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讲,子不教,父之过。做父亲的不送孩子去受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邓焕庄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的一位茶叶商人。1849年10月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邓焕庄的妻子郭氏为邓焕庄生下了长子。19世纪40年代正逢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等五个城市为通商口岸。邓焕庄与妻子眼见世道黑暗,饱受战乱之苦,殷切希望邓氏家族能永远昌盛,于是就给儿子取名邓永昌。要想家业永远昌盛谈何容易,不仅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更与国运时势密不可分。于是,知情达理的邓焕庄又将儿子的名字改为邓世昌,字正卿。
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在广州、天津、上海、香港、秦皇岛等地都开设祥发源茶庄。生意越做越大,邓焕庄始建了邓氏家祠。现在广州市海珠区的邓世昌纪念馆主体建筑就是邓氏家祠。邓世昌小时候在私塾学习,天资聪颖又非常用功,在课余时间,私塾老师、父老乡亲经常向邓世昌讲外国侵略中国以及民众奋起抗英的事迹。正是这些事迹给邓世昌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
1857年,法国人借口“马神甫事件”,出兵助英国,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城沦陷。邓焕庄的茶叶生意受到战争的影响,不再景气。邓焕庄只得考虑远走他乡,拓展生意。最终,邓焕庄选定了上海,在上海,邓焕庄很快张罗起茶叶生意。上海同广州一样,早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就成为通商口岸,但是比起广州I来,上海还比较和平。邓焕庄在上海的生意开展得红红火火,渐渐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邓焕庄在做生意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儿子邓世昌的教育。此时,邓世昌已在家乡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小学学业。1860年,11岁的邓世昌随父亲迁居上海。当时,英语被称为“蛮夷之语”,这个称呼带着天朝上国的自大和蔑视,“蛮夷”已经侵犯到家门口,国人仍做着春秋大梦,不肯面对先进的现代文明。而邓焕庄却有长远目光,并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十分开明。他认为,无论将来儿子是继承家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需要先学习洋文,才能再学习先进的外国知识。多亏了父亲的决定,邓世昌在此后的生活中受益颇多。
邓焕庄送邓世昌进了教会学校。邓世昌非常聪明,很快就可以与洋人对话,还能全文阅读原版英文书籍,这为他以后出洋接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洋师对他大加赞赏,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1867年,林则徐女婿、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临危受命,总理船政。左宗棠在前一年创办福州船政局,主要是修造舰船。沈葆桢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增设船政学堂,开办了制造学堂(前学堂)和驾驶管轮学堂(后学堂)。前学堂使用法文教学,后学堂使用英文教学。这两个学堂主要招收的是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的学生。后学堂由于生源不足,于是放宽了条件,招生扩展到广东、香港,年龄也放宽了限制。18岁的邓世昌心怀报国之志,并不想按照父亲的想法继承家业,在得知后学堂招生的消息后,他禀报父亲,要求报考。开明的邓焕庄并没有阻拦,而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P1-P3
201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70周年纪念。
刘公岛只有3.15平方公里,位于山东威海最东端。我上岛的那天细雨蒙蒙,虽然天气不好,但游人仍是络绎不绝。这个小岛承载了太多,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是中日甲午海战的主战场,更是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七子之一。
要去刘公岛需要坐船,时间不长,却能感受海中颠簸。这实在不是一个好天气,天空一直阴郁,雨时缓时急,断断续续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从窗外望去,海已经是灰蓝色,波浪起伏,小艇于大海,就像沧海一粟,随时都有可能被吞没,不留一丝痕迹,更别提没有铜皮铁骨的人。
船上的多媒体播放着甲午海战的宣传片,窗外海风夹着潮湿的水汽扑到我的脸上,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百年之前的画面。北洋海军的舰队,也曾在这个海湾停泊,丁汝昌来过,邓世昌来过,刘步蟾来过,林泰曾来过。他们意气风发,站在从英国、德国定制的军舰上,一起成立东亚第一、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然而在同样的海面上,他们流血,他们牺牲,他们为保卫海防献出自己的生命。
当他命令“致远”开足马力全速向“吉野”冲锋的时刻,他知不知道自己做了多么疯狂的决定?心爱的“致远”在那一刻与他心意相通,爆发出惊人的潜能,驶出了平时难以达到的极限航速,向第一游击队的“吉野”猛冲过去。
邓世昌高呼:“撞沉吉野!”
“致远”就像一把尖刀狠狠地向吉野刺去。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致远”沉没了。“致远”沉没的原因,说法有很多种。有的说是“吉野”的鱼雷击中了“致远”,有的说是“致远”的鱼雷被炮火引爆,还有的说是“致远”的密封橡皮圈老化,堵不住漏洞。不管是何种原因,“致远”是沉没了。
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漂泊在海上,敌人势不可挡,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兵败如山倒。波涛汹涌的海面,日寇的炮火,赢弱不堪一击的己方舰队……以邓世昌一人之力回天乏术,他只好做一个最悲壮的选择,与日寇同归于尽,以身殉国。看着这无情的大海,我强忍泪水。他落水的时候在想什么呢?不愿得救,带上爱犬,在海水中慢慢下沉,离海面越来越远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是效命了一辈子的朝廷,守卫了一辈子的海疆,还是家中的母亲和妻子儿女?
茫茫大海,万顷碧浪,他就这样死去了,孤独地。大海立刻吞噬了他。他能体恤下属,让去世的水手不被抛入大海而是靠岸装棺入土,可自己却葬身蔚蓝海疆,与大海融为一体。
这是他的个人选择,却也有迹可循。他的同学们,北洋舰队的高级将领,连同海军提督丁汝昌,或自杀,或战死,几乎全部殉国。
有人对他们的选择不以为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作为国家花了大价钱培养出来的精英,就这么死了,值吗?
值。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殉国的海军将领同邓世昌一样,虽然死了,却仍然活着,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国人。舍生取义,忠勇无畏,以身殉国。
这场惨烈的决战,邓世昌用他独有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军人的境界,他在海战中做出的选择,那从容赴死的一幕,将深深地烙印在无数人的心中,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夏日的海风吹来成涩的味道,百年来,刘公岛静静地伫立在威海卫最东端。岁月流转,日升日落,她用悲悯的眼光注视,她在诉说自己的历史,不会忘却。
纪念馆里,最后一块解说板上写着:“今天,900多万平方公
里领土和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需要强大的海防力量作保障,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构筑海上钢铁长城,谋求和平与发展,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唐宁所著的《邓世昌传/中国人格读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中国人格读库”系列图书之一,是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传记作品。邓世昌于1849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胸怀报国之志。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海军军官。清末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邓世昌担任“致远”舰管带(舰长)。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奋勇抗敌,在“致远”舰多处中弹的危急情况下,他视死如归,下令全舰冲向日本海军主力舰“吉野号”,最终身沉大海,壮烈牺牲,书写了爱国主义的忠义篇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唐宁所著的《邓世昌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