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诵圣著的这本《台湾文学生态(从戒严法则到市场规律)》是“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之一。全书对台湾1949年后的文学发展史作了比较全面、独到的分析与梳理,有助于一般读者深入理解当代台湾文学文本的美学特征和思想意蕴,更为专门研究台湾文学的学者开阔了学术视野,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导言
一、新视角
二、概念框架
三、历史轨迹
第一编
第一章 学术语境与概念框架
一、学术语境
(一)旧的分析模武:美国的台湾研究
(二)政治环境变化及其冲击
(三)台湾岛内台湾文学研究的最新发展
(四)跨国文化思潮的冲击
二、概念框架
(一)“文学体制观”及当代台湾主流文学
(二)为当局所背书的主导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文化生产场域
第二章 文学场域中的政治和市场因素
一、在国家和市场之间:1949年以后台湾文坛的复苏
(一)文坛的复苏
(二)战争模式及其遗产
二、“非官方”的政治因素:有关文学的民族主义一道德主义话语
(一)民国时期的文学想象和现代文坛
(二)“殖民现代性”和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三)都市背景下的传统文人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
(四)重点概述
三、文学市场中正当性原则的竞逐:个案研究
(一)文学评鉴权威的视野分歧:“旧小说”与“新小说”
(二)文学市场的反响
(三)深层的政治潜流
第二编
第三章 软性威权统治和主流位置
一、“积极的”文化管控和外省人主导的文化生产
二、促使文学模式受推崇的政治动因
三、“纯文学”美学范畴的兴起
四、副刊和当局支持的主流文学
(一)作为一种混合文化体制的副刊
(二)林海音和文学副刊
(三)副刊编辑:政治认可之文化正统的支柱
第四章 现代主义潮流和主流文学里“中国意象”的美学性衍化
一、一个新美学位置的登场
(一)现代主义位置的早期趋向
(二)现代主义先驱者的制胜策略
二、主流文学中“大中华中心主义”的美学性衍化
(一)中国意象的变化
第五章 本土位置:社会对立的产物
一、本土主义文学位置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岁月:文学场域中的边缘存在
(二)与乡土文学的结盟及之后的分道扬镳
二、本土主义文学位置在当代早期的沉潜性存在
(一)吴浊流(1900一1976)
(二)钟肇政(1925年生)
三、两位重要文学人物背道而驰的生涯轨迹
第三编
第六章 台湾七八十年代以副刊为核心的文学生态与中产阶级文类
一、副刊与以副刊为核心的文学生态
(一)新崛起的公共文化论坛:《人间》和《联副》
(二)营建一种新的文学生态:《联合报》副刊
二、中产阶级文类
(一)衍化中的文类位阶:中产文类的兴起
(二)意识形态制约:小说中的政治犯角色刻画
第七章 高层文化理想及主流小说的转变
一、从“闺秀文学”到“平凡美学”
(一)袁琼琼:转换到专业的写作生涯
(二)朱天文的高层文化探求
(三)张爱玲与“平凡美学”
二、新乡土主义、西方文化趋势及“中国情结”
(一)文化流动和精英批评主义
(二)张大春和胜者为王的批评规则
(三)主流作家与“中国”的暧昧关系及全新的自我定位
第八章 解严后的新发展
一、本土论述的转变
二、后现代潮流——新的另类文化形构
三、解严后的文化场域新发展
(一)大分水岭(The Gfeat Divide)
(二)解严后的小说创作
四、正当性的问题:一个媒体事件的分析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