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智者不惑(一本书读懂中国哲学)/一本书读懂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姜正成主编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重现实人生。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表现了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汉代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鼓吹天人感应,是为了封建统治“传之罔极”。宋代理学家大讲“理一分殊”,存天理、灭人欲,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墨家学派忧世风日下,患民生艰难,要遵道利民,最终尚同于天子.这些都反映了哲学家们热心政治,其学说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的特点。经过历史的淘洗,处于民族文化深层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以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心理和责任感。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他们的兴趣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

第三,富于辩证思维。中国哲学讲求对立前提下的和合统一,儒家讲“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而变化发展的根源,在于阴阳的此消彼长,刚柔的相互激荡,“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最好的理论概括。《老子》描述了动静、高下、强弱、先后的相联相对,相反相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展序列中,道运行不已,“周行而不殆”。韩非讲的道理相应的规律论是把事物的辩证发展看作内在规律。他既承认“法术之士与当途之人,不相容也”,“冰炭不同器而久”,“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又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形名参同,上下和调”,可见是既讲对立又讲统一。佛教一多相摄、四谛圆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命题,也深蕴对立同一之精义。

第四,树立整体观念。中国哲学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腸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是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的,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第五,偏重直觉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良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

P3-4

后记

本系列图书以轻松活泼的语言,分十个专题介绍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引人人胜,是一套理想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本系列图书的编写和出版,离不开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编辑同志的辛勤工作,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其中一些资料来自互联网和一些非正式出版物,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敬请作者见书后及时与此邮箱联系:724176693@qq.com,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稿酬并寄送样书。

目录

第一章 夏朝、商朝和西周:走出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宗教

 商代的宗教信仰系统

 周朝“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

 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

 綢易》的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说

第二章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

 整理六经

 仁、义、忠、恕

 中庸之道

 闻道与知命

第三章 墨子:儒家的反对者

 兼爱:墨子思想的核心

 非攻:反对不义之战

 尚贤:唯贤而不是唯亲

 尚同:一同天下之义

第四章 道家:无为而治

 老子论“道”

 庄子其人与其书

 逍遥是人的理想境界

 齐同万物

 处世的方法

 《庄子》的深远影响

 列子与杨朱

第五章 名家:先秦的辩者

 名家简述

 惠施的相对论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第六章 孟子:理想主义的儒家

 亚圣孟子

 孟子的性善论

 仁政学说

第七章 苟子:现实主义的儒家

 荀子生平

 荀子的性恶论

 “天人相分”思想

 隆礼重法

第八章 法家:冷峻的统治术

 法家的产生

 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

 法、术、势

 韩非子与荀子的比较

第九章 汉朝:独尊儒术的开始

 汉初的黄老学派

 叔孙通制定礼仪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白虎通义》

 古文经学的崛起

 《吕氏春》与《淮南子》

 对谶纬之学的反击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儒释道鼎立

 玄学的发生与发展

 王弼的“贵无”论

 阮籍:无边的孤独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郭象的“独化”说

 葛洪炼丹

 “大和尚”佛图澄

 道安创立本无宗

 慧远弘佛

 寇谦之改造天师道

 范缜的“神灭论”

第十一章 隋唐五代:三教合一

 王通主张“三教合一”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玄奘求法

 禅宗的极盛

 慧能受钵

 韩愈的“道统论”

 柳宗元与刘禹锡

第十二章 宋元:理学的繁盛

 北宋新儒学

 程朱理学

 张王气学

 邵雍的象数学

 王安石与苏轼

 陆王心学

第十三章 明清:心学与实学

 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王艮的泰州学派

 “离经叛道”的李贽

 注重考据的乾嘉学派

 明清实学及代表人物

第十四章 近现代:西学东渐

 魏源与《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

 严复翻译《天演论》

 章 太炎“尊孔读经”

 谭嗣同著《仁学》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熊十力“新唯识论”

 贺麟的“新心学”

 冯友兰的“新理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哲学是一门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哲学,其研究对象和范围并无太大差别。那么,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呢?当然有。因为一个民族的哲学正是这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反映。所以,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读懂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有如下特点:

第一,重伦理道德。生长于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以孝悌等伦理关系为依托,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孑L子不谈抽象问题,他的思想就是伦理哲学。无论是汉代董仲舒讲天有善善恶恶之心,“天生五谷以养人”,还是宋代程朱理学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天理人欲之辨,都是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

第二,重现实人生。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表现了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他们思想问题的出发点。

第三,富于辩证思维。中国哲学讲求对立前提下的和合统一,儒家讲“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而变化发展的根源,在于阴阳的此消彼长,刚柔的相互激荡,“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最好的理论概括。

第四,树立整体观念。中国哲学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第五,偏重直觉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良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传承至今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是博大精深的,以上几个特点远不能涵盖之。不过,中国哲学有其独特的精神面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中国哲学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对人类文明发挥更大的影响。多读点哲学,可以使我们更加睿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是博大精深的,以上几个特点远不能涵盖之。不过,中国哲学有其独特的精神面貌,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中国哲学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对人类文明发挥更大的影响。多读点哲学,可以使我们更加睿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

《智者不惑(一本书读懂中国哲学)/一本书读懂系列》由姜正成主编。

编辑推荐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人为本的情怀。读懂中国哲学,点亮智慧人生。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有其独特的精神面貌。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中国哲学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对人类文明发挥更大的影响。多读点哲学,可以使我们更加睿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

《智者不惑(一本书读懂中国哲学)/一本书读懂系列》由姜正成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