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北抗日联军史(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爆发局部抗战,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在这漫长的14年里,在中国的东北大地,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高举抗日救国旗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编著的《东北抗日联军史(上下)》记述的,即是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本书1980年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启动编写。

内容推荐

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编著的《东北抗日联军史(上下)》写稿历时34年,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为基础,详尽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的编制构成、历史沿革、活动区域及重大作战情况,同时反映了其在各个阶段的具体指导方针、作战原则、根据地建设等。详细记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作战的光辉业绩、胜利的经验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时又真实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遭受的挫折、失利的教训和付出的重大代价,内涵丰誉,梳理缜密,具有研究、阅读价值。

目录

“东北三史”编写说明

第一编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人民反日斗争兴起(1931年9月-1933年5月)

第一章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人民群众的反日浪潮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政局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和城乡人民的反日斗争浪潮

第二章 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义勇军的工作

 第二节 辽宁抗日义勇军的斗争

 第三节 吉林自卫军和救国军的抗日斗争

 第四节 黑龙江抗日义勇军的斗争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的建立及其抗日斗争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组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第二节 南满地区反日游击队的建立

 第三节 东满地区反日游击队的建立

 第四节 吉东地区反日游击队的建立

 第五节 北满地区反日游击队的建立

第二编 东北抗日联军组成,抗日斗争的新形势(1933年5月-1937年7月)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建立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策略方针的转变

 第三节 东北人民革命军建立,反“讨伐”斗争的新形势

第五章 创建农村抗日游击根据地,各地人民反日斗争的开展

 第一节 东北各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的形成与扩大

 第二节 东北各地工人和城镇人民的反日斗争

第六章 东北抗日联军的组建,抗日游击战争的高涨

 第一节 《八一宣言》的发表,日伪对东北抗日运动的残酷镇压

 第二节 中共代表团对东北工作的新指示,中共东北党组织的改组

 第三节 东北抗日联军各军的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游击战争广泛开展

第三编 全国抗战爆发,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开展艰苦游击战争(1937年7月-1940年1月)

第七章 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配合全国抗战,牵制日军入关

 第一节 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新高潮

 第二节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向日、伪军发起新攻势

 第三节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所属各军的英勇斗争

 第四节 北满抗联各部分兵转战

第八章 打破敌人围歼,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坚持艰苦游击战争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强化对东北的法西斯统治

 第二节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和北满抗联各部的西征

 第三节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和北满抗联留守部队的斗争

 第四节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各部分区作战

第九章 东北抗日联军各路军在反“讨伐”斗争中殊死抗敌

 第一节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东南满坚持艰苦斗争

 第二节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在吉东地区坚持艰苦游击战争

 第三节 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在黑嫩地区开展平原游击战一

第四编 东北抗日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抗战最后胜利而斗争(1940年1月-1945年9月)

第十章 东北抗日联军部队逐渐收缩,保存实力,坚持开展游击活动

 第一节 伯力会议和中共中央对东北抗联的关注

 第二节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所属部队的艰苦斗争

 第三节 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所属部队坚持苦斗

 第四节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艰苦转战

第十一章 东北抗日联军野营整训,开展小部队活动

 第一节 满洲全党代表会议召开,抗联部队陆续人苏

 第二节 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加强政治军事训练

 第三节 东北抗联积极派遣小部队开展活动

 第四节 东北抗联留守部队坚持东北游击活动

第十二章 东北抗日联军部队配合苏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反攻东北

 第一节 东北抗联部队进行反攻准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

 第二节 东北抗联部队占据东北战略要地

结束语

东北抗日联军史大事年表

东北抗日联军组织序列表

后记

附图1-4

试读章节

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一宵烽火中国失地千里,旬日之间辽吉两省主要城市尽陷敌手。究其根源,乃是南京国民政府及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恶果。

不抵抗政策,或称不抵抗主义,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近代历史是分不开的。由于统治阶级的无能,中国自1840年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后,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当权的统治阶级,从腐败的清政府到北洋军阀政权,直至当时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无不在外敌入侵面前放弃坚决自卫和抗争,采取消极退让的态度寻求妥协,并且强调通过所谓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其结果是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进程中,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与中国隔海相邻的日本,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的统一,不断制造各种惨案。蒋介石主政南京国民政府后,不论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兴师动众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蒋介石都采取不抵抗政策,而集中力量进行反共战争和军阀内部的争斗。当1928年4月国民党军组织第二次北伐,日军第六师团长福田制造济南惨案时,蒋介石就实行了不抵抗办法,“对日军挑衅不抵抗,转而诉诸国际联盟”。所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有人说:不抵抗主义不创自张学良而创自蒋主席济南之役,蒋以不抵抗制福田于无形,一面吁请国联,且不得国联之承认。

1929年末,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使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统一。但这种表面的暂时的统一,并未解决国内的一系列根本矛盾,很快又为新的军阀混战所代替。1930年4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互相争夺,爆发了中原大战,刚刚“易帜”和拥兵东北的张学良于当年9月18日发出“巧电”,拥护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央,呼吁和平,率10万强兵进驻平津。由于张学良在中原大战中支持了南京政府,历经7个月的新军阀混战以阎、冯失败,蒋介石胜利而告终。中原大战之后,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军队,又以中央苏区为重点向革命根据地进行新的“围剿”,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造成了可乘之机。

1930年10月,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1931年4月,张学良在北平组织了副总司令行营并坐镇北平。1931年6月,因讨伐石友三之役,张学良又调东北军4万余人进关。这样,就使总数约28万人的东北军,有14万余的精锐部队驻扎在关内;留驻东北的部队不足14万人,主要分驻吉、黑两省,辽宁驻军只有3万多人,造成东北三省特别是辽宁省的防务力量大大削弱。并且,留在东北的部队基本上处于无戒备状态,没有紧急应变的军事部署。这也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造成可乘之机。

20世纪30年代初,是中日关系史上的多事之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头咄咄逼人,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步步退让,以求避免和日本冲突。然而退让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使危机更加深重。果然,在1931年6-7月之交发生了万宝山事件,东北军政当局与日本交涉过程中,南京国民党中央通令全国各级党部在反日运动中切切不能有加害日本人的行动,并训令上海当局,要尽力以提倡国货运动替代排斥日货行动,用以缓和弥漫全国的反日风潮。到7月6日,张学良秉承国民党中央旨意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要求割地偿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7月11日,《盛京时报》公开报道这条消息时说:“张副司令对万宝山事件及华鲜人冲突事件颇为重视,日昨致电此间最高当局略谓:‘凡我东北官民对于朝鲜冲突事件咸宜一体自重,切勿轻举妄动,其各注意云云。’”

为了稳住一触即发的东北局势,蒋介石于7月11日在江西“剿共”前线向张学良致电训示:“日本诚狡猾阴险,但现非我国抗日之时,除另电外交部王部长外,希兄督饬所部,切勿使民众发生轨外行动”。7月13日,国民党中常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接见赴南京请训的东北交通委员长高纪毅时说:“目前以平定军阀内乱为急务,希望东北同志此时切勿轻率对外行动”。

针对上述两电,《盛京时报》于7月15日再披露消息,称:“蒋介石于13日在江西抚州剿共前线,向南京政府及张学良发出通电,发生全国排日运动时,恐被共产党利用,逞共匪之跋扈,同时对于中日纷争更有导入一层纷乱之虞,故官民须协力抑制排日运动,宜隐忍自重,以待时机。张学良也复电努力隐忍自重,勿使日本乘其间隙。”

P47-49

序言

“东北三史”编写说明

“东北三史”编纂工作领导小组

《东北抗日联军史》、《东北沦陷史》和《中共满洲省委史》合称“东北三史”,是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野蛮侵略,反映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抗日武装和东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奋斗历程而编写的。

“东北三史”的叙史时间,从1931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和中国爆发局部抗战起,到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止,共十四年。“东北三史”的内容,在总体上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局部上则各有侧重。其中,《东北抗日联军史》主要记载东北抗日联军兴起及其同日本侵略军英勇战斗的历程;《东北沦陷史》主要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罪行以及东北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共满洲省委史》主要反映中共东北党组织对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及其自身发展的历史。

研究和编写“东北三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东北是除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岛屿以外,中国被日本侵占时间最长、遭受殖民统治最严重的地区;东北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历时最长,是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环境最艰苦、斗争最残酷的地区之一;东北各族人民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进行的。因此,研究编写“东北三史”就从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的主线是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并且坚持到最后胜利。通过研究编写“东北三史”,用铁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径和罪恶本质,真实记录东北各族人民在日本统治下的悲惨遭遇,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和东北各族人民、抗日联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再现广大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敢于斗争的英勇气概、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彰显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精神。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有利于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也有利于推动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推动世界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警惕、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东北三史”的研究编写一直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关心。有关各项工作,始终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指导和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委的领导下,由三省有关部门、单位和众多专家学者协作进行。

“东北三史”中,最先开始研究编写的是《东北抗日联军史》。1980年8月,通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邀请东北三省有关同志座谈的方式,形成了由东北三省共同组织力量编写《东北抗日联军史》的一致意见。随后,经请示中央领导同志,组成了编写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编写工作。1986年,又确定了《东北沦陷史》(当时亦称《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的研究编写任务。经过多年努力,编写工作取得重要的前期成果。进入新世纪后,《东北抗日联军史》与《东北沦陷史》编写领导机构分别做出了调整。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东北三省继续进行有关的编研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有效推进工作,2002年8月,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东北三省省委负责同志和三省有关工作部门负责同志与专家学者参加的“《东北抗日联军史》编纂工作会议”(又称长春会议)。这次会议总结和充分肯定前一阶段的工作成绩,讨论研究了下一步工作的有关问题。会议决定,在深入研究编写《东北抗日联军史》和《东北沦陷史》的同时,启动《中共满洲省委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东北三史”。会议决定,成立以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为主任、东北三省省委各一位分管党史工作的副书记为副主任的东北抗日联军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委员会下设编纂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东北三史”编纂工作。编纂领导小组之下设立编纂工作办公室,并组成由三省省委党史研究室分别牵头的《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沦陷史》总编室和《中共满洲省委史》编写组,承担相应任务。

长春会议后,“东北三史”研究编写全面展开。东北三省省委对有关工作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同志定期听取专题汇报,解决问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要协调指导东北三省省委党史研究室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业务工作。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的孙英、李景田多次召集专门会议听取汇报,督促检查。2007年3月,针对研究编写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拟订《关于推进“东北三史”编纂工作的近期实施方案》,召开有东北三省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和有关同志参加的编写工作主任碰头会,制定了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进度表。会后,“东北三史”研究编写工作全面迅速地推进。2008年以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作时,多次报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东北三史”研究编写的情况。

有关各方的努力和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东北三史”研究编写工作持续取得重要进展。到2009年,《东北抗日联军史》完成多轮修改统稿,基本形成送审稿;《东北沦陷史》(综合卷)完成征求意见稿;《中共满洲省委史》基本完成了初稿。

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基础上,为使“东北三史”的研究编写包括出版准备更好更快地进行,2009年6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了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东北三省省委负责同志和三省省委有关工作部门负责同志与专家学者参加的“‘东北三史’编纂工作会议”(又称沈阳会议)。这次会议进一步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东北三史”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交流工作情况,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东北三史”研究编写工作的原则意见》,对继续推进“东北三史”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成立新的“东北三史”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不再设编纂委员会),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任组长,东北三省省委分管党史工作的领导同志周忠轩、王儒林、刘国中任副组长。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和指导“东北三史”的研究、编写和出版工作,决定书稿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并审定书稿,协调解决有关分工和经费等问题。

沈阳会议后,“东北三史”研究编写工作进入统改、审定和出版《东北抗日联军史》、《东北沦陷史》(综合卷)、《中共满洲省委史》,相机启动《东北沦陷史》各专题分卷编写的阶段。2015年,适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东北抗日联军史》完成统改、审定,首先付印出版。《东北沦陷史》(综合卷)、《中共满洲省委史》亦将随之定稿出版,同读者见面。继这三部著作之后,《东北沦陷史》各专题分卷将陆续编成和出版。

“东北三史”是在中央领导同志重视和关心下,历经多年努力、分阶段实施完成的重大工程。作为重要的系列性集体著作,它具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一是专题资料翔实,前期成果丰硕。“东北三史”涉及的历史跨度比较长,因情况复杂、时隔久远,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的难度相当大。东北三省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有关社会科学部门、众多专家学者攻坚克难,经过长期收集积累,整理编辑了一系列有关“东北三史”的专题资料,包括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活动、东北抗日人物、东北抗日英烈、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和统治、日军在东北的暴行、东北的劳工问题等。在掌握大量珍贵资料的基础上,先期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等专著。这些专题资料和研究成果,既为“东北三史”的研究编写打下坚实基础,其本身又在“东北三史”的研究编写中得到充分运用。二是在重要观点、重要判断、重要结论上体现政治与学术的有机统一。由于斗争环境的极端艰苦和特殊,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党的历史、东北抗日联军包括其前身的历史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而在学术研究中难免出现认识上的不同或者分歧。“东北三史”的研究编写,始终注意坚持以党的两个“历史决议”精神、中央有关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殊死搏斗为主线,同时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着眼大局、与时俱进,科学认识和把握所涉及的复杂问题,充分尊重专家学者的学术思考和学术观点,努力整合、吸收各方面正确意见,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和结论。对仍然存在分歧的问题,根据中央精神按照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妥善处理。

“东北三史”即《东北抗日联军史》、《东北沦陷史》和《中共满洲省委史》三部重要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东北抗日战争历史研究领域一批核心成果的完成。但是,相关的研究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远没有结束。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史料的披露和认识的升华,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必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因此,我们希望,以“东北三史”的出版为契机,有关部门和广大专家学者继续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东北抗日战争历史研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015年5月

后记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历史历来为党和人民所珍视。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这段历史,也是历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20世纪60年代初,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即东北三省)分别成立地方党史研究编写机构,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东北局和东北三省省委的领导下,开始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为编写东北抗联史做准备。后因“文化大革命”发生,此项工作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编写东北抗联历史的任务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在党中央关怀下,1980年,经胡耀邦、胡乔木、冯文彬同志批示,东北三省成立了编写领导小组,开始编写东北抗联史的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于1991年公开出版了《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

2001年6月,胡锦涛、曾庆红、丁关根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继续深入做好东北抗日联军等历史的研究编写工作。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和中共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委统一领导和部署下,2002年8月以东北三省省委党史研究室为主,再次组成编写组,进一步查阅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以《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为基础,编写内容更为翔实的《东北抗日联军史》。

《东北抗日联军史》的编写工作,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下,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作为编写工作牵头单位,组织东北三省专家学者通力协作,历时多年完成。2002年8月组成编写组以来,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文负责本书编写和统稿的组织工作;2011年底以后,相继接任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李振锟、钱锋负责本书的出版等后期组织工作。邀请王景、金宇钟为顾问。本书第一编由罗占元、冯树成、陈玫、张洪兴执笔;第二编由李鸿文、郭红婴执笔;第三编由赵俊清、陈玫、孙庆海、崔艳波执笔;第四编由罗占元、赵俊清、王恩宝执笔。全书由金宇钟统稿,赵俊清、常好礼、陈玫协助。罗占元、赵俊清、陈玫、任希贵参与了本书的史实和文字校订工作。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赵培兴曾负责组建编写组和研讨编写大纲。书稿编写中,编写组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充分研讨,统稿人对书稿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召集统稿会议定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主要负责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指导,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英、原副主任谷安林曾经参加指导工作并提出意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黄如军、霍海丹、李蓉、姚金果、李颖、王新生、叶心瑜、韩泰华、刘益涛、王志刚、王树林等分别对书稿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霍海丹参加了书稿最后的审核工作。

本书的编写得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档案馆、外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东北三省档案馆、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东北师范大学等许多部门、单位的帮助,还得到抗联老同志和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在此,谨向支持、帮助过我们工作的部门、单位和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

2015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