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爷子的西皮二黄(张波小说散文自选集)
分类
作者 张波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爷子的西皮二黄(张波小说散文自选集)》是一部小说、散文、随笔集,作者以早年涉猎多领域的丰富人生阅历为基础,以饱含着50后那代人对文学痴迷的热爱之情、对父母的缅怀之情、对歌唱演艺事业的衷爱之情,运用充满着江淮浓厚地域和生活气息的语言、暗含着幽默风趣的笔调,写出的感人肺腑又令人喜闻乐道之作。

内容推荐

《老爷子的西皮二黄(张波小说散文自选集)》是一本收录张波所创作的小说和散文的作品集。

《老爷子的西皮二黄》小说真实地描述了那段扭曲而伤感的岁月,刻画了一位有正义感的老革命文艺工作者,含辛茹苦经营剧团,却遭打击迫害,冤屈而逝的悲剧故事。小说结尾留下了苦涩而沉痛的一笔:追悼会没有播放哀乐,那西皮二黄像是从老爷子嗓子里挤出的几番无奈,几声悲怆。

书中,张波从旧人往事中寻觅“城市过往的回声”,那热气腾腾的“大澡堂子”和“老宴春早茶”,那难以忘怀的“母子播音那时光”“老家小巷”“老同学”和“家长会”;因为他是位艺术的多面手,自然便会有“琴房曾是我们的青春小屋,黑白琴键曾是我们成长的阶梯”的感慨;“后台”的探秘,“话剧不孤单”的信念安放;对《战马》《老炮儿》《伪装者》等剧作的中肯点评;也因为他是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男子汉,故会发出“我不忍见到酒哭者,女人尚有美感,男人酒哭不如去死”的豪言,写下“夜将天色抹黑/想掩盖白天的污秽/留下星星点点/让失眠人与心里的灯相会”的诗句。

目录

序一(戴晓权)

序二(熊克明)

小说

 中篇小说

老爷子的西皮二黄

 短篇小说

蓝旗街相信爱情

不美的青春痘

倦鸟

那栋楼的那扇窗……

 微小说

二线

“狗镇”镇长

一桌人

晚节

人往高处走

艺考官老汤

散文

 最怀念,母子播音那时光……

 往事“非周”

 梦回乌镇

 三亚,那片海

 文学:我青春期的一首哼鸣曲

 陈姨

 续写《陈姨》

 书缘

 为二老祝寿文

 老家小巷

 那时雪漫

 戏痴-郝光

 回顾雪珍

 “韶叔”是一部长书

 不老的“同学会”

 老同学

 下矿

 蒸发不去的念想

 长篇广播评书之——观音桥巷55号

 老杨·积山

 广播里的那个女孩……

 哦,文工团

 校园里的水杉树

随笔

影评

 炸响了的“老炮儿”

 人性“动物城”,上演“动态疯狂”

 做一个有情怀的“勺子”

 英雄也问出处

剧评

 大声喊出《生命中的好日子》

 《战马》催泪,话剧喜人

 话剧不孤单,信念可安放

 追剧《伪装者》

 话剧“龙门”,传奇“客栈”

 林中小鹿,亮丽《重逢》

杂谈

 仨老男人

 小城歌友

 老外

 老戴·耀明

 大澡堂子

 古城墙里藏书屋

 老宴春早茶

 掼蛋

 席卡

 后台

微随笔

 城市过往的回声

 一地鸡毛

 唠叨

 乐子

 街头歌手

 老花眼里的这个,那个……

 玩票

 朋友没有圈:速写身边人

 涂在拉啡里的鸦

 幕后

 失失落落

 漫咖·蓝湾·烟斗

 不见桥的狮子桥

 晨语生日

 年味儿……

 唠哩唠叨跨新年

 微群联想

 晨语:春尽江南

后记

试读章节

老爷子的西皮二黄

(一)

老爷子有七分是被人们给叫老了的,叫得他五十刚出点儿头便干瘦干瘦的,脸色土灰。老爷子姓庄,名人华,剧团人嘴缺,私下里编了句当年的顺口溜:“庄人华,庄人华,满嘴不剩一颗牙”,考究地说,应该是满嘴没有一颗真牙。

老爷子不光生得老相,就连用的、穿的、喜好的还尽是些老气横秋的玩意儿,一年四季起码有三个季节穿着老式深藏青中山装,踩着黑色粗布鞋。整天不离手的,是那杆儿黄铜水烟枪,见天儿“咕嘟、咕嘟”的吞吐着说香不香、说辣不辣、说冲不冲的水蒸气。谁要想存心套上与老爷子的近乎,只需往他那杆水烟袋上找话茬儿,他也只需用早被鱼尾纹编织成一张网的老花眼瞥上你一眼,就能咂摸出你那点儿的花花肠子:“咋的,不想来上一口?”老爷子假牙缝里只要挤出这么个意思,得——你想套的近乎就算摸着门儿了。

套上近乎,老爷子会教会你品味儿:“烟从水过,烟味醇和,乾隆年间的陆耀的《烟谱》里曾说,先含水在口,故烟性虽烈而不受其毒……”

老爷子凭着一把子资历,牛气得小城从上到下拿他软硬不是、轻重不得。堂堂一个市文化局能搁得下他庄人华。他也算是局里一块儿金光灿灿的金字招牌——老爷子的履历表上和档案袋里赫赫然写着一溜儿的不凡艺术历练:20世纪50年代末某大军区文工团管弦乐团常任指挥、大提琴首席、乐队队长……再后来更是某某番号装甲兵学院的文化处处长……

老爷子很轴,喜欢他的人觉得他轴得可亲,不喜欢他的人要么躲他远远儿的,惹他不起,要么背地里给他使绊儿,想法儿不让他再往上升——当更大的官儿,或者干脆琢磨着如何把他从干了好多年的“副局长”宝座上给扯下来,扔到京剧团的乐队让他打堂鼓去。

老爷子很拧,拧得让整他的人下不去手,拧得让下面的人越发敬重他,亲近他。他也不清楚自己怎么会拖儿带女地转业转到苏北这么个小城镇来的了。总之,一来就挂了个副局长的头衔便一头扎进了70年代的京剧团。还兼了个团长和支部书记。

老爷子的带团法则既简单又实惠,除非遇上个重大事件,平时极少开会什么的。想找演员谈话了,拿把胡琴儿,把那位招呼过来,二郎腿一翘,拉上一段儿“西皮二黄”,唱着,拉着——该谈的算是谈完了。

日子一长,剧团人把个老爷子从头到脚也算摸着了个八九不离十,是凡老爷子的脸绷着,呼哧呼哧在墙根儿边闷头吸着水烟,大家伙儿便圆场一般溜着边儿地躲他,连招呼都不敢打。

这天,又见老爷子耷拉着脸,松垮得只剩下老皮的脸上,纵横交错的褶子极不情愿地纠缠在一起,把个嘴角扯得都有些歪斜。老爷子反剪着手,不哼不哈地围着京剧团的大院子转悠,直转得整个团里人心里犯毛:“老爷子这是怎么了啊?”从东院转到西院,把正在练功的演员们转傻了,马蹲在原地,不知所措。最后一圈儿,老爷子转到他平日里有事没事最喜欢呆上一会儿的演员吊嗓的那间屋子,正和外面因为迟到赶来的“小花脸儿”六子撞了个满怀,“小花脸儿”显然是为了掩饰迟到的尴尬,自以为讨喜地来了句:“老爷子来了?来吊段儿《劝干岁》?”老爷子一大早还没机会撒气,这下可好,咬着满口假牙冲他怒吼道:“吊你妈个头!翅膀硬了敢迟到了是不是?练功房给我练玩意儿去!”直吼得六子刚才还有的“被窝味儿”顷刻全无,嘴里还咽着的刚塞下一半儿的烧饼油条差点没噎在嗓子眼里。老爷子话音刚落,就听刚还不见动静的东院那边,一条声“咿啊呀”抖抖索索地跟着吊起嗓来……

后来人们才从那位跟老爷子跟得最紧的厨师阿来嘴里套出缘由,局里要把老爷子从京剧团调到刚开始筹建的文工团去,说是那里更需要他,还说气得老爷子在一把手局长办公室里愤然拍桌子打板凳,把找他谈话的局长大人吼懵了。老爷子就是因为这一肚子憋屈,这才大早儿想来团里最后转悠一圈儿,消消气的。

说它是京剧团,其实是九里街上的一套古时候哪位名人的宅院,几间厢房,几道回廊,剩下就是一块不多大的天井。逢到开个大小会,老爷子喜欢一嗓门把大家伙儿招呼到天井里,不带哕嗦的,嘁哩喀喳像公社村长派工那样就把该说的给说得了。

天井里有棵看上去比这天井年纪还大出许多的老树,树身皮皮挂挂的斑驳,远看像老爷子那张木然而苍劲的老脸。天井里还真有一口水井,全团人就靠这口长满青苔的水井滋润着,个个也倒生得精精神神,有滋有昧的。

要不是门口那块京剧团的牌牌和整日里咿咿呀呀的吊嗓声儿,过路人还真以为这是哪家土地庙呢。

老爷子对院子里的件件摆设、桩桩家伙事儿太熟悉,太割舍不下了,部队回来扔下大提琴,摆弄过一阵京胡,成天和小城这帮好歹也能算得上角儿的戏子们泡在一起,这一泡就泡了个七八年了啊!这回上面要把他调走,他能甘心咽下这口气吗?

P3-5

序言

六十岁,该是人生立言之时,但这立言必在立行、立德之中方能大彻大悟。作者是我的同事、老乡、忘年之交,在他行将跨入六十,这一人生极有总结价值的一章时,推出了他的立言之作《老爷子的西皮二黄》,嘱我作序,脑中便浮上杨绛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作者的系列小说、散文、诗歌、随笔,当是他人品、艺品、书品的折射。灯下读罢,挥不去的是浓郁的亲情、乡情、友情,还有针砭时弊的投枪,艺坛攀登的足迹,西皮二黄的回响。诚如徐志摩所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

《老爷子的西皮二黄》是他最看重的一页,他选择其作为书名,并作为献给影响并塑造他独立人格的慈父之特别祭礼。小说真实地描述了那段扭曲而伤感的岁月,刻画了一位有正义感的老革命文艺工作者,含辛茹苦经营剧团,却遭打击迫害,冤屈而逝的悲剧故事。小说结尾留下了苦涩而沉痛的一笔:追悼会没有播放哀乐,那西皮二黄像是从老爷子嗓子里挤出的几番无奈,几声悲怆。

他从旧人往事中寻觅“城市过往的回声”,那热气腾腾的“大澡堂子”和“老宴春早茶”,那难以忘怀的“母子播音那时光”“老家小巷”“老同学”和“家长会”;因为他是位艺术的多面手,自然便会有“琴房曾是我们的青春小屋,黑白琴键曾是我们成长的阶梯”的感慨;“后台”的探秘,“话剧不孤单”的信念安放;对《战马》《老炮儿》《伪装者》等剧作的中肯点评;也因为他是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男子汉,故会发出“我不忍见到酒哭者,女人尚有美感,男人酒哭不如去死”的豪言,写下“夜将天色抹黑/想掩盖白天的污秽/留下星星点点/让失眠人与心里的灯相会”的诗句。

这是一册专属于他的心灵约会,也是他敞开胸襟的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愿他像《放生》一般,潇洒地面对未来。

戴晓权2016春于美国亚特兰大寓所

后记

汇总完这些年来自以为带有一定文学感觉的文字,在电脑上写下这篇后记时,首先蹦出两个词:“暗恋”和“感性”。从年轻时“暗恋”文学开始,一直“感性”到这把年纪上,而且有增无减。又何以兴致勃勃地出这本集子?自问自答是:还“老爷子”一个清白。

小说《老爷子的西皮二黄》从动笔至今跨度有五六年了,一直想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写一部以老爷子为原型的小说。完稿的那一天,我如释重负,心中一下坦然多了。有机会将这部小说与这些年积攒的文字汇集成册出版,也算对“老爷子”有个交代。

从纸质时代到网媒时代,文学有高地、有高峰但越来越少门槛。文学越来越像是一种倾诉、一种宣泄、一种矫情,与它一旦对上眼儿,你会有种情何以堪、爱莫能助、要死要活的纠结!

我的文学是在感性、回忆、怀旧、纠结、触动、念想中涌动。自我的成分较多,加上“老爷子”身上悄然传承下来的“自嘲”基因。我的社交圈不算大,跨界的经历却不算少。学校出来去工厂当过工人,留下了《蒸发不去的念想》。工厂逃出来去了文工团,《不美的青春痘》长满一脸。台上演着演着,成了一只《倦鸟》,飞落在架广播用的电线杆上。从播音员当起,又当编辑,又当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文艺部主任,文艺台台长。这段经历,整个像一部冗长的《广播评书》。当然,书中有我最爱的一个章节:《最怀念,母子播音那时光……》。

有一天突然觉着自己的职业有些做腻了,拔腿去了省城,混进省歌舞团又干起主持和歌唱的老本行。干着干着,机遇又来了,赶巧电视台《非常周末》栏目筹备开播,一头扎进去,一扎就是好几年,做起了曾经留在那个年代许多电视观众至今难以忘怀,创下收视率天文数字的那档节目的总导演,记录在《“韶叔”是一部长书》和《往事“非周”》里。回归广电的同时,也开始了我电视及舞台晚会导演的里程。这期间,抡圆了膀子干起省城的文化产业项目、民营企业文化开发、影视基地创意产业园、演艺的宣传企划……

在恍惚迷失自己的主业和副业方向的时候,猛然抬头,睁大老花眼才意识到:猴年里,属鸡的小人物从《老家小巷》走来的老张年虚60了。回首望去,走过来的一路,撒下《一地鸡毛》,一片《唠叨》,好在还有满纸的《乐子》。这些个《城市过往的回声》,经一个文学圈里《玩票》和《幕后》的老人描述出来,倘若还不失《晚节》,就足以欣慰了。

向所有为这本小书劳神过的师长、家人、朋友致谢。

谨以此书献给我敬爱的父亲和母亲,献给我热爱的妻子和儿女……

张波

2016年3月22日于南京金陵御景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