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人与一个系科(于同隐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段炼//张剑//张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段炼、张剑、张炜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一个人与一个系科(于同隐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在全面解读于同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将他从一个有机化学家转向高分子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放入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变动大环境,从整个中国高分子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他在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学术贡献,总结了其个人学术成长与整个学科的关系,并以此思考中国现代科学发展与社会历史变动的关系。

内容推荐

于同隐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与灵魂人物,他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经营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包括创建实验室与团聚研究团队。但在一般人看来很自然的事情,却不是他的“理想”。如果于同隐这样做了,他就不是于同隐了。他从不为自己个人着想,而是从发展复旦大学乃至中国高分子科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与布局学科研究的方向。

“文革”结束,于同隐以中国高分子科学领军人物的姿态与雄心全身心投入于教学与科研之中。时时关注学术前沿,介绍和输送大批学生、同事出国进修访学,并通过组织翻译与编著教材等方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复旦高分子学科体系。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于同隐模式”培养了一批义一批人才,将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学科,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学术财富。

通过段炼、张剑、张炜著王春法、张藜主编的《一个人与一个系科(于同隐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少年时代

 小康之家

 无锡学子

 考入浙大

第二章 从浙大学士到密歇根博士

 求学浙大化学系

 离乱中毕业

 兵工署技术员,资委会副工程师

 任教母校科研出成果

 留学美利坚

第三章 年轻的化学教授

 回到浙江大学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

 院系调整到复旦

 加入中国共产党

 重振有机化学教研组

第四章 转向高分子科学

 向科学进军

 带着任务边干边学

 组织翻译引进学术

 编写“十七讲”

第五章 “文革”岁月

 遭受冲击

 妻子去世

 参加理科大批判组

 给“工农兵学员”授课

第六章 奠基复旦高分子学科

 构建高分子教研体系

 创设高分子科学系

 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

第七章 学术交流与交往

 “编织”学术交流与交往网络

 出席与组织各种学术会议

第八章 高分子科学结硕果

 从有机合成到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研究与人工肺的研制

 开创生物大分子研究新领域

第九章 “于同隐模式”与学术传承

 研究生培养

 “于同隐模式”

 桃李满天下

第十章 业余生活

 平生最爱是旅游

 退而不休夕阳红

 认真而率性的性格

 对于生命的思考

结语 淡泊的学术人生

附录一 于同隐大事年表

附录二 于同隐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高分子化学专题讲座》内容概要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与政治活动相比,于同隐更喜欢读书,特别喜欢可以动手做实验的理工科目。在省立无锡中学,名师济济,尤其是张式之老师,化学教得很好,激发了于同隐对化学的兴趣①。张式之(1904~1979),江苏靖江人,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他知识渊博,冶学严谨,品格高尚。上课只带两支粉笔,边讲边写,条理清晰,板书整洁,从容流畅,语言生动,结构严谨。待粉笔写完,教材教完,下课铃也响了。整本教材,每堂教案,他都熟记在脑中,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令人刻骨铭心。教高三时用的是大一教材,学生出去应试,一般从不为化学发愁,到了大学就读时,学得很轻松。抗战胜利后,张式之成为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化学名师。1950年调任江苏省苏州中学担任校长,后又调至江苏师范学院任副教授、化学系副主任,曾长期担任苏州市化学化工学会副会长。著有《高中化学》《化学与化学方程式》《电离与离子化合物》《化学键》《无机化学教程》等作品。在张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中,于同隐逐渐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决定大学报考化学专业,将来从事化学研究就是受了张式之老师的影响。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师范学校法》,强调了师范与普通中学的不同,进一步将师范学校的独立性合法化。根据此项法令,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开始着手将师范教育从普通中学中分离出来,汀苏教育厅决定将无锡中学普通高中部并入苏州中学,恢复省立无锡师范学校建制。于是,1933年9月,从来没有离开过无锡的于同隐,只得和同学们一起乘上东行的列车,编入苏州中学高中普通科三年级丙组②,在苏州度过了中学阶段的最后一年时光。

苏州中学在其悠久的历史上素以名师众多、人才辈出而著称。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吕思勉、吴梅、吕叔湘、颜文棵、胡焕庸等先后在此执教,叶圣陶、胡绳、顾颉刚、顾廷龙、钱伟长、吴传钧、冯元桢等在此求学,使得苏州中学在中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从无锡中学转到苏州中学的于同隐等高中学生,似乎对他们的母校因留念而心生怨恨,对苏州中学的遭遇却是非常之不满:

在教育厅颁布师普分校的制度之下,在学校更换校长的情势之下,新校长为着便于运用清一色政策的缘故,不惜行使种种欺骗和高压的手段,把我们赶到了苏中,寄人篱下的环境内,不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个人及团体的行动上,随时随地都受到人家的歧视和压迫。校长(苏中)第一次对我们训话好像就这样说过的,“你们寄读在这儿,一切都得遵守这儿的规则,好比一个媳妇到了夫家总须受公婆的支配才是,再不能把在娘家时的老样子拿出来了”。于是,我们一年中的命运就如大家庭中养媳妇的处境毫无两样,中间当然免不了有小姑的搬弄是非,三公四婆的批评和嘲笑,什么错处都归罪于养媳妇的身上。

这种所谓大家庭“养媳妇”的感受,可能真实地反映了最后一年从无锡到苏州的无锡中学同学们的情感。当然,在相当程度上,也可能是“寄人篱下”者的敏感所致。同时,“母校又提出‘嫁出女儿泼出水’的口号,来推却自己的责任”。在这种被“欺负”与被“忽视”的双重挤压下,在苏中的无锡学子们并没有自暴自弃,“在这个失去了保障举目无亲的处境中,我们并不就此屈服”,反而更加团结,“不论遇到团体的或个人的困难,我们总是把群的合力来答复它,来解决它,因此我们彼此问的情感,随着一天天增加,我们的友谊如铁一般联系得紧紧的”。这也成为1934年高中毕业的无锡籍学生,包括无锡中学、私立锡中、竟志中学等学校的学生成立“二三级友”的主要原因①。

在这个同学会组织中,有于同隐在无锡中学的同学,后来在学术上与于同隐有长期交往、中国高分子科学奠基人之一的钱保功。

P24-25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 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后记

2012年6月11日,“于同隐教授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课题组成员来到于同隐先生位于上海浦东的家中,向他介绍采集工程的情况与意义。于先生欣然同意,当场签署了协议书,宣告项目正式启动。课题组成员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剑(负责人)、段炼,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张炜,复旦大学档案馆周桂发、严玲霞、王建平。项目启动后,大家通力合作,各尽其责、各展其能,圆满地完成了于同隐教授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报告主要由段炼、张剑负责撰写,具体分工如下:张剑负责导言、第七、九两章和结束语,段炼负责其他部分,张炜提供了相关章节最新研究资料。“大事记”由张剑负责,“主要论著目录”和“主要采集成果目录”由周桂发、王建平、严玲霞负责。根据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专家和于同隐家属的审读意见,由张剑统稿、定稿并插入全书图片及相关说明,最终形成了这本《一个人和一个系科——同隐传》。

在课题的实施和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于同隐先生本人及其亲友(妹妹于同芳,女儿于民、于美,女婿谢林)、同事全力配合,复旦大学档案馆全程参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鼎力相助。特别是一些领导和专家,包括江明院士、杨玉良院士,杨士林教授、府寿宽教授、杜强国教授、邵正中教授,以及叶锦镛、孙猛、李文俊、张中权、谢静薇、黄秀云等复旦大学高分子系退休老专家多次给予关心和帮助。在此谨向所有给予我们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