纵横。几经放声大笑,几度耿耿伤怀。或许,这就是作品给我的感召力;这就是文字,给我的醉醺力;这就是艺术,给我的传染力。

2015年1月18日,在安庆邂逅葛冰如侄孙葛讯先生,以前只是在电话中做过交流。交谈之中,他亲领我到安庆陵园,拜谒了葛冰如先生的墓园。我欣喜地惊叹,葛冰如的墓茔,是最前排。墓后山丘,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墓冢,足有几十个层级。墓前视野空旷,一个不大不小的月形湖,半依山坡环绕,碧波荡漾,灵气十足。有山有永,钟灵毓秀,环境优雅,此等幽境,正是符合葛冰如生前的一贯秉性。离开葛冰如墓茔的时候,我顶礼膜拜三磕头,并祷告说:“冰如老先生,我将竭尽己能,不遗余力,给您老人家立传,如老人家九泉之下,有所感知,堪可笑慰。我亦将心满意足。”我在回程的路上与葛讯交谈,一定要把葛冰如传记写好,一定要使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才女事迹,流传于世。这是对葛冰如先生莫大的纪念与敬重。

然而,葛冰如先生已经离开30多年了,采访起来,困难很多。历史的记忆,总是零散的;人们的回忆,也是有限的。年龄最小的,是葛冰如退休之年的学生,也是75岁的老人;而最大的学生,却是90岁的耄耋之入。葛冰如先生的学生及其亲属,历尽所知,遥忆当年,历数着先生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因此,这个传记,尊重历史的基本脉络。这是一个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并重的传记。书中应用了部分史料照片,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其中,有个问题,须得说明。即葛冰如的儿子丁甲,或许存在着异议,我在写作的时候,的的确确是感到非常地为难。虽然,许多学生与知情人皆说丁甲是葛冰如的亲生儿子。  现实生活中,我企图去寻找真实的丁甲。为弄清丁甲,我几经转折,找到江苏省扬州市地方志、高邮市方志办,以及通过网络,拜请许多朋友,帮助查阅材料,结果均不得要领,无法查找到丁甲及其后人。此事只得暂付阙疑。

作品传记中,我设计一个文学性的丁甲。不管丁甲是葛冰如的儿子还是侄子,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出发,我采纳了葛冰如许多学生的说法,依然把丁甲写成葛冰如的儿子,则更具有丰富情节、丰富人物的艺术效果,更好体现主人翁的思想、意识,以及平凡生活中突显的伟大情操、母性情怀。

诚然,对于这个纠结的“历史问题”,并不是本传所能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这种设计,如若不合葛冰如亲属的意图,亦请见谅,请理解此书属于传记性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家史、家谱、回忆录。我期待着葛冰如的亲属,能够提供确凿翔实的历史资料。

葛冰如先生的三本遗著书稿《西行记》《东归记》及《冰如手稿》,在安庆市一位收藏者手里。还有一位藏家,说有葛冰如的东西。如此之说,虽然遗憾的事情太多,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葛冰如先生还有许多遗物,散落于世。

葛冰如的学生,怀着对老师的敬意,接受我的采访。这些人虽说是“学生”,其实都是“先生”。因为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级”人物。如王大治、俞笠、方中池、贺聿望、程多富、黄家宽、林兰桂、徐熙、孙治华、朱忠应、殷有竹、郝双南、金信和、张贻琏、李杏林等。还要感谢知情人李智海、胡超群、丁伯琴、郑立松,以及与葛冰如共事于安庆二中的徐振球先生。陈儒怀先生居住澳大利亚,无法求访,或可遗漏了一些情节。而成稿之中,葛章红、林兰桂先后离世,甚为遗憾。

感谢葛怀民之孙、葛冰如先生亲侄葛大祥、葛绍川及其爱人刘明华以及葛良佐、葛世杰、葛龙海等人。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全海先生、安庆一中、安庆二中。我弟弟徐赞参与了部分采访、构思并帮助改稿。感谢中国煤炭文联主席、书法家梁东先生题写书名。感谢传记文学家石楠女士题签。还要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汪爱武老师。正是这些帮助,才使这部作品顺利出版。

诚然,这部书肯定存在着诸多遗漏、缺点甚至错误。但无论拙作成败得失,总算完成了我的初衷,把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葛冰如老人的人生经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期待着学者、知情人及社会人士,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徐霁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