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世杂绘(小人物系列杂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铁志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6年6月25日凌晨,《求是》杂志副总编、著名杂文家朱铁志先生不幸辞世,令人扼腕。朱铁志作为党刊副总编辑,在兢兢业业完成党刊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业务时间坚持杂文写作,曾发表杂文2000多篇。他秉持鲁迅先生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精神,主张杂文是“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并身体力行。斯人已逝,翻开这本《浮世杂绘(小人物系列杂文)》,读他的文章,看他的书,就是好的纪念方式。

内容推荐

《浮世杂绘(小人物系列杂文)》收录了作者朱铁志的部分经典杂文。这些文章具有浓郁的怀旧气息,回顾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思历史以保证理性的前瞻。文章风格豪迈不拘,文风各异,语言功底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让人遐想万千。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指陈和对未来的期望,将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启示。

目录

小款

小阿庆嫂

小牛轰儿

小面的司机

小蜜

小王连举

小会虫儿

小心眼儿

小气鬼儿

小文件儿

小秘书

小北京儿

小风流才子

小酒鬼儿

小兄弟

小评论家

小油子

小官腔儿

小职员儿

小算计

小大人物

小公鸡

小cool

小网虫儿

小记者

小球迷

小肥姐儿

小米粒儿

小明白

小官儿形象

小得意

小杂文家

小导演

小倒霉

小差不多

小女人

小胖墩儿

小老板

小半句儿

小滚刀肉

小记录

小头头儿

小白话

小笔杆子

小马屁精

小组织部长

小男人

小歌星

小跟帮儿

小情报局长

小债主

小奥拓

小媳妇

小半截子

小球星

后记/黎兴文

试读章节

小款

所谓小款,当然是相当于大款而言。他们有点儿钱,但不如大款的款大,在富人面前,他们是穷人;在真正的穷人面前,他们算得上富人。其小款情结,也多半表现在穷人面前,在穷人的寒酸和窘迫中,找到作为“款”的心态和感觉。若换在大款面前,他们非但找不到这种感觉,还要平添几分烦恼和自卑。谚日:“一万不算富,十万才起步。”小款的经济实力,大抵在这个档次。

小款之所以能成为小款,多半源于他们具有某种令人艳羡的东西。或有一个好爸爸,使之翻云覆雨之间财源滚滚;或有一层好关系,干爹表叔成全照应,不费大劲,生活就在小康以上;或有一个好职业,出入合资企业,穿梭于洋人之间,在白领面前是准白领,在蓝领面前自我感觉是白领。其身份不尴不尬,收入不高不低,若天天打桑塔纳,不免囊中羞涩;若人前打桑塔纳,人后打夏利,还略有富余。

小款们一般都会点儿外语,但不纯熟,在外国人面前说话喜欢外语里掺汉语,在同胞面前说话喜欢汉语里夹外语。所以外国人看他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看他们有点儿像外国人。他们通常都能对心中向往的国度耳熟能详,说起纽约、伦敦,就像说自己的老家。也许是在写字楼里待久了,说话办事表情夸张,不时摊开双手,耸动肩膀,作无可奈何状。他们一时还买不起车,但熟悉各种牌子的各种车型,说起法拉利、劳斯莱斯,就像说自己的自行车。到独资企业后,他们逐渐改变了口味。原来吃得好好的米饭面条突然吃不惯了,对西餐却情有独钟,相见恨晚,以致到后来连吃馒头也改用刀叉,喝黄瓜汤也把汤匙往外撇。周末的晚上,他们喜欢开个“派对”什么的,但苦于住房面积有限,“派对”只能以写意为主,欢腾不起来。小款一般忌讳人家提起他们的乡下表兄,甚至不太喜欢别人说到自己的父母。倒不是因为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而是觉得穷亲戚有损于小款的身份。若家住大城市郊区,他们一般简称那所毗邻的大城市。比如家住丰台,他们干脆说住北京,不愿与人哕唆。这些人的着装,介乎北京、上海、广州和巴黎之间,有点异国情调,但不浓;有点民族特色,但不地道。一眼看去,便知是伪民俗、假土气,要的是那么一种不同凡响的劲儿。

你说不出小款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一个人一个活法,人家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也从没碍着谁,你看不惯那是你的事。但你分明感到他们的与众不同,不知是羡慕还是讨厌。你觉得他们有点神秘,有点特立独行,细看之下似乎又没什么特别。他们无补于世,也无害于人,是都市生活多样化中的一样,是美丽人生各色人等中的一等。他们也许在奔向大款的路途中美梦成真,也许在不期而遇的遭际中重新回到他们原来属于的那个阶层。对于比他们强的人,他们充满敬畏和艳羡的感情;对混得不如他们的人,他们有一种淡淡的藐视。对自身的优越,他们亳不隐讳,并且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展现之。去过两趟欧洲,回来就觉得北京“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坐过一回头等舱,下了飞机就大谈经济舱能把活人憋死。好端端的北京话,忽然带上一些港味,而且故意不把句子说完整,好像说完整的普通话是一件很费力的事。熟悉的朋友见面,常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明明上帝给了他一张不错的脸,非要自己花重金重新装修一张新脸,亮闪闪的一头黑发,转眼变成了黄毛,让朋友邂逅时张口结舌,不知说什么好。

作为小款,一般都有一次以上的离婚经历,以验证自己魅力不衰。但这种验证似乎也不敢多搞,因为有限的财产毕竟经不起多次瓜分,见好就收了。小款的所作所为也许不合常理,但合法律;也许不合常规,但合“新观念”。不管你喜爱与否,他们是阳光下独特的“这一个”。作为被小款鄙视的工薪族,我们除了会心一笑,还能说什么呢?

诗曰:

钱多钱少一笼统,腰包松紧自家明。

世风嫌贫更崇富,强作欢颜小款情。

P1-3

序言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我与“小人物系列杂文”创作

观察世相,描摹历史,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有人热衷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有人关心富商巨贾的发家秘史,有人津津乐道名人雅士的浪漫经历,有人不厌其烦诉说江山美人的轶闻趣事。作为杂文作者,我所习惯的,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小人物的性格命运中发现时代变迁、风习变化、价值更迭。在我看来,时代变迁固然体现在大人物叱吒风云的历史作为中,同时也悄然体现在小人物的个人遭际里,体现在普通人的一频一笑、一举一动中。对于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不仅感同身受,而且深切了解蕴含其中的社会根源和情感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有可能成为我们观察世相、把握人心更具真实意义的科学标本,成为我们穿透历史、逼近现实的有效途径。因为每个生动具体的个人都是一部活的历史,都蕴藏着解释和说明大时代变化的全部秘密。解剖麻雀,就是解剖整个世界。这是我为什么格外关注小人物历史命运和性格特征的主要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个时代既是狂飙突进、一日千里的飞跃时代,又是旧思想旧观念沉渣泛起、与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顽强抗争的时代;既是大人物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的辉煌时代,也是芸芸众生夜以继日、辛苦谋生的艰难时代。大革命的风云已经散去,阶级斗争的阴霾也已消失。或许是刚刚摆脱匮乏和饥饿年代不久的缘故吧,人们对物质生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执著,对财富表现出近乎痴狂的追求;或许是彻底厌倦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曾经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人们对一切远离民生的空头政治毫不隐讳地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漠然和不屑。不知是不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在起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汹涌澎湃,英雄主义情怀正逐渐转变为锱铢必较的功利算计,理想主义色彩正为尔虞我诈的职场攻略所替代。躲避崇高、淡化理想、蔑视价值,成了一些人基本的生存状态;崇尚名利、攀附权贵、追求“现实”,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态度。这些人都很“实际”,对所有“不切实际的虚幻的东西”嗤之以鼻;对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远大目标都不以为然。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现实”,有时甚至刻意表现自己的“现实”,以此标榜自己“与传统实行最彻底决裂”的形象。他们不同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不同于“在路上”的“垮掉的一代”。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完全迥异于前辈的道德理想和生活方式。不管收入多少,他们不再是量入而出的“老派人士”,而是寅吃卯粮的“月光族”。艰苦朴素成了他们眼中的“寒酸窘迫”,精益求精成了他们嘲笑的“死心眼儿”。而那些善于空手套白狼的、长于买空卖空的、精于无中生有的,绝对是他们眼中的“当代英雄”。

他们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80后、90后。在大时代风云裹胁下,即便是60后,50后,其实也很难免俗。只不过表现方式略微含蓄些、委婉些、犹抱半遮些而已。他们奔走于朝,放浪于市,或堂而皇之,或小心谨慎。但不管以怎样的姿态出现,都让我们无可回避地正视他们的独特存在,思索他们的与众不同。对我而言,“不同于己”不能构成反感甚至否定别人的理由;“看不惯”也不能成为批判讽刺某种人士、某种社会现象的主观依据;更不能自以为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众生,对别人的生存状态说三道四。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只是想通过独特的观察和发现,把种种有趣的人、有趣的生存画面呈现给读者,让大家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判断而已。毋宁说,在芸芸众生之中,我本人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我熟悉小人物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状态,同情他们的遭遇。在对他们的发现与描写之中,寄予了我本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甚至可以说,我笔下的小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我自己的影子。我是带有批判与反省的精神去描写他们的。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无助与无奈、丑陋与卑微,让我既理解又鄙视,既同情又厌恶。这样的感觉,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和创作灵感。

于是乎,接二连三的小人物从我笔下涌出。“小款”“小官儿”“小阿庆嫂”“小会虫儿”“小北京”“小风流才子”“小酒鬼儿”“小秘书”“小油子”等几十个“小字辈”一时间成了读者耳熟能详的艺术形象。这些人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身上多少都有我们自己的痕迹。在他们的种种得意与不堪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己的肤浅和可怜,不难体会作为小人物生存的艰难与无奈。因为“身在其中”,我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描写他们的形象、把握他们的情感、揣摩他们的思想。

在具体描写中,我比较注意采用中国传统文学白描的手法塑造形象,尽量通过准确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同时借助独特的议论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小款》一文中,我用了这样的语言来为“小款”定性:“所谓小款,当然是相对于大款而言。他们有点儿钱,但不如大款的款大。在富人面前,他们是穷人;在真正的穷人面前,他们算得上富人。其小款情结,也多半表现在穷人面前,在穷人的寒酸和窘迫中,找到作为‘款’的心态和感觉。”“在白领面前他们是准白领,在蓝领面前自我感觉是白领。其身份不尴不尬,收入不高不低,若天天打桑塔纳,不免囊中羞涩;若人前打桑塔纳,人后打夏利,还略有富余。”“小款一般都会点儿外语,但不纯熟,在外国人面前说话喜欢外语里掺汉语,在同胞面前说话喜欢汉语里夹外语。所以外国人看他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看他们有点儿像外国人。”在《小阿庆嫂》一文中,我注重调动形象、声音、对话等多种方式刻画人物,也起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正在寂静无声之际,忽闻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人还未到,先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飘进门来。不用问,准是小阿庆嫂到了。进得门来,照例热烈地与各位唱喏,男女老少、三六九等,各有各的说法,不重样儿,不同腔儿,不失礼。见到老者,未开口先有了笑模样:‘老张,今儿个气色怎么这么好?准是昨儿个又谈成一笔!’转眼又瞧见中年老李:‘呦,李大姐这身行头赛过东京、比过巴黎,背后看三十出头,前面看也就二十来岁,您说您怎么那样会穿!’说话的当口,已顺手倒了一杯清茶,自自然然地放到老张桌上。经过伏案疾书的小王身边,顺带说了句:‘王儿,昨儿个晚报上那篇写童年的稿子姐看了,真不错。这才几天哪,文笔就看着见长!’这样说时,还不忘在‘王儿’的肩上不轻不重地拍上一下。被叫作‘王儿’的小伙子满脸通红,心中不禁有了些浪漫的想法儿。”

这样的描写,或许不失为观察当代生活的一个独特视角。我所描写的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表面上是孤立的“这一个”,但集中在一起,就有可能成为当代生活的全景画卷——当然,那不过是属于我眼中的画卷而已。

我的写作尝试基本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小人物系列杂文在众多报刊、网站连载,后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子夜星河”连播,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类节目连播收听率第一名。杂文界一些前辈和朋友对这个系列给予肯定。一些普通读者也对这组文章关注有加。我收到了几千封读者来信,有热情肯定的,也有尖锐批评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封来自西北某监狱在押人员的来信。他在信中说:“你的杂文让我看到这个社会还有正义,看到哪怕像我这样‘最卑贱’的人也还有希望。我的不少狱友都收听了你的杂文,我代表他们谢谢你!”还有一位退休老工人给我写信说:“文章精彩绝伦,笔锋犀利,看后令人忍俊不禁,又带点苦涩的味道。好,真是好!”普通读者对小人物系列杂文的肯定使我备受鼓舞,觉得自己为百姓立言的努力没有白费。

后记

2016年6月25日凌晨,铁志不幸辞世,令我和孩子以及所有熟悉他的同志、同学和朋友震惊不已、痛惜不已。长期超负荷工作透支了他的身体,他选择了大休息。

铁志走后,他工作34年的求是杂志社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党员,党的思想理论宣传战线的忠诚战士”,“为党的理论宣传事业、为党刊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杂志界也高度赞誉铁志,称赞他为繁荣发展我国的杂文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许多作家、同学、朋友撰文悼念。福建人民出版社来电话,要求再版《浮世杂绘———小人物系列杂文》,以表怀念之情。

作为党刊副总编辑,铁志在兢兢业业完成党刊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业余时间坚持杂文写作,曾发表杂文2000多篇。他秉持鲁迅先生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精神,主张杂文是“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并身体力行。《浮世杂绘———小人物系列杂文》是他主要于1999年至2000年创作的杂文。再读这些小人物,诸多人物创作时的场景又回到眼前。记得当时为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白描勾勒典型人物,我们曾热烈讨论鲁迅先生是如何用白描手法勾勒孔乙己、阿Q的,比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妈妈的,就算是儿子打老子”等语言所传达的丰富内涵。铁志在创作这些小人物过程中,充分调动人物特征语言、形象、场景描述等方法,以杂文家的眼光,诙谐、幽默、辛辣、犀利地呈现出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性百态,于是“小阿庆嫂”“小酒鬼儿”等形象就呼之欲出。除原版的50个人物之外,此次再版又收进了后来创作的5个人物,这55个小人物就像万花筒的55个面,一人一景象,构成斑斓丰富的世界。再读依然忍俊不禁,引发思考,仿佛这些人物就在身边,活在当下,不曾远去。

感谢福建人民出版社再版《浮世杂绘———小人物系列杂文》,以这种感人的方式纪念铁志,让老读者唤回久违的记忆,让新读者了解曾历经过的岁月。借此机会,也再次感谢方成、王乾荣先生,他们的配画、配诗使小人物更加鲜活生动。

铁志走了,生命于他换了一种存在方式,他依然活在杂文里,活在家人亲朋和读者的心里。

黎兴文

2016年9月6日于北京

(黎兴文系朱铁志先生的妻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