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教育家、自由基化学奠基人,是我尊重的学界前辈。
中科大口述历史是我在2006年倡导开展的一项校史研究工作。多年来,张志辉教授坚持不懈,带领同事和学生们对一些建校初期的老先生做了大量的访谈工作,抢救了很多珍贵的记忆史料,丰富了校史研究内容。有些访谈文稿已经发表在科技史界的学术刊物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本由张志辉、刘培、龙瀛访问整理的《一生执着自由基(刘有成院士访谈录)》是他们又一项口述校史研究成果。相信刘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珍贵的科研教学经验,将会激励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祖国科教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
由张志辉、刘培、龙瀛访问整理的《一生执着自由基(刘有成院士访谈录)》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顾了刘有成院士一生曲折而丰富的经历,为读者讲述了他所亲身经历的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场景,以及他在自由基化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进展。从书中不仅可以看到刘有成院士的学术成长、学术创新和学术传承的演进过程,也可以感受到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本书真实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自由基化学在艰苦条件下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读高中再起波折
访:请您再谈谈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吧。
刘:好的。1935年我初中毕业后,就考虑要上高中。我家人也鼓励我继续读书。那时舒城县没有高中,要上高中就只有到合肥来。合肥当时有两所中学,一个是省立庐州中学(今为合肥一中),还有一个是庐州师范学校。我同时报考了庐州中学高中部和庐州师范高中部,结果两所学校都把我录取了。在那个时候,师范学校不要交学费,好像还给点伙食费,但是要求学生毕业以后必须要当几年老师。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我只好选择了庐州师范学校。1935年9月,我就进入庐州师范高中部学习。
访:后来您为何又转到庐州中学?
刘:在庐州师范学习了一个多月的时候,刘昌鉴来找我,他当时在庐州中学高中部学习,是我的初中同学。他说庐州中学校长李蔚堂找他打听我,说刘有成人学考试成绩很好,但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来学校报到?刘昌鉴告诉他,我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没有钱上庐州中学。李蔚堂校长设法为我找到了一笔助学金,每年有几十块钱,于是我就从庐州师范转到庐州中学高中部了。虽然时间耽误了一个多月,但我到庐州中学后,很快就跟上了,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
庐州中学解放以后成为合肥一中。前些年我来中科大工作以后,合肥一中曾邀请我去访问,我跟他们的名誉校长聊到很多以前的老师。
访:那时高中的学习情况怎么样?
刘:庐州中学教师水平是很不错的。我记得数学老师叫谢立惠,他是安徽芜湖市无为县人,主讲几何三角,讲话时有点口吃,但课讲得很好。我们的国语老师也很不错,他讲《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讲的好得很!
访:您还记得一些高中同学吗?
刘:我对高中同学的印象不深,时间毕竟很久远了,加上后来我出国留学,回国后很快就到西北工作,所以跟他们就没有怎么联系。我现在还记得有一位同学叫高金衡,他是学数学的,后来在东南大学当教授。其他一些同学可能有在安徽大学工作的,我不记得了。高金衡后来我还见到过。
访:请您谈谈在高中读书的时候,除了学习外,还参加过哪些活动。
刘:活动挺多,如体育活动等什么都有。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在1936年,学校组织我们到马鞍山的采石矶去春游。那时淮南到芜湖的铁路刚刚修通,我们就坐火车到采石矶去玩。合肥到芜湖这一带都是水田,路基不平,火车摇摇晃晃的。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我就不记得了,我这个人一直比较爱念书,没有参加什么政治活动。那时学习也不简单,数理化是我的强项,语文不太好,我的文字功夫很一般。
1936年日本侵略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国民党也要准备打大仗了,所以那个时候国民政府规定高中学生要军训,这是全国统一的。我高一的时候,大概是1936年的4月到7月,我们全班学生都奉命在安庆集贤关参加军训。国民党那时的军队都要求剃光头,我们也剃了光头。在那里军训了三个月,天天早上都要练操。后来有一次我整理东西,发现我一张集贤关军训时的光头照片,遗憾的是那张照片现在找不到了。
P6-7
刘有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教育家、自由基化学奠基人,是我尊重的学界前辈。刘先生早年赴英美留学十年,师从一流学者学习生物化学和自由基化学,成长为一名杰出的青年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争取归国参加建设事业,1954年回国后,他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去了兰州大学工作,加入到建设大西北的行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兰州,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刘先生克服困难,扎根西北,投身科教事业。经过刘先生和其他几位先生的不懈努力,兰州大学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国际瞩目的中国有机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1994年,古稀之年的刘先生叶落归根,与我先后调入中科大工作。他到中科大后迅速组建科研团队,补起了中科大有机化学的短板,使之入围国家重点学科,为学校的科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刘先生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我国的科教事业,在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治学严谨,造诣精深,爱护后生,诲人不倦,为我国科教兴国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堪称桃李满天下。
人们常说“家有老人是个宝”。像刘先生这样高寿的学界前辈是我们中科大的宝贵财富,他们科学报国、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年轻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中科大口述历史是我在2006年倡导开展的一项校史研究工作。多年来,张志辉教授坚持不懈,带领同事和学生们对一些建校初期的老先生做了大量的访谈工作,抢救了很多珍贵的记忆史料,丰富了校史研究内容。有些访谈文稿已经发表在科技史界的学术刊物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本刘先生的访谈录是他们又一项口述校史研究成果。相信刘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珍贵的科研教学经验,将会激励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祖国科教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
值此刘先生传记出版之际,谨致数语,以表达对刘先生的敬意。祝刘先生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一生执着自由基——刘有成院士访谈录》终于脱稿了,我们如释重负。本书由本人与两位硕士研究生龙瀛和刘培(2012年转为博士研究生)共同完成。龙瀛承担了前期的资料搜集、访谈和录音整理等工作。刘培在访谈中负责录音、录像和拍照等工作。2011年6月龙瀛硕士毕业离校后,刘培承担起后续的加工整理和补充访谈等工作,进一步扩充了文稿,查证核实了大量史料,使本书终得成稿。刘有成先生认真审阅校订了书稿,并同意出版。
我们在2009年至2011年间对刘先生进行了多次访谈,并系统收集和整理了他的书信、照片、证书、论文、著作、手稿、档案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等各类资料千余份。我们还专程去兰大调研,在王为教授的帮助下,查阅了刘先生的个人档案,并对涂永强教授、刘中立教授、胡之德教授、吴隆民教授、贾忠建教授、张自义教授和潘鑫复教授等多位与刘先生有长期交往的同事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回忆录和原始资料。2010年10月,中科大与兰大为刘先生举办了九十华诞庆贺会,我们全程录制了视频资料,制作了“刘有成院士九十华诞纪录片”和纪念画册。刘先生早年在兰大的学生、现定居美国的王序昆教授和朱申杰教授发来了有关刘先生在兰大工作生活的回忆录和珍贵照片。我们曾赴杭州拜访了浙江理工大学的封云芳教授,她曾于1962年至1982年间在兰大化学系工作。通过对她的访谈,我们加深了对刘先生“文革”时期经历的了解。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2个部门,启动了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刘先生与其他51位80岁以上的老院士被列为首批采集对象。作为采集工作的成果之一,本书得到该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藜研究员在项目执行中,给予了诸多指导和帮助。当代著名科技史家、中科院院史研究专家、中国科技口述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在访谈文稿的整理过程中给予了细致的指导。
中科大荣休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院士对本项工作给予了支持,并欣然为本书作序。中科大郭庆祥教授、王官武教授、傅尧教授和兰大王为教授、田秋萍老师等人的支持和帮助。傅尧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蒋原野同学在具体的联络工作中给予了帮助。中科大人力资源部档案室姜立新老师为资料收集提供了帮助。谨此对以上诸位深表感谢!
口述历史是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因其在深入挖掘史料、还原鲜活历史和保存珍贵记忆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近些年来在中国当代科技史研究方面受到推崇,涌现较多成果。本人虽对口述历史怀有浓厚兴趣,自2006年参加中科大口述校史项目,开始学习和探索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践,但在具体工作中时常感到将其做好并非易事,疏漏不足在所难免,欢迎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张志辉
2016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