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平著的这本《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是一位从教三十载的特级教师对自己孩子以及其他孩子教育的事例展示和经验体会总结,同时这位教师还观察了其他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细节,对这些方法和细节做了分析,写下感悟。这是一本老师与家长和谐共进、终身成长的温暖记录,对家长进行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富有启发和帮助,对教师的育人也很有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梦山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杨卫平 |
出版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卫平著的这本《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是一位从教三十载的特级教师对自己孩子以及其他孩子教育的事例展示和经验体会总结,同时这位教师还观察了其他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细节,对这些方法和细节做了分析,写下感悟。这是一本老师与家长和谐共进、终身成长的温暖记录,对家长进行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富有启发和帮助,对教师的育人也很有启迪。 内容推荐 特级教师杨卫平温情告白—— 要不要陪孩子一起写作业? 好分数和好状态哪个更重要? 早恋不是“恋”? 如何跟孩子聊聊疾病和生死? 翻开《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一书,您将收获意外的惊喜,万般思虑豁然开朗。这是一幅陪伴孩子健康成长、体验生活的温馨画卷,这是一本老师与家长和谐共进、终身成长的温暖记录。 目录 自序 只想和你聊聊天 第一章 家庭教育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1.我最终没能帮到他 2.我不能给她一个爸爸 第二章 爱本无声 1.合适才是好,择校须谨慎 2.建一个错题本留言板 3.养态度,找方法,而不是供奉分数 4.加作业是个坏办法 5.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 6.把生活还给孩子 7.发现孩子的好,他会越来越好 8.规则是底线,遵守是责任 9.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10.唤醒孩子的自觉心 11.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2.让他做能做的事情 13.爱是最好的,但不是教出来的 14.教孩子做个好人不吃亏 15.不要低估同伴的影响力 16.变批评为恳谈 第三章 好父母是怎样炼成的 1.你从来不是失败的父母 2.亲子共读,你是幸福的父母 3.有主动成长的父母,才有主动成长的孩子 4.正确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5.大人,得懂孩子 6.好情绪是强大的成长力 7.不和别人家孩子比高低 8.示弱的人,最会做父母 9.做自省的父母 10.孩子沉迷网络,父母有责 11.早恋?那都不是“恋” 12.营造合适的成长环境 13.亲子签约 14.陪孩子旅游是父母必做的课题 15.做会交流的父母 16.“隔开教育”是新的弊端 17.别等到开家长会时才来见老师 18.和孩子谈谈疾病和生死 第四章 当学校教育出现偏差,父母怎样保护 1.当老师只关注分数 2.当老师使用暴力语言 3.当老师对孩子傲慢或有偏见 4.当老师塑造孩子,而不是成全孩子 第五章 孩子说 1.父母 2.长大 3.考试 4.苦恼 后记:盛夏的果实 试读章节 我说:“别怪妈妈,她一定是太难过,想离开这伤心地。” 浮躁喧嚣的社会,这样可怜的孩子太多了。我原想,每天中午给孩子买饭,可是后来,我改变主意了。我见了他妈妈,跟她长聊。我想要唤醒她对孩子的责任感,也唤醒她的幸福感——至少还有个12岁的儿子,她并不孤单。把孩子拉扯大、教育好,她比谁都不差——也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她还能获得新的爱情。 我的力量太微弱,根本帮不了她。她沉浸在个人的忧伤里不能自拔,把孩子推给了七十多岁的外公外婆。她最终发展成了神经质怨妇——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孩子爸爸的新欢很快生了一个女儿。偶尔他也把儿子接到家里吃顿饭,临别时塞一把钱,以为这就是补偿。 教育真是个复杂的事业,他这个大学教授也没有找到教育的真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钱,是爱。他反而让孩子感觉到,父子间只剩下钱。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去外地上了一节以“幸福”为话题的写作指导课。孩子们畅所欲言,课堂洋溢幸福的气息。但是,有个女孩却满眼含泪。她说,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了。一家人如果在一起,不管吃的穿的住的多么不如人,都是幸福;反之,现在父母除了给她寄钱,从没有和她一起吃顿饭,更没有陪她写一次作业,她感觉很孤单,不幸福。 金钱,可以买来玩具、文具以及很多孩子想要的东西,却买不来父母之爱。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爱。父母之爱是无价之宝,不能用钱来比量。所以,那个大学教授爸爸欠孩子的精神父爱,我这个中学教师无从补偿。 是的,大学教授也未必懂得家庭教育。 与之相反,我教的同一个班上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妈妈抛下他和爸爸,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单亲爸爸又当爹又当妈,十年如一日,陪孩子学习,陪孩子跑步,照料孩子的生活。有一段时间,孩子感冒咳嗽,久治不愈,他又不想让孩子吃抗生素,就骑自行车跑到二十公里以外,去给孩子买价廉货真的中药,回来煎给孩子喝。渐渐地,他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善于探讨、乐于交流、开朗乐观的学霸。所以,离异本已苦了大人,不能再苦孩子,最低也要尽力减少孩子的苦。这个父亲做到了,虽然少了母爱,但得到丰厚父爱的孩子,一样成长得美好。 二十多年前,我教过一个容颜美丽、品格美好、成绩优异的女孩小美,父母离异,她和妈妈一起生活。她交给我的所有个人信息表,“爸爸”一栏,从来都是两个字:“没有。”年少热情的她,却从来不提爸爸。慢慢地,我了解到内幕:小美虽是美得无可挑剔、聪明可爱的女孩,但她的性别遭到爸爸的歧视与嫌弃。她一岁多时,父母离异。从此,爸爸与她们母女不相往来。其间妈妈也再婚过,但是两家的孩子,前来的后到的,不好相处。两年之后又离了。伤心的妈妈发誓不再涉足婚姻。我教小美的时候,她似乎已经适应这样的生活,不悲不喜。 但她的冷静总让我担心。孩子太老成、太理性了,也是一种性格上的不足,甚至潜伏着某种问题。 她当班长,管理有方,宽严相济,非常有女王范儿。可是,她对其中一个帅哥格外宽松,他犯了错误她也不批评;写完作业,她总要主动跟帅哥对对答案;妈妈买给她的巧克力,她也舍不得吃,带到学校给帅哥吃。帅哥不仅人长得帅,性格也温和,一切听她的安排。小伙伴们便开始八卦。她我行我素,不管不顾。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放晚学去自行车棚取车时,黑暗中,她趁人不备,拉帅哥的手。帅哥也不拒绝。为了这样的拉手,他们俩总要在车棚中多逗留一会儿。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小伙伴发现了这秘密。他们俩的行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不被接受、不被宽容的。但,我表示了理解。那么久,家里缺失父教,她必然对异性好奇,仅仅是说说话逗逗乐,是不够的。肢体的接触,是一种愿望;做到接触,是一种胆量;止于牵手,是一种童真。根据我对这两个孩子的理解,他们也就是像歌里唱的:“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 我没有把这事告诉给她妈妈,我怕她受不住。独自一人带孩子的单亲妈妈,大多比较脆弱。她们通常会说的话就是:“这十几年,我一个人拉扯你长大,容易吗?你居然做出这样丢人的事!”后面还有一些更为激烈的话语,很容易激怒孩子。母子、母女的冲突,会比小孩儿之间手拉手更严重。 P10-11 序言 只想和你聊聊天 教育,贯穿生命的始终。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也是一个永远热门的话题。人在娘胎里就开始接受胎教,一直到生命结束,都要不断学习,接受他人、社会和自我的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施得更早、更细,伴随人的成长时间也更长。它给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在深广度和持久度上,远超学校教育。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它的影响力,在很多时候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可是,《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知道教育方法,这意味着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国父母最大的知识“短板”。 我很愿意写点文字,送给我所尊重的学生家长们。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母亲,写这本书,只是为了和你说说话,聊聊天——老师和家长,都是孩子的引路人,陪伴者。我们本是孩子的左膀右臂,但日复一日,我们各自忙着履职,很少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平日里借助电话、短信和网络等进行的家校交流,都显得简短局促,远远不够。成长是大事,大事是需要坐下来慢慢谈、认真谈的。 孩子的成长元素非常多,每一天的他们,都是新的。孩子的成长是立体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环境,都可以观照到他们点点滴滴的变化历程。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常常忽视了这种成长的连续性和不同成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这里,我试图从学校教育来观照家庭教育,寻求二者的契合点;也给家长朋友呈现孩子在学校里的真实模样,以期帮助家长寻找更切合孩子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但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我以为,教育也不仅仅是艺术,她更散发人性光辉与温暖爱意。我小心翼翼,满心虔诚,迟迟不敢动笔,因为这是一本替孩子说话的书。孩子是人类最珍贵、最具人性魅力也最弱势的群体。出于教师的本能,我尊敬他们;出于母亲的本能,我保护他们。单单是,什么都不凭借,我也不敢怠慢了他们。于是,我废寝忘食读了多部著作,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哲学、文学。我走访了几百个人——从4岁稚童到九旬老翁,从幼儿园娃娃到生物学、教育学博士,社会分工涉及多种职业;费尽周折,我又联系到自1995年以来自己近20年所教过的8届学生及其家长代表,从北国到江南,从中原大地到大洋彼岸,从中国的教师、父母到外国的父母、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很慎重,我不敢随意解读恣意而鲜活的人心。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教育者也是思想灵动的大人,为了看看他们谈说教育时的眼神,听听他们谈论时的语气,我多半采取面谈;有时也在网上征集意见,看一看大家对不同问题的各种争论。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和探索,也把我和天南地北、素昧平生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成为知己或者辩友。这,让我的写作时而宁静安详,时而惊涛拍岸,曲折跌宕,饶有趣味。 有一部分受访者,远在异国他乡,不能面谈,我与他们一次又一次笔谈,因为文字是深入人心的东西。我把满腔的热血,化为亲切的态度与贴心的交流,自己也获得了成长。我对学生的教育也日趋完善。这甚至让我时常情不自禁回忆自己二十多年以来的育女经历。总有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和收获,让我幸福不已。我原想,自己做教师那么多年,桃李芬芳,应该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像朱永新先生提倡的那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事实上,我自己更早得到了许许多多人无私的帮助。 动笔写作的时候,恰逢2014年的炎热暑假。我却常常感到清泉从心上流过,凉爽在指尖倾泻。这一写,就是一年多。我用几百天的时光,磨合与打造,仔细而执著。与书中的孩子倾谈,与亲爱的读者交心,没有什么比这更激发我的职业幸福感与写作愉悦感。我捧着一颗心,呈现给读者真实的案例、多元的评说。我是案例的聆听者、分析者、写作者,更是亲历者。我在教学一线30年,担任班主任25年,不仅接触到案例中的人物,更和他们有深度交流,与他们共同成长。这本书,旨在以学校教育链接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二者既有融通,也有碰撞;既有和谐,也有锋芒。这是探索教育的契机,是我所未曾经历过的挑战性写作、机遇性写作。我感激而神往,同时也信心十足。这本书,纯干货,量很足。 本书内容来源大致有三条渠道:一部分部取材于我的教学经历,一部分取材于我的育女经历,还有一部分杂糅各种受访对象受教育、教育人的经历或心灵感悟。我力争寻找教育的共性与个性,力争不辜负每一个拿到这本书的家长、教师和孩子,使得大家打开这本书,都有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地方。 教育,原本是个闲适、丰满却又轻盈的事业,却被搞得越来越沉重,仿佛每个人身上都压着千斤重担,使出吃奶的力气都难以承担得起来,甚至有撂挑子的念头。说起教育,都有一把辛酸泪。我足以自豪的是,本书尝试反转这种态势,除了平和生动,还有幽默、风趣,会心笑容。任意打开其中一页,呈现给你的,除了独特的理念、实用的方法,更有开阔的眼界、包容的胸襟、博爱的情怀。教育,本该有她暖心的部分。 是的,我不敢写得枯燥僵化,不敢故作高深,对于忙工作、忙家庭甚至忙生计的父母、教师以及孩子来说,它不过是随手一翻的床头书。但随手一翻的刹那,我渴望留住一份阅读的兴趣与缘分,帮你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困惑、坚定信念。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两条相同的河流,更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我书中所写,可能有你孩子的影子,但并不是你孩子的全部。如果你从一个案例,看到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思考,找到教育的规律,那将是我最大的幸运了。 深谢。 后记 盛夏的果实 开始动笔写这本书,是2014年的初夏。 这一写,就是一年多。 2015年7月14日,我做了一个手术,为了早日康复出院,回家写稿,手术的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下床活动,一周后出院。出院即写作。 初稿完成在2015年8月10日,二伏的第19天。这两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我都在家里奋笔疾书。对于我来说,这是两个宁静的夏天。 2015年8月8日,立秋。我所要投稿的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所在地福州,就在那一天经历了强大的苏迪罗台风,风雨肆虐,断水断电,福州变成了春晚高晓攀口中的“湖州”。我不喜欢高晓攀的那个小品,但他似乎说出了一个预言。这让我担心了一天半。8月10日是个新的周一,我查了一下天气预报,台风走了,暴雨停了,有阵雨,温度25~30度,空气质量优,一切都好。因为祝福和向往,我选择在这一天完成这本书的初稿。 9日夜下了两场阵雨,一场在子夜时分,我刚刚睡下,一场在凌晨4:56,我被淅淅沥沥敲打窗棂的雨滴唤醒。这是我听见的两场雨,可能还有我没有听见的。雨是我写这篇后记的灵感。 我是个自由自在的人,从不请人作序写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不打扰,不烦劳,也是一种体贴。 8月10日晨,我早早起床,伫立窗前,寻觅昨夜雨的踪迹。许久,想起渎过老树的诗句:“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是的,秋已立,果亦熟,我的书稿也完成了。 这本书,写了一年多,亦是我从教30年之际,运生命之气输向指尖的过程。我用生命写作,这些文字散发我灵魂的香气——这是一个老师,一个母亲,一个作者,对孩子如痴如醉的爱心,对读者孩童般纯真的奉献。 其实,这本书是偷偷写的。 我的父亲,年近九旬,精神矍铄,做得一手美味佳肴,他陪伴我走了半生,把我培养成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曾经是他的骄傲和自豪。我写前三本书时,他给予了无限的支持。他曾得意洋洋地说:“你写书,我做饭,解除你的后顾之忧,让你可以安心写作。你写书,有我的功劳哩!” 我对父亲有无限的感激。我18岁从教,也从那一年开始写作,处女作是一篇教育随笔《送你一束野菊花》,我投给了县文联。那时,还没有电子邮箱,也没有电脑,手写稿子后,自己走到县文联去交稿。写好后,我不敢送去,怕自己的文章拿不出手,父亲说:“我去!”文联主席记住了一个给女儿送稿子的两鬓斑白的父亲,也记住了我的文字。我就这样走上写作之路。我是一个语文教师,写作和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完善,这是我所陶醉、得意的人生。 可是,当我的第三本书交稿,父亲斩钉截铁地下了死命令:“书就写到这里了!你熬夜熬得太厉害!不要再写了!” 三个感叹号,让我这个孝顺女儿唯唯诺诺:“遵命!不写了,不写了!” 我只是不想让他为我担心,敷衍他。 我想跟读者们说点知心话。 这样的知心话,以前我也说过,但听众仅限于自己的学生家长。他们觉得受用。我愿意分享。因此我想把我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出去。 节假日,我闭门谢客,专心写作。父亲在客厅里看电视。我们互不干涉,互不打扰,也挺好。 有时候,父亲看到自以为好看的电视剧,就叫我一起看。每一次我都推脱。他警觉地问我:“你又在干什么?趴在电脑上不出来!” 我诚惶诚恐,结结巴巴地解释:“我……在网上玩呢!” 其实我不看电视剧很久了。 我在电脑上,也不仅仅是写作,也有写不下去的时候。这时,我不跟自己较劲。我就去逛天猫或者当当网,找衣服,找书,找同款,找相似,然后兴奋,来精神,下单。 购物后的精神抖擞,也常令我文思泉涌。 再接着写。 我的女儿小桃儿支持我写书。 她从小到大,是看着我写稿子的。 她六七岁的时候,在我房间的门上写下10个大字: 妈妈在写稿子,请勿打扰。 我当过她的语文老师,在家里并没有教过她写作。但她有很好的文字功底。她说,她将来也会写书。我相信。 就在我第一次修改这本书稿接近尾声时,她遇到了一个大困难。她独自一人在北京,居无定所,工作无着落,但她笑着告诉我:“妈妈,我很好,你放心!”她没有抱怨,也不吐槽。这是她的修养,也是她的气度。 我心疼她,想去北京陪陪她,或者让她回郑州工作。电话那端,她有轻微的哭腔,语气却很坚定:“妈妈,我在这边实习,手头事还没有做好,我不离开,还得认真做下去,不能半途而废。”——逆境中,从容淡定;对未来,她有信心。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意义。 读者支持我写书。 20岁的帅哥告诉我:“老师,你的书我全买过,下一本我还买。” 我说:“呃,我下一本是从教师的角度写家庭教育的,你还那么小。” 他说:“当父母是迟早的事么!书还是要买的啊!” 杭州博友“子日笔记”说:“想来我也是阅书无数的人,但是特别喜欢杨老师的文字,满满的正能量,感动的小故事,不矫情,不装样,不抖机灵。真难得!” 上海博友“小悠妈妈”说:“杨老师的人生,超棒!为你点赞!” 学生支持我写书。 他们给报社投稿:“在我们的心里,杨老师就是教育界的安徒生,她就是一尘不染的教育痴人。如果可以,我们希望她能一直写下去,让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痴迷,再被世人多看到一点,让她独特的教育方式被更多人熟知、借鉴、推广。” 这是我获得的最高奖赏。 老树打油诗说:“认真做点事,吃好每顿饭。”我愿意过这样的人生,充实并且真实,平淡却不平庸。 林语堂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我是透明的,快乐的,我把我的闲暇,都给了孩子和文字。我因之获得了成长以及真正的快乐。 这是我从教30年,盛夏的果实。 天空中繁星点点,知了睡了,花儿睡了,在我心里面,只有这宁静的夏天,还有孩子的笑脸。 祝福! 2015年8月10日星期一 晚23:09初稿 2015年9月27日星期日 中秋节15:09修改 2015年11月1日星期一 23:58再改 2015年11月13日星期五 15:56定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