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笔谈》是启东市新闻信息中心的果实,是作者杨谔为《启东日报》启东日报写的专栏集结。
内容包括:“夏天的滋味”、“怀念一个有学问的人”、“胡思乱想三则”、“生日礼物”、“花草大舅”、“读书和时间”、“苏东坡的收藏观”等文章。主题涉及社会热点,文化教育,人文掌故,艺海拾趣等,文笔清新活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外笔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谔 |
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城外笔谈》是启东市新闻信息中心的果实,是作者杨谔为《启东日报》启东日报写的专栏集结。 内容包括:“夏天的滋味”、“怀念一个有学问的人”、“胡思乱想三则”、“生日礼物”、“花草大舅”、“读书和时间”、“苏东坡的收藏观”等文章。主题涉及社会热点,文化教育,人文掌故,艺海拾趣等,文笔清新活泼。 内容推荐 《城外笔谈》是作者杨谔为《启东日报》启东日报写的专栏,已出100期。内容包括社会热点,文化教育,人文掌故,艺海拾趣等,文笔清新活泼,颇具可读性,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是对该专栏文章的结集(随笔集)。 目录 人事种种 莫若修心(代序) 为何是“城外笔谈” 迟到的意见 夏天的滋味 魏晋范儿 往事如“帘” “刹那间”的真实 以“文”“化”人 怀念一个有学问的人 断续的思绪 “无想”“非无想” 闲说“知音” 与大师对话(上) 与大师对话(下) 想办一家百年小书店 请到“885”找我 胡思乱想三则 做本台历贺新年 过年的建议 生日礼物 遇梅记 “诗第一” 赏花去 午夜酒醒 花草大舅 “趴着写”与“躺着想” 读书和时间 钓鱼 苏东坡的收藏观 不要放弃“第二种生活” “死约会” 暑假里你读什么书 谈静 享受批评 喂,送货的 寻找小南门 我爱花草大舅 珍惜梦里文章 教养 闲谈“文如其人 好名 有钱怎么花 画壶记 四人摄影联展观后 白食· 一件小事引发的联想 闲暇 “书法家” 部长受伤之后 “减法”与“加法” 散记两则 学问·见识·文化 “羊大”何以成“美” 相约春风里 “深入”与“心化” 让文化流行起来 收藏记趣 收藏记趣续 请不要如此改编名著 投资收藏宜忌 郑板桥的心肠 展览随想 三次默默的流泪 也算书话 书扇 拥抱潘老 两个问答 说说“刘备托孤” “善言”的途径 与四位启东书家相遇 先在这里看几天拓片吧 想起陈云的声明——兼怀陈云老师 苏东坡的魅力之源 东莞掠影 我的“八卦” “考倒”背后 文化产业浅见 歪打正着 秦能老师 拒绝“微信” 大风起兮 尴尬两则 学历啊学历 《兰亭序》何以成天下第一行书 “八大山人”是几个人 “一条龙”的隐忧 不亦快哉 我与画画 画瓷小记 花盆里的葱 座位 文章的作法 与猴同乐——矫毅先生的猴肖形印 病后记 三遇孝顺竹 《墨梅》(外二则) 家有二老 早饭 在音乐中感悟书法 人到五十 我与《启东报》的情缘 后记 试读章节 迟到的意见 大概十年前的一天,与文教界几个朋友小聚,谈起如火如荼的艺术培训,我说:“我听过几次这种课,教师本身对艺术不甚了了,免不了会误人子弟。”一朋友听后,深表同感,说:“你应该出来说句话。”我笑道:“周瑜打黄盖,说它干吗?又不影响经济发展。” 十年过去了,艺术培训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各色人等都想着分享。好多年前读到过一则趣事:一钢琴家招了两个学生,一个说从没学过,一个说已学过一年,并且当场弹了一曲。钢琴家听后,说:“没学过的交100美元,学过的交1000美元。”后者不解,钢琴家说:“你知道我要帮你改掉坏习惯有多难!”说实话,类似的情况我也经常碰到。 目前大多数少儿艺术培训是纯粹的技术培训。培训机构为了满足家长们“快出人才”的愿望,不惜违背规律,拔苗助长,甚至弄虚作假。也许有人会说,我又不希望孩子将来当艺术家,只希望他稍微懂一点艺术,掌握一些基础技能。那么假如我告诉你,坏的艺术教学,除误导对艺术的认知外,于少儿思维之发展亦有害,你仍能如此泰然么? 好的艺术培训是教育而非教学,它应融入并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1、创造力教育。 2、审美教育。 3、人格教育。 4、知识教育。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的脑神经体系有一种不断进行着的“修剪过程”,就是把庞杂的、似乎没有必要的神经连接去掉。这一过程会导致思维变得狭隘,使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减弱。成人接受的“修剪过程”多,所以注意力易集中,但接受新知的能力差;少儿经历的“修剪过程”少,故接受新知的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坏的艺术培训只重技巧(目的、结果)而不及其余,教学方式干巴、机械、模式化,这就加速了受教育者脑神经的“修剪过程”,本来整个过程应该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的,现在却被修剪得只剩下主干,时间长了次数多了,思维就会渐趋封闭和僵化。 400年前的杰出文学家李渔,二十四岁前生活于如皋。他在《闲情偶寄》中说:“学技必先学文……天下万事万物,尽有开门之锁钥。锁钥维何?文理二字是也。”又说,“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所以,即使目的只是学“技”的人,也非先学文不可。何为文?我所言之四个方面的教育即是。它是孕花之树,活鱼之水。人因此方能明艺术之理,才真有所得。宋代王安石有一次对曾子固说:光读“经”是不可能读懂“经”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谈到这里,有人会笑我不切实际,近乎空想。其实此事做起来不难:作为教师,学习不止,谨持操守;作为家长,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理。 夏天的滋味 连续高温,早晨一起来就汗泼流浆。不禁想起小时候的夏天来。 夏天。暑假。天堂。一天之中,大半天要泡在水里,顺便做些捞鱼摸蟹的“勾当”,往往也收获颇丰。太阳落山,晚霞似锦,把饭桌与条凳搬到院子里。晚饭一结束,串门,说笑话,讲鬼故事,猜谜,捉纺织娘等节目开始。直到虫吟如潮,夜凉如水,说诂声变得瓮声瓮气、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时,方在大人的催促声中进屋睡觉。有时实在太热,母亲便会在院子里临时搭个小床,挂上蚊帐。天不作美,夜半雷声忽起,粗大的雨点噼里啪啦一顿乱砸,迷迷糊糊间慌忙收拾进屋。已而风随雨至,暑气全消,在一片清凉世界里接续好梦。夏天的零食主要是地里还没熟透的菜瓜、黄瓜、番茄等,生涩中夹着一丝丝清甜和清凉,那种野生的、充满生命的味道为今天所不敢想象。 酷暑可畏,暑毒可怖。李渔认为,三春宜游,九夏最应寻乐,因为“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如其不乐,则劳神役形,如火益热,是与性命为仇矣”(《闲情偶寄》)。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皇帝在翠寒堂召见学士洪迈,时值盛夏,可洪迈却因突然受凉而浑身起了鸡皮疙瘩,不可久立。皇帝问清缘由后,让宦官拿来一件用北方产的绫罗做的短袖衫赏赐给他。原来禁中消暑,甚为豪奢。在皇帝的坐卧处,搭有竹架子,上面摆放几十个金盆,金盆里堆满冬天时储存下的白雪。又在皇帝坐卧的纱橱上下,悬挂沉香和龙涎等香珠。碗里盛着甘蔗汁,盘里有珍稀水果,让人完全不知是在盛夏。难怪蓦进如此清凉世界的洪迈要浑身起鸡皮疙瘩。至于一般有钱士绅或者平头百姓消暑,则“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淋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归”(《武林旧事》)。 如今空调普及,消暑无须如此折腾。但龟缩于一室之内,门户紧闭,四壁漠然,空气浑浊,趣味早已索然,罔论姿眠柳影、饱挹荷香式的天人合一了。 我体胖,故较一般人畏热,热易生躁。人言“心静自然凉”,然我即使“无思无索”,仍汗如雨下。数年前盛夏之一日,忽悟应横下心来,誓不怕热。我不畏热,热奈我何?自此后,纵使铄石流金,衣湿可绞,我仍安然怡然。往往汗出愈多,心愈快然,觉有清凉之气从心底徐徐生矣。 P3-6 序言 人事种种 莫若修心 杨谔 劳累了一整天,晚饭后坐在沙发里,边打呼边琢磨着要写一篇文字,作为《城外笔谈》的序。 《城外笔谈》是启东市新闻信息中心的果实,我只不过是参与这项工作的一个关键员工而已。书稿初步编好后,我请示《启东日报》的顾总: “是不是请哪个领导写个序?” “不用。就这样最好。” 顾总的回答打破了我的计划。编书时安排了几个彩页,为装订方便,每一组彩页前的黑白页码都做了精确的计算。现在,如果,没有序…… 我一边听着自己的鼾声,一边琢磨着怎样才能凑成一篇序。 “那就说说自己的经历吧。”似乎有一个声音在迷迷糊糊间出了个主意。 1981年夏,我从启东永和秉章初级中学考入海门师范学校,初中时开始的文学梦在师范里又延续了三年,照例是只开花不结果。师范毕业前,有一天去食堂打粥喝,猛抬头看见粥缸后面的墙上有一个书法展览,其中有两页竟是自己的“毛笔作业”。 1984年夏,我与另两位中师毕业生一起被分配至永和中心小学教书。三人之中,我是最不被看好的。落寞之余,只好继续做“梦”。—直到1987年,才有一家四川的刊物发表了我的处女作。以后几年,破了“坚冰”的我一发不可收,在全国好多家报刊频繁地“开花结果”,河南美术出版社《青少年书法》杂志的“篆刻琐谈”栏,几乎成了我与上海博物馆孙慰祖先生的专栏。书法创作方面,我也有了不小的收获。我当时最大的愿望是到已经兼职了两年的启东市少年宫当一名专职书法老师。有一天,我大着胆子敲开了教育局局长家的门…… 自荐不成,我辞去了少年宫的兼职,告诉自己要认命。后面发生的一连串变故,让我产生了“走投无路”的感觉,于是决定辞职“下海”一搏。先去了盖天力公司,后又从盖天力辞职,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办了一个小企业赖以谋生。其间整整五六年,基本上抛弃了书法和文学。白天忙于应酬娱乐,夜半醒来,常常扪心自问:“难道就这样以小老板的身份终了一生?我精神的故乡究竟在哪里?” 我知道:能打垮自己的,不是命运,而是自己。 1999年3月,我毅然来到南京艺术学院跟随徐利明老师作为期三个月的进修。2000年,我的书法作品入展了全国第八届中青展,我也顺利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从此后,艺术与淘米做饭、睡觉打呼一起构成了我的日常生活。 针对我的现状,常有人为我抱不平,也常有人积极地为我出“运作”“炒作”的主意,我一一谢绝。“人莫心高,自有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文学艺术的长期浸染,让我懂得:人事种种,莫若修心。这本小册子,自始至终、若隐若现地贯串的就是这样一个思想。 我赞同林语堂先生在读了《浮生六记》后说的那句话:“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茶饭,可乐终生’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 后记 《城外笔谈》的百期写作,我收获颇丰,在这里试举几例: 1.家乡及读者对我的厚爱,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2.学会关注社会、民生,对人生多做思考; 3.写然后知不足; 4.养成了作文务求精练的习惯; …… 感谢启东市新闻信息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感谢《启东日报》顾永辉总编和潘忠平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苏州大学出版社编辑为此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作者 2016.1.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