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游沭塘(乡愁笔记)(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乡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收音机

当年在周边几个村庄,似乎只有我们家有收音机,所以收音机就成了各种场面上必须出场的角色。而我作为收音机的监护人,也理所当然在场。

村里开大会,得先让收音机播一阵子,不管什么节目,村长让我不停地调台,直到碰到他满意的节目。用得最多的是村民结婚,每家结婚都要来借收音机,同时也会带来一份礼品,一小篮子米粑,讲究的还要送上一斤在油墩街才能买到的点心,主要是饼干和麻花,油很多也很香脆。

每次都是我去陪着收音机参加婚礼。一大早就要把收音机跨在胸前,坐上来接收音机的独轮车,去新郎家,然后跟着迎亲的队伍去接新娘。迎亲队伍的规模看新郎家的经济状况,少的只有十来人,多的则有四五十人,还有唢呐队和红红绿绿的几面彩旗。如果是十来人的短队伍,我则要走在最前面,挂着收音机,节目一般调到革命现代京剧,很热闹很喜庆。如果是大队伍,我则走在唢呐队的后面,根本听不见收音机的声音,单调的唢呐旋律声音很大很吵。我的耳朵很受刺激。新郎的父亲一般就跟在我的身边,一直要求把声音调大一点。接新娘多半用独轮车,乡间的道路很窄,独轮车最实用,而且家家都有。有一次,有家人想搞点创新,把我们家的自行车借去接新娘,结果由于推自行车的技术不娴熟,把新娘摔到了田里,一屁股都是污泥,新郎急中生智,拿了一块绸缎被面裹在新娘的屁股上,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

回到新郎家,新郎新娘拜了堂以后干什么去了我不知道,因为这时我得带着收音机去摆酒席的土场上,收音机被放在一个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的最高的地方。我想大家肯定听不见收音机的声音,酒席太吵了,即使调到最大音量也无济于事。

那时婚宴很简单,每桌仅有几个家常菜,只有一样东西与平日不同——每人都有一串大肥肉,用筷子穿着,一共十块,这串肉可以当场吃也可以带回去。

收音机有时也能派上大用场。有一天晚上村长把村里所有的大人都召集到我家前面土场上,有明家的土场,以及我家的厅堂都挤满了人,根本站不下。我问母亲这么多人来干什么,母亲说今晚有重要广播,大家是来听收音机的。时间到了,收音机里准时播出了毛主席的讲话声音,他老人家声音高亢、节奏缓慢、抑扬顿挫,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家都非常安静地听着,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广播播了很长的时间,听完了大家就散了。回到屋里,哥哥对母亲说,毛主席的口音太重,好多都没听懂。母亲是湘潭人,听到乡音自然亲切,她告诉哥哥毛主席讲了些什么。

第二天,大队的书记队长带领着各村的村长莅临我家,感谢我家的收音机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同时也希望父母讲解一下毛主席讲话的主要内容,他们没怎么听懂。父母热情地给他们倒上了水,大家围坐在毛主席画像下的八仙桌边,听母亲重温了毛主席昨天晚上的讲话。

自行车

自行车是家里最重要的运输和旅行工具。父亲去公社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同时也会带一些诸如酱油之类的东西回来。他还常常骑着车带母亲去比较远的村庄出诊。如果是大家去赶集,自行车就成了弟弟的专车,他坐在前面,后面放东西,父亲或哥哥推着。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偷偷地把自行车推出来,学着蹬三角,因为是偷学,没人扶,有一次连人带车冲进了水塘里,此后父母出门都把自行车锁上,我也再没机会学了,父母怕我学会了到处野,出危险。哥哥很早就会骑,所以经常推着自行车带着我和弟弟出去溜达。

有一天,我们去塘坝头抓知了回家,哥哥突发奇想,说要带我们俩骑回去,以往他只带弟弟一个人骑,我都是跟在后面跑,这回说要带俩,我很兴奋,可是我不会在他骑的时候跳上车。试了几次,我就是上不去。哥哥让弟弟先坐好,他自己也跨着前杠站好,扶稳了,让我在后面坐好,然后,他踏着车板猛一蹬,自行车左右摇摆着往前走,还算平衡。那时他才十岁,真不简单。到了村东头水井边,有个九十度拐弯,而且拐弯处是三块条石铺在水渠上的桥,很窄,搞不好会冲进水渠里。距桥还有十多米,哥哥就让我跳下来。我哪里敢跳,准备了几次也没敢跳下来,哥哥也没经验,他的双脚够不着地,怕冲进水渠,又怕急刹车三个人都摔下来,自行车强烈摇晃着拐过了桥,哥哥终于把不住车把,直接撞上了水井,三个人都狠狠地摔在了水井边的石头上,弟弟被甩了出来,摔在井栏边。撞击的那刻,哥哥没有让自行车倒向水井边,否则弟弟就可能摔出来掉进水井里——太悬了!

自行车带我去了很多地方。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过鄱阳县城,去干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县城里有一座塔,十分醒目,父亲说那是宋代的古塔,还有一种吃的,叫油条裹糍粑,用一根油条包裹着麻糍粑,撒上芝麻碎和白糖,很好吃,以前从来没吃过。还去过景德镇,原因很简单,奶奶想吃包心菜,这边没有,最近也要去景德镇买。景德镇有很多老的大砖屋,大石板巷,比游沭塘的大多了。昌江从景德镇流过,江水清澈见底,夏天江边上和江中间都是游泳纳凉的人,那架势有点像过节时的印度河边,人山人海。最神奇的是江底满是碎瓷片,天晴时从岸上看下去,熠熠闪光。我捞了很多碎瓷片上来,捞出来便扔了,现在回想甚是可惜,因为现在的说法是那时河底有很多前朝的碎片。

国庆节的时候,县里的剧团就会去鸦鹊湖农场和珠湖农场演戏,村里人都会扶老携幼去看戏,非常热闹。游沭塘离这两个农场不远也不近,没有大路可走,自行车就派上了用场,可以走一段坐一段。在鸦鹊湖看过《沙家浜》,在珠湖农场看的是什么不记得了,我最爱看那浩瀚的鄱阳湖,湖中茂密的芦苇和那一路水面无边无尽的荷叶,美不胜收。

自行车也常被借去用于婚礼和相亲。邻居家有个女孩,十一岁就去相亲了,她长得很好看,性格很文静,每次见到,她都是腼腆一笑。看着她坐着我家的自行车去相亲,我觉得是自行车的过错。她爸跟母亲说,她是指腹为婚,说好了十岁就过去,已经拖了一年。

可能是受惠于鄱阳湖的滋养,鄱阳湖平原的女孩皮肤都很细腻光滑,人也很健康,很漂亮。有几个上海知青被这里的女孩迷住了,经常来家里借自行车。父母知道,他们肯定是要在某个女孩面前,显示一下自己会骑自行车,都成全他们,可每次还回来,自行车不是这儿坏就是那儿坏。

如果没有自行车,母亲就无法带我们去玩,因为要带着弟弟一起走。母亲很爱花,春天带我们去采杜鹃,插在玻璃瓶中,放在八仙桌上和她的医药柜上,家里顿显生机,每隔几天我们就会去采一次。夏末初秋,她带着我们划着小船看荷花,采莲子。深秋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去附近丘陵采一种小菊花,白瓣黄蕊的,可以晒干泡茶。每次我们采一大堆回来,晒上几天,然后给邻居家送一些,让他们泡着喝。和母亲在一起,总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她不但带着我们欣赏自然,认识花木,还常让我们坐在花丛中,听她唱歌,她嗓音甜美,即使唱歌时声音不大,我们都能感觉到山岗上田野里都飘着她的歌声。

弟弟学游泳,自行车可是帮了大忙。我和哥哥都是一岁半开始学游泳,那是在城里江边学的,据父亲说那时他用一根绳子绑在我们腰上,站在江里竹排上,把我们扔到水里,然后用绳子把我们拉回来,这样反复若干次后,自然就会游了。的确,我和哥哥的水性都很不错。弟弟一岁半了,到了学游泳的年龄,父亲也准备如法炮制,用拖绳法。母亲对这个小儿子特别疼爱,不让父亲这么干,父亲就抱着弟弟踩水到水塘深一些的地方,我和哥哥在他们两米开外的地方,然后让弟弟游过来。父亲第一次放手,把弟弟推过来,弟弟连呛了好几口水,抱着哥哥死活不松手,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回家。哄了几天,他也不就范。弟弟最喜欢坐自行车兜风,只要父亲和哥哥在家,他就要求坐自行车,还要满村转,高兴得不得了。父亲跟他说,坐自行车可以,但要学游泳,否则没自行车坐。弟弟接受了这个苛刻的条件,每天都去学十来分钟游泳,然后坚决要坐自行车,还要求哥哥和我跟着。父亲带着他骑着车在村前村后跑,我和哥哥则在后面跟着,假装追不上的样子,弟弟特别高兴。很快他就学会了游泳。P142-150

后记

收音机

当年在周边几个村庄,似乎只有我们家有收音机,所以收音机就成了各种场面上必须出场的角色。而我作为收音机的监护人,也理所当然在场。

村里开大会,得先让收音机播一阵子,不管什么节目,村长让我不停地调台,直到碰到他满意的节目。用得最多的是村民结婚,每家结婚都要来借收音机,同时也会带来一份礼品,一小篮子米粑,讲究的还要送上一斤在油墩街才能买到的点心,主要是饼干和麻花,油很多也很香脆。

每次都是我去陪着收音机参加婚礼。一大早就要把收音机跨在胸前,坐上来接收音机的独轮车,去新郎家,然后跟着迎亲的队伍去接新娘。迎亲队伍的规模看新郎家的经济状况,少的只有十来人,多的则有四五十人,还有唢呐队和红红绿绿的几面彩旗。如果是十来人的短队伍,我则要走在最前面,挂着收音机,节目一般调到革命现代京剧,很热闹很喜庆。如果是大队伍,我则走在唢呐队的后面,根本听不见收音机的声音,单调的唢呐旋律声音很大很吵。我的耳朵很受刺激。新郎的父亲一般就跟在我的身边,一直要求把声音调大一点。接新娘多半用独轮车,乡间的道路很窄,独轮车最实用,而且家家都有。有一次,有家人想搞点创新,把我们家的自行车借去接新娘,结果由于推自行车的技术不娴熟,把新娘摔到了田里,一屁股都是污泥,新郎急中生智,拿了一块绸缎被面裹在新娘的屁股上,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

回到新郎家,新郎新娘拜了堂以后干什么去了我不知道,因为这时我得带着收音机去摆酒席的土场上,收音机被放在一个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的最高的地方。我想大家肯定听不见收音机的声音,酒席太吵了,即使调到最大音量也无济于事。

那时婚宴很简单,每桌仅有几个家常菜,只有一样东西与平日不同——每人都有一串大肥肉,用筷子穿着,一共十块,这串肉可以当场吃也可以带回去。

收音机有时也能派上大用场。有一天晚上村长把村里所有的大人都召集到我家前面土场上,有明家的土场,以及我家的厅堂都挤满了人,根本站不下。我问母亲这么多人来干什么,母亲说今晚有重要广播,大家是来听收音机的。时间到了,收音机里准时播出了毛主席的讲话声音,他老人家声音高亢、节奏缓慢、抑扬顿挫,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家都非常安静地听着,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广播播了很长的时间,听完了大家就散了。回到屋里,哥哥对母亲说,毛主席的口音太重,好多都没听懂。母亲是湘潭人,听到乡音自然亲切,她告诉哥哥毛主席讲了些什么。

第二天,大队的书记队长带领着各村的村长莅临我家,感谢我家的收音机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同时也希望父母讲解一下毛主席讲话的主要内容,他们没怎么听懂。父母热情地给他们倒上了水,大家围坐在毛主席画像下的八仙桌边,听母亲重温了毛主席昨天晚上的讲话。

自行车

自行车是家里最重要的运输和旅行工具。父亲去公社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同时也会带一些诸如酱油之类的东西回来。他还常常骑着车带母亲去比较远的村庄出诊。如果是大家去赶集,自行车就成了弟弟的专车,他坐在前面,后面放东西,父亲或哥哥推着。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偷偷地把自行车推出来,学着蹬三角,因为是偷学,没人扶,有一次连人带车冲进了水塘里,此后父母出门都把自行车锁上,我也再没机会学了,父母怕我学会了到处野,出危险。哥哥很早就会骑,所以经常推着自行车带着我和弟弟出去溜达。

有一天,我们去塘坝头抓知了回家,哥哥突发奇想,说要带我们俩骑回去,以往他只带弟弟一个人骑,我都是跟在后面跑,这回说要带俩,我很兴奋,可是我不会在他骑的时候跳上车。试了几次,我就是上不去。哥哥让弟弟先坐好,他自己也跨着前杠站好,扶稳了,让我在后面坐好,然后,他踏着车板猛一蹬,自行车左右摇摆着往前走,还算平衡。那时他才十岁,真不简单。到了村东头水井边,有个九十度拐弯,而且拐弯处是三块条石铺在水渠上的桥,很窄,搞不好会冲进水渠里。距桥还有十多米,哥哥就让我跳下来。我哪里敢跳,准备了几次也没敢跳下来,哥哥也没经验,他的双脚够不着地,怕冲进水渠,又怕急刹车三个人都摔下来,自行车强烈摇晃着拐过了桥,哥哥终于把不住车把,直接撞上了水井,三个人都狠狠地摔在了水井边的石头上,弟弟被甩了出来,摔在井栏边。撞击的那刻,哥哥没有让自行车倒向水井边,否则弟弟就可能摔出来掉进水井里——太悬了!

自行车带我去了很多地方。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过鄱阳县城,去干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县城里有一座塔,十分醒目,父亲说那是宋代的古塔,还有一种吃的,叫油条裹糍粑,用一根油条包裹着麻糍粑,撒上芝麻碎和白糖,很好吃,以前从来没吃过。还去过景德镇,原因很简单,奶奶想吃包心菜,这边没有,最近也要去景德镇买。景德镇有很多老的大砖屋,大石板巷,比游沭塘的大多了。昌江从景德镇流过,江水清澈见底,夏天江边上和江中间都是游泳纳凉的人,那架势有点像过节时的印度河边,人山人海。最神奇的是江底满是碎瓷片,天晴时从岸上看下去,熠熠闪光。我捞了很多碎瓷片上来,捞出来便扔了,现在回想甚是可惜,因为现在的说法是那时河底有很多前朝的碎片。

国庆节的时候,县里的剧团就会去鸦鹊湖农场和珠湖农场演戏,村里人都会扶老携幼去看戏,非常热闹。游沭塘离这两个农场不远也不近,没有大路可走,自行车就派上了用场,可以走一段坐一段。在鸦鹊湖看过《沙家浜》,在珠湖农场看的是什么不记得了,我最爱看那浩瀚的鄱阳湖,湖中茂密的芦苇和那一路水面无边无尽的荷叶,美不胜收。

自行车也常被借去用于婚礼和相亲。邻居家有个女孩,十一岁就去相亲了,她长得很好看,性格很文静,每次见到,她都是腼腆一笑。看着她坐着我家的自行车去相亲,我觉得是自行车的过错。她爸跟母亲说,她是指腹为婚,说好了十岁就过去,已经拖了一年。

可能是受惠于鄱阳湖的滋养,鄱阳湖平原的女孩皮肤都很细腻光滑,人也很健康,很漂亮。有几个上海知青被这里的女孩迷住了,经常来家里借自行车。父母知道,他们肯定是要在某个女孩面前,显示一下自己会骑自行车,都成全他们,可每次还回来,自行车不是这儿坏就是那儿坏。

如果没有自行车,母亲就无法带我们去玩,因为要带着弟弟一起走。母亲很爱花,春天带我们去采杜鹃,插在玻璃瓶中,放在八仙桌上和她的医药柜上,家里顿显生机,每隔几天我们就会去采一次。夏末初秋,她带着我们划着小船看荷花,采莲子。深秋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去附近丘陵采一种小菊花,白瓣黄蕊的,可以晒干泡茶。每次我们采一大堆回来,晒上几天,然后给邻居家送一些,让他们泡着喝。和母亲在一起,总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她不但带着我们欣赏自然,认识花木,还常让我们坐在花丛中,听她唱歌,她嗓音甜美,即使唱歌时声音不大,我们都能感觉到山岗上田野里都飘着她的歌声。

弟弟学游泳,自行车可是帮了大忙。我和哥哥都是一岁半开始学游泳,那是在城里江边学的,据父亲说那时他用一根绳子绑在我们腰上,站在江里竹排上,把我们扔到水里,然后用绳子把我们拉回来,这样反复若干次后,自然就会游了。的确,我和哥哥的水性都很不错。弟弟一岁半了,到了学游泳的年龄,父亲也准备如法炮制,用拖绳法。母亲对这个小儿子特别疼爱,不让父亲这么干,父亲就抱着弟弟踩水到水塘深一些的地方,我和哥哥在他们两米开外的地方,然后让弟弟游过来。父亲第一次放手,把弟弟推过来,弟弟连呛了好几口水,抱着哥哥死活不松手,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回家。哄了几天,他也不就范。弟弟最喜欢坐自行车兜风,只要父亲和哥哥在家,他就要求坐自行车,还要满村转,高兴得不得了。父亲跟他说,坐自行车可以,但要学游泳,否则没自行车坐。弟弟接受了这个苛刻的条件,每天都去学十来分钟游泳,然后坚决要坐自行车,还要求哥哥和我跟着。父亲带着他骑着车在村前村后跑,我和哥哥则在后面跟着,假装追不上的样子,弟弟特别高兴。很快他就学会了游泳。P142-150

目录

启程

老屋

家园

伙伴

邻居

村庄

上学

劳动课

洪水

诊所

养蚕

塘坝头

八哥

小船

水井

端午

苦夏

耕作

大锅饭

水塘

雨天

捕鱼

青蛙

买豆腐

唐诗

苦槠

古樟

榨油房

油墩街

看电影

收音机

自行车

石钟山

庐山

落日

月夜

飞碟

荷花

大雁

腊月

春节

别离

后记

内容推荐

作者吴乡用四十余篇随笔小文回忆童年时期在鄱阳湖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童年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有乡村生活的细微描述,以时间为轴线,向读者娓娓道来。《我的游沭塘(乡愁笔记)(精)》中另有作者手绘图二十余幅。

编辑推荐

吴乡用自然随性的文笔,记下鄱阳湖畔乡村生活,乡愁里满满的温情。

《我的游沭塘(乡愁笔记)(精)》一个人·回忆·一群儿时的伙伴;  一片湖·承载·苦中作乐的生活;  一个家·温暖·行走远方的亲人。本书内容包括:启程、老屋、家园、伙伴、邻居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