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篇文章《在清华大学就读9~10年是怎样一种体验》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年清华生活下来,看到越来越多清华师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扛起一代清华人优秀品质的旗帜。如果说这样的人在入学时还有些遥远感,现在却对这些人编织出一张连续的图谱,自己的同窗挚友已经成为这样的人。”我深有感触。
这本由邴浩主编的《清华少年说》里讲的就是这样一批清华学生。他们身上展现出了清华学生的优秀品质,他们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突出个性,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和认识当代清华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们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等等。
这本由邴浩主编的《清华少年说》是一本关于清华在校生的人物专辑。
它所寄托的,是我们试图反映当代清华人物风貌的一次尝试。
无论是智商超群、勤奋有加的学霸,还是心怀故土、情系民族的赤子,
无论是特立独行、追逐自由的行者,还是执着坚持、矢志不渝的创客,
他们其实都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讲述了这个时代的清华,讲述了他们对于清华人的理解。
李若愚: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文 张丽丽 周诗宇 曹婧如
·李若愚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
她就是个普通的姑娘
“普通人!”在谈及对李若愚的印象时,邱聪灵直接甩出了这三个字。邱聪灵是和李若愚同一年拿特奖的数学系“大神”,也因此颇为投缘。
“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李若愚直言自己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样天资聪颖、智力超凡。她按部就班地上学,按部就班地参加考试,按部就班地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做着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父母也从来没有对她的学业成绩有过任何硬性的要求,“我们家还是比较民主的”。对于她而言,优秀是一种习惯。李若愚自主地将这个习惯坚持了16年,或许会更久。
在清华,很多人都有着耀眼的光环,也不乏省状元或省前十名这类的“牛人”。这时的李若愚显得有些普通:初次接触文献检索,她完全找不着套路,检索效率低下,耗费了很多的时间;第一次登上模拟法庭,她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忐忑不安。
特奖答辩的视频上传到网上,父母的有些同事,在单位看她答辩的那段视频,她知道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家里的一些亲戚知道了她获得了清华的本科生特奖,时不时会调侃几句,这些反而让她有一种莫名的不适感。
获得特奖后,叫她学霸的人更多了,也有更多的人以近乎崇拜的心态称呼她“学神”,可她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到达那样的境界,“被叫学霸我还能承认,学神简直是担不起”。
甚至更早些,当她得知自己是法学院推荐参与特奖评选的人时,也还有一点点意外。“在很多方面,我觉得我并不是我们系最优秀的人”,她一直觉得衡量优秀的标准有很多,而自己在身旁的同学中并没有做到最好,所以她把这一机会更多归之于“幸运”。
和普通人一样,她爱旅游,曾经来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群并不完全熟识的人去了美国;她也爱运动,平时只要不是太忙,每天都会去健身房锻炼一两个小时;像很多女生一样,她热衷看娱乐节目,从未落下每一期的《我是歌手》。
“认真做一件事很爽”
无论是李若愚自己还是她身边的人,在形容她时都会用到一个词,那就是认真。在好友姜舟的眼里,她一直都是个认真的姑娘,“上课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向老师提问,这些看似很简单的习惯,她几乎每门课都在坚持”。
她们一起参与到Moot(模拟法庭)、SRT(学生训练计划)项目中去,李若愚一直都是那个带动整个团队节奏的人。“她会定好schedule,组织大家一起开会,执行力很强。她是那个能让队伍不拖延的人。”
高中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院的李若愚,自认为“沾染”上了一些“南外人”的精神特质。“南外人,我觉得都挺上进的,追求优秀,绝不轻易言弃。”她正是借此在大学的天地里稳扎稳打,一步步树立个人的自信。“有时候想太多了没有用,因为自己精力不够,相当于在贫瘠的土地上,栽一些好看的花,挺徒劳的,还是先把土地弄肥沃了再说。”
在李若愚室友秦梓奕的印象中,她一直都是那个“坐第一排”的人。大一时,同宿舍的人一起吃饭,为了不耽误行程,李若愚经常会一个人先走,骑车也骑得飞快。“但是慢慢地也就变成了一个会和你一起走的人”,在她看来,李若愚也逐渐发生着转变。
李若愚曾参加一个研讨会,讨论到中国面临的世贸争端越来越多的问题,但国内律师没有足够的应诉技巧。从那时起,她便萌发了一种想法——要做一个弥补这种空缺,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贸易律师。所以在大学期间,她到律师事务所实习了多个学期,参与过模拟法庭的辩论。去年7月,她还在商务部担任了条法司研究助理,成为了那里最年轻的助理。
李若愚从来不认为是自己的天赋带来了什么,也不相信捷径,只相信自己的努力。她说:“一个人的路是越走越窄的,你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对很多事情都很有兴趣、很宽广的状态。你必须去专注于一个东西,这是你主要的领域,需要花很多时间。我不知道天赋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反正我觉得在法律这个行业,主要还是努力吧。”
大学的前两年,除了宿舍、教室,李若愚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老馆,白天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基本都会在老馆度过。她喜欢老馆纯净水的味道,“没有氯的气味,很好喝”。所以,老馆也成了清华园里她寄托最多情感的地方。
“有一些人可能会有特别多的渠道特别多的资源,会做一些让你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事情,但是若愚就是在所有最常规的路上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往上走,然后就达到了最优秀。若愚就是用法学院既有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资源去做,然后做得很好。”室友秦梓奕说。
P20-22
先与大家分享我最近的一些感受。去年11月,我与几位教师送今年赴藏工作的毕业生到任。其中一站是阿里,送一位金融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到那里工作。回到拉萨后,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与我们见面,我说,这些年,清华有一大批选择在包括西藏基层乡镇工作的学生,他们在毕业时做出了有方向性意义的事业和职业选择。这一选择,是能够代表中国青年未来方向的,也因此代表了中国未来的方向。
说这话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着青春朝气的面孔,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渐次闪现,融进清华园及山川大地的背景之中,重叠交错起来,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一批优秀的清华学子。清华园里的求学经历,在他们的骨子里刻下清华的大学文化印迹,若仔细看,你会从这印迹里看到非常丰富的内涵,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中外、古今及文理的贯通与汇通,有严格科学训练后的严谨求实,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挑战未来的勇气和信心……因而他们在毕业时,能够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他们不是只为自己有更好的生活,而是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很多清华同学放弃了好的生活环境,放弃了高薪收入,而去了边远的乡村基层,去了与国家利益紧密关联的机构和单位,他们经历着挫折和煎熬,努力着,奋斗着,甚至牺牲着。
作为老师,我看着这些同学怀着青春的梦想,进入清华,看着他们在清华园里成长、成熟起来,看着他们内心变得强大起来,看着他们建立起面向未来的更宏大的抱负和梦想。“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篇文章《在清华大学就读9~10年是怎样一种体验》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年清华生活下来,看到越来越多清华师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扛起一代清华人优秀品质的旗帜。如果说这样的人在入学时还有些遥远感,现在却对这些人编织出一张连续的图谱,自己的同窗挚友已经成为这样的人。”我深有感触。
《清华少年说》里讲的就是这样一批清华学生。他们身上展现出了清华学生的优秀品质,他们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突出个性,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和认识当代清华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们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等等。
作为清华的一名教师,有机会与这样一批优秀的同学在一起,与他们深入交流,与他们一同成长,被他们鼓舞和鼓励着,我也因此而被极大地丰富了,无论是在思想上和精神上。这是教师独有的一种幸福。
以此为序。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