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华少年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篇文章《在清华大学就读9~10年是怎样一种体验》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年清华生活下来,看到越来越多清华师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扛起一代清华人优秀品质的旗帜。如果说这样的人在入学时还有些遥远感,现在却对这些人编织出一张连续的图谱,自己的同窗挚友已经成为这样的人。”我深有感触。

这本由邴浩主编的《清华少年说》里讲的就是这样一批清华学生。他们身上展现出了清华学生的优秀品质,他们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突出个性,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和认识当代清华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们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等等。

内容推荐

这本由邴浩主编的《清华少年说》是一本关于清华在校生的人物专辑。

它所寄托的,是我们试图反映当代清华人物风貌的一次尝试。

无论是智商超群、勤奋有加的学霸,还是心怀故土、情系民族的赤子,

无论是特立独行、追逐自由的行者,还是执着坚持、矢志不渝的创客,

他们其实都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讲述了这个时代的清华,讲述了他们对于清华人的理解。

目录

第一章 多维学霸,特奖风采

 引言

 韩衍隽:通向科研之巅的平凡之路

 杨珩:坚持,是唯一的选择

 邱聪灵:“英雄”也逍遥

 李若愚: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唐韬然:当我们谈设计时,我在谈些什么

 柳瑁:兼具才华与情怀的特奖“女神”

 元喆:谦虚的精彩

 郭宇韬:离不开集体的“特奖”

 矣晓沅:轮椅上的精彩与坚强

第二章 校园达人,独领风潮

 引言

 李哲:交响首席的九连冠

 宋天瑜:工科男的光影世界

 黄晏:雪域骑行者

 王文沁:清华辩手的侠客行

 林声巧:四次赴台,一段海峡情缘

 许哲欣:中国原创动漫,未来有我

 吴昊:我与话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李潇:书生的独白

 于海童:唯科研和摄影不可辜负

 冯立:当我读完第1738本书

 杨卓:清华园里的“花语者”

 清华田径队:关于冠军的“不老的神话”

第三章 别样青春,活出真我

 引言

 唐诗:休学一年3000元环游世界

 杨玉铭:德令哈赤子的藏地情缘

 杭婧:通往剪接体结构的三年之旅

 刘慧凝:站在鸟巢中央的“金话筒”

 张祎嵩:清华MoOC上的“第一助教”

 梁植:邓稼先是我绝对的偶像

 王沁:在平凡的世界中学会拒绝平庸

 陶曼丽:在非洲做公益,我不是一个人

 孔茗:学术为桨,奋斗不息

 王佳明:抗震小英雄,在暴风中飞翔

 王凯峰&冯愉涵:体育代表队辅导员的那些事儿

第四章 创客先行,没你不行

 引言

 王世栋:3D打印CEO的科技创业梦

 肖世泽:在中国最好的大学,做一个冒险家

 马凡雅&龙春宏:做园子里最靠谱的红娘

 张汉青:让可卷曲路面变为现实

 Lianky创业团队:拿梦想做赌注,怎么舍得输!

 陈腾蛟:一个汽车设计师的智慧电单车创业之路

第五章 热血兵营,我是一个兵

 引言

 王晓丽:中国导弹发射女1号

 刘尧:清华老兵,行者无疆

 万一:野战部队从军记

 刘婷:当兵才知道当兵的光荣

 门良杰:好儿女,当兵去

 清华“飞班”:驰骋蓝天,方显男儿本色

第六章 圆梦基层,我把青春献给你

 引言

 尕朋:玉树抗震小英雄清华成长记

 王义鹏:清华园里走出的“康巴汉子”

 王展硕:从非洲到青海,我的青春之海

 黄成:做一名西部支教教师

 杨帆:选择基层,无悔青春

 王忠强:此生屋檐尽荒草,唯思报国解民忧

 王风潇:清华男神变身彝乡山村第一书记

 致基层校友的一封信

 清华选调生:唯青春扎根大地,年华方不似水

试读章节

李若愚: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文 张丽丽 周诗宇 曹婧如

·李若愚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

她就是个普通的姑娘

“普通人!”在谈及对李若愚的印象时,邱聪灵直接甩出了这三个字。邱聪灵是和李若愚同一年拿特奖的数学系“大神”,也因此颇为投缘。

“我不觉得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李若愚直言自己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样天资聪颖、智力超凡。她按部就班地上学,按部就班地参加考试,按部就班地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做着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父母也从来没有对她的学业成绩有过任何硬性的要求,“我们家还是比较民主的”。对于她而言,优秀是一种习惯。李若愚自主地将这个习惯坚持了16年,或许会更久。

在清华,很多人都有着耀眼的光环,也不乏省状元或省前十名这类的“牛人”。这时的李若愚显得有些普通:初次接触文献检索,她完全找不着套路,检索效率低下,耗费了很多的时间;第一次登上模拟法庭,她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忐忑不安。

特奖答辩的视频上传到网上,父母的有些同事,在单位看她答辩的那段视频,她知道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家里的一些亲戚知道了她获得了清华的本科生特奖,时不时会调侃几句,这些反而让她有一种莫名的不适感。

获得特奖后,叫她学霸的人更多了,也有更多的人以近乎崇拜的心态称呼她“学神”,可她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到达那样的境界,“被叫学霸我还能承认,学神简直是担不起”。

甚至更早些,当她得知自己是法学院推荐参与特奖评选的人时,也还有一点点意外。“在很多方面,我觉得我并不是我们系最优秀的人”,她一直觉得衡量优秀的标准有很多,而自己在身旁的同学中并没有做到最好,所以她把这一机会更多归之于“幸运”。

和普通人一样,她爱旅游,曾经来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群并不完全熟识的人去了美国;她也爱运动,平时只要不是太忙,每天都会去健身房锻炼一两个小时;像很多女生一样,她热衷看娱乐节目,从未落下每一期的《我是歌手》。

“认真做一件事很爽”

无论是李若愚自己还是她身边的人,在形容她时都会用到一个词,那就是认真。在好友姜舟的眼里,她一直都是个认真的姑娘,“上课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向老师提问,这些看似很简单的习惯,她几乎每门课都在坚持”。

她们一起参与到Moot(模拟法庭)、SRT(学生训练计划)项目中去,李若愚一直都是那个带动整个团队节奏的人。“她会定好schedule,组织大家一起开会,执行力很强。她是那个能让队伍不拖延的人。”

高中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院的李若愚,自认为“沾染”上了一些“南外人”的精神特质。“南外人,我觉得都挺上进的,追求优秀,绝不轻易言弃。”她正是借此在大学的天地里稳扎稳打,一步步树立个人的自信。“有时候想太多了没有用,因为自己精力不够,相当于在贫瘠的土地上,栽一些好看的花,挺徒劳的,还是先把土地弄肥沃了再说。”

在李若愚室友秦梓奕的印象中,她一直都是那个“坐第一排”的人。大一时,同宿舍的人一起吃饭,为了不耽误行程,李若愚经常会一个人先走,骑车也骑得飞快。“但是慢慢地也就变成了一个会和你一起走的人”,在她看来,李若愚也逐渐发生着转变。

李若愚曾参加一个研讨会,讨论到中国面临的世贸争端越来越多的问题,但国内律师没有足够的应诉技巧。从那时起,她便萌发了一种想法——要做一个弥补这种空缺,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贸易律师。所以在大学期间,她到律师事务所实习了多个学期,参与过模拟法庭的辩论。去年7月,她还在商务部担任了条法司研究助理,成为了那里最年轻的助理。

李若愚从来不认为是自己的天赋带来了什么,也不相信捷径,只相信自己的努力。她说:“一个人的路是越走越窄的,你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对很多事情都很有兴趣、很宽广的状态。你必须去专注于一个东西,这是你主要的领域,需要花很多时间。我不知道天赋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反正我觉得在法律这个行业,主要还是努力吧。”

大学的前两年,除了宿舍、教室,李若愚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老馆,白天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基本都会在老馆度过。她喜欢老馆纯净水的味道,“没有氯的气味,很好喝”。所以,老馆也成了清华园里她寄托最多情感的地方。

“有一些人可能会有特别多的渠道特别多的资源,会做一些让你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事情,但是若愚就是在所有最常规的路上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往上走,然后就达到了最优秀。若愚就是用法学院既有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资源去做,然后做得很好。”室友秦梓奕说。

P20-22

序言

先与大家分享我最近的一些感受。去年11月,我与几位教师送今年赴藏工作的毕业生到任。其中一站是阿里,送一位金融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到那里工作。回到拉萨后,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同志与我们见面,我说,这些年,清华有一大批选择在包括西藏基层乡镇工作的学生,他们在毕业时做出了有方向性意义的事业和职业选择。这一选择,是能够代表中国青年未来方向的,也因此代表了中国未来的方向。

说这话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着青春朝气的面孔,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渐次闪现,融进清华园及山川大地的背景之中,重叠交错起来,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一批优秀的清华学子。清华园里的求学经历,在他们的骨子里刻下清华的大学文化印迹,若仔细看,你会从这印迹里看到非常丰富的内涵,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中外、古今及文理的贯通与汇通,有严格科学训练后的严谨求实,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挑战未来的勇气和信心……因而他们在毕业时,能够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他们不是只为自己有更好的生活,而是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很多清华同学放弃了好的生活环境,放弃了高薪收入,而去了边远的乡村基层,去了与国家利益紧密关联的机构和单位,他们经历着挫折和煎熬,努力着,奋斗着,甚至牺牲着。

作为老师,我看着这些同学怀着青春的梦想,进入清华,看着他们在清华园里成长、成熟起来,看着他们内心变得强大起来,看着他们建立起面向未来的更宏大的抱负和梦想。“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篇文章《在清华大学就读9~10年是怎样一种体验》中有这样一段话:“几年清华生活下来,看到越来越多清华师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扛起一代清华人优秀品质的旗帜。如果说这样的人在入学时还有些遥远感,现在却对这些人编织出一张连续的图谱,自己的同窗挚友已经成为这样的人。”我深有感触。

《清华少年说》里讲的就是这样一批清华学生。他们身上展现出了清华学生的优秀品质,他们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的突出个性,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和认识当代清华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们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等等。

作为清华的一名教师,有机会与这样一批优秀的同学在一起,与他们深入交流,与他们一同成长,被他们鼓舞和鼓励着,我也因此而被极大地丰富了,无论是在思想上和精神上。这是教师独有的一种幸福。

以此为序。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

2016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