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街角不等谁
下半年的某一天,我生了一场很重的病,这场病突如其来,却迟迟不走,一度让我几乎绝望崩溃。
待病情终于有了一些好转迹象的时候,我开始在一个很有名的老中医那里长期吃中药,就这样认识了小瑞。
第一次见到小瑞的时候,我还刚从医院出院,整个人苍白似鬼,奄奄一息,同去求治的病人们都同情地询问病情,得知我的病症中有一个症状是连续几个月不间断的发烧,小瑞的妈妈就过来跟我打招呼。
她说她的女儿的病也有这个症状,而她们已经在全国各地求医五年,几乎去过所有的名医院。
几乎是同病相怜的本能,我抬头看去时,就看到坐在角落里的女孩子,微低着头,沉静得仿佛一座安静的石像。她穿着白色的毛衣,头发很长,双手很乖地放在膝上,睫毛却并不颤动,仿佛没有听见妈妈的话。
一直到医生叫到她的号,她终于站起身来,还是那样安静地低了头,长长的头发遮住了大半的面孔,慢慢地走过去。说是十八的年纪,却分明看上去比同龄人矮小很多。
我没能和她说上话。
第二次见到小瑞是半月后,我们各自的药吃完,又在那医院相遇。
我病情仍时常反复,心中焦躁不已,看到小瑞时,想到这小小的姑娘竟已忍受了五年这焚身之痛,不禁对她心生爱怜。
我主动靠过去想和她说话,但她已经警觉地抬起头来,然后飞快地闪躲开去。
我注意到她手上拿的是一本我上个月签字出片的图书,是我们一个签约作者的大红之作,里面谱写着青春的苍凉迷茫,却也有初恋的甜美芬芳。
小瑞的妈妈说她很爱看书,因为生病,很多的时间已经不能正常上学,就在家看书上网。
她失去了正常的多梦世界,只能蜷缩在虚拟的世界寻求梦想。
我把自己的QQ号码写给她的妈妈,要她转告小瑞,我是她看的那本书的出版公司的总编辑,如果她愿意可以加我聊天。
但后来的许多天我的QQ消息里始终没有出现她。
未曾想第三次见面竟是在那医院最后一次见到小瑞,那时我的病情已经逐渐稳定,发烧被良好控制,全家人喜极而泣,我也如同地狱重生。
然而小瑞的妈妈却在低声哭泣,她刚刚被告之服药良久始终没有起色,老中医也表示爱莫能助。
世上最残忍的事之一,莫过于一次次给人希望,又砸以失望。
那会把一个人变成疯子或者傻子。
小瑞病前是学校里可数的优秀学生,然而病后大量服用药物,她现在已经连生活中非常简单的事情都很难记住,病痛损坏了她的大脑,也损坏了她很多重要内脏器官,她一年一年靠增加药量维持生命,希望却越来越离她远去。
她变得沉默,内向,自卑,怕人。
我没有见过她笑的样子,但想来当年她也一定曾经笑如春花。
她扶着妈妈安静地离去,小小的身子,像未发育成熟的孩子,但她已经不是孩子,她或者已经走完了她一生的路,思考过太多太多。
据说她开始服药后,因为药物作用,身高再无增长,有一年暑假她强行停服了所有药物,那个暑假她的身高立刻蹿高了几厘米,但是她整日整夜在高烧与剧痛中度过,不得不恢复吃药。
病过如我,或者能了解她的感受一二,她一定非常非常渴望长大,她一定非常非常不甘曾经抗争,但命运却残酷地把她留在了生病的那一年。
她做了一个噩梦,再也不能离开。
她路过我身边的时候,抬了一下眼,那一瞬我被她眼里深深的痛苦与迷茫震惊,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她已经迅速地低下了头,扶着头发过早花白的妈妈离去。
对小瑞的所有印象,就停留在那一眼的震动中。
后来再没有遇见她,但知道在与我同一个城市里,有着这样一个小小的姑娘,她每日每夜被绝望的病痛折磨着,她和千万健康活泼的女生一样看着我们的书,她一定也在书里的故事中做了自己的梦,但是她什么都不说。
听她妈妈说过,小瑞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孩子,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样,有天她离去时,她会觉得安心一点。
这个心愿让人泪下。
我不知道小瑞还有没有机会康复,她和她的爸爸妈妈,一定还奔波在求医的路上。
我甚至觉得祝福都显苍白奢侈。
然而我除了敲下这些文字,却仍然只能祝福。
祝福你眼里所有的迷茫都终有答案;祝福你此生经历的苦痛都终将平静;祝福你善良的心愿全部实现;祝福奇迹在太阳升起时发生;祝福你有一天站在街角只为看风景,不为等待希望。
你看着风景,唱着歌,轻松地漫无目的地看着时间流过。
那本该是生命最自然的模样。
P26-32
做一个编辑,已经有十余年了。
很多人来了又去,曾经有着共同理想的同伴,很多已经悄无声息地下车。
有时回头看看,我会觉得很寂寞。
我是一个喜欢热闹喜欢朋友的人,我很怕寂寞。
2015年的夏天,某个平常的日子,我和烟罗聊天。
聊起这一年,是她这十余年来身体情况最稳定的一年,聊起这一年里她作为作者成绩斐然,出版了多本图书,也聊起写作是一件
怎样的事情。
她想了想,笑着说:是一件寂寞的事。
我突然被这句话击中。
她说她已经写作二十多年了,从中学开始偶尔投稿发表,到大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专职撰稿,到成为一个优秀的出版人,却到三年前才决定开始出版属于自己的图书。
她说,中学时和她一起投稿说为了梦想而努力的小伙伴,早就不写了。
她说,毕业后在一个写作论坛里和她拼字互相督促的一大帮前辈,大多转投了时尚界、影视圈等热闹的行业。
她说,留下来还在写的人,也不再写那些青葱岁月纯白心情了。
只有她。
所以,这很寂寞。
我刚想与她共鸣,她却说:但是,这件寂寞的事,却有着更多的
快乐。
第二天,她传给我一个专栏稿。
那个文章,名叫《贝壳》。
总有这样如同贝壳的时刻,你在惊涛骇浪里,而世界一无所知;
你在狂风暴雨中,而天地寂静无声。
那样的时刻,会渐渐让你明白,所谓活着,有时终究只是一个人内心的旅程。
我突然明白了前一天她和我说的“快乐”的含义。
我匆匆打开电脑,翻出了她过去数年零星写下的几十篇专栏文,情感美文,一篇篇重读下来,渐渐地,心里已无法自抑地掀起了
惊涛骇浪,再渐渐地,心情竟又恢复了宁静温柔,只是默默地热泪盈眶。
那一天,我激动地提交了一份策划选题。
我说,我要做一本书,就叫《贝壳》。
它传递的,是时光铸就的温柔的慈悲的美,是在匆匆而行的人海里,终究有人会坚持会相守的信念。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节奏,但可以守住自己的节奏。
有人在野地独行,有人住高楼万丈。 每一寸时光,每一处风景,都分明有它的美妙。
只有智慧的眼、温柔的心才能体会到。
我所认识的烟罗,就是这样一个如同贝壳般沉默而美丽存在着的人。
她自小身体不好,做过多次手术,我们认识十年来我就亲见她几次因大病人院,被迫停止所有工作,甚至几次靠近了鬼门关。
她出身寒微,未成年便家道生变,一度几乎学业中止,无家可归。
但是人们所熟知的她,却是另外的版本。
她三十岁前,就靠自己的才华,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出版公司总编辑,多年来培养过数十位一线知名作家,策划过多本一线期刊。
她多年来为几百位作者出版过上千本图书,是多位当红作家的写作指导老师,自己却只是默默练笔。
她三年前决定开始出版自己的图书,于是一出道便每本书都横扫所有图书畅销榜,虽然低调到从不参与任何宣传活动,却因为极高的销售量而每到出新书时就有各地经销商提前赶到出版社预订疯抢。
她还有着近乎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她爱的人,恰好也童话般爱着她。
她经历过的种种困苦细节,她从来都不提,所以也无从得知。
我们能够看到的她,总是努力的、坚持的、认真的、微笑的、不抱怨也不怨恨的。
就像一枚贝壳,那些重要的人生路,往往是沉默的、耐心的、隐忍的,而这样的时光孕育出的结果,才是最珍贵干净的珍珠。
再读这些令我时而微笑时而落泪的小故事,我相信,那些作者没有明说的话和经历苦难后获得美满结局的智慧,都在其中。
在《贝壳》这本书里,收录了烟罗写作近十年来在各处发表过和未发表过的情感美文。
在一个又一个温柔的小故事下,包裹着的是极大的人生智慧与处世眼光。
我认为这是一本最能代表烟罗式风格的书,字字简洁,没有一丝拖沓的讲述,无论结局是喜是悲,都含着善意与宽容。
如果把每一个故事比作一颗珍珠,那这本书,就是一串华丽而珍贵的珠链。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从业以来,编辑的最重要的一个作品。
它值得所有人温柔收藏,如果你读懂了那些美好的故事并被它们感动,你离温暖和快乐就又近了一点。
我想,这一生,我都会做一个编辑,一个寂寞的快乐的编辑。
正如我相信,就算所有人都走散,烟罗还是会继续安静地写她的文字和故事。
因为,那都是最珍贵的事情。 是我们所选择的,珍贵而美好的事情。
“把心中的砂细细裹成珠,把美好的故事读成一颗糖。”
烟罗著的《贝壳(精)》内含33个最动人的初爱初心故事,大部分作品被《读者》、《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多次转载推荐,各大文学类微信公众号争相热推,感动数百万人次。部分新増作品首次曝光。3、12位网易摄影师41张环球旅拍明媚插图,封面采用进口特种纸全彩印刷。封面定制牛皮纸精装硬壳,特别赠送“特种工艺文艺明信片一套4张”。独家呈现心灵与视觉的饕餮盛宴。
如烟罗故事里所说,我们这一世行走,从头到末,会遇见无数的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与你情深。所谓活着,有时终究只是一个人内心的旅程。
《贝壳(精)》里面的很多故事,有烟罗亲身经历的事,也有很多别人的故事。
不管我们经历颠峰还是低谷,不管明天是晴朗还是阴霾,我们都应该永远心怀善意、希望与感恩。愿每个人都擦干眼泪,为下一站的惊喜,准备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