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藤孝著的这本《阅读的力量》正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序章,在这里笔者就什么是阅读的能力﹑讲究阅读能力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阐述己见。第二部分是塑造自我,里面提出了笔者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读书乃促进自我人格定型的强有力手段。第三部分是锤炼自我,姑且将阅读行为比作一种体育运动,尝试性揭示了技术水准不断提高这一过程的秘密。第四部分是扩展自我,具体且详尽地写到了读书作为人际关系中交际能力之基础的作用。第五部分是列举了日本出版的100册文库本系列图书,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的一般性阅读向“成年人的阅读”过渡,并希望读者们能将这100册图书视为一个大致的标准。
透析阅读的本质意义,探寻阅读给人生的力量。读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如何能提升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兴趣,有哪些途径可以借鉴?阅读力跟人际交往能力有何关联?
跟随斋藤孝著的这本《阅读的力量》,我们一起来层层深入地探讨:自我形成所必须的阅读——塑造自我;读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锤炼自我;读书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拓展自我。
最后在附录部分,作者将提升人生境界及能量必读的一百部图书,择其精要,呈现给读者。
读书的无限乐趣与对生命的滋养,全在此书中。
序一 聂震宁
序二 斋藤孝
第一章 塑造自我——自我形成所必须的阅读
第一节 容纳百川的胸怀与广阔阅读面
第二节 自我人格形成的修养
第三节 懂得仅属于自己的那些时间的快乐
第四节 阅读过程中面对自我的严厉
第五节 有扇门等着你去叩开
第六节 懂得语言的力量
第七节 有一种喜悦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书架
第八节 藕断丝连却不断错位的阅读
第九节 书脊很重要
第十节 图书的放法很重要
第十一节 图书馆是绘制地图的地方
第十二节 经验需要确认
第十三节 挺过艰难时刻
第十四节 人间剧场
第十五节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体验
第十六节 传记的作用
第十七节 三思而后行=经验的积累
第十八节 品尝云里雾里但又充实的感觉
第二章 锤炼自我——读书是一种体育运动
第一节 阅读的技巧
第二节 朗读的作用(步骤之一)
第三节 宫泽贤治作品的形象激活力
第四节 自己发声朗读(步骤之二)
第五节 朗读的技巧
第六节 用朗读来核查阅读能力
第七节 阅读是一种身体行为
第八节 边画线边阅读(步骤之三)
第九节 巧用三色圆珠笔画线
第十节 阅读的换挡变速(步骤之四)
第十一节 大脑的换挡变速
第三章 扩展自我——读书是交际能力的基础
第一节 会话的进行以及应答
第二节 运用书面语讲话
第三节 多用成语,提高语言品位
第四节 口语体与书面体语言的混合
第五节 有关乒乓球的两种表达
第六节 引用书中语言的会话
第七节 读书会文化的复苏
第八节 绘图式交谈方式
第九节 共同制作阅读问答题
第十节 阅读之后告诉别人
第十一节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尝试写作
第十二节 阅读指导
第十三节 作为礼物的图书
精选文库本图书100册——为提高阅读能力所推荐的书单
第一节 首先养成阅读的习惯
第二节 美妙组合让人心旷神怡
第三节 听有故事的人讲故事
第四节 追求很好的执着
第五节 青春,浪漫,上进心之美
第六节 忍不住发声念诵且内容有嚼头的名篇
第七节 一种敢于向严酷现实挑战的强大
第八节 临死不惧、坚信不疑的是什么
第九节 神奇的故事
第十节 才高八斗何乐而不为
第十一节 邂逅强烈的个性,拓宽自身的胸襟
第十二节 生活方式的美学
第十三节 诸行无常,瞬息变幻,让我们憧憬无限
第十四节 坚强的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体验
前面,笔者针对将个人体验跟阅读对立起来,重点强调体验的立场提出了异议。事实上,具体体验至上主义必然导致经验的世界走入狭路。在具体体验之前进行阅读,不但不会降低体验本身的品质,而只会有助体验品质的提高。这是我的观点。做什么事的时候不带任何先入之见这话,说起来的确中听,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很多的场合如果处于一种完全无知的状态去接触事物,往往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就连我们欣赏音乐﹑绘画或者是大自然的时候,阅读也能够派上用场并行之有效。举个例子,若是普通人,既不懂有关绘画的知识,自己又完全不会画画,是不大可能懂得怎样欣赏绘画和到底看哪些作品才好的。艺术的历史绝对不会简单到一个人只凭跟着感觉走就能够完全把握的那种地步。只要艺术家自己还在肩负着历史耕耘不辍,我们首先通过读书这一手段去探索去了解艺术之心灵的深刻含义,所得到的理解,必定对作品的鉴赏有所裨益。
阅读与体验的关系不仅止于此。我在这里想强调一点,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也就是说,也有一种生命体验,叫阅读。
对我来说,十八九岁阅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岩波文库日译本)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新潮文库日译本)的那段时间,就是明确的体验。两部小说篇幅都很长,不持续花掉生活中的部分时间是不可能读完的。
记得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我给自己定在晚上就寝之前躺在床上读。由于事先定好一天只读五十页左右,所以一个月的时间绝对读不完。现在的岩波文库里面,《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五百多页的长篇小说被分割成了四本。我读的那个年代册数还要多,但每一册的页数要少一些。记得当时一边细嚼慢咽地品着作品,一边在想这部小说的情节展开究竟哪儿才到头。后来读着读着又开始觉得故事这么快就完了未免太可惜,于是就故意放慢了阅读的速度。
如果阅读的时间一定要从生活的时间里面挤的话,那么这种阅读本身必然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还有一种书只需一天就读完,但它的冲击力却很强。这也许可以称之为另一种体验吧。我个人的感触是,读长篇如果成了一种习惯能够体现在每天的生活之中,那么当我们事后回顾的时候就会回想起某一个时期曾经阅读过某一本书的情形,从而获得一种印象深刻的体验。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也是由于它实际上是一本Bildungsroman小说(自我塑造小说)的缘故,才会对加深这种作为体验的阅读印象产生巨大的影响。读者会体察到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出生到死亡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坎坷跌宕的命运。长时间的阅读,能够帮助读者进入到更加深邃的小说世界中去。要知道,你一旦进入了长篇小说的世界,必然会流连忘返。
阅读本身是与阅读的那些时间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偶尔在外边读书,你会在将阅读的内容储存进你的记忆的同时,也会记住那里的自然景致。对我来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阅读,是跟自己在单身公寓就寝前的时间同时存入记忆的,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阅读,则是跟日本信州的夏日风光并存一体。尽管那样的环境跟读俄罗斯小说的情调实在不相匹配,但阿廖沙·卡拉马佐夫跟那片仲夏傍晚被太阳雨淋湿的土地以及随风飘来的青草的芬芳等等夏日的记忆,却一直留在了我的心中。
读书的时候,我们不妨经常变换阅读的场所和环境。尤其是在室外读过的那些书,时候往往变成一种愉快的经验让人回首怀念。我自己很注意在旅行在外之际,选一些与当地有关的作家的作品来读。例如去山阴地区的金泽时就读诗人室生犀星,到东北地区的山形米泽,则选读藤泽周平的作品。文学和思想,往往与创造出它的作者土生土长的自然风土关系甚深。如果置身在当地的那种氛围之中去阅读,我感觉会触摸到那种潜藏在作品深处的非常独特的感觉。虽说书中世界也是与现实隔离开来的特殊的世界,但阅读的人如果主动将自己嵌入现实的空气之中,那么阅读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就容易获得成功。
倘若你要获得这种阅读的体验,你面前有一条捷径,即在某一段时期内保持持续阅读,并使之与实际生活的意境重叠。
我本人二十几岁的时候,社会上正在流行阅读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和《寻羊冒险记》(两本书皆为讲谈社出版的文库本)。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常常出现男主人公形单影只大喝啤酒的场面,读着读着我自己也产生了喝啤酒的念头。找一家气氛好一点儿的而且价格不贵的酒吧,在那里坐下来品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这曾经一度是令我感觉非常惬意的良宵的生活方式,可是当看到有人跟我自己抱有同样想法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害臊。
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事先定好选择一种怎样的氛围来读的话,那么这种阅读作为一种体验尤其容易被放进记忆的储存库。
再就是配上音乐进行阅读。这也有助于记忆。记得我自己在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岩波文库)那段时间,每次必定要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而且每次都觉得贝多芬交响曲的磅礴气势得到了倍增。其实,阅读跟音乐哪怕并无这样紧密的关联也没关系,读着自己决定给某一本书配上主题音乐就行。事后在哪里听到同一首曲子的时候,就会想起那本书。
P43-46
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巨变。也不知从何时起,读书,从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变成了可为亦可不为的事情。
也许会有人对这种变化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而我却恰好相反。我所恪守的观点是,读书非但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事情,还必须成为我们需要养成习惯的一种“技能”。
就我本人而言,可以说世界观的形成极大地受益于读书。而且,我一贯认为,人们通过读书所获得的裨益远远不止于自我人格的形成方面,读书能力本身甚至代表了本国最根本的优势。我个人认为,日本这个国家靠的就是读书立国。其实,读书本身并非拘泥于国家如何。考虑到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根基,自然就会意识到以阅读为核心的好奇心及求知上进心的至关重要性。
我本人对许许多多的学生做过切实的观察,并且每每认识到这一点:只要有了阅读能力,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现代日本社会有两种现象:一是年逾古稀的老人群体中,有比例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虽然喜欢读书,但无不抱怨书里印刷的铅字太小,老花眼实在难以辨认。再就是十几二十来岁的姑娘小伙子们,脱离印刷铅字远离书本的现象非常严重。
尽管对人的智力进行全方位比较难度比较大,但如果我们仅从读书的能力这一点来看,笔者认为日本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呈现出了显而易见的衰退倾向。人们不喜闻乐见难度大的和部头厚的以及汉字多的书,文体表达生硬的书更不受欢迎。
读书并非为了某种单纯的娱乐,它必须多多少少伴随着某种精神方面的紧张。这就是这本小书的主题。读起来虽然有点艰深,但却很有趣。笔者渴望孩子们和成年人们能够通过读书体会到这种感觉。一旦有了这种感觉,接下来自己就能够决定去挑选什么书来读,从而进入到一种丰富而浩瀚的知识天地之中。
下面是本书的基本结构。
首先是序章。在这里笔者就什么是阅读的能力﹑讲究阅读能力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阐述己见。例如,将判定是否具有阅读能力的标准设定为“文库本系列丛书100册,知识新书系列丛书50册”。也许会有人持异议,对这个标准的准确性提出质疑。笔者提出这个标准有两个理由:其一是有目标总比漫无目标好;其二所举出的两个具体数字并非随随便便信口而言,而是笔者总结出来的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的晋级阶梯。
第一章题为《塑造自我》,里面提出了笔者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读书乃促进自我人格定型的强有力手段。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读书观念怀旧情绪太浓厚,但我依然认为,即便时代的步伐不会停滞不前,但对于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来说,出发的起点都是零。所以我认为,读书仍然不失为人的自我形成之王道。 第二章题为《锤炼自我》,姑且将阅读行为比作一种体育运动,尝试性揭示了技术水准不断提高这一过程的秘密。过去读书被习惯性视为一种纯精神行为,因而不少人对其抱敬而远之的态度,现在我们改换个角度来思考,将读书比作体育运动或娱乐等身体行为,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读书这一概念。
第三章题为《扩展自我》,具体且详尽地写到了读书作为人际关系中交际能力之基础的作用。我坚信,读了这本书的人与他人交谈的能力会有所提高。通过读书,每个人能够确实培养和提高自己把握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
最后,笔者列举了日本出版的100册文库本系列图书置于本书卷末,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的一般性阅读向“成年人的阅读”过渡,并希望读者们能将这100册图书视为一个大致的标准。
由于本书中针对读书能力这一主题充满激情的阐述太多,所以在行文或语言表达上也许会有一些表述有些夸张或过头。在此恳请读者见谅和支持,并重点汲取蕴藏在本书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意。
以上就是笔者写作《阅读的力量》这本书的简单动机。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2015年两会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当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时候,阅读就不再只是个人自己的事情,阅读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现实的精神状态和长远的精神走向。
——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
阅读的本质在于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智慧、经验。一个人要明理,有本事,除了靠实践就得靠读书。对中华民族来说,全民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邬书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前副局长)
每一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
——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