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世界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有勇气、有条件去做的人却很少,在这个梦想实现之前,我们不妨跟随首个从中国出发的环球邮轮歌诗达大西洋号一起来个先睹为快。还有资深背包客土摩托为我们做导游,在领略异域风情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历史文化。
《像蜗牛一样旅行》是知名媒体人、畅销书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土摩托”袁越的86天环球航海日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像蜗牛一样旅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袁越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环游世界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有勇气、有条件去做的人却很少,在这个梦想实现之前,我们不妨跟随首个从中国出发的环球邮轮歌诗达大西洋号一起来个先睹为快。还有资深背包客土摩托为我们做导游,在领略异域风情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历史文化。 《像蜗牛一样旅行》是知名媒体人、畅销书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土摩托”袁越的86天环球航海日志! 内容推荐 86天海上日落,28种旖旎风情,《像蜗牛一样旅行》是知名媒体人、畅销书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土摩托”袁越的86天环球航海日志!这是首个从中国出发的环球邮轮,历时86天,横跨三大洋、五大洲,途经18个国家和地区,到访28个目的地,体验异国他乡别样多彩的异国情调。 目录 第1章 中国之旅 我为什么要去坐邮轮 咱玩的就是心跳 从上海到海上 大西洋号我的家 土摩托重游香港 搜狐帮 中国再见 第2章 东南亚热带风情之旅 胡志明市一日游 追随祖先的脚步 情迷马六甲 探秘神奇普吉岛 中国人的自然观 前方有海盗! 重归科伦坡 用心去看世界 马尔代夫之殇 背包客的三个关键词 第3章 沿着郑和的足迹 沿着郑和的足迹 忘记郑和 人类的迁徙之路 努力断奶的阿曼 交流就是力量 伟大的中华文明 重游苏伊士 第4章 地中海古文明之旅 熟悉而又陌生的地中海 土摩托在土耳其骑土摩托 欧洲文明的摇篮 大西洋底来的人 雅典的遗产 为什么是雅典 卡塔尼亚的市井生活 走“马”观画 走“马”观花 巴塞罗那爱科学 第5章 大航海时代 独行里斯本 大西洋上的亡命徒 童话世界亚速尔 “疯子”哥伦布 葡西二牙兴衰记 告别旧大陆,迎接新世界 第6章 北美之旅 纽约十大景点 假装住在纽约 为纽约添彩的人 开车出海 加勒比悖论 牙买加三宝 改变世界的巴拿马运河 第7章 环太平洋野性浪漫之旅 重走洪堡的太平洋之路 第一牛的环球者(上) 第一牛的环球者(下) 错综复杂的墨西哥 被误解的玛雅文明 轮子上的洛杉矶 全世界怪咖们联合起来(上) 全世界怪咖们联合起来(下) 追梦 蓝色沙漠 沙漠中的绿洲 夏威夷为什么好玩 夏威夷为什么说英语(上) 夏威夷为什么说英语(下) 谜一样的日本 日本人的实用主义精神 像蜗牛一样旅行 我的环球之旅 试读章节 记得20世纪80年代时的吴淞口码头还很破日,到处是工地,船也没那么大。如今上海已经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超级大都市,很多地方都比北京更先进。我出生在上海,印象中这座城市一直比北京洋气,20世纪70年代初期时上海的马路边便都是小商店了,而北京还像个村子,房前屋后到处是庄稼地和小树林。不过当时我在北京的家就有了自来水,而我在上海住的那个位于巨鹿路的里弄里还有一眼井,吃饭喝水都是用井水,可见那个时候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就要比上海好一些。 两者的差别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顶峰。我记得当时的上海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税收,认为上海政府上缴了太多的税给北京,导致上海一直没钱搞基建,无论是马路的宽度还是楼房的高度都比不过北京。后来政策一变,上海便很快超过了北京,其宜居程度迅速甩了北京好几条街。如今上海人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上海自贸区,同样和政策有关。上海似乎一直是个严重依赖政策的城市,只要给一点优惠政策,立刻便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事实上,上海最初的发展便得益于一项很特殊的政策,那便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这是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的,曾经被贴上了“丧权辱国”的标签,但实际上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强迫清政府打开国门,允许欧洲商人和中国进行贸易,从而结束了中国长达数百年的“闭关锁国”的时代。 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帅、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按照这项规定,上海于1843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上海开埠”事件。同时开放的5个港口之中,上海因为位于长江人海口,并位于中国南北方的交界处,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得以迅速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 有人因为这件事,得出结论说中国历来不是一个注重海上贸易的民族。这个结论对于中国北方地区也许有些道理,但中国南方肯定不是这样。我还曾经看到有人写文章说,上海开埠之前只是一个小渔村,这也是不准确的。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好几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派出过一艘间谍船考察中国沿海地区的地形地貌、港口深浅和防卫设施等情况,发现上海港口的曰进出港帆船总数达到了400艘之多。于是东印度公司得出结论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国内贸易量远在广州之上。 当然了,古代中国的海上贸易确实不如欧洲发达,但我觉得这是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的,和中国人本身没有关系。在欧洲,尤其是地中海附近的那些国家,周围是各种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强国,远洋帆船是大家互通有无的主要交通方式。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边,和欧亚文明的中心相隔甚远,从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出海,最多只能到达日本和韩国,而这两个国家在当年的实力都远逊于中华帝国,中国人没必要和他们做生意,更谈不上打仗了。 另一个案例就是美洲。美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甚远,同样没有动力发展海上贸易,因此美洲原住民从来都不重视大海,大名鼎鼎的印加帝国甚至连帆船都没有,只有简陋的独木舟,完全不具备远航的能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陆地民族。 另外,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从属关系是大部分欧亚大陆国家的常态,比如我们这次要去的法国、西班牙和越南等国,其最大的城市巴黎、马德里和河内都是内陆城市,而马赛、巴塞罗那和胡志明市(西贡)这三个我们将要停靠的港口城市也都像上海一样,在政治上位居第二。 另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印度。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像北京一样位于内陆,而印度的第二、第三大城市则分别是位于西海岸的孟买和位于东海岸的加尔各答。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和中国真是非常相似的两个国家。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人类从传统上还是更倾向于在陆地上生活,靠种田为生的,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国家也都是从陆地上起步的,海上贸易是后来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有些迫不得已,其结果也是颇具偶然性的。换句话说,一个民族到底是面朝黄土还是心系海洋,其文化到底是黄色的还是蓝色的,纯粹是一种偶然,和民族性什么的没有直接关系。 放下行李,稍事休息,我来到位于二楼的大食堂,享用登船后的第一顿晚宴。不知不觉间,大西洋号悄悄离开了港口,朝着大海的方向驶去。过了零点就是我的生日,在我生日这天,从我出生的地方,开始生平第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听上去很有诗意吧?P22-23 序言 我承认,我是抱着工作的态度登上歌诗达大西洋号的。 2015年3月1日,我和600多名中国游客一起乘坐大西洋号从上海出发,途径香港、胡志明市、普吉岛(泰国)、科伦坡(斯里兰卡)、马累(马尔代夫)、塞拉莱(阿曼)、马尔马里斯(土耳其)、克里特岛(希腊)、圣托里尼(希腊)、雅典、卡塔尼亚(意大利)、罗马、马赛、巴塞罗那、里斯本、亚速尔群岛(葡萄牙)、纽约、迈阿密、奥乔里奥斯(牙买加)、曼萨尼略(墨西哥)、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横滨,*终于5月26日回到上海。怎么样,这样的航程听上去很有吸引力吧? 其实,在这86天里,我们有50天都是在海上度过的。作为一名游客,你当然可以选择任意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漫长的海上时光,但我这次是作为搜狐公众号作者上船的,我的任务就是每天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记录旅行中的感悟。搜狐和歌诗达公司为我提供了一间海景书房,让我可以舒舒服服地写下自己的感受。86天待下来,我**的感受是:我就像一只蜗牛,背着自己的房子,慢悠悠地出来看世界。 如果你旅行的目的只是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看到尽可能多的景点,那么行动迟缓的邮轮肯定不是**的选择。但是蜗牛有蜗牛的好处,起码不用担心找旅馆,也不用担心错过沿途的风景。一只蜗牛在地上爬的时候甚至不用脚,而是把全部身体压上去,和大地来个*亲密的接触。蜗牛的两只触角也一直在不停地摇晃,随时抓取空气中飘过的每一个异样分子。只有这样的旅行才能知道每一寸土地都是什么感觉,每一处风景都是什么味道,这大概就是“慢生活”的魅力所在吧。 事实上,这种蜗牛式的旅行曾经是祖先们看世界的**方式。想想看,仅仅在50年前,大部分人出远门还只能坐船,我们的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去趟美国必须要在海上漂几个星期,所以在他们那代人的心目中,出国就等于背井离乡,很可能一辈子再也回不来了。如果你想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只能坐邮轮。 再往前数500年,那时的旅行者甚至连船都没得坐,只能翻山越岭,一步一步往前挪。所以那时候的世界只有现在的一半大,新旧两个大陆的居民们都不知道海对面住着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直到15世纪时,欧洲出现了一大批极富冒险精神的亡命之徒,敢于驾着20多米长的帆船横跨大西洋(甚至太平洋),去发现新的世界,其难度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太空飞行。我们普通人很难有机会原样模仿前辈们的壮举,坐邮轮环游世界不失为一种近似的选择。 虽说大西洋号是一艘排水量高达8。7万吨的海上巨无霸,停靠在码头的时候感觉就好像是一座豪华旅馆,但一开起来你就会知道,再大的邮轮也是船,遇到大风浪的时候还是会摇晃。虽然此次航行的大部分时间里船身摇晃的幅度很轻微,但还是有那么几天可以让我们略微体会前辈们当年的艰辛。 我曾经很喜欢大海,这次旅行让我把大海看了个够。白天的大海确实很美,尤其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碧蓝的海水连着碧蓝的天空,那种波澜壮阔的感觉是陆地上很难体会得到的。清晨和傍晚的海景又不一样,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红霞满天的景象,随手一拍就是一张风光明信片。可是,每当夜幕降临之后,大海便立刻换了副面孔,尤其是在乌云密布的晚上,四周一片漆黑,我们好像迷失在地狱里,那种恐怖的感觉同样在陆地上很难体会。大西洋号配备了先进的卫星导航设备,当然不用担心迷路,可大航海时代的那些水手们是如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保持航向的呢?乘客们又是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的呢?只有当你在海上漂过几天后才会明白,前辈们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此次旅行我们还经过了很多海岛。为了方便读者,大部分地图都把海岛画得很大,仿佛是烧饼上的芝麻,但其实绝大部分海岛都非常小,更像是在烧饼上洒的几粒胡椒面。对于大西洋号这种平均时速40公里左右的邮轮来说,离开海岛一个小时之后就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另外,我们虽然走的是繁忙的航道,但只有在东南亚和地中海才会经常看到陆地,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里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那种无可比拟的孤独感,以及对前方一无所知的恐惧感是一种无以伦比的独特体验。 还必须提一下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这两条彻底改变世界格局的运河更是只能从船上欣赏,陆地上很难体会出它们的好来。尤其是苏伊士运河,因为安保措施太过严格,普通游客连从陆地上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我们这次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穿过苏伊士,站在甲板上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滑翔,光是这一天的经历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以上这一切,都只能坐船去体会。我很珍惜这个机会,让我换了一种方式去看世界。 当然了,此次环球之旅的绝大部分目的地都只停一个白天,没有时间深入去了解,这是邮轮式旅游的缺陷所在。但是我发现,如果事先做足功课,一天的时间其实也够了,可以看到很多好玩的东西,学到很多全新的知识。换句话说,旅行中的“看”并不是的手段,“读”往往更重要。旅行其实就是给自己提供一个“读”的机会和动力,把平时一直想读却抽不出时间读的书认真读一遍。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就是我边看边读后写下的一点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袁越 2015年8月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