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邓伟志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有威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把话说在前头

老汉我今年七十七,出生于1938年,但不是“三八式”老革命。我真正从事学术还是从大学毕业以后的1960年开始的,迄今有半个多世纪。要把这半个多世纪的事情说清楚,早些年还马马虎虎,现在记忆力每况愈下。就是早些年,由于我厉行“没有忘记就没有记忆”,有意把一些事情变成瞬时记忆,当作过眼烟云,过后不再思量,当时就抛到九霄云外。可是当时认为应该忘记的,未必就应该忘记,今天看也许应该记住,悔之晚矣!

那就来个“亡羊补牢”吧!

在这次口述中,我力求言之有据。如果“据”有不实、不丰之处,欢迎读者诸君指出。

在这次口述中,我力求言之有理。如果“理”有不确、不足之处,欢迎读者诸君指谬。

在这次口述中,我力求言之有情。我说过:我的直接领导(不含间接,间接太多),即顶头上司和同事都有恩于我,有教于我。如果我在口述中有无情之处,欢迎指出来,我立即纠正。

在这次口述中,我力求言之有趣。不管怎么说,活到这把年纪经历的事情不会少。可是在口述时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选择。差不多同样两件事,如果只能取其一,我是力求选择有趣的。目的是让读者看了不乏味,少打几分钟瞌睡。如果读者朋友看了仍觉趣味性不够,也欢迎指点,但是就不请诸位补充具体材料了,因为多数读者不了解我这无名小卒。当然,少数同我有过接触的朋友,如果你们想起那些有趣的故事,仍盼不吝赐教。

再一点,我想跟徐有威教授(本书撰稿人)商量一下,这本口述史是不是紧扣着“匍匐前进”四个字来说来写为好。我欣赏这四个字的理由是:第一,取其接地气的意思。我从小生活在豫皖苏边区,见到过南瓜秧、西瓜秧匍匐在地,枝繁而不遮天,叶茂而不蔽日,葱郁而不争艳,实实在在地贴在地上开花,贴在地上结果。建国前,作为我们冬春两季主食的地瓜,上海人叫“山芋”,匍匐在地,一般不开花,扎根在泥土里。它的根就是香甜的果实。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做学问一定要接地气,近水边,不能搞空中楼阁,不能脱离实际。第二,取其脚手并用的意思。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匍匐,手足并行也。”1958年暑期,我参加军事夏令营,受过“匍匐前进”的训练。做学问也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调查、借书、求教该用脚跑的就用脚跑,脚上磨出泡来也得坚持不懈地跑;记笔记、写文章,手累得酸痛也得继续写,要像歌唱家“曲不离口”那样,笔不离手。完整地说,我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是“十部曲”:“读书——求教——调查——放眼——思考——看透——勤写——传播——呼吁——担当——从零开始”。我手中这笔,有大处落墨时,也有小处着手时,大量的是小处着手。有大江东去,也有小桥流水,大多是小桥流水。大小结合,类似脚手并用也。第三,多少有点消极了,那就是取其前进的速度很慢的意思。我这个人进步慢得如匍匐。人生道路崎岖、坎坷,大错小错都犯过,犯过真错,也犯过假错。何谓假错?那就是有些学术观点,你认为错,他认为不错,先认为错,后来又认为不错。当然,也有当时认为不错,后来认为错了的,再后来又认为不错的。话又说回来,在我身上有没有今天认为不错的,明天会认为错了呢?难说……。如果在学术上碰了钉子,一要重视,二要藐视。如果碰上了大钉子,那也大不了像张可久所写的元曲《卖花声》里的一句话:“读书人一声长叹。”

末了,我对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给我提供如此宝贵的口述机会表示感谢!让我一吐为快。口述出来比带到棺材里去要好。我还要对徐有威教授不畏严寒酷暑,风尘仆仆地录音,然后加工整理,表示谢意!

P1-2

后记

近一年多中,我最难忘的事情之一,就是面对面地采访邓伟志老师。

2013年7月24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我有幸成为这个中心的一员。随后按照中心的安排,我负责采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邓伟志教授。

邓老师的名字,早在1980年代初就如雷贯耳,不过看到真人版,还是2004年我调动工作到上海大学历史系后,才有机会经常见面,特别是聆听他在大学礼堂传达北京某些重要会议的重要精神。而能够有这么多的时间面对面交谈,这还是第一次。

2014年1月5日起,我和邓老师开始正式联系,随后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雅致幽静的小洋楼为采访地点,进行了十多次的采访,同时电邮和电话联系不断,录像带录像优盘超过50G。他那口据说很难懂的话,我听起来倒是一点不吃力,因为家父十九岁从山东到上海工作,我从小就听惯了那怪里怪气的南腔北调。

平易近人,这是我对邓老师的第一印象。记得上海大学的同事,上上下下从来不称呼邓老师众多的头衔,一口一个“邓老师”——多么亲切的称呼啊。据我看来,这个称呼有很多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是保质期长保鲜度高。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们尤其感受到了这点。

第二个印象是,邓老师的经历是普通老师可遇不可求的。从家学的角度看,作为新四军的红二代,邓老师根正苗红,有过那个时代最好的读书经历。从师承的角度看,邓老师大学毕业后,就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得到多少老革命老专家的言传身教啊。这些人的名字,熠熠生辉,早已载人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起码是上海当代史的大事记。随后作为当代社会学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邓老y币成为1970年代末至今的中国当代史特别是中国当代学术史上不少重要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

屏息听着博闻强记的邓老师内容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回忆,阅读着邓老师有惊无险的人生故事,那些已经出版的出版物中闻所未闻估计也不可能出版的名人轶事,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对历史研究者来说,绝对是一种人生享受。邓老师的这本口述史,在留下他自己个人历史点点滴滴的同时,必将成为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史和学术史必读的参考书籍。

“你年纪轻轻,怎么知道这些事情?”在采访中,邓老师多次略带吃惊的问我。我告诉邓老师,我已年过半百不再年轻,从1981年开始学习和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至今已有33年从业经历。我曾经借给邓老师一些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稿进行参考,诸如上海社科院院史编写组编的《上海社科院院史(1958—2008)》(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8年版)和董德兴的《策反英杰——王亚文传奇》(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0年版)。由此我感到,口述史一定要和档案资料以及文献资料密切结合,才有可能永葆璀璨的活力。这是参加这次口述史项目的第三点印象。

在此次口述史采访中,上海大学档案馆吴静老师协力多多,《东方早报》周知秋先生和上海大学历史系吴斐同学也给予了帮助。最后我要把感谢送给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领导和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周峥嵘女士、上海书店出版社完颜绍元先生和王璇小姐,没有他们的全力帮助,我们不可能顺利完成这项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徐有威

2015年7月12日

目录

编撰说明

一、把话说在前头

二、动荡的童年生活

三、学习室的几个意外收获

四、我珍藏的一本出版而不公开的好书

五、文风在采风中改进

六、在华东局学习“吃透两头”

七、住在宋庆龄寓所旁边

八、你抓革命我促生产

九、芦苇荡里“斗、批、‘走’”

十、在百余家工厂企业劳动

十一、顶替小朱进了自然科学

十二、忆杨振宁第一次回国

十三、沿着铁索桥走向民族理论

十四、无报不转载的短命文章

十五、百科十年故事多

十六、中国年鉴事业的初创

十七、内参逼着我去找“姑姑”

十八、“窝窝头”进了社会学

十九、“耳朵认字”的风波

二十、大题小做也惹麻烦

二十一、“邓氏三论”的插曲

二十二、“妇女学”提出之烦恼

二十三、引人乱猜的《马克思主义的“突破”》

二十四、谁搭台?谁唱戏?

二十五、享誉毁誉发生在同一天

二十六、得了奖而不上台领奖的《邓伟志信箱》

二十七、“人和”引发了不和

二十八、提出“德治”后的拔高

二十九、《不创新毋宁死》的遭遇战

三十、用社会学的显微镜观察社会

三十一、在议政中摸爬滚打

三十二、在评先进中学先进

附录一:邓伟志学术年表

附录二:邓伟志编著目录

后记

序言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首任馆长张元济先生由毛泽东主席提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聘。建馆六十余年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由历任市长共延聘近1200名馆员。馆员专业遍及文化历史、金石书画、新闻出版、教育学术、戏剧电影、传统医学、传统体育等多个领域,多以深邃造诣、杰出成就和一定的社会影响,成为专业翘楚乃至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之士。他们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所经历蕴积的波澜起伏、经验见识和丰富阅历,是具有多重价值的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

为了充分发掘文史馆馆员群体所特有的珍贵而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著名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和熊月之先生联袂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即聘请沪上学有专长的十位文史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启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撰项目。为了保证丛书的整体质量,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确定以下编撰原则:

一、丛书主要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适当选取符合要求的馆外人士为访谈对象(即口述者)。

二、丛书恪守口述历史征集途经和开展过程的规范性。凡列选书目,概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先根据相关原则选取访谈对象。征得同意后,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约聘的撰稿人拟定采访提纲,经中心审议和口述者认同后付诸实施。访谈结束后,由撰稿人在文字笔录对比录音、影像的基础上整理成文,最终由口述者本人修订定稿。

三、丛书注重口述历史区别于一般“自传”或“回忆录”的独特性。访谈范围涉及口述者家世、经历、事业、交往、见闻等多个方面,尤其重视本人在场或参与之所历、所见、所闻、所传、所思,具有历史价值却缺乏文字资料的内容。

四、丛书本着客观的态度保存口述者的记忆。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偏差,其内容可能与事实有出入。撰稿人应对口述中出现的人、地、物名及时、空、事件等进行必要的核对,尽量减少常识性错误,必要时可加以注释论证,亦可视具体情况在正文后面附录口述者活动年表等相关资料。

五、丛书在整理成稿并交付出版时,除了部分内容因涉及敏感暂不公开,或不得已而有所技术处理外,应努力保持资料原貌,切忌依据主观价值标准任意删除或更改,以此体现对口述者、对口述历史的尊重,同时也给口述资料的使用者保留可供继续解读和分析考证的空间。

六、丛书按照以图辅文、以图证史的原则向口述者征集和选用图片,包括照片、书信、手稿、字画、实物摄影等各种形式的图像资料,基本要求是:图片题材应该与口述内容直接关联,图片质量应该达到刊用水准,图片说明应该以新闻报道原则来撰述,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基本齐全。

我们热忱希望丛书的编撰出版能拓展史料搜集的范围,能丰富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也衷心希望大家对我们编撰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或差错,不吝批评指正,以利于口述历史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2015年6月

内容推荐

徐有威撰稿的《邓伟志口述历史(精)》一书中,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历任三届民进中央副主席的邓伟志教授对其近六十年冶学立论、作师育人、社会活动和参政议政的历史回顾。口述者不仅以当事人身份,为“文革”后社会学的重建、中国大百科全书与年鉴事业的创始、“人体特异功能”的鉴定、“邓氏三论”的毁誉、倡建妇女学的争议、“邓伟志信箱”的风波等一系列现代学术文化史上之重要事件,提供了最具权威性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使读者借助他在烽火岁月、十年动乱、思想解放、改革年代和新时期等历史波澜中的阅世交游与回顾思考,对一波波时代大潮的激荡涡漩与世事人心的纷纭复杂,获得形象具体的观照。

编辑推荐

邓伟志,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民进第七、八、九届中央副主席,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徐有威撰稿的《邓伟志口述历史(精)》为其近六十年治学立论、作师育人、服务社会和参政议政的历史回顾。不仅以当事人身份,为社会学的重建与兴盛、中国大百科全书与年鉴事业的创始、“人体特异功能”的证伪、“邓氏三论”的毁誊、倡建妇女学的争议、“邓伟志信箱”的风波等一系列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提供了最具权威性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使读者借助他在烽火岁月、十年动乱、思想解放、改革年代和新时期等历史波澜中的阅世交游与回顾思考,对一波波时代大潮的激荡涡漩与世事人心的纷纭复杂,获得形象具体的观照。其特色尤在条理清晰,叙事生动,时有妙语隽言,拨动人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