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当下”,享受一个人
据说释迦牟尼曾有过这样一段逸闻。
“人生的长度究竟有多长,你们可知道?”有一天,释迦牟尼向弟子们如是问道。
“五十年左右吧!”其中一名弟子回答。释迦牟尼摇了摇头。
“那么,是四十年左右吗?”另一名弟子如此答道。释迦牟尼再次摇了摇头。
于是,弟子们又相继答了“三十年”“二十年”“一年”等年数,甚至最后连“一小时”的答案都说出口了,却仍不见释迦牟尼点头。最后释迦牟尼缓缓地说道:
“人生只在呼吸之间。”
这也就是说,人生只在一瞬之间。每个瞬间的累积即为人生,无论是五十年还是八十年,只不过是人一生长度的累计数字罢了。
好比说,你是一位上班族,若工作直至退休为止,你能赚到的金钱有两三亿日元。不过,你真的实际感受到赚了这么多钱吗?
我想应该是没有吧!因为这只不过是累计数字罢了。所以,你只要想“人生的时间也跟这个类似”就好了。
大多数的人都很笼统地以平均寿命八十岁来看待自己的一生。但请你好好地想一想,要活到八十岁势必得花上八十年时间,但八十年的岁月是无法在一瞬间全经历完的。
同时,若没能好好地活在每一个瞬间,累积下来,就不会有美好的八十年。就这个意思而言,或许我们可以说,人生与音乐是相似的。
不消说,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绘画得以在一瞬间望尽整体:欣赏一首交响曲却得花上三十分钟或四十分钟。纵使如此,你所欣赏的,都只是每个一瞬间发出的乐音。
如此想来,大家应该就能理解何谓享受“当下”了吧!无论碰到何等处境或状况,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享受当下”的心态,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我想释迦牟尼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不期待”也“不受人期待”
独自一人过活——思考这件事的时候,有个想法最好舍弃,那就是“期待”。
期待即为“指望”。别再指望他人,也别再受人指望。因为这种想法与一个人生活格格不入。
“莫倚赖万事。愚者因倚赖外物甚深,故而中怀怨恨。'’这句出自吉田兼好的《徒然草》,意指由于指望他人,当指望落空时,就会产生埋怨、不悦的情绪;或者当他人对自己抱着期待,自然会因压力而感到烦躁。
所谓的一个人生活,便是在既不指望人也不受人指望的状态下过活。
“我与另一半是互相对对方不抱期待的夫妻。从开始共同生活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已经讲好,对彼此都不抱任何期待。一旦生活在一起,期望对方这么做、那么做的要求就会变多。自己若这么想,对方自然也会这么想。不过,因为有对对方不抱任何期待的这个刹车存在,多少还能维持下去。”
曾任NHK播报员的散文家——下重晓子,曾如此说道。一般人都认为期待是好事。对孩子有期待,孩子的才华才得以发挥。比起毫不受到期待,有所期待的确是比较好。
但是,被父母亲犹如重担般的过度期待给压垮的孩子,也是大有人在。所以,期待其实是件出人意料的困难的事。
反过来说,毫不被期待,不仅在精神上较为放松,也容易获得好成果。因为期待有好有坏。
那么,靠自己一个人过活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我认为“不受人期待”,自然没有负担,这样比较好。能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活着,自己才能享受人生。
要是受到不当的期待,时时抱着“不辜负他人期待”的心情做事,日子也会愈过愈沉重。这跟一个人住的生活完全不搭调。
另外,若对他人有所期待,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无法尽如己愿,自然就会产生压力。因此,为了保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为了自己,大家最好还是适当地舍弃“期待”。
一件事是必须期待的,那就是对自己的“期待”。
P22-27
宁远:女人必须要有独处的时间,把自己安顿好也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良好的状态,做到真实的全身心的陪伴。我每天很享受孩子们入睡后的两小时独处时光。
刘同:愿你比别人更不怕一个人独处。
周嘉宁:忘记了一些生活中最初感觉到的困难,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好像自己的旁观者一样,在生活着。
你不孤独,你和自己在一起
苏辛/文
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每个人的人生中,可能都会或长或短地有过一段“一个人住”的时光。
也许是单身日久,一直独自生活;也许是中年离婚,从同居恢复为单身;也许是后来丧偶,不得不形影相吊;也可能儿女都长大后,夫妻双方想要解脱束缚,享受分开后独立的人生……谁也说不准哪天,“一个人住”就悄然成了自己社交状态上的词条。
且不说究竟是群居还是独处更幸福,至少,有能力独居且独居得不错,是生产力高度发展,进入工业社会才能完成的事。因为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一个人不再需要掌握非常多的技能,就可以独立生存。不愿整理房间,可以请专业家政;不会熨烫衣服,可以拿去给洗衣店;不会做饭,可以去外面吃……几乎一切个人需求,只要付出费用,就可以被社会解决。而到了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你甚至不用出门,只要下载了足够多的APP,就连切好的鲜果都会有人送上门来,甚至也会有专人上门为你按摩、美容。于是,独居的挑战不再是生存技能,而是处理“自己”这件事。
其实,和自己相处,是一件我们毕生都在处理的事儿。因为不论是群居还是独处,你一直都是和自己在一起。佛教《无量寿经》里有一句话:“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与任何人和事交接时,体会痛苦和欢乐的,只能是我们自身,无人可代,无人可受。只不过群居时,“自己”略微隐去,主要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而到了独居之时,自我凸显,便成为了一件非常明确、必须处理的事。 虽然毕生都要面对这件事,但有很多人对此束手无策。许多人害怕独居,就像害怕毒蛇一样,所以白天令自己在工作中忙得不可开交,晚上一有空暇就呼朋唤友出去游玩,身心疲累之后,回家倒在床上黑甜一觉,不知所之。这种情况其实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居,因为不曾为“自己”留下一丝空隙。 而若你愿意为自己留出空隙,愿意来面对一下这个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自己,你就会发现,独居时光,是你一生中难得的自我认知、自我完善、提升幸福感的时光。 独居之时,众人退去,自我凸显,你便有机会历历看清自身。比如,当内心生起愤怒时,你便有机会观察愤怒的来处、壮大与衰落,追溯愤怒的根源——许多时候,愤怒是对自己无能的强势表达。那么,是什么让你生出了无力感,你又为何会对此生出无力感?而令你感觉无力的事,是否真的是属于你的事呢?……其他所有情绪产生时,你都可以有这样的观察,一路观察下去,你对自己的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慢慢地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过怎样的生活会真正觉得幸福,于是不必再去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痛苦的一大部分原因,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不够了解、对外界的无谓屈从。当身心不能协调时,不仅会痛苦,甚至有可能生病。我们屈从外界,又正是因为对自身的不了解和不确信:自己内心喜悦的那条路,是否会偏离“正常”的大路,又是否蜿蜒曲折、蛇虫出没?独居,正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自我。那时,再走属于自己的路,就会从容坚定,无惧流言,也不会半途而废了。
独居之时,也是最好的自我完善之时。独自居住的人,因无需对群居时的许多关系负责(如给父母交代,陪恋人、孩子等),所以时间相对自由。这些时间,正可以拿来掌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读一个在职课程、学一种乐器、读一些书、考一个驾照、交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少人打扰,所以更易比群居者取得成就。也或者,只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行性比群居者高出很多倍),也足以愉悦身心,增广见闻。当独居时光结束,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内涵又丰富了许多,对专业的理解、乐感的提升、思考能力的深化等等,都是独居为你带来的美好礼物。 理想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独居,我们有可能获得一些新的技能,同时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再加上相对自由的时间,一个人幸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一种开放的、自然的心态。幸福从来不只有一个模样,“一个人住”时,就好好享受独居的每一分好处,并从独居的寂寞里汲取力量,但永不排斥再度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也许,下一个要与你牵手同行的人就在街道拐角。能处理独居状况的人,也该有能力让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更舒展、更精彩呢。 当下中国,处于独居状态的人相当之多,而比中国经济形态更提前的日本,也早已遭遇到了这个情况。所以《从一个人开始》的作者川北义则先生用这本书来跟大家探讨了独自生活会遇见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处理方案。与本文这种宽泛的议论不同,川北先生的意见翔实细致,论述也更为充分。对我国读者来说,以自身状况对照下彼国状况和心态,也是一件有趣有益的事。川北先生和我一样,是相信“一个人住也能幸福”的人。也愿阅读这本书的每位读者,都既有能力独居,又有能力群处,不管在何种状态下,都有满满的活力去感知幸福。
陶醉于一个人的自在悠闲,是人生最难能可贵的享受。
一个人生活与独处其实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不一定必须与“寂寞”划上等号。一个人生活,可以说走就走去旅行、“一人新年”也很快乐……
作者川北义则通过深刻的历练与细腻的文笔,写就《从一个人开始》,在书中探讨了独自生活会遇见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处理方案,包含生活品质、心灵寄托、情感归属等,并援引许多实际案例与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人生活”的美好国度。
《从一个人开始》是畅销书作家川北义则代表作:用自己的丰富阅历完美诠释对生活的坚持、热爱与享受独处的自在乐趣。
从一个人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管几岁,不管是不是单身,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每个人的人生中,可能都会或长或短地有过一段“一个人住”的时光。
本书献给曾经害怕“一个人”的你,曾经在各种关系状态中,失去自我、忘记独处美好的你……
将今日的历练化作未来的勇气,无论谁离开了你,别忘了你本就可以一个人生活。
80个简单的“一个人”生活理念,让我们在独处的日子里安顿身心,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安全感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