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亮编著的《岁月留痕》包含了《东北热土炕》、《暴风雪历险记》、《冬季的夜晚去看海》、《割舍不去的情缘》、《海阔天高任翱翔》、《于淑琴的故事》、《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别冷落了“个别意见”》、《做一个秋天的集叶人》、《割舍不去的情缘》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岁月留痕 |
分类 | |
作者 | 李光亮 |
出版社 | 气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光亮编著的《岁月留痕》包含了《东北热土炕》、《暴风雪历险记》、《冬季的夜晚去看海》、《割舍不去的情缘》、《海阔天高任翱翔》、《于淑琴的故事》、《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别冷落了“个别意见”》、《做一个秋天的集叶人》、《割舍不去的情缘》等文章。 内容推荐 《岁月留痕》为作者李光亮三十多年来文字作品创作的自选集。全书分为散文、通讯、随笔、游记、科普、杂文、纪实文学、新闻、诗歌九大部分,有作者的人生感悟,有气象科普知识,有展现气象工作者风采的纪实,有作为记者采写的气象新闻,通过不同文学体裁,全面展示了一个气象工作者丰富多彩的世界。 目录 卷首感言 如歌往事(散文卷) 捡地 剜菜 韵味淳美的东北大鼓 乡村学校的回忆 故乡的炊烟 拥抱业余 触摸迪斯科 东北热土炕 童年的秋雨 小村井水润乡魂 眼睛 洗个绿澡 听歌 阅读自己 怀念小人书 永恒的保尔 暴风雪历险记 图中乐 寻找生命的风景 遥想大西北 涛声不再依旧 话酒 故乡的雪 夏夜喜雨 日子里的书 出门别忘带雨伞 秋韵 做一个秋天的集叶人 鸽魂 感动与真情 冬季的夜晚去看海 松林踏雪 槐花瀑 享受秋天 雨日 童年的小河 艾叶飘香 潜入恬静 盛夏读闲书 雾里听涛 扇子记忆 喜鹊情愫 割舍不去的情缘 秋天的日子 精彩的周末 千树槐香 记者情缘 写信情结 大东北 腊月醉了 疙瘩汤 过年 柳之情 花盆里的战斗 我喜爱水仙花 陋室之乐 槐的眷恋 戏说东北汉 边走边唱 依旧读书 蛇年忆 流光溢彩(通讯卷) 把脉苍天唱新曲 ——大连市气象服务掠影 浓浓绿意写精神 ——大连市气象局台站建设侧记 气象科技劲舞渤海湾 ——来自大连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报告 中国航母从这里起航 ——大连气象人助力“航母梦”成真纪实 为滨城添彩 海阔天高任翱翔 选天择时点圣火 ——第十二届全运会圣火火种采集气象服务侧记 护航渤海湾“黄金水道” 为都市型农业发展护航 ——大连市气象局“三农”服务工作纪实 驶进快车道注入润滑油 ——大连市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纪实 大连:用高标准服务达沃斯 ——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气象保障服务纪实 让每一个要素都充分激活 ——大连市局创新党日活动纪实 深入蛇岛 ——记一次不寻常的采访 冰雪催“热”大东北 敢叫天公重抖擞 ——大连气象部门迎战强热带风暴“米雷”纪实 我在江之首 ——采自青海省托托河气象站的报道 气象服务应搭上航运盛世的客船 倾情高原劲舞蓝天 ——记河北省援藏干部董智敏 追梦 ——记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局副局长边巴次仁 于淑琴的故事 唱响奉献之歌 ——记广东省饶平县气象局局长陈孟姜 尽展勇士风采 ——记河北省唐山市气象局优秀共产党员朱鹏飞 世界屋脊洒忠魂 ——记西藏日喀则地区气象局局长石运强 让沃土生辉 ——记河北省丰南市气象局局长张树沛 灯下漫笔(随笔卷) 为诗断肠 心灵钙化 也读读自己的作品 难舍评论 文章在“设计” 我的杂文情结 文章不写一句空 我与散文 细嚼慢咽话读书 “灵感”来自积累 记者的朋友缘 建立“第二仓库”好处多 鲁迅的憾事 “好女”不愁“嫁” 影赛夺魁的窍门 摄影是一种缘分 制书的乐趣 “笔头”在练 提倡多思考一下 勤动笔大有益 莫忘建立写作档案 科普写作点滴谈 模仿与雷同 标题,勿求全求稳 非“厚积”不可 让科普热起来 大连绿色风景牵动东西南北 人面与文面 走进对联世界 足球再领风骚100年 平安是福 春节时尚跟传统叫板 致新世纪 跑步人生 贺卡里的祝福 把住科普宣传的阵地 摄影的诱惑 新春说“福” 中超球场上的随想 云游途话(游记卷) 西双版纳的气候及其他 感受天路 “第三女神”看得见的风情 长白山漫记 万里海疆竞锦绣 ——大连海滨风景区游览纪行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龙湫一派天下无 海南寻古 走访茅盾故居 悠悠冰峪情 这里的黎明静静悄悄 武侯祠遐思 在阿诗玛的故乡 婉约江南 “海上桂林”下龙湾 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 离海最远的地方 鸭绿江畔杜鹃红 剑气箫心 走进香格里拉 船在青山顶上行 天下一绝龙脊梯田 木刻钢刀雕就的历史长廊 我的西藏之旅 白族茶礼“三道茶” 难忘井冈游 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 海天佛国普陀山 占城情结 天涯孤女有人怜 ——访萧红故居 在重庆吃火锅 我在玉都走一回 工夫荼见功夫 阿尔山梦幻之旅 回首三峡 资江山水寄我情 猴年游南湾猕猴岛 民居瑰宝党家村 长江第一湾 草原盛会与男儿“三艺” 阳春白雪玉龙山 鸟岛上的海猫 别有洞天缘溪行 梅雨从容 旅顺口 走进太白山 感受圣·索菲亚教堂 曲阜印象 中国“大地原点” 谈天说地(科普卷) 神奇的中国蛇岛 且听风吟 远眺黄、渤海“分界线”和“老虎尾” 与湿地和谐相处 请留下渤海、黄海吧! 东北亚最大候鸟迁徙栈道——“鸟都”大连 大连城山头——地球远古的记忆 黑石礁——大连的海上“石林” 地球缘何“发高烧” 大连的气候与旅游疗养 夏令时节话饮食 谈谈老年人四时养生与气象 住宅“风水”谈 气候——塑造人类的艺术家 企业家学点气象学大有裨益 海里游,悠着点 垂钓金秋 听自己的,喝杯啤酒 恶劣天气与踢足球 21世纪的宇宙天气预报 气候给情绪打下烙印 中秋月更明 请你撑起遮阳伞 送您一缕芳香 ——说说人造环境 营造体温小气候 自然规律与“闰八月” 坐家观夭 冬季养生顺遂气象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漫谈 春暖花开莫忘防 名画中的科学信息 大自然的乐章——天气韵律 四时节气总关人 温度高低的福与祸 神秘的海流 春天从哪一天开始? 气候与商机 花卉与健康 衣着与保健 冬季请慎着裙装 大连属于海洋性气候吗? 漫话大连的冬季气候 急诊跟着时令转 “龙戏水”的真相一龙卷风 时装呼唤大自然 气象信息与期货交易 空气中的“保健品”——负离子 气候影响球星风格 地球的“厚围巾” ——浅谈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神奇的红外线 寒冬季节漫谈“冷” 燃放烟花与气象 “黑匣子”并不黑 治病顺天时疗效更显著 可怕的雷暴 永不消失的海市蜃楼 话说寒潮功过 秋凉话养生 小心保护第二心脏 ——鞋足间微气候效应趣谈 养虾更应认识风雨 让大自然好好睡一觉 窗外事谈(杂文卷) “听说群众有反映” 且说“别马腿” “贪鸟”与贪官 “礼病”当洽 为“驴”讨公道 说“累” 别冷落了“个别意见” “高峰”与“空白” 多一点旷达 保持正直的品格 “让领导认账”剖析 “生气”与养性 “顶”术 “著名”的贬值 否定“否定派” 一个椰子也得交公 “回头看”与“向前看” 友朋论 说狂 识马更要育马 人才在“引”更在“用” “名气”与“傲气” 做官先过法律关 说“出头” 为“实实在在千活”叫好 真没意见吗? 劝君头脑莫“久旷” 打针为治“病” 心态问题 职位与作为 公家的钱不好花 观操守在利害时 “好”“坏”粗论 “邯郸学步”新析 由“年”说“廉” 讲究小节 谨防第一次“湿脚” 说自知 “看透了”析 可怕的诱饵 廉洁上的“两面人” 领导必须带头学法 友情与人情 闲话身份 慎言“学习不够” “拍马”“看脸” 人言可畏也可慰 劝君莫扮阴阳脸 为官当防头上“猱” 上坡与下坡 析酒桌“新民谣” 报告文学(纪实卷) 这里的星空多灿烂 ——大连市气象局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卓越前行孜孜逐梦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庄河市气象局局长邹积慧 海岛气象魂 ——记大连市长海县气象局局长王明仁 写在瞬间(新闻卷) 人工增雨船首次海上作业 郑国光在大连市局调研时要求 发挥区位优势抓创新谋发展 今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拟达90% 准确预报,达沃斯年会“重头戏”有惊无险 教育部大气科学类教学工作研讨会召开 气象部门局务公开经验交流会在大连召开 秦大河向大会发来贺信孙先健做工作报告 带来关怀留下期望 ——秦大河一行慰问大连基层气象台站侧记 在炮声中赢得喝彩 ——大连市气象台“4·18”暴雨气象服务侧记 大连依据气象预报科学决策 烟花爆竹迎春会提前落幕 气象服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 交通部表彰参与搜救越南渔民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群“龙”戏水渤海湾 大连:让气象科普之花绽放 气象服务提高长海“黄金水道”含金量 春花烂漫犹有余寒 15号台风袭击大连气象预报准确及时 滨城今夏酷暑逼人纳凉商品格外受“宠” 努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滨城冬色好奇妙雷鸣声中雪花飘 大风车转出“绿色能源” 诗海拾贝(诗歌卷) 北方的男孩 春天的记忆 想念朋友 沉默是最好的承诺 无月之夜 断崖 夏季素描 海滨冬日 泥土是金 好人 生命进入冬季 听雨 站在冬里 扎一束玫瑰色的祝福 落雨如诗 春雨 后记 试读章节 韵味淳美的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和东北的大秧歌、二人转一起组成了东北农村民间三大文化艺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平原经济不太发达,文化生活也并不丰富。父老乡亲们不知京剧为何物。县城有个评剧院,可一般农民连县城都很少去,哪有进剧院的机会。至于电影,更是一年也看不上一次。农民们要取乐开心,就只有靠自己组织娱乐活动。组织办二人转,需要吹打弹拉的乐队,需要置办绫罗绸缎的服装,需要搭一个能走开场的台子,一般得在夏天挂锄以后的冬闲季节。扭秧歌,除了至少要召集四五十人外,也要购买一些服装、头花,还要集中时间进行排练。与这些花钱费事操心的活动相比,组织听东北大鼓算是最方便、最便宜、最简单的了,把生产队的筒子屋打扫一下,准备一张小桌,两把小凳,一壶开水,便一切停当,只等听书了。只是每天说一场书耍付给说书先生一二十元钱。 那被称为说书先生的人,大都是盲人或半盲人,一般都是两三个人搭伴,有的是两个盲人由一个看得见的人领路。他们走到哪里说到哪里.互相配合,十分默契。我十分敬佩他们那说书的本事,弹三弦琴的能弹出几十种曲调,那么熟练又那么动听,鼓和板也打得那么漂亮,尤其是说书说得好。一部长书,总要说上十几个或几十个晚上,每个晚上要说三四个小时。虽叫说书,可与评书不一样,这东北大鼓是有说有唱,唱腔曲调有几十种。我特别佩服他们的记忆力,不论说还是唱,十分流畅,从不打顿儿,还要遇男学男腔,遇女仿女调,十分相像,令人叫绝。 那时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刘先生,书说得特别好。他说起书来十分认真,十分投入。他自弹三弦,每场开始,都先弹上大约十来分钟的开头曲,而那位帮手就随之敲鼓打板,称为3600鼓,此时,台下鸦雀无声,满场听书的人都静等开说。现在琢磨,那是先生在整理思路,做开说的准备。正在大家聚精会神恭候时,只听鼓板同时重打几下,三弦琴也拦出几组浓音,然后同时戛然止住。老先生手持硬方木重重往桌上一敲,高声叫道:“各位明公,鸦然落座,听我哑喉破嗓,崩瓜掉字,慢慢地道来呀——”紧接着,他便立刻拦起琴弦,刷啦啦一阵急促琴音过后,刘先生唱了起来。开头大都是:“常言道,哪里丢了哪里去找,哪块破了哪块缝,丢了找着丢不了,破了缝上没有窟窿。上回书说的是……”接着再来一首“西江月”词,之后,“书接上回,且说……”于是,新的一篇开始了。每晚结束的时候,又都十分巧妙,不是双方“杀得黄沙滚滚遮日月,天崩地裂海水红”,就是“上天撵到灵霄殿,入地追到水晶宫,佛爷头上金翅鸟,撵到西天拔根翎,哪里逃来哪里跑,跑出我手算你能”,总之,正在难分难解之时,只听“啪”的一声,硬方木一敲,“且听下回分解”,给你留个悬念,让你在急切和焦虑中,盼望着第二个晚上的到来。于是,就这么一环扣一环地把听说书的乡亲们拴得紧紧的。尽管那时在集体劳动,一天下来都很疲劳,可谁也不愿落下一次。 最近几年,故乡的大鼓书又活跃起来了,不仅老艺人焕发青春,更有一些年轻人纷纷登场,当然再不是只有盲人才来说书了。不仅说我国题材的,还有外国的,连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改编了过来,且说书的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东北大鼓同二人转、大秧歌一样,属民间艺术,多少年来,没有谁像振兴京剧一样去组织、去投资、去扶植,只是像故乡花草树木一样,靠其自己去自由生长,然而,由于这些艺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由于它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这深厚的土壤之中,因此,便有了极顽强的生命力,岁月流转,经久不失,风吹雨打,愈见繁茂。 2005年1月25日发表于《中国气象报》P6-8 序言 最终把书稿交给气象出版社的时候,捆绑的心才稍稍地松了一些。 几个月的时间,除了必须的工作,剩余的生命都融进了这本书里,每天日出而写,日落而止,太阳和我一起翻晒着那颗沉寂多年的心灵。坐在书房里的所思所想远比手下写出的字字句句多多了,常常是自觉不自觉地停下笔来,空坐半天,任往事纵横流淌。转眼间,许多记忆已成从前,昨天的工作与生活也为我的过去画上了一个逗号,带我走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寻。 我想,能读读这本《岁月留痕》的读者是我应该十分感谢的。因为我知道我的作品是“下里巴人”,我所奉献给读者的不过是我一颗诚挚的心。你能不嫌弃我的“丑陋”,使我感知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从我第一次投稿发表作品的1982年至今,已经30多年了,我发表的作品逾300多万字,散见50余家报纸杂志。这些作品是我的心血,是我对创作痴心不改的心灵写照。 在我整理30多年已发表累积的文稿时,我从那些散落在往日一本又一本粘贴的自己作品中结集了40多万字。昔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悄然重叠,成为一幅逼真的肖像。 我不想说这本集子是“珍珠落玉盘”。当再翻一翻,看一看,自己似乎有了许多的感动。无疑,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脚印抑或是一种痕迹…… 我不知道广大读者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自己却有一个想法要向大家表述—— 我的那些书籍和文章,就像是栽种在山间的一棵棵树木,栽种之时不敢想象它们的叶子会被一片片采摘。因为在我看来,树叶之美,在于树木的能量和姿态;树木之美,在于山峦的能量和姿态;山峦之美,在于天地的能量和姿态。 因此,树叶不宜采摘。 但是,此论不可绝对。寒冬季节,万木凋零,山河失色,只有夹在书本间的那些树叶还为人们保留着某种记忆。即便不在冬季,世上还有很多人无暇或无力畅游山林,那么,几片树叶也算是一种不俗的馈赠。 眼前这本书,就是从我栽种在山间的那些树木中采摘下来的叶子,它们脱离了曾经滋养它们的枝干,却在这里拼接出了一个图案,这个图案叫“人生”。 如果读者愿意凑近一闻,说不定能闻到残留着的山林的依稀气息。 在我每一篇文字里,哪怕读者能够报以稍许的微笑和理解,则幸甚。 这毕竟是我的一片真情。 李光亮 2016年5月于劲竹书屋 后记 作文,先学做人——不是后记的后记 文如其人。文章能反映出作者的综合素质,如文化水准,道德修养,做人规范,乃至世界观、方法论等等。 因此,我认为,要学作文,必须先学做人。 整理完全部文稿,看完清样,我感慨万千,夜不成寐。掩卷而思,与我笔下的人物相对照,与其说我在挖掘和反映他们内在的高尚的时代品格和精神节操,还不如说我在向他们学习如何做人。 谈及学做人,父母则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由此,我想起了我已故的父母。我学做人是从他们开始的。 我从来不敢忘记农村,从来不敢忘记农民。因为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那隔山便是渤海湾的那一片又一片槐树林中度过的。 那高山,那大海,那槐林,那清泉……似乎将永远伴随着我,因为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在梦中享受着那童年的乐趣…… 我父亲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出了一辈子大力,我母亲是个豁达的女性。我姊妹较多,家境贫寒自不必说…… 我上学后,每当老师家访,妈妈总爱和老师念叨旧社会怎么穷,孩子上不了学,让老师好好管我,叫我好好念书……当时我总站在妈妈身后,不时扯扯妈妈衣襟,不让她讲,怕老师见笑。但后来我发现老师并不反感…… 妈妈对孩子要求极严格:不准同别人打架,不准动别人家一个瓜果梨枣。记得上小学时,我同一个小朋友,在槐花盛开的槐林中撸槐花。为了一棵开红色花的树是谁先发现的而争执起来。的确是我先发现的,我当仁不让。可那个小朋友凭他长得膀阔腰圆而动了拳头,我当然很委屈。哭着回了家。母亲不分青红皂白,把我又打了一顿。她的理由是:那小孩为什么不打别人?离他远点他能打你?于是,以后我再也不敢同谁争吵,或者吃了亏回家也不敢诉说。 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此事,我仍百思不解:从中能悟出些什么做人的道理?与朋友探讨,他们说:“对打人的人要远离。”朋友如是理解。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从不允许我们揭别人的“短处”,如“瘸腿子”“小秃子”……她说:“人家有缺陷,本来心里就难过,再去揭短处,那不好。”古语说:“人活到八十八,不敢笑话别人秃头眼瞎。”“生得灵,长得乖,不知临死得什么灾。”“笑话人不如人。”不知为什么。这些话我一直记得。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是我记住了保尔·柯察金;读《把一切献给党》,我忘不了吴运铎;读《欧阳海之歌》,我竟也萌发了拦惊马的念头;读《半夜鸡叫》,我很想拜见高玉宝……于是乎,我觉得,我应当像他们那样做人。 既然眷恋着自己的事业,就要为此而奋斗终生。“宁肯因为身体不行被人抬出去,也不能因为让别人说自己业务不行而被赶走。”一踏入气象局大门,我便在心中暗下决心——当然,决心归决心,决心和实际毕竟有质的区别,更何况这也许是狂言;也许这正是我要努力学做的那种人…… 因此,我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和我认为我应干好的工作。我不爱看别人的脸色——倘若我未能干好我应干的工作,那是因为我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诚望指点和当面直言、开诚布公地批评。更何况工作中我从不敢怠慢,直至永远……基于此,我批评了一些人,可能也得罪了不少人。 我更不想为了个人私欲而去讨好谁,那是丢了人格,昧了党心——那不是我所要学做的。 做这样的人又很不容易。不过人毕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共产党人有共产党人的章程和规范。 理智战胜私欲,规范替代随意——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 儿子老说我的后记不像后记。于是,我加上了“不是后记的后记”。本应就此“刹车”,但我不能不为中国气象报社原社长赵同进对我的鼓励“光亮,以你的才睛灵气,以你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情蕴蓄,尤其那颗默默燃着的敏感的拳拳之心,在文学创作和摄影艺术上,你会有更大的造就”而难忘。 拙文成册,是一种积累,丝毫说明不了水平,这,我深知。不过有句俗话说“聪明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我这个积累称不上知识,充其量还是在温故知新学做人。 我反复翻阅成册的拙文,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当年自己的笔书第一次变成报纸上的铅字,竟然连错别字也看不出来了。激动感奋之余,我领悟到:我是在学作文中学做人,同时,在学做人中学作文。尽管这些短文是稚嫩的,但文中的主人公,都似珍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眷恋着自己的事业,真不愧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写的人,都是些值得’我学习的人。 再历半载,我就要至花甲之年了,写作和摄影可能是我退休以后的主要生活内容。我会以一个知恩图报的普通百姓的心态与视角,使以后的《光影记忆》《晚睛漫笔》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好,以报答曾经关心、爱护、帮助、支持过我的好人们! 李光亮 2016年6月于大连悠悠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