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血凝长河--抗战中的黄河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侯全亮//白波//张帆//徐腾飞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中,黄河两岸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巨变,表现出了特殊的多元意义和丰富内涵。侯全亮等著的《血凝长河--抗战中的黄河记忆》以抗战为背景、以黄河为主体、以史实为脉络,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通过红军渡河东征、西安事变、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动荡离乱、花园口扒口改道、人民治黄机构建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黄河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有的军事屏障作用,彰显了黄河在凝聚民族精神、鼓舞民心士气的巨大威力。本书秉承纪实文学“文史兼顾”的基本原则,在忠实记叙历史事件、刻画人物精神世界过程中,或铺设陈述,或议论抒情,揭示黄河与民族兴亡、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再现“百折不饶,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是一部纪实文学类图书。

内容推荐

侯全亮等著的《血凝长河--抗战中的黄河记忆》以黄河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经线,以有关人物为纬线,经纬交织,相互辉映。书中每节都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线索,展开情节推演。毛泽东、蒋介石、张学良、阎锡山、孔祥榕、刘和鼎、陈慰儒、蒋廷黻、冼星海、张光年、苏冠军、徐福龄、塔德……这些人物,有些是彪炳千秋的人民领袖和历史伟人,有的埋在时光静深处,鲜为人知;为反映历史真实,使故事更加立体饱满,还记述了一些具有两面性的人物。同时,鉴于黄河回归故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涉及抗战胜利后的政治军事斗争,创作中也对此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这样,以人物为线索多方位并行推进故事情节,反映了抗战时期各方政治态度的取向、军事力量的消长、黄河问题的处理、思想文化的碰撞等。在写法上,本书秉承纪实文学“文史兼顾”的基本原则,在忠实记述历史事件、刻画人物精神世界过程中,或铺设陈述,或议论抒情,揭示黄河与民族兴亡、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再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阐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河东河西两战场

 一、毛泽东的“诗言志”

 二、渡河东征

 三、兵谏,石破天惊

第二章 战争离乱中

 一、悲壮的长江阻塞战

 二、“黄河督府”逃亡记

第三章 千秋功罪

 一、为了不能失落的“天堑”

 二、神秘的“K作战”方案反

 三、赵口与花园口

 四、大河如盾,浩劫空前

第四章 怒吼吧,黄河

 一、笔端的冲天巨浪

 二、旋律,激流,号角

 三、诗歌的战斗力量

第五章 另一场战争

 一、东洋人的开发黄河梦

 二、古峡如血

 三、强盗的逻辑

第六章 隔河对峙的博弈

 一、白日头,红日头

 二、河防前线上

 三、1942年

第七章 胜利前夜

 一、从美国白宫到大西洋城

 二、水工专家在行动

第八章 大河东归

 一、 善后救济咏叹调

 二、诡谲的“三角结”

 三、堵口,一波三折

 四、 新天地,新纪元

试读章节

寻访一条河流,触摸一段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望不断的奔流长河,读不尽的世事沧桑……

这条河就是黄河。上下五千年,曲折一万里,时光的步履穿梭不息,文明的根须源远流长。平时,她以自己丰腴的河水供给人们血脉与营养。战时,她外在的形、内在的魂,赋予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是黄河中游。从内蒙古的托克托起,黄河改变了流向,由北向南,劈破千山万壑,在蜿蜒的晋陕大峡谷中奔流呼啸。黄土高原,大风吹来的奇迹,在岁月的绵亘久远里,成为黄土的世界之最。黄河到了这里,面对着广袤的堆积黄土,仿佛进发出一种冲天之势,裹一身血污,带满脸浊气,汇纳群川,奔腾跌宕,一往无前。

黄河本不姓“黄”,据说上古时期的黄河,雨量充沛,水流清澈,《说文解字》中称之为“河”,《史记》中称“大河”。大约从西汉时期,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过程中挟带大量泥沙,河水由清变浊,呈土黄色,始称“黄河”。

这时,亘古奔腾不息、阅尽世间沧桑的黄河,来到了一段中华民族危亡图存的苦难岁月。 时值1936年1月下旬,西北大地,寒冬笼罩。毛泽东率领一支队伍,行走在陕北黄土高原上。 他魁梧的身上穿着一件蓝布棉大衣,脚穿一双旧棉鞋,手里拄着一根树棍,走在羊肠小道上。四周,沟壑梁峁远近重叠,交错纵横,快速行进的绵长队伍,在塬上时隐时现。他率领的这支商旅模样的部队,就是红军总部机关。

经过几天的翻山越岭,徒步跋涉,毛泽东跨过陕西洛川县的于家河,穿过清涧县的双庙河,从国民党军队驻守的县城附近走向黄河,谋划东渡大河,尽快开赴抗日前线。

2月5日下午,部队到达距黄河西岸10公里、地处偏僻的袁家沟村。当晚,一场大雪突降,毛泽东暂时住在一位白姓村民的窑洞里,这一住就是十八天。

这一带从2月2日开始降雪,天气忽阴忽晴,一直下到2月7日晚上,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广袤天地,粉妆玉砌,浩然一色,给黄土高原笼上一层神圣肃穆的光辉。

毛泽东在窑洞里工作了大半天,放下笔,搓搓手,走出大院,和几位红军总部的领导人一起踏雪而行。此时东征抗日战略方针已定,为了视察地形,部署红军先锋军东渡黄河的地点和路线,毛泽东登上黄河岸边的一道山梁,居高临下,极目四野,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宏阔景象尽收眼底。他迎风伫立,凝眸锁神,思接古今,心潮澎湃,想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辉煌业绩,早已随万古长流的滚滚黄河水东逝而去;想到民族危难、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正呼唤着叱诧风云的当代英雄,不禁诗兴勃发。于是,一首气吞山河、心雄万夫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在黄河岸边诞生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一种何等恢宏的自然视野,这是一种何等豪壮的胸襟气度,这是一种何等浓郁的民族情怀,这是一种何等坚定的必胜信念!

通晓中国历史的毛泽东,对黄河有一种独特的解读。

P2-4

序言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多年前,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全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争取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历史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军事镇压。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神州大地烽火连绵,家国破碎,山河喋血。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以不屈不挠、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谱写了壮丽辉煌的战斗史诗,涌现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书写了一幅幅风云变幻、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国家兴亡相伴,与民族荣辱共生,黄河两岸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巨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均表现出了特殊的多元意义和丰富内涵。

她是一道威力巨大的天堑地障。浊浪翻卷的激流波涛,形势险峻的群山峡谷,成为遏制日军企图南下西进、迅速推进灭亡中国计划的天然屏障。

她是唤醒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思想锐器。如同《黄河大合唱》的战斗吼声,一大批抗战时期的铿锵诗歌,发出中华民族奋起抗争、保家卫国的冲天呐喊。

她是革命圣地的守护神。红军渡河东征,扩大抗日队伍,创立农村根据地。在黄河臂腕的保护下,陕甘宁边区红色政权发展壮大,革命火种成燎原之势。

她是一把利害兼具的双刃剑。花园口决堤改道,一度迟滞了日军进攻,也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空前劫难。广袤的黄泛区,生灵涂炭,灾荒连年,生态环境遗患无穷。

她是一块人生价值取向的试金石。围绕花园口决口改道的决策与实施,中日隔河对峙的博弈,大河堵复回归的波折与变数,功过是非,世事沧桑,人生命运,跌宕起伏,尽现其中……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温那段有关黄河的悲壮辉煌的民族记忆,我们创作了这本纪实文学作品,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共创美好,激励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书以黄河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经线,以有关人物为纬线,经纬交织,相互辉映。书中每节都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线索,展开情节推演。毛泽东、蒋介石、张学良、阎锡山、孔祥榕、刘和鼎、陈慰儒、蒋廷黻、冼星海、张光年、苏冠军、徐福龄、塔德……这些人物,有些是彪炳千秋的人民领袖和历史伟人,有的埋在时光静深处,鲜为人知;为反映历史真实,使故事更加立体饱满,还记述了一些具有两面性的人物。同时,鉴于黄河回归故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涉及抗战胜利后的政治军事斗争,创作中也对此进行了适当的延伸。这样,以人物为线索多方位并行推进故事情节,反映了抗战时期各方政治态度的取向、军事力量的消长、黄河问题的处理、思想文化的碰撞等。在写法上,本书秉承纪实文学“文史兼顾”的基本原则,在忠实记述历史事件、刻画人物精神世界过程中,或铺设陈述,或议论抒情,揭示黄河与民族兴亡、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再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阐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为了增强可读性、纪实性,本书每个章节都插入了一些历史图片,以求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再现黄河上的民族抗战场景。

本书由侯全亮领衔创作,负责构思章节框架及内容,统筹全书审改完善。初稿分工为:第一章、第四章由徐腾飞执笔,第二章、第六章由侯全亮执笔,第三章、第五章由白波执笔,第七章、第八章由张帆执笔。本书从整体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5个月。其间,作者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夜以继日,伏案笔耕,凝神苦思,广泛收集查阅资料,悉心研究时代背景,穿插采访有关人物,并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书稿完成后,8月上甸起在《黄河报》连载,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我们在连载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并选取一些历史图片作为插图,付梓出版。

由于时间紧迫、史料所限等原因,本书难免有不当或疏漏之处,恳请读者予以指正。

著者

2015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