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
第一章 实然应然:1949—1979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模式解读
第一节 革命/战争伴侣式情爱叙事模式
第二节 男性战斗英雄与民间女子情爱叙事模式
第三节 阶级/民族超越式情爱叙事模式
第四节 敌对阵营的情爱叙事模式
小结
第二章 幸福赋权:1949—1979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策略的文化考察
第一节 情爱主体的确立:“极限情境”的叙事设置策略
第二节 情爱主体“白+黑”式的身份构成及其“洁化”叙事策略
第三节 情爱双方启蒙关系设置的文化悖论
第四节 三角/多角情爱模式的意识形态功能
第五节 正反映照:“镜像人物”的政治表意效用
第六节 欲望政治化和政治欲望化:战争语法与情爱语义的叙事互动
小结
第三章 情志合一:1949—1979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寓政教于情爱:中国文学情爱叙事的审美理路
第二节 美善相济:审美思维中的偏正结构
第三节 革命的阳刚诗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作风和民族气派
小结
第四章 新文化工程的构建:1949—1979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问题背景
第一节 恐惧与同化:中西文化惧欲心理探源
第二节 危险的存在:战争语法中的不确定成分
第三节 阶级本质论的生成:新文化工程的构建
与纯质现代性的追求
第四节 激情的极端阶级化:“文革”战争小说中的情爱叙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战争与情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极致生存遭遇和永恒文学表达,二者在彰显民族文学特质与昭示人类话语共性、个体生命体验与整体人类生存寓言、显性社会层面与深层文化心理层面,都存在着深层次的相通相连之处。中国当代战争小说(1949—1979)的情爱叙事,在特殊维度上对中国现代性的发展轨迹和境遇图景进行着文学话语层面的建构。赵启鹏编著的《中国当代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研究(1949-1979)》采取“由果溯因”的结构组织方式,通过大量文本细读,归纳出具有主导性的战争/情爱叙事模式,并对这些模式具体叙事策略进行了文化考察,阐述了“阶级本质论”及其“欲望/政治置换术”在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中的广泛运用;指出在历史性危机处境的激发下,中国传统的”寓政教于情爱”的文化思维特质与马克思主义阳刚革命诗学,共同建构了以斗争美学为核心、以中国作风和民族气派为特征的当代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审美意义体系;这一体系是哲学文化层面上意识形态对情爱话语的拒斥与同化与现实层面个体情爱与战争规则冲突的镜像反应,体现了当代中国建构新型现代性的文化共同体工程的深层国家诉求。
赵启鹏编著的《中国当代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研究(1949-1979)》通过对1949-1979年期间中国当代战争小说进行性别诗学、叙事学、文化学、审美学及社会学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整合性学术研究,以其所蕴含的深层战争/情爱文化内核为载体,以现代性为中心,围绕建国后尤其是1949-1979年期间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主体意识的生成机制及其话语表达机制,构建起自成逻辑体系的理论话语,是对1949-1979年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进行整合性的深广度探询和全程性研究的史论融合性的专著,在加深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性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创新当代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