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自传/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在《季羡林自传/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人生感悟。朴素平实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第一次近距离地体悟到季羡林先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内容推荐

《季羡林自传/聆听大师季羡林系列》是季羡林先生生前亲自授权、审定的版本,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童年

 穷的村中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

第二章 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次“造反”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

第三章 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第四章 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大的两门课程

第五章 教书谋生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

第六章 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

第七章 德国十年

 想国。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第八章 滞留欧洲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第九章 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十章 在北京大学(1946~1948)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

第十一章 在北京大学(1949~1965)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政治运动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

第十二章 在北京大学(1966~1977)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恢复组织生活

第十三章 在北京大学(1978~1993)

 政治环境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第十四章 耄耋之年

 死的浮想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夫子自道”

 对未来的悬思

 难得糊涂

 我不能封笔

附录 季羡林年谱

试读章节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父辈们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问,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每天最高的享受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开始认字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P2-P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