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原创版编辑部的《真正的行走是心灵在路上》汇编多篇名家美文,分享人生旅途中的一帧帧风景。年轻时你走遍世界,只为寻找他乡,多少年以后蓦然回首,回家的路才是旅途。这是一本有关行走的记忆书,讲述人们一生从少年出发,到他乡,到异国,再回望故乡这样一个从原点再次回到原点的过程,最终领悟到: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我们的旅途是一个圆。
读者原创版编辑部的《真正的行走是心灵在路上》将心灵与旅途相结合,讲述了一个个关于行走的故事:少年时在麦田里漫游,成年后“私奔”去另一个城市,在藏地感受到神秘的僧侣生活,在巴东又遭逢了意想不到的“一夜情”,在国外白手开创新生活……还有美食、阅读、记忆,都打上了一个地理坐标,勾起人们最深层的思绪。而所有走过的路里,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故乡,走得再远,都让你回望,让你的旅程变成一个从起点到起点的圆。
本书为《读者·原创版》99系列丛书推出的第四本,抓住当代人们向往行走又牵念故乡的双重心态,突破原杂志的格局,全新策划,精心编排,让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感受。
去麦田弹吉他
文_艾小羊
我前面走着一个背吉他的女孩,吉他用黑皮封套罩着。如今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女孩,在我青春年少的那些年,背着吉他在路上走的人似乎更多一点。
那时的吉他没有黑皮封套,一条宽宽的带子,随意地斜背在肩膀上,更有男同学,骑自行车,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吉他,在宽阔的马路上奔驰。
年少自己小,眼里世间一切马路都是宽阔的,一切高山都在远方。
我的第一把吉他是红棉牌,父亲去兰州的时候买的,他当然觉得这是玩物丧志,又拗不过我的软磨硬泡,于是狡猾地耍了一个花招,买回了一把降价的吉他,琴枕处的木头裂开,所以别人的红棉吉他都要两百多块钱,而我的那把只要79元。
我拿着这把永远调不准音的红棉吉他,组建了小小的吉他社,招收了两位男同学,大林与小林。
在北方舂夏之交的扬尘天气里,我放学飞奔回家,拨动琴弦,常常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便透过阳台的窗户,看到大林与小林,他们骑在自行车上,一脚撑着地,一手拿着吉他,自行车绵羊般被驯服。有时候在我家练琴,更多的时候,去麦田。
从我家出发,步行不到五分钟就是一处广阔的麦田。快到夏天的时候,麦苗已经长到半米高,寻干燥处坐下,首先要交流一下各自练琴的进展,免不了夹杂与父母的斗智斗勇。
然后便开始各自弹琴。这时候我们常常分开,一大块麦田,各自取一角坐下,练习自己的曲目。一曲弹毕,听到他们的琴声从四面八方断断续续地传来,黄昏的麦田微风过处,波涛汹涌,此时的我常常有种身处大漠的恍惚感,仿佛自己是射雕的女侠,或者干脆手里的吉他幻化为白雕,我迎风而立,世界踩在脚下。
年轻时候的自己特别容易产生把世界踩在脚下的意气风发之感,当我们骑行在宽阔的马路上,三辆车三把吉他三个人,路人纷纷侧目,我们昂首挺胸,那样的感觉,在后来的岁月中,即使本应更加荣耀的时刻,也再没有出现过。
当一个人学会谦卑,就已经长大。
我们的骄傲,脆弱而又珍贵,无论老师与家长如何看待,无论在学校或者家里受了多少委屈,脚步一踏入麦田,手指一接触琴弦,弱小的身躯瞬间充满与一切对抗的力量。那些年选秀节目尚未流行,我们是被父母教育要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我们的未来都是要考上一所好大学,学一个热门的专业,出来养家糊口的,音乐与自己的未来之间没有任何连接点。一起练琴的三个人,也极少谈论未来,未来已经被老师与家长强调得令人作呕,我们甚至很少闲聊,琴声是最好的交流。
如今想来,作为一个“差生”,小林心里的郁闷应该比我与大林更多,所以他学起吉他来,也比我们更加用功,他是最早学会《献给爱丽丝》的人,也是最先能够用和弦演奏完整曲子的人,“那个会弹吉他的男生”,当他被老师勒令罚站时,路过的同学指指点点,小林高昂了头,他的眼前,不再是学校那堵高大的、布满球鞋脚印的白墙,而是夕阳下的麦田,他在衣服第四颗纽扣的位置模拟弹琴,手指快速拨动,他扭动的身姿有时会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一节课的罚站变成了两节课。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