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景之治(王立群读史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立群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装傻装呆装弱?

功臣派一致看好的代王刘恒真是个弱者吗?

我们看看他如何应对白天而降砸到他头上的皇冠。

面对突如其来的登基喜讯,刘恒没有喜形于色。因为小心谨慎,他才在吕后肆虐的十五年中苟活下来。所以,小心谨慎已经深入到刘恒的骨髓之中了。听到这个喜讯后,他一连采取了五步应对之策。

第一步,召见大臣商议.

大臣们一听这事,立刻炸了窝,争得不可开交.因为这个消息对代国的臣子来说同样是一次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大事。如果刘恒登基,代国不少臣子就会由诸侯之臣摇身一变成为天子之臣,这是集体晋升啊!从地方到中央,这得摸爬滚打多少年?绝大多数代国之臣一辈子都不可能从地方调到中央工作。但是,如果刘恒升任皇上,代国之臣至少有一批人可以一步登天了。干部缘于熟悉。刘恒在代地工作十七年,最熟悉代国之臣了。但是,机会与风险共生.如果这是一个陷阱呢?那麻烦大了,刘恒一完,代国之臣肯定全玩完了;甭说集体晋升,恐怕现有的位置都保不住。所以,认为机会大于风险者成为一派,认为风险大于机会者同样也成为一派,两派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吵成一团。

郎中令(代王王宫卫队长)张武认为:功臣派都是跟

卦象大吉。刘恒心中暗喜,但仍然没有决定。

第四步,派人进京打探消息。

刘恒派舅舅薄昭前往京城拜见太尉周勃。周勃手握南军、北军,官居太尉,刚刚发生的政变是他一手指挥的,权倾一时。周勃详细说明了推选刘恒继位的来龙去脉。

薄昭火速赶回代地,一见面就急急忙忙对代王刘恒说,真的!大臣们是真心拥立你的!千万不要再疑神疑鬼了!刘恒听到舅舅薄昭从京城带回来的太尉周勃的话,一直悬着的心算落到地上了,他笑盈盈地对中尉宋昌说,这事果真像你分析的那样啊!刘恒这一“笑”,泄露了全部天机:他当然愿意这一切都是真的,他希望掉在他头上的是一顶真正的皇冠,而不是利剑!刘恒这一“笑”,让自己明白,改变命运的机会真的来了。

于是,他立即下令让中尉宋昌陪车,带着六个随从,飞车赶往京城。’

第五步,二次派人人京。

到了京城附近,他再派宋昌骑快马到京城观察局势。宋昌到了渭桥,丞相陈平亲率百官相迎。宋昌立即回报刘恒,刘恒这才乘车赶到渭桥与朝臣相见。

看看刘恒采取的这五步措施,代臣们意见不统一是因为成败干系太大,母后的谨慎小心也在情理之中。占卜、两次派人视察,直到这一切都确认之后,刘恒才到渭桥和朝臣见面。  可见,刘恒处事小心谨慎,但小心不是胆小。小心是处事慎重,胆小是不敢处事。刘恒是小心而不是胆小。

一个如此谨慎的诸侯王绝对不是真正的弱者,如果认为他孱弱,那只是表面柔弱。

卦象大吉。刘恒心中暗喜,但仍然没有决定。

第四步,派人进京打探消息。

刘恒派舅舅薄昭前往京城拜见太尉周勃。周勃手握南军、北军,官居太尉,刚刚发生的政变是他一手指挥的,权倾一时。周勃详细说明了推选刘恒继位的来龙去脉。

薄昭火速赶回代地,一见面就急急忙忙对代王刘恒说,真的!大臣们是真心拥立你的!千万不要再疑神疑鬼了!刘恒听到舅舅薄昭从京城带回来的太尉周勃的话,一直悬着的心算落到地上了,他笑盈盈地对中尉宋昌说,这事果真像你分析的那样啊!刘恒这一“笑”,泄露了全部天机:他当然愿意这一切都是真的,他希望掉在他头上的是一顶真正的皇冠,而不是利剑!刘恒这一“笑”,让自己明白,改变命运的机会真的来了。

于是,他立即下令让中尉宋昌陪车,带着六个随从,飞车赶往京城。

第五步,二次派人人京。

到了京城附近,他再派宋昌骑快马到京城观察局势。宋昌到了渭桥,丞相陈平亲率百官相迎。宋昌立即回报刘恒,刘恒这才乘车赶到渭桥与朝臣相见。

看看刘恒采取的这五步措施,代臣们意见不统一是因为成败干系太大,母后的谨慎小心也在情理之中。占卜、两次派人视察,直到这一切都确认之后,刘恒才到渭桥和朝臣见面。

可见,刘恒处事小心谨慎,但小心不是胆小。小心是处事慎重,胆小是不敢处事。刘恒是小心而不是胆小。

一个如此谨慎的诸侯王绝对不是真正的弱者,如果认为他孱弱,那只是表面柔弱。

P16-18

书评(媒体评论)

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资;台通鉴》卷十五

天下之治,未曾有仿佛于汉文帝时者。

——[唐]白居易

景帝嗣服虽不如文,而此数事所以厚民元气、养国命脉者,则能遵守无所变乱,是以相继四十年,海内富庶、风俗醇厚,而西都之盛独称文景欤。

——[宋]钱时

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

——[清]曾国藩

后记

指缝太宽,岁月太窄,一挥手光阴漏掉10年。

回首当年,甘苦自知。

2006年1月15日晨5时58分,开封至北京的1488次列车,经过一整夜长途奔波,终于停靠在了北京西站。北京元月的早晨,一团漆黑,天尚未亮。我身处陌生的城市,幸好通过手机迅速联系上了《百家讲坛》编导郭巧红女士。她冒着凛冽的寒风,在夜色未褪的出站口接上我,并安排我在五棵松央视的招待所“影视之家”住下。

她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百家讲坛》编导,亦是2005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开散文研究会时第一位打电话给我的《百家讲坛》编导,12月25日在开封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时,她是去学校遴选主讲人的三位央视编导之一。

当天下午,我到了当年《百家讲坛》录制地木樨地国宏宾馆“踩点”,因为第二天要录制两集《鸿门宴》。对于当时已经大红大紫的《百家讲坛》,我深怀一颗敬畏之心,担心第二天因不熟悉道路误场,因不熟悉录制环境紧张,特意提前来听了一次现场。当时的《百家讲坛》火得一塌糊涂,现场人声鼎沸。我来得晚,正面已无座位,好在讲台两边有加座,而且无人认识我,我悄悄坐在一边,认真听了一场,然后悄悄离去。10年后我才知道,编导们当时就知道有一位主讲人来“踩点”了,并告诉我:你不是唯一来“踩点”的,但你是第一位来“踩点”的.

第二天下午,我如期录制了两集《鸿门宴》,这叫“试讲”。通过“海选”的主讲人都必须过“试讲”关。试讲刚结束,郭巧红匆匆忙忙从楼上的导播室下来,满脸喜气,劈头第一句话:“我们领导要见你!”我随她上楼,一位略显年长的男士和一位面相秀气的中年男士,笑盈盈地和我握手。经介绍才知道,那位略显年长的男士是《百家讲坛》的总顾问谢如光先生,那位面相秀气的男士即是《百家讲坛》的掌门人万卫老师。万老师第一句话就说:“王老师,给我们选一本书讲讲!”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史记》。”万老师的话让我备感欣慰:“试讲过关!”没想到,为了这份承诺,我在《百家讲坛》以“读《史记》”为主线,一讲就是10年,度过了我最为难忘的一段人生。

人生是什么?

人生本质上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告别童年,告别青春,告别中年,最后是告别老年。伴随着这种连续不断的人生告别,最终将告别名誉、地位、财富、子女,以及人生所拥有的一切,回归自然。

10年,只是人生的一段时光。特别是从6l岁至70岁的这段人生,是一段不短的时光、一段值得合理使用的时光、一段值得重视的时光、一段值得珍惜的时光。其实,试讲《鸿门宴》时我较有把握,但一讲10年,从未敢奢想。因为,一个如此耀眼的平台,不是你说站就站、说走就走的,足够的知识储备、较高的收视率、恒定的讲课水准、较多的正面评价、健康的身体、观众的认可、央视的认同、个人的修为,一系列非个人能够掌控的因素综合发挥着作用。走上“讲坛”是偶然的,走下“讲坛”却是必然的。

数年下来,“读《史记》”系列只缺一尾——文景之治。讲完“读《宋史》”系列的《宋太祖》《宋太宗》,重读《史记》,便有了《文景之治》。但是,此时手中已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选》汇校汇注”,每月只能录2集,2015全年录制了20集的《文景之治》。当然,此年还参录了集体项目《唐宋八大家》4集、《中国故事.富强篇》3集。除了春秋、战国,当年承诺的“读《史记》”已完成大半。

王立群

2016年3月

目录

选出来的皇帝

 选皇帝:无法避免的选择

 利益:一切行事的最高原则

 兄弟不能选,孙子不敢选

 儿子不得不选

“弱势”皇帝

 装傻装呆装弱

 峥嵘初显:他骗过了所有的人

 弱势印象从何来:表里不一是硬道理

过河,必须拆桥

 事,皆有缘

 人,怕惦记

 悲剧:不让你管事,不等于不管你的事

皇孙之殇

 老大早夭:气死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服,必死

皇弟走了

 震惊: 连绵不绝的隐情

 不可思议: 荒唐的“谋反”

 宽容还是纵容:学问很大

破解困局

 顶级说客

 一物降一物

 两手并重

要有自己的力量

 立太子:让变过来的再变过去

 用代臣:这是必须的

 重薄昭:谁都觉得舅舅亲

 擢吴公:培养新官僚

一位天才的沉浮

 才子登台:一个信号

 倒贾汹汹:权力之争

 俊才陨落:花开早了

成也认真,败也认真

 讲对话很重要

 办事认真更重要

 大人不记小人过:错!

谁能解决问题,谁上

 见识决定人生

 措施决定人生

一个小女子废了一部法

 民女上书,皇帝废法:一个小女子的惊人之举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凡事皆有因

 最是难得一仁心

 未废宫刑:一个遗憾

 实惠:判定法令优劣的唯一标准

多面人生

 忠言不逆耳:站在谁的立场很重要

 人才:专制体制下的弱势群体

 邓通:唯一的任性

 新垣平:一朵奇葩

 拒收千里马:明白人

机遇,还是机遇

 上苍的眷顾:薄太后

 上苍的再一次眷顾:窦太后

 有多少幸运就有多少麻烦:薄太后干婚,窦太后干政

麻烦来了

 夺命棋局:麻烦之由

 吴王结盟:风雨将至

七国反了

 胶西王疯了

 吴王反了

 反成的和未反成的

不得已的选择

 慌不择术

 高手在民间

收官之局

 谁都可以牺牲

 假如历史可以假设

 原形毕露:胜者、败者都一样

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第一位“被介入”的薄皇后

 第二位“被介入”的栗姬

 第一位主动介入的王美人

 第二位主动介入的长公主刘嫖

 第三位主动介入的窦太后

该来的都来了

 屠刀终于落下

 可怜的智商,要命的情商

 这个女人惹不起

 这个男人更惹不起

历史使命

 谁反对,谁走人

 啥最大?权最大

 扶上马,送一程

 成就文景之治

后记

序言

稍稍熟悉一点中国历史的人,对下面这段文字记录一定不会陌生: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2014年修订本,第1714页)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汉朝建国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没有什么大事,除非遇到水灾旱灾,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从城里到乡下,各地的粮仓都堆得满满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布帛等财物无处可存。京城积聚的钱币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烂断了,无法计数。京师粮仓中的谷物更是新粮压旧粮,陈陈相因,装不下的(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就露积在外,都腐烂不能吃了。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车辆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那个时候,要是出门乘母马拉的车辆,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也会遭到鄙视,会受到社会群体的排斥,甚至连参加聚会的资格都没了。住在里巷的普通百姓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也吃得起膏粱肥肉,膳食精美,做官的直到死也不改任,有的干脆把官名作为姓氏名号。人人知道自爱,个个崇尚行义,把犯法看得很重,厌弃做可耻的事情。

司马迁的这段文字很有名,后来班固写作《汉书》的时候,几乎原封不动地把这段话抄进了《食货志》篇里,甚至现代的初中历史教材里,也直接引用这段文字,尽管中学生阅读起来有点困难。其实,这段文字之所以有名,关键还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令人艳羡的盛世时代。这到底是哪个时代呢?

司马迁说是“汉兴七十余年间”。从汉高祖刘邦开国的公元前202年算起,下推七十年,刚好是汉武帝登基之初(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这七十多年的时间,是否都像司马迁所写的那么美好呢?显然不是。汉朝开国的时候,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四年的楚汉之争,整个社会凋敝,千疮百孔,国家真的是一穷二白。连贵为天子的刘邦都备不齐一辆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子,大将、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普通百姓家中更无颗粒余粮。尽管高祖刘邦及后来实际掌权的吕后,都希望并努力让国家走向安定富强,但百废待兴之际,仅凭二十余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出现大繁荣的。后来的汉武帝的确开创了盛世的局面,汉朝的国力也因此达到ding峰,但司马迁说的这段时间,他也不过刚刚登基没几年,在他即位之初,窦太后在朝中的权力还很大,他还没有机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所以,司马迁描述的显然也并非汉武帝执政之初的社会景象。  很明显,司马迁描绘的所谓“汉兴七十余年间”的社会图景,其实应该剔除汉初二十余年,再剔除武帝登基之初的十年左右时间,也就四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段历史时期,执掌汉朝大政的有两位皇帝:汉文帝、汉景帝。后世把汉文帝、汉景帝在位约四十年的国家安定、社会繁荣、家给民足的时期,誉为“文景之治”。

可以肯定地说,司马迁的这段话,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汉文帝、汉景帝究竟是怎样的皇帝,他们到底有怎样的才能,采取了哪些措施,zui终成就了这一盛世呢?

汉文帝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当时有资格登上皇位的有刘邦的一个兄弟、两个儿子和三个孙子,可出人意料的是,看似zui不可能的代王刘恒zui终登上了皇位。刘恒凭什么把zui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呢?他不仅通过装傻、装呆骗过吕后,在严峻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得以活下来,而且正是他的装傻装呆、示弱谨慎,也让当时的朝廷重臣看走了眼,把这个他们认为弱势的、zui容易控制的代王推上了皇位。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看似弱势的皇子,登基的di一天就让所有拥立他的人大吃一惊,他们意识到,这次他们的确是看走了眼,“弱势”的皇子一夜之间就变得强势了。不管如何强势,登基的汉文帝面临着众多棘手的问题,皇族派会不会觊觎他的这个位子,功臣派对这个不能控制的皇帝会不会反悔,南面的赵佗想脱离西汉朝廷的掌控,北面的匈奴也气势汹汹,更要命的是,这个从地方藩王上来的皇帝,在朝廷里几乎没有自己的人。

以往的事实证明,西汉朝廷的拥立者们的确看走了眼;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其实也并没有看走眼。因为,当上皇帝的刘恒,成功化解了功臣派与皇族派的围堵,从底层提拔了一批为其所用的能臣,在不动声色间,稳稳地巩固了自己的皇位。由于此前久居地方,颇知民情,所以即位之后,刘恒躬修节俭、思安百姓、勤政爱民,终至海内殷富、百姓守法,开创了一个繁荣的新时代。

不过,历史并没有继续垂青这位开创国泰民安盛世的明君,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让他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从二十三岁即位,在位二十三年,四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了。太子刘启即位成了皇帝。刘启就是汉景帝。

其实,刘启当上皇帝也很幸运,因为他是文帝的“中子”,正常情况下很难轮到他继承皇位。不过,排在他前面的四个兄长,在他们的父亲刘恒成为皇帝后不久,先后病逝了,由此刘启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文帝去世以后,太子刘启又顺理成章地成了西汉王朝的新任皇帝。

当上皇帝的刘启,面临着薄太后干涉婚姻、窦太后干涉政事的困境,更为严峻的是,他还面临着各地藩王气势汹汹的联合叛乱。当汉景帝为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焦虑、忙碌、头疼之时,他的后宫也没让他省心,一场争储大战正在激烈上演。汉景帝有能力、有实力摆平这些问题吗?

幸运的是,他的父亲汉文帝给他留下了一份好的家业,他只要沿着他父亲开创的道路,亦步亦趋,也能把国家治理好,况且在轻徭薄赋这些关注民生的重要问题上,他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土地增加了、人口增加了——土地与人口,这可是古代社会国家强盛的主要指标。刘启的这些作为史称“孝景遵业”。文、景两朝,遂成为中国历史上di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

文、景二帝完全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明君,但同时他们也是两个凡夫俗子。文帝把曾经重视、重用的贾谊从长沙召回京城之后,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宠幸的邓通,被相者预言zui终会饿死,文帝就很任性地赐给邓通一座矿山,让他铸钱,结果邓通还是没有逃离不名一钱的结局。让邓通不名一钱的,正是汉景帝。他见邓通为父亲文帝吮吸脓疮把自己给比了下去,心里就记了仇。这个好记仇的人,怎么就不会想到别人也会记仇呢?他当太子时与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下棋时冲动造成的恶果,不也正成为后来刘濞联合七国反叛中央的原因吗?所以说,即使是明君、仁君、贤君,一旦任性,也难免会犯下错误。

文景之治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其实,汉初的统治者就已经初步确立了这样的治国方略。文、景二帝,只不过继续大力推行这样的政策,并以身作则,将其贯彻到了实处。真正落到实处,这很不容易。所以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二《文帝》中说:“汉兴至文帝而天下大定。”

刘恒在位二十多年的时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如果有让百姓不便的地方,就开放皇家苑囿,百姓可以从中渔猎获利。他曾经想建造一座露台,工匠预算金额,得知大概要花百金,他就慨然道:“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家产,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已经感到很羞愧了,还建造什么台子?”当即废弃了这个计划。他自己身上穿的都是黑色厚缯,不披锦绣,zui宠爱的妃子慎夫人穿的衣服下摆也不够长,为的是节省布料。所使用的帷帐都很朴素,没有花纹,一心想成为天下人的表率。为自己建造的陵墓霸陵,里面的陪葬品全部用瓦器,不许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器物,而且完全依照山川来挖掘,不费力堆积泥土。作为一个时代的zui高统治者,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令后人肃然起敬、无限崇仰的。据史书记载,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的时候,把皇家陵园挖了个底朝天,唯独对汉文帝的陵墓霸陵及后来汉宣帝的陵墓没有损害一丝一毫。  所以,从一方面看,文景盛世的出现,汉初的统治者刘邦、吕后是有贡献的。从另一方面看,文景盛世出现在文、景二帝时期,也有其必然性。一个注重把百姓利益置于首位的人,一个严于律己、宽容百姓的人,是一定能把社会治理好的,也完全有资格得到后世的敬仰。

现在我们一谈到历史,往往就会说到汉唐盛世。的确,汉代和唐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留下了许许多多令后人骄傲的地方:国家统一、文化昌明、武功强盛、国威远播等。而一说到汉代的盛世,往往只会想到汉武帝。的确,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文治武功都足称登峰造极。不过,再想一下,如果没有文、景二帝四十年的积累,没有这四十年的底子,汉武帝还能成就这一番伟业吗?对汉景帝而言,他有一个好爹,给他留下了一份好的家业;对汉武帝而言,他不光有一个好爹,还有一个好祖父。文、景二帝打下的“国富”的底子,zui终成就了汉武帝的“兵强”。一个强大的汉帝国终于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三国时期的曹植写过两篇赞体文,是写文、景二帝的:

《汉文帝赞》:孝文即位,爱物俭身。骄吴抚越,匈奴和亲。纳谏赦罪,以德让民。殆至刑错,万国化淳。

《汉景帝赞》:景帝明德,继文之则。肃清王室,克灭七国。省役薄赋,百姓殷昌。风移俗易,齐美成康。(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3—84页)

曹植的评述,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还是留给读者判断吧。

内容推荐

由王立群著的《文景之治(王立群读史记)》系王立群先生所著的与CCTV百家讲坛《文景之治》栏目相配套的图书作品,是王先生在对《史记》、《汉书》等经典史料精心研读基础上最新力作。全书详尽展现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明君在大汉从衰弱向兴盛的过渡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卓越作为,描绘了文景之治下的国家繁荣人民和乐的景象。全书语言轻松明快、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编辑推荐

纳谏赦罪、恭修俭节,明君律己方能御人。

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百姓殷昌便是盛世。

如果说汉武帝南征北战,文治武功登峰造极,足以称为一代霸主的话,那么别忘了其父亲和祖父文景二帝孜孜不倦的奉献,正是这两位温和而恭俭的仁君为大汉帝国打下了国富的底子。他们不霸不狂,没有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却轻徭薄赋,注重民生;他们不毒不专,没有加强集权于一身,却节俭谦让,废除肉刑。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帝中的春风一缕,吹暖了黎民百姓的内心,也吹绿了汉家王朝的未来。

《文景之治(王立群读史记)》作者王立群先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