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孔繁浩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博野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本书适读人群:家长、孩子;老师、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文学、历史、民俗等爱好者。
赵亮、孔繁浩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博野卷)》收录了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的包括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200多篇。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二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警师
讲述:段振刚
记录:宗希重
颜元四十六岁还没有儿子,茶余饭后不由长吁短叹。颜妻年近五旬,身子骨又不大好,看来是不会生养了。
过去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颜元知书达理,为了不被人耻笑,不得不接受族人的建议,采取纳妾生子的办法,以解无后之忧。
邻村有个大脚婆,以保媒拉线为业。听说颜元要寻个小的,便主动上门来撮合。
颜元对女人没有过高的要求,提出只要规规矩矩能生养就行了。媒人一口应承,索了一笔重金,作为女方的身价。
三日后,媒人领来一闺女。颜元粗粗一看,见体态容貌还算周正,便点头答应了。
其实这闺女有精神病。过门那天,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会儿呼天号地,一会儿大笑不止,弄得颜元面红耳赤,尴尬难忍。当天,便将这闺女退了,将身价也要回来了。
女方家很贫寒,缺衣少食。大脚婆和她的家人说了说,一倒手,又将闺女卖给了为官的旗人。
颜元有个得意门生名叫李塨,他听了些传闻,便以为那闺女是颜元卖的,故对老师极为不满。这天,他提了一笼鸽子来找颜元请假:“老师,我想进城将这些鸽子卖给旗人。”
颜元一愣神,问道:“卖鸽子也罢,为什么还非要找旗人?”
李塨鄙夷地笑道:“是啊,卖人也罢,为什么非找旗人?既然卖人都不择主,何况几只鸽子!”
颜元观李塨神色知有隐睛,便神态坦然地问道:“李塨,你听说了什么?”
李塨正色道:“先生,你为了图个大价钱,竟将你的小妾卖给旗人……”
颜元突然醒悟了,一面向李塨说明事情的底细,一面检讨自己说:“我只知自己受骗,索要银两,全然不管别人冷暖。那女子落入旗人之手,全是我的过。即使倾家荡产,我也要将那女子赎回。”
果然,颜元用重金将那女子赎回来了,送到家中,并施舍金银,安排好衣食才算完了。
那个女子被赎回后,衣食也有了着落,这件事也就过去了。然而,颜元却依然心事重重,郁郁寡欢。
李塨问其故,颜元说:“我素以淡泊名利,救世济民自居,想不到做出这等不仁不义之事,若不是你提醒,我岂不遗恨终生!”
李塨说:“我不明真相,对先生多有不敬。”
颜元说:“言者无罪,听者足戒。我过去不知办过多少错事,可惜别人从来不告诉我。常言说得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每目不离我的左右,能不能时时提醒我的过失?” 颜元的克己精神令李塨很是感动,他想了想说:“这岂不有失师道尊严吗?”
颜元笑道:“你不是已经做了吗,怎么又讲起师道尊严来了?”
李塨红着脸说:“那是我一时的冲动,先生千万别介意啊!”
颜元严肃地道:“看来你是连自己的老师也不相信了,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再当我的学生了!”
李塨跪拜于地说:“先生吩咐就是。”
颜元搀起李塨,给他拍打着膝上的土说:“一个人如果连管束自己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还能教育别人吗?更不要说做啥大事了!”
师徒二人在书房临床而坐。此时正是农历九月,院里的秋菊盛开,蓝天碧空,一行大雁呼叫着往南飞翔。
颜元望着窗外说:“雁能飞得那样齐,那样远,是因为它们时刻都在互相照应啊!”
李塨望着雁阵,渐渐化作一行黑点。
颜元思忖良久,在屋里踱着步子说:“我论学,讲课,会友多有错误之处,现在我与你订个规约,你要照规定的暗号警告我。”颜元示意李塨取来文房四宝,然后说道:“如果我有傲气,你要用眼神对我示意,暴戾则要定眼重视,如果我的话说得太多,你就大声咳嗽,若有语失,则吐痰,若轻浮则肃容以对。”颜元望望李塨:“你都全记上了?”
颜元见李塨点头,便说:“以上是指面众不便面规者,如果方便,直接面谈就是。”
李塨收拾了笔墨笑道:“先生,这个规约你能否对我也用一用呢?”
颜元一愣,随即道:“先试试看,如果有效有何不可。”
丰碑
讲述:段振刚
记录:宗希重
颜元来到肥乡,漳河正在涨水,一行人坐了十余里的船才到书院。
郝文灿率书院弟子及乡亲父老早已在岸上等候。颜元一下船,众人热烈揖拜。颜元受到如此厚爱,非常激动,鼓起了他大展宏图的勇气。他望了望书院的门匾说:“现在已有关中、嵩阳、上蔡、汴梁四处书院,我们这漳南书院是第五处了。现在儒运衰败,书院已成为讲死书、读死书的地方,学也读,习也读,学习学习,读读读……读得秀才举人连麦苗与韭菜也分不清了。我们漳南书院不养吃书的虫子,每个弟子都要能文能武,知天识地,农、工、兵、商……行行通达才行。”
颜元的讲话激起众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颜元主持漳南书院,对教学思想、教材内容、教育方法等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首先,颜元分四个讲堂开设了四门课程。 第一门课是文事。学习天文、地理、数学、礼乐。
第二门课是武备。学诸家兵法,习刀、弓、剑、戟,骑射、拳术。
第三门课是经史。内容是历史、诗文、公文奏章。
第四门课是艺能。学习农业、水利、工业、医药知识。
书院还根据各门课的实习需要,修建了各种习讲堂。习讲堂里有供实习用的器械、标本等。
颜元日夜操劳,漳南书院,龙腾虎跃,生气勃勃。
颜元的胆略和壮举,在三百年前的中华大地是一盏明灯,是一声巨雷,学术、教育界为之震惊。有识之士拍手称快,程朱之流腐儒却大骂颜元为“学霸”。
颜元我行我素,呕心沥血,苦心经营。
正当漳南书院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之际,突然漳河发了大水。平地行船,汪洋七十余里。书院屋舍都已倒塌,师生连个站脚之地都没有了。
颜元无可奈何,只好与郝文灿和众人洒泪相别。然而,漳南书院这座丰碑是永远不会被淹没的。
P54-56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间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束浪花:它像浪花一样朴实,朴实得没有绚丽的色彩;它又像浪花一样清纯,无声地滋润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博野卷》经过几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同读者见面了。作为编辑人员,我们首先是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打开了丰富多彩的博野民间文学的一扇窗户,感受到这座精神宝库的巨大价值;其次,也通过学习研读,心灵受到了一次纯美和崇高的洗礼。
这里,有古老博野沃土上勤劳善良的人民思想境界的写照。“还金井”“孝义河”的传说,凝聚了劳动群众助人、和谐的传统美德,至今在博野被广为传颂。
这里,有博野传统优秀文化杰出代表的神奇传说。颜元的故事,虽然多有夸张,但寄托了博野人民对这位平民教育家的怀念,以及渴望平等自由、惩恶扬善的热切愿望。
这里,有燕赵风骨在博野大地的荡气回肠。在博野,窦尔敦不仅仅是戏剧里智勇双全的盗御马豪杰,还是知恩图报、仗义疏财的行为典范。
这里,有博野热土上英勇不屈的慷慨颂歌。抗日志士宋景星不羁的风采、六区小队的赫赫战绩,抗拒外侮的铮铮铁骨,成为博野人民永远的骄傲。在这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重温先辈的英雄事迹,更让我们加倍珍惜幸福的生活,坚定一心跟党走的不渝信念。
诚然,这样一本不事雕琢的小册子,还不足以承载谕世教民的沉重责任。而且由于水平所限,其中的错误和缺憾在所难免。我们只是希望,让广大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思考,为读者的精神世界送去一缕清新自然的和风。
编者
2011年7月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