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暗黑心理学(幸灾乐祸与人性的阴暗面)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理查德·史密斯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欧美实验心理学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自然》《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欧美各大媒体争相推荐,牛津大学出版社年度热销图书。

美国肯塔基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嫉妒、羞耻等黑暗人性的国际专家理查德·史密斯的代表著作。

一项惊世骇俗的心理学发现,深度剖析人类自私的基因,揭开妒忌、幸灾乐祸等黑暗人性的秘密。

人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善良吗?

人性到底有多幽暗、残忍和可鄙?

我们为什么会有妒忌、幸灾乐祸这些阴暗情绪?

当我们不如意的时候,总喜欢向下比较,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感到心满意足;而当我们洋洋得意的时候,却不喜欢向上比较,因为进行这种比较,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微不足道,甚至会深陷自卑的泥潭之中。

那么,当我们发现自己很阴暗时,该如何自处和排解呢?而当看到人类历史充满了屠杀和战争时,又该如何解读呢?

《暗黑心理学(幸灾乐祸与人性的阴暗面)》将为您揭开谜底。

内容推荐

当看到参加电视真人秀的气焰嚣张的选手被羞辱,听说自以为是的政客的丑闻被曝光,甚至目睹自己妒忌的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们为什么会偷着乐呢?虽然大多数人都有幸灾乐祸——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负面的社会情绪,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承认呢?

在理查德·史密斯所著的《暗黑心理学(幸灾乐祸与人性的阴暗面)》这本开创性的心理学著作中,研究妒忌、羞耻等负面情绪的理查德·史密斯教授基于实验心理学的新成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历史、政治、文学、体育、娱乐、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撷取了大量震撼人心的案例,深入剖析了幸灾乐祸现象产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和造成的后果,并通过挖掘社会比较、妒忌、自卑感和优越感与幸灾乐祸的关系,揭示了潜伏于人性深处的黑暗面,为我们全面、彻底地洞察人性奥秘打开了大门。

幸灾乐祸尽管普遍存在,但并非无药可救。作者认为,与其借助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或社会习俗压抑这种情绪,不如在深度认同、接纳不完美的人性的基础上学会宽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减少乃至避免幸灾乐祸,并在他人遭遇不幸时给予真正的理解和同情。

目录

第一章 优越感的高度

第二章 看轻别人,抬高自己

第三章 团体认知性

第四章 自我与他人

第五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六章 充满个人色彩的正义

第七章 羞辱式娱乐

第八章 妒忌心理学

第九章 妒忌的变形

第十章 放纵阴暗的快感

第十一章 林肯会怎么想

第十二章 告别幸灾乐祸

试读章节

他人的低等与幸灾乐祸

比别人优越能带来什么好处?低人一等又会有什么损害?这些都不必说。这两点对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幸灾乐祸的实例具有关键作用。大多数人都希望自我感觉良好,为此我们找出了种种办法来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方法之一就是努力证明自己在某些举足轻重的方面优于他人。当我们的自尊有所动摇时,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能使我们感觉良好。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维克·凡·迪克(Wilco van Dijk)、杰普·奥威尔克(Jaap Ouwerkerk)、尤卡·维瑟林(Yoka Wesseling)以及奎都·凡·科林斯布鲁根(Guido van Koningsbruggen)通过一系列研究对这种思维方式做出了有力证明。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们阅读了对一位学生的采访记录。该学生学术成就不凡,但采访中却发现她的论文写得大失水准。在阅读采访记录之前,参与者们完成了一个关于自尊程度的测试。实验结果证明,参与者们的自尊水平与他们得知该名学生失败后感到的愉悦程度紧密相关(他们的反馈包括“我忍不住笑了一会儿”“我很享受发生的事”等):他们对自己的感觉越糟,就越会因该学生的失败而开心。采用另一考量因素的分析也强化了这一研究发现。在看完对这名成就不凡的学生的采访后,参与者们马上被调查与该学生的对比是否让他们感觉低落。调查发现,越是感觉自愧不如、自尊越低的参与者,越会因这名学生的失败而开心不已。换句话说,自尊心低的参与者们在幸灾乐祸之前,曾深刻体会过与别人对比处于劣势所带来的痛苦。

第二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程序几乎与第_项研究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被分成两组:一组在看到该学生成就不凡但尚未得知她的失败之前就被要求对个人价值做评估,实验者同时还给予了这一组人思考自身重要价值的提示。其余一组则不在此列。结果,只有第二组参与者出现了与第一项研究相同的反应。第一组参与者很可能通过做自我评估产生了自我强化的心理,从而在最后一次比较时避免了社会比较带来的不愉快效应,因此不易因该名学生的学术失败而幸灾乐祸。

想要降低自卑的影响,没有什么能比一次小小的成功更有效。我留意到,早期的弗兰克·辛纳屈才华横溢,锋头一时无两。但在20世纪40年代,他一度陷入了事业的低谷,自尊心也因此一蹶不振。1953年,他在电影《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中饰演麦芝奥(Maggio),并凭借该角色荣膺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当他的心理咨询师拉夫·格林森(Ralph Greenson)在电视上目睹他领奖的一幕时,对妻子说道:“嗯,他再也不用来找我了!”事实证明他所言非虚。赢得奥斯卡无疑使辛纳屈的自我得到了强烈肯定,从而得以重塑自尊。

荷兰研究者们(迪克等)进行的第三次研究也为此提供了佐证。他们所做的前两次实验都是以参与者本身自尊程度的不同作为实验变量,然而这一次,他们却人为地创造了这种变量。他们首先将不实的表现结果告诉各位参与者,然后观察他们在听到别人的不幸后有什么反应。每位参与者都被要求完成一项据称与智力紧密相关的任务,然后被告知其分数属于最糟糕的10%的那一列(除了控制组)。随后,大家阅读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一名学生租下了一辆昂贵的汽车,想要在派对上出风头。谁知在到达派对地点停车时,该学生竞不小心将车开到了旁边的一条沟里,这辆车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坏。结果显而易见,与没收到虚假反馈的那组参与者相比,其他参与者更享受这名学生遭遇的不幸。正如17世纪的作家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Francois de la Rochfoucauld)的格言所说:“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罪过,就不会乐于注意别人的罪过。”

感谢这些匠心独运的研究者们,使我们有了大量的证据来证明:当人们将自己与正遭遇挫折的人比较时,对方的不幸确实会成为人们提升自尊的动力,自尊程度比较低以及曾受过打击的人更容易从中受益。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幸灾乐祸的一种表现。

社会比较的进化根源

进化心理学强调了社会比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也解释了为何他人的低人一等会值得我们庆幸。要理解进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简单而重要的一点是:在如何生存和繁殖下一代的方式上,人们的选择是不同的。生存方式的差异导致了自然选择。许多人在竞争中不断追求优越感,以此享受优越感带来的种种好处。正是这种优越感造成了生存的差异。比其他竞争者掌握更多权力、拥有更多声望,能提升我们在啄食顺序(the pecking Order)中的地位,并带来其他益处。基于以上原因,人们会对任何能帮助自己占优势的事物趋之若鹜。同时,考虑到等级、地位对适应性的巨大影响,低人一等的人就该丧气,高高在上的人就该自得,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对社会比较的热衷程度在寻求配偶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进化的要求,因为在繁殖上占优势正是生存的基础。生存意味着我们的遗传物质可以通过后代得以延续,而不是意味着我们作为个体会永生不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在这场竞争中,我们必须选择那些能为我们的后代带来“适者”基因的配偶。①

P29-31

序言

侯默·辛普森(Homer Simpson)的邻居奈德·弗兰德尔(Ned Flanders)在某次烧烤会上宣布,他将辞去工作专心发展名为“左撇子业”的事业,专为那些惯用左手的人服务。当时奈德和侯默正将一只火鸡沿着叉骨①掰开,侯默碰巧分到了较大的一块,顿时觉得自己有资格“许一个愿”。“走着瞧吧!”他大声嚷嚷着,同时在心里想象着奈德生意失败的画面。很快如他所愿,几周后,当侯默再次经过奈德的店时,那里简直门可罗雀。当天的晚餐上,他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这就是“自作自受”。博学多才的女儿丽萨·辛普森(Lisa Simpson)随即为爸爸的这种感受下了定义。

丽萨·辛普森:“爸爸,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幸灾乐祸?”

侯默·辛普森:“不,我不知道什么叫幸灾乐祸。告诉我吧,我很想知道。”

丽萨:“这是德文,代表‘可耻的快乐’,意味着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得快乐。”

在英文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词来描述侯默的感觉,但正如丽萨所说,德语中正好有一个对应的词:schadenffeude。它实际上由两个词组成,“shaden”意味着“伤害”,而“freude”则代表“快乐”,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得快乐。本书讲述的正是幸灾乐祸这种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但却羞于言说的感情。

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利

尽管大多数人都羞于承认,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常常因别人的不幸而有所获利,并因此感到幸灾乐祸。那么侯默又从奈德的失败中获得了什么呢?说来话长,简单来说就是侯默妒忌奈德。诚然:奈德是一个好邻居,但他各方面都好得太过了——不论是他那摆放着外国啤酒的娱乐室,还是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关系,处处都显得比辛普森家更胜一筹。这使侯默陷入了深深的妒忌之中,低人一等的感觉让他不知不觉间开启了敌对模式。奈德的失败让侯默减轻了自卑感,也满足了他的敌对情绪。这种感觉好似心理上的兴奋剂,让侯默在奈德失败后感到开心不已。要治愈侯默的心理不平衡,还有什么药比奈德的失败更有效呢?

你可能也听过这个笑话:两个野营者在森林里徒步时碰到了一只灰熊。一个野营者立即趴到地上,迅速把脚上的登山靴换成跑步鞋。另一个人说:“你在干嘛?你不可能跑得过一只灰熊!”他的朋友答道:“我不需要跑得比黑熊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尽管这个笑话有些调侃意味,但相似的情景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屡发生。在本书前两章中,我会分析幸灾乐祸与个人利害之间的关系,同时说明我们的情感之所以波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将自身与他人进行比较。当我们“比下有余”时,会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进而因他人的不幸而获利。  侯默从奈德的失败中获得的好处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幸灾乐祸却是有形事物的产物。我会在第三章提到,竞争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人输才会有人赢,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在电影《阿波罗13号》(Apollo 13)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一次失败的登月计划。在电影中,宇航员吉姆·洛维尔(Jim Loveu)因同事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及与其一组的航天员们能参加下一的次秘密登月计划但自己却无份参与而心有不忿。但随即,谢泼德因耳朵出现问题被洛维尔所取代。谢泼德为此痛苦不已,另一边,洛维尔却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向家人宣布了这一“好消息”。在跟妻子说起这件事时,洛维尔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谢泼德的些许同情。

……

妒忌、幸灾乐祸与人性的邪恶

在第十章中,我将妒忌的变形特性归人阴暗的领地。我将以奉行反犹主义的纳粹为例——他们以残酷的手段对待犹太人并从中取乐。在某种程度上,这类幸灾乐祸的极端例子正是由于不自觉的妒忌转变为忿恨而引起的。此时,妒忌的一方可能会为自己极端的幸灾乐祸寻找合理而正义的理由,采取攻击性行动,从而导致令人发指的罪行。

是否存在解药

既然幸灾乐祸是人的天性,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任其发展?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种种伤害,恐怕不会有人会说“是”。我并不敢说我们可以扼杀这种感觉,但正如我在第十一章中所说,我们至少有一种方法能平息这种情绪。我在解释他人的举动时还会详述人们往往将幸灾乐祸归结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的心理倾向。在目睹他人遭受不幸时,这类基本归因错误使得我们幸灾乐祸的心理战胜了恻隐之心——如果他人的不幸是由其内在特质导致的,那么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我们能抑制这种倾向,同情可能会击败幸灾乐祸,我们可以从亚伯拉罕·林肯身上看到这一点。

在此我想重新强调开头提到的话。我在本书中关注幸灾乐祸,并不意味着认定当他人遭罪时,我们不应表示同情。我们当然有侧隐之心。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天性使我们更富同情、更少敌意。这一点我们能从当下不少书籍中看到。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称人类的本性正开始朝着“同情时代”进发。情绪研究者达契尔·克特纳(DacherKeltner)也以“生而向善”(Born to Be Good)来形容这种时代精神的转变。正如心理学家迈克尔·麦卡洛(Michael MeCullough)在《超越复仇》(Beyond Revenge)一书中所主张的那样,人固然有复仇的本能,但也不乏原谅的天性。倡导人性闪光点的积极心理学正飞速发展,它关注人类积极的品质而非病态心理。心理学家爱德·迪纳、罗伯特·艾曼斯(RobertEmmons)、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针对如何理解幸福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可以作为例证。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是,与将自身幸福放在首位相比,同情能带来更多快乐。所以不难理解,我们幸灾乐祸的程度为何会与缺乏同情的一面相共鸣。

综上所述,幸灾乐祸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他人的不幸能使我们从不同方面获利。处于竞争状态下,几乎所有人都会将自身利益摆在首位,并且想要处于优势地位,正是这种心理为幸灾乐祸的产生埋下了种子。我们热衷于正义,所以许多时候,他人的不幸看起来恰恰是罪有应得。幸灾乐祸与“罪有应得”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当遭罪的那个人曾得罪过我们时,幸灾乐祸更易产生。我将解释这一重要的联系发生的基础。受妒忌的对象的失败能为我们带来特殊的快乐,它常常导致幸灾乐祸的出现,我将发掘引发它的种种原因。幸灾乐祸是一种存在于人性中的情绪,它遍布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深人研究这种情绪为何普遍存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将我们导向如林肯所言的方向——“人性更好的一面”。

书评(媒体评论)

理查德·史密斯基于实验心理学的突破性成果,从政治丑闻、人物传记、电视真人秀、喜剧、漫画等诸多领域撷取了大量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幸灾乐祸带给人的“痛苦的愉悦”。不过,阅读本书却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一点也不让人感到痛苦。

——《自然》

《暗黑心理学》将提取自实验心理学、流行文化、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证据巧妙融合,带领读者一窥人性的奥秘。

——《华尔街日报》

在这本轻松愉快的书中,史密斯博士指出,尽管“幸灾乐祸”听起来是一种不正当的情绪,然而它却符合适应性的要求。它源于社会比较,可以使我们据此评估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处于何种阶层定位。人们想要进行比较的冲动似乎难以遏制……但史密斯博士却下结论道,我们不应将幸灾乐祸“妖魔化”。我们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审视自己内心阴暗的一面,而不是否认幸灾乐祸的存在。尽管幸灾乐祸是消极的,但它有可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尊,并提醒我们那些值得妒忌的人其实也是容易犯错的——正如我们自己一样。

——《纽约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