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从我童年的窗外走过/繁星阅读优秀儿童文学精选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徐鲁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谁从我童年的窗外走过/繁星阅读优秀儿童文学精选》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经典之作,分为四辑,分别记录了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段、对大自然的小小歌颂、对亲情的感悟,以及对美丽的童话和图画书故事的重述。文中贯穿着温暖和明亮的励志精神,也闪烁着澄澈的哲理光芒。作者的文字富有淡雅的书卷气息,给小读者带来了阳光、希望和真、善、美的启示。

内容推荐

谁在我童年时代从窗户旁经过,往玻璃窗上呵着气?

在我的童年,在那深深的没有星光的夜晚,是谁走过?

在那有水汽的玻璃上,用他那手指的柔软,做了记号在窗玻璃上,然后继续走在他的思考里……

徐鲁著的《谁从我童年的窗外走过/繁星阅读优秀儿童文学精选》分为骑在白墙上的童年、打着星星的灯笼、阳台上的小花和谁从我童年的窗外走过四辑,其内容包括:爷爷的小木屋、温暖的灯光、冬至的梦、故乡的七夕、乡间小鸟、果园里的小鸟、灯塔的故事、老人和狗、祈求的手等。

目录

辑一 骑在白墙上的童年

 爷爷的小木屋

 妈妈的鼓励

 风雪中的小路

 写给我的小学母校

 温暖的灯光

 小学时代的奖状

 苹果树下的书香

 骑在白墙上的童年

 童歌和游戏

 金色池塘的回忆

 励志的暑假

 童年的老磨坊

 甜甜的祭灶果

 何时再得压岁钱

 冬至的梦

 故乡的七夕

 儿时的除夕

辑二 打着星星的灯笼

 乡间小鸟

 漂亮的小歌手们

 八哥和鹩哥

 眼蓝、旗杆和红兜兜

 昆虫还在田野哭泣

 大雁飞到哪里去了

 果园里的小鸟

 松鼠的家

 打着星星的灯笼

 水手和燕子

 斑鸠和小麻雀

 柳树的美

 春在溪头荠菜花

 鸽子树和桃花鱼

 湖上黎明

 洁白的芦花

 小鹿吃过的萩花

 冬天的苦菜根

辑三 阳台上的小花

 十二枝玫瑰花

 灯塔的故事

 请给我一个承诺

 应诺

 老人和狗

 小鞋子和泥巴路

 一束新鲜的松枝

 小琼斯的故事

 祈求的手

 阳台上的小花

 小绿狼的故事

 爷爷的天使

 小书店里长大的女孩

 少女Yangyang

 寻找桑叶

辑四 谁从我童年的窗外走过

 安妮的声音

 在“哲人小路”上散步

 寻找汤姆叔叔的小屋

 永远的小熊维尼

 公园里的小彼得

 灰狼家的小饭桶们

 假如世界上没有书

 小男孩的航海梦

 写给“寻找理想的孩子”

 不一样的小星蛙

 小枞树的故事

 阳光照耀的小女孩

 马里耶的小木屋

 谁从我童年的窗外走过

后记 散文能带给我们什么

试读章节

公园里的小彼得

在伦敦西郊,有一个幽静的肯新顿公园。公园的一角,有一个美丽的蓝色湖泊,湖边矗立着一尊有趣的雕像——他虽然不是伟人、英雄或文化名人,却又是整个英国、甚至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一个小男孩。他叉开双腿,快乐地挥舞着手臂,嘴里还吹着一支芦管,仿佛正在风中奔跑,又像是一只春天的大鹏鸟,要展翅飞翔……

他就是几乎全世界的孩子都知道的一个童话人物——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小飞侠”彼得·潘。

创造了这个不朽的童话形象的人,是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詹姆斯?巴里。

詹姆斯?巴里1860年出生在英国东部苏格兰农村一个织布工人的家庭里。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和写作,长大后成为英国最有名的作家和戏剧家。人们说,他的作品属于“田园派”,因为他最擅长用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

他一生为孩子们创作了许多童话故事和童话剧,《彼得·潘》是他最有名的一本童话,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说起《彼得·潘》这本书,其中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呢!

巴里一直居住和生活在伦敦。他每天都要路过肯新顿公园两次,每次经过那里,都会看见一群孩子不厌其烦地在草地上追逐玩耍。

有一天,公园里发生的一幕让他停下了脚步。原来,孩子们把肯新顿公园当成了他们所做的“海盗游戏”的大本营:他们用树枝搭起一个小屋,抠起地上的泥土捏成了供奉给海盗的点心。男孩子们在腰间扎起宽宽的红布条,插上让他们感到骄傲的大刀,头上自然也少不了海盗们的标志性头巾。他们甚至还推举出了自己的海盗船长。

巴里在一旁忘情地欣赏着孩子们煞有介事的游戏,最后竟然接受了孩子们的邀请,兴致勃勃地加入这支海盗队伍。他充当的是一个独眼大海盗。

在和孩子们玩耍的日子里,巴里了解到,这是一群没有父亲的“野孩子”。回家的路上,巴里还发现,原来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最“拉风”的那个男孩,名字叫彼得……

他在肯新顿公园里和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孩子们也从家长那里知道了巴里是个写故事书的作家,而且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

孩子们把他团团围住,要他讲《彼得·潘》的故事。等巴里讲完了,他们才忽然明白,他们一个个都被写进这个故事里了。因此,巴里把这些小孩子都称为他创作上的“合作者”。《彼得·潘》正式上演时,每一个孩子都分到了五元钱的酬劳呢!当然,其中最得意的那个孩子就是小彼得。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所有的孩子很快都知道他们将要长大成人……”

《彼得·潘》的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童话家创造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形象,是在告诉我们:人类有着周而复始、永存不灭的童年,还有伴随着永恒的童年、绵延不绝的伟大的母爱。

“小飞侠”彼得·潘可以停留在满口乳牙的孩童时代,可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温迪姐弟们,却没有办法不长大。所有的孩子都应该长大。成长,是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权利。他们总是要长大的,世界也需要他们长大。

孩子的生命也是无限的,每一个成年人最神圣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长大。

P201-203

序言

中国是散文的故乡。中国散文本是对韵文而言,因而在中国古代,举凡诗词曲赋等韵文之外的一切文类,都可归于“散文”范畴。现代的散文概念起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体“四分法”。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相对应。现代散文的特质是什么?如何界定?对此文论界长期见仁见智,意见不一。近来更有“大散文…‘美文…‘文化散文”等种种说法。

这说明散文是一种非常別致的文体,又是一种难以说得清楚的文体。好有一比:“散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说句笑话,凡是明显不能归入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放进散文这个筐。因而散文真可谓大肚能容,除了“艺术散文”外,其他如随笔、小品、杂文、传记,甚至日记、书信等也可归入散文之中。这么说来,散文岂不就成了超市、杂货铺?散文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人们常说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个不散之“神”又是指什么?

在我看来,构成散文的精神内核只是一个“真”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神也是一个“真”字。“真”是散文的命脉。我对散文的理解是:以真为本,美文书写,形神兼备,笔带感情。

散文应是“非虚构文学”,与小说、童话、科幻、寓言,还有现在流行的什么穿越、奇幻、玄幻等“虚构文学”有质的不同。作为“非虚构文学”的散文,贵在一个“真”字,其感世、醒世、存世、传世的价值也在一个“真”字。

“真”是指散文所记之人之事,应当是真人真事;所抒之情之意,应当是真情实意。当然细枝末节需要文学想象与发挥。例如写天上云影的变幻,枝头鸟雀的呜叫,到底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三只麻雀飞枝头”,就不必较真.鲁迅先生在咸亨酒店与朋友饮绍兴黄酒,下酒的是茴香豆还是炒花生,也没必要细究。但散文所写之人事、所抒之情志,必不能空穴来风,更不能天马行空。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绝不能小说化。

如果散文也小说化,也是大胆想象、面壁虚构、凭空编造,那有小说就足够了,还要再来一个散文千吗?曾有某公之作老是被人揪住不放,不是其文笔不够华美、立意不够高远,而实在是“小说化”的痕迹太重太浓,经不起人家的“质疑”与“证伪”。因而此类所谓的“大散文”,也就只能大而化之,云烟境过皆同幻了。

昔者钱穆先生在论中国文学精神时有过这样一番妙论:“中国文学之理想境界,并非由一作家远站在人生之外圈,而仅对人生作一种冷静之写照,亦非由一作家远离人生现实,而对人生作一种热烈幻想之追求。中国文学之理想最高境界。乃必由此作者,对于其本人之当身生活,有一番亲切之体味。而此种体味,又必先悬有一种理想上之崇高标准的向往,而在其内心,经验了长期的陶冶与修养。…‘一面乃是此一作家之内心生活与其外围之现实人生,家国天下之息息相通,融凝一致。而另一面即是其文字表达之技巧,与其内心感映人格锻炼之融凝一致。在理想上到达人我一致、内外一致之境界,此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的人文修养之一种特有境界也。”(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

钱穆更把“有我”看成是中国文学的特征:“中国文学的一个特征,常是把作者本人表现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常说的文以载道,其实也如此。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载道必能载入此作者之本人始得。此又与西方文学有不同。说辞作譬,正如一面镜子,西方文学用来照外,而中国文学乃重在映内。”(钱穆《中国散文})

钱穆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有我”的创作,即有作者的真性情、真襟怀、真人生、真操行在作品之中。钱穆所肯定的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传统,主要是针对散文的。

“有我…‘守真”,这是散文之为散文的一个大前提、一条底线.在此前提之下,作者尽可使出浑身艺术解数,尽情挥洒语言才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散文更是最能见出作者语言功夫与本领的艺术。散文的语言,自然应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应是饱含作者的真灵魂真性情,是作者才情进发时的灵光与喷泉,是有感染力、浸透力、影响力的,是可以鉴赏、品评、默诵、玩味的。艺术的语言,是可视可听可感知可联想的,更是可会于心可动于情、心应虫鸟情感林泉的。艺术的语言是以情感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诗性的力量穿击人心的。

当散文既有了“真我”这一不散之“神”,又具有艺术语言不朽之“力”,如此神力融凝,何愁不是文学之真品、美品、至品?

当然,散文的风格大可各异其趣,因人而异,毕竟文学创作是作者精神进发时的独创性劳动。散文之风格,或闲适冲淡,如三五友人,茅屋品茗,月出东斗,好风枴从;或淡雅婉丽,如芙蓉初发,自然可爱,窈窕深谷,时见美人;或雄奇瑰丽,荡思八极,振衣干仞,气韵苍润;或戟刺时事,兼披中怀,笔墨驰骋,神思一贯;或笑谈掌故,剖析旧闻,见微知著,从容含玩。总之,散文艺术是最能释放作者精神思想、展现才情智慧的平台。

由于散文的独特内质与文风的自由展开,因而散文往往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与模板。实际上,很多爱上文学乃至走进文学的人,最早都是因散文滋润触发,从散文学步起跑的,由散文而诗歌而小说而其他。所以散文常常成为文学的敲门砖。但一旦敲开文学之门,这才发现散文实在是一座深邃的艺术殿堂,它需要用人生一辈子的经历、经验去感悟它、品鉴它、经营它。人生浓时味可滋,因而最好的散文大都是人到中年以后写出来的。  云南晨光出版社鉴于散文对于少年儿童的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为促进书香校园建设与优秀散文的阅读推广,为发展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散文创作,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此,特邀请国内十位散文作家,精编精选他们的精彩之作,结集出版。

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十位作家的经历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对散文写作的执着与对散文艺术的独到把握,则有共同之处。这就是对散文精神“真我”的坚守、对散文语言艺术美的锤炼、对散文风格个性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更是一批“青春在眼童心热”的作家,他们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为少年儿童而写的,或是童年经验的人生升华、童年记忆的艺术再现、童年视角的通感书写。

这是一套优质的散文读本,是可以激发我们的童心、慧心与诗心,提升我们的阅读品位与人生高度的书系。愿此套书走进更多的书香校园,走进广大读者与少年儿童的阅读空间和心灵世界。

2013年3月28日晚12:00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后记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勃莱写过一篇《散文诗能带给我们什么》。他所描述的散文诗的文体之美,在我看来也就是散文之美。比如,散文的语言比分行诗具有更自然的节奏和语序;在散文里,我们常常会感到作家似乎不是在和所有人说话,而是轻声地和某个“个体”在说话;散文能够把某些被半埋没的感情和思想唤醒并表达出来;散文还能够“汲取细节”,在分行诗歌里丢失的东西,尤其是微妙的细节,在散文里可以找到;散文还能够把我们最初的观察和感受,甚至那些也许只会发生一次的事物和瞬间,鲜活地、生动地保存下来。

我曾应出版社之邀,写过一本《散文应该这样读》。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与其说是要帮助小读者怎样去阅读散文,不如说是想帮助他们怎样去热爱散文。其实我很想说,散文应该“随意读”。散文阅读哪能有什么规范?也许小说、诗歌、童话或科幻的阅读可以有所规范,有一些特别的门径,有一些阅读规律可循,因为这些文体本身有“机关”、有技巧、有“秘笈”,但是散文几乎没有。散文就应该“散漫”着读。而且,越是好的散文越看不出任何技巧。

当然,“散文”之所以要“这样读”,也有几分理由。我们的老师、小学生在阅读上大都讲究规范,尤其是课堂上的文学阅读课,也需要有一些阅读的“礼仪指导”和“阅读规范指导”。小学生和老师们一般不可能“随意读”。他们要把散文正规着读、分析着读,甚至要解构着读、诠释着读,还可能按照过去的散文课上所说的是否有“凤头、猪肚、豹尾”的标准,来读散文。我觉得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阅读经验出发,给出一些纠正、建议和思路。因此,写这本书,我一开始就设定了读者对象:一是给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散文阅读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引,包括引导他们学会去“随意读”;二是给一些小学、初中老师提供一些散文教学的备课资料和教学建议。

除此之外,如果读者读着这样一本书还能感觉和发现一些蕴含在散文里的真善美的东西,有所感动、领悟和启示,哪怕是仅仅获得了一点阅读的乐趣,那也就值得了。文学阅读需要一些入门书和指导书,这是毫无疑问的,就像去音乐厅需要一些礼仪指南一样。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小小愿望。

我想说的话,想倾诉的感情,都写这每一辑小散文里,写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了。

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诗句:“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光阴在流逝,水在流动,一代代人的童年也在不断地远去。曾经走过我们生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入,虽然有过意外的相逢,并且立即就很喜欢他们,无奈,他们总有离我们而去的一天,去到另一个地方,甚至去到另一个世界,比如我们的长辈,比如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他们就像雪人一样,总会融化的。怀旧是必然的。谁不爱童年?谁能忘却自己的童年?就像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走得再远也不会走出童年的那颗心。

青灯有味似儿时。有时候,所谓最好的时光,其实是指一种不再回返的“幸福感”,并非因为它美好无匹从而让我们眷念不休,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是永远的失落,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喚它,它也因此才变得美好无匹。

我把这本小书,献给远去的童年时代。

献给你们一正在欢度童年的读者朋友。

徐鲁

2012年深秋,武昌梨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