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著名外科医生,网络人气博主,堪称最会讲故事的外科医生。会讲故事的医生,会做手术的作家。手术刀的起落剖开了血肉之躯,也剖开了人性本质。博客粉丝突破200万。紧跟时代,挑战当下敏感话题。
傅志远著的《医生不医死(急诊室里的生死瞬间)/生命三部曲》讲述了身处夹缝中的小医生,除了道尽生命第一线所见,更是审视了医疗体系的挣扎及医患纠结的关系。比《只有医生知道》更接近大众,非专业书籍,告别晦涩难懂这是急诊室里的人生故事,这是生死面前的人生百态,非说教,非知识罗列。这是庞大医疗体制里一介外科医生的内心独白,细腻道出医生的抉择、病患的痛苦与家属的无奈。真情流露,无须渲染,更真实、更深刻、更具感染力只有医生才能更了解医院、了解病患、了解医生。道尽病历表上永远也不会写的真实。
傅志远著的《医生不医死(急诊室里的生死瞬间)/生命三部曲》讲述了24小时不间断上演的人性剧场。非亲非故的外乡看护,竟是唯一一个为过世病患掉眼泪的人;病床前的体贴孝顺背后,竟是别有用心的算计;人前称兄道弟的病友,背地里却希望对方的病比较严重……一个看似单纯,甚至冷血的决定,背后往往有其因果:从不同的角度与身份来看同一件事,解读竟有天壤之别。一个外科医生的得意、无奈、焦虑与茫然。
一如往常的值班夜,救护车呼啸而过,伴随着外科急救室里七嘴八舌的人声,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被车碾过的老人。
伤者重度昏迷,身边没有任何亲友家属,事故现场没有目击者,身上亦无任何身份证明文件。心电图上微弱的心跳,是我们对他唯一的认识:伤员目前正处在死亡进行式,死神即将夺走他的性命。
初步检查显示,伤者腹部有大量出血,身为当日值班的外伤急症外科主治医生,我做出立即进行开腹止血手术的决定。虽然我没有把握救得了他,但如此紧急的关头,并不容我有半点迟疑,基于职责与专业,我考虑的是“该怎么救”,而不是“该不该救”。
就在手术前的准备中,一同值班的住院医生连续问了我好几个问题:“病人已经失血休克一段时间,就算把血止住了,他也可能成为终生醒不过来的植物人。”“我们救一个植物人的意义何在?”“现在还联系不上老先生的家属,做这么危险的手术,如果最后伤重不治,会不会突然有哪个家属冒出来质疑我们的处置?”“可以预期这个病人就算不死,也得住院好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一定又得写检讨报告,或是面对来自院内各方‘浪费资源在无效医疗上’的责难……”
在医疗专业上,该不该治疗,答案相当清楚。
但住院医生提出的问题,属于医疗之外的伦理、经济,甚至是社会问题。
在医患关系紧张、彼此信任感薄弱的当今社会,这些问题似乎比医疗本身更该被考虑。
当时的确犹豫了一会儿,我当然害怕自己的决定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给自己找了大麻烦。但病人的生命正在流失,我多迟疑一分,他存活的机会就又少了一分。
此时此刻,只有一件事该做,就是救活他!
手术刀划开肚皮,破裂的肝脏与好几条破裂的血管在病人的腹腔内肆虐着,对着外科医生张牙舞爪、耀武扬威。我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止血手术。在专业上,无疑我取得了胜利。
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如同事在术前所担心的,问题一一浮现。外科医生除了治疗病人的伤势之外,还得为了应付医疗外的问题而疲于奔命。
病房里、病床边,每天上演着一幕幕人性写实戏。手术刀即使能横切纵剖,但依旧只是触及生理结构,还不如笔杆能直指人心,来得透彻。
行医多年,我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这一切——记录这因为人性的贪婪、自私与丑陋,交织而成的人生百态;也记录许多小人物所绽放的人性光辉,就如黑风中的烛光般微弱却可贵;在医患关系呈现紧张对峙的今天,描述每个医疗纠纷与血泪控诉之外的不同面相;同为白衣人,但未必每个都是天使,钩心斗角各怀鬼胎,仿佛是当今纷乱社会的缩影……未来,除了救患者活命,还有更多挑战在等着我。 正文 眼泪
与老太太非亲非故的外乡看护,看着眼前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已成了一具冰冷尸体,不禁真情流露号啕大哭,久久不能自已……
眼泪是人类宣泄情绪的工具。在医院里,每天都上演着生离死别,我常看见人们因为自己的至亲挚友遭逢病痛而潸然泪下。有时,我不禁反问自己,若这不幸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有谁会为我流泪?而我,又会为谁流泪?
某夜,急诊室接到一位从养老院转来的、相当虚弱的老太太,据养老院的看护人员表示,她已经好几天吃不下东西了,眼见进食状况越来越差,才赶紧送到医院就诊。本以为只是单纯因长期卧床而造成的肠道蠕动功能不佳,但CT扫描的结果却显示,病人腹内有数不清的肿瘤,正是这些肿瘤造成了肠梗阻。
看来病人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但是养老院的人员对病情不了解,也不敢对接下来的处置做决定,只得联系病人的子女们到医院。不同于一般人获悉自己父母生病时的激动反应,他们仅淡淡地在电话中表示:“今天已经很晚了,有什么事明早再说……”挂电话前又补了一句,“原则上我们不打算做太积极的治疗,也放弃所有的急救……”
这让身为当晚值班医生的我相当不满,“再打一次电话,请他们现在就到医院来了解病情!连病情都还没弄清楚就说要放弃,天底下哪有这样不负责任的子女?要不要治疗或是要不要急救,不是电话里头说说就算的!”经过再次联系,他们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但仍拖了好几个小时才慢条斯理地来到医院。
为了让家属明白事态的严重性,再加上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不佳,所以我在解释病情时说话相当直接:“你们母亲腹内有很多肿瘤,虽然目前原发位置还不明,但以这样的影像来判断,极有可能是恶性肿瘤,而且应该算到了晚期,你们母亲剩下的时间可能不会太多了。”语末我再追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她有任何肿瘤的病史吗?”
站在我面前的是病人的女儿和女婿,他俩互望一眼后并没有给我答案。病人的女儿只是耸耸肩表示:“过去几年她都住在养老院里,我们每年去看她的时候都好好的,或许养老院的看护比我们更清楚她的状况。”她的话透露出她对自己母亲的关心仅止于一年探视一次的程度,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与一问三不知的反应,令医护人员看了既生气又无奈。
我严肃地说明病人需要手术的事实。或许扩散的肿瘤无法根治,但眼前更紧迫的问题是肿瘤增生造成的肠梗阻。手术的目的并非将肿瘤完全切除,而是治疗肠梗阻,或许病人可以因此改善营养状况,以接受后续针对肿瘤的化疗。否则,还没等到肿瘤夺去病人的生命,她就会死于肠梗阻造成的脱水与营养不良。
病人的女婿表示自己只是外人,没有意见可以发表。而病人的女儿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你说要手术,那就做吧!”看她签署“手术同意书”的利落动作,很难想象眼前要接受手术的是她的母亲,我不确定此刻她对母亲是关心还是担心。
手术结果如我们所料,肿瘤的切片证实肿瘤的确是恶性。在对肠子进行绕道重建之后,病人再度可以进食。我原想对于肿瘤,我们或许无能为力,但外科医生能做的就是把她的肠子“接通”,至少能让病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质量好一点。
可惜这一切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尽管手术算是成功,随(P1-5)
握着手术刀,站在钢索上的人
生命究竟值多少?又重几斤几两?生命的价值应该如何衡量,一直以来都是难解的问题。这个问题明明很重要,但是书本没有写,老师也没有教,我们都只能试着摸索。
有人耽于权位,有人追逐财富,有人困于宿命,有人不屈不挠,也有人寄望来世,在急诊室、手术室这时时上演生死剧目的舞台上,关于人间的虚妄可以一览无遗。傅志远医生身在其中,体验无数的酸甜冷暖,如此娓娓道来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从字里行间,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傅志远医生的热血与投入,有外科医生旺盛燃烧的干劲,更有着在挫折中昂首的勇气。
这一回,傅志远医生用不少篇幅探讨现今医疗的困境。当猜忌与怀疑成为家常便饭,医生像是站在钢索上的人儿,风中摆荡、跌跌撞撞,寸步难行又脱身不得。人体的运作很复杂,疾病又总是千变万化,偏偏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中,治疗疾病反而成为一件最单纯的事,甚至常常求之而不可得。
傅志远医生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或从当事者的角度,细细解读其中的错综复杂,抽丝剥茧,解读人心的难处与挣扎。
人间世事从来都不简单,每一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方面,执着于不同的症结,偏偏每一个人都确信自己所认知的就是真相。千千万万结越缠越绕越难解,诚如傅医生所言,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也是没有尽头的战争。牵涉到的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代人。当我们专注于眼前而僵持不下时,蓦然回首才惊觉已全盘皆输。
医学的存在是为了解答生命的难题,却意外引出更多的难题。陷在这样的困境中,医学早就沦为配角,生命的本质似乎又更加模糊了。
每当感到困惑之时,我们总会期盼一个圆满的答案,虽然我们知道这是遥不可及的奢求,但是唯有更多的思辨与讨论,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地发掘,才能更接近答案一点。
《医生,不医死》提供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与角度,这些故事可以是茶余饭后的话题,更可以是重要且值得深究的课题,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每一个身在凡尘的你与我。
前方纵有黑暗,我亦持火前行
第一本书《拼命》的出版,让我一圆作家梦,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外伤急症外科医生这份工作,除了见证生离死别,医疗也可以是一件这么振奋人心的事。书中有许多励志的故事,让读者看到异于冰冷病房的温暖一面。
这一次,我试着让自己从欢愉的气氛中抽离,在热血激情过后,我们必须冷静地凝视与思考。
医疗有其极限,不是每个病人都能被救活。
人心莫测,并非每个病人都存有感谢医生的心;而看似关心孝顺的家属,也可能有着包藏祸心的伪善;当然,披上了白袍也未必就有一颗纯洁的心。
人心隔肚皮,肉眼只能见其外表。X光纵然能穿透皮肤表层,但看到的依旧只是生理构造与内部器官。外科医生手起刀落后,只能够看见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淌、大脑的鼓动,却看不见一个人的想法、性格与价值观。毕竟我能治疗的仅止于肉体,而不是人心。
一个看似单纯,甚至冷血的决定,背后往往有其因果;从不同角度与身份来看同一件事,解读可能有天壤之别。循着对人性的观察,我试着找出其中的来龙去脉,在这本书里,通过文字分享给读者。
一路走来,家人的支持是让我保有对工作的热爱的最大动力,是他们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医院为病人拼命;一同并肩作战的伙伴们,总在专业上与信念上,成为我最坚强的后盾。
除了第一线的急诊与外伤医疗,很开心还有另一个文字创作的舞台,让我可以畅所欲言,完整地记录着生命和人性所带来的感动与震撼。也感谢一直支持“傅医生”或“Peter Fu”的朋友们,无论是博客上几百万人次的浏览人气、每一场大小演讲的听众,还是读者们的热烈回响,都是促使我持续写作的重要动力。
或许人性有丑恶的一面,但外科医生这份工作教我要热爱生命,也或许唯有依靠着对生命的热爱,我才能在险恶的医患关系中继续走下去。我热爱医疗,也喜欢写作,读者的反馈让我乐于记录下行医的点点滴滴,精彩的医院生活更创造了源源不绝的写作灵感!
我以当一个外伤急症外科医生为荣,我以当一个文字创作者为荣。
医院是人间见证最多悲欢离合的地方,而急诊外科又是医院治病救人诸科室中矛盾冲突最剧烈集中的所在,一位来自海峡对岸的医生,以三部曲的体量记录了台湾某医院急诊外科的刀光血影和人们遭遇生死抉择时的焦灼彷徨。须臾之间,生死两判,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豁达与偏狭,都由那无影灯下执刀之手以笔来横切纵剖,直指人心。
——李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