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岭南前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芦海滨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芦海滨著的《岭南前事(精)》讲述的是自秦始皇征服岭南至元朝建立期间的岭南历史,时间跨度约1500年,我们称之为“岭南前事”,指的是岭南历史中发生在前面的一段故事,是一部分期史。进入明清之后,岭南的历史丰富多彩,杰出人物灿若群星,为世人所熟知。而我们想做的是将岭南元代以前的故事进行梳理,让人们去了解那较为陌生的岭南历史“上游”,就像在感叹大河中下游壮观辽阔的同时,也领略大河源头以及上游的优美。

本书并配有作者手绘的地图和亲自拍摄的历史遗迹图片。所讲述的,皆是岭南古史上最引人瞩目,深刻影响后世的大事和名人。

内容推荐

由芦海滨著的《岭南前事(精)》讲述的是关于岭南的故事,主要是公元前222年到公元1279年之间岭南地区的故事。这1500多年是秦王朝到南宋王朝时期,公元1279年象征南宋政权存在的最后一个皇帝在岭南死去,此前的事就是本书所谓之“岭南前事”。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南岭和珠江三角洲,岭南的土著,秦始皇征服岭南,南越国,未能出现的南越文明,衣冠南渡,冼夫人,大庾领道,惠能法师,南汉国,珠玑巷和崖门大海战等诸篇。全书约45万字。

目录

第1章 岭南的地理

第2章 岭南的土著

第3章 秦始皇征服岭南

第4章 南越国(上)

第5章 南越国(中)

第6章 南越国(下)

第7章 未能成熟的南越文明

第8章 冼夫人

第9章 大庾岭道

第10章 惠能法师

第11章 唐朝中后期中原人民开始南迁岭南

第12章 南汉国

第13章 侬智高

第14章 两宋期间中原向岭南的大规模移民

第15章 珠玑巷人民南迁岭南腹地

第16章 崖门海战

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西江、北江、东江这三条自成体系的姊妹河,共同组成了珠江水系。珠江水系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每一条支流如同一个枝丫,而岭南地区大大小小的城市,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中山、江门、东莞、惠州、广州、佛山、河源、梅州、韶关、肇庆、梧州、桂平、桂林、柳州、南宁、百色、凭祥都像枝丫上生长的串串果实。西、北两江在广东省三水市思贤□相遇分散成多个水道,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汇人珠江三角洲,三江在珠江三角洲分散的众多水道经八大人海口汇人南海。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水道纵横,除了八门入海之外,人注珠江三角洲的还有流溪河、潭江、深圳河等十多条河流。

珠江三角洲

今日珠江三角洲所处的位置原是一个多岛屿的浅海湾,西江、北江、东江从不同的方向流人其中。三江所带来的巨量泥沙,不断地在这浅海湾中淤积,又由于世界海洋平面升降变化的巨大影响,这一浅海湾经历着由陆至海和由海至陆交替沉积的复杂过程,到了距今约2000多年前,古海湾终于被沉积物不断淤浅而逐步形成岭南最大的冲积平原。流人这一古海湾的西、北、东三江各自形成三角洲,此外,还有潭江、绥江、流溪河和增江等河流也直接流人这古海湾,冲击而形成各自的小三角洲。这些大小三角洲,相互穿插,相互连接,形成了复合三三角洲平原。

在河道纵横、支汊繁密、植物茂盛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上,散布着不少海拔300—500米高的残丘,这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自然风光。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以前,这里是一片较浅的海湾,湾内岛屿很多,是地质史上丘陵缓慢下沉的遗迹,西江、北江、东江带来的泥沙在这里不断堆积,把这些岛屿连接起来,形成了孤丘散布的三角洲。同时,又由于三条江的泥沙来自不同方向,使三角洲形成了几个顶点,西江、北江的顶点在三水,东江的顶点在石龙,构成了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随着三角洲发育,河口向海推移,促使两个三角洲互相连接,互相穿插,联结成形状不规则,既可分又可合的复合三角洲。由于三角洲上水网交织,人海的河口很多,有一个很气派的说法,就叫“八门人海”,自台山崖门到深圳湾全长268公里的三角洲口岸,这八个门自西南向东北一路排开:崖门、虎跳门、鸡啼门、磨刀门、横门、洪奇沥、蕉门、虎门。①每个门都景观壮阔,其中磨刀门人海水量最大,虎门形势最为险要,是中国南方大陆通海的重要门户。

珠江三角洲大致在距今6000年左右形成当时的海岸线,北达清远盆地,西达肇庆盆地,东达博罗盆地和潼湖(今属惠州)。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达西樵山、佛山一线以南。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时代,东江三角洲由东江、增江两三角洲合并,下伸至中堂(今属东莞),南面仍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东北延伸已达东海水道(今顺德西南部)。1000多年前的唐代,东江已至东莞城,即东江三角洲顶部已发育。700多年前的宋代末年,岸线南进到各冲缺三角洲中部,东江已达麻涌、大汾、道□一线,番禺已达榄核、鱼涡头一线,中山岸线在横栏、浮圩(今名阜沙)、黄圃、潭州一线,新会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礼乐、外海一线成沙,潭江则以双子、黄冲一线在此期发展较快。宋代时珠玑巷南下移民涌人三角洲筑堤开发,把潮田改为坦田,大大加快了围海造田的进程。400多年前的明末,因宋代筑堤束水归槽,各冲缺三角洲加快淤积,成为沙田。明代,由于新移民的进入,民屯和军屯发展迅速,西北部出水成陆的沙洲继续增加,并逐步得到开垦。珠江三角洲的范围从唐代的泷水-江门-桂洲-沙湾-黄埔-线,不断地向南延伸,到了清末,终于形成“八门人海”的自然景观。

珠江三角洲自形成以来,从未停止过增长。由于基岩浅,来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位于珠江口的番禺、中山、珠海常有海洋被填海变成土地。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珠江三角洲的人工填海开展得轰轰烈烈。用机械在浅海湾内造地并不困难,每年都会有大片的海湾变成土地,又变成出让用地,再变成房地产开发用地和工业园区。珠江三角洲的岸线不断向海中推移……

在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汉朝设立番禺县时,番禺(今广州市老城区)即面临大海。唐朝的《元和郡县志》则说“广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那时的珠江口比现在辽阔得多,被称为“古伶仃洋”,现在人口稠密的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当时尚在汪洋之中,现今的香港、澳门、珠海、深圳、中山、东莞都是海中一个个独立的岛屿,人迹罕至,蔚为壮观。

P5-7

序言

中国历史上,岭南是个范围相对特定的地区,包括今日的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这一范围基本上就是秦始皇征服岭南后设立的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地区。岭南正式进入历史记载始于秦始皇征服岭南,至今已有2200余年。

千百年来岭南随着中华文明历史的变迁而变迁。在东晋以前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流域,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华文明的重心向南迁移,唐末安史之乱使江南和北方在人口、经济总量、文明程度上基本平衡。南宋时期中华文明重心再次向南迁移,使南方在人口、经济总量、文明程度上超过北方,岭南地区得到重要发展。明清时期地理大发现带来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岭南尤其是广东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同时还是中国向海外移民的主要地区,清末民初更成为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祥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岭南如同一株树木,由最初的幼苗终于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巨树,为世人瞩目。

本书讲述的是自秦始皇征服岭南至元朝建立期间的岭南历史,时间跨度约1500年,我们称之为“岭南前事”,指的是岭南历史中发生在前面的一段故事,是一部分期史。进入明清之后,岭南的历史丰富多彩,杰出人物灿若群星,为世人所熟知。而我们想做的是将岭南元代以前的故事进行梳理,让人们去了解那较为陌生的岭南历史“上游”,就像在感叹大河中下游壮观辽阔的同时,也领略大河源头以及上游的优美。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故事就是人的故事,无数杰出人物的故事形成了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历史,我们喜爱历史就是喜爱那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在《岭南前事》这部书中,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将会看到赵佗、任嚣、陆贾、吕嘉、冼夫人、张九龄、惠能、侬智高、张世杰、文天祥在岭南的历史故事。

古代岭南人最杰出的诗作,是唐人张九龄的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让我们在这雄浑博大的感怀心境之中走进岭南前事……

后记

三十多年前,我从父亲一面墙的书架上找到一本他新买的书——《根》。

这是一个美国黑人作家撰写的家族史,大量的调查分析,几近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叫昆塔的祖先以黑奴的形式从非洲来到美国,辗转繁衍六代直到作家本人的故事。这本书看过一遍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但有些细节至今记忆如初。

最能震撼人心的一定是人类真实的生命历程。

十年前我开始较系统地研究岭南历史,首次来到南雄珠玑巷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当年看《根》时的感受。《根》用长期艰苦的调查,厘清了家族约200年的历史。而在珠玑巷,数十个姓氏,无数家族超过700年的历史不问断地真实记录了下来。以珠玑巷为代表通过多条路径,在宋末为高峰的中原避难移民开拓岭南、散布世界各地,岭南中原后裔数量有一个多亿。这是中原人的幸运,也是华夏文明的幸运,岭南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原人的避难地。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由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的大规模移民很多,但唯独岭南的移民族谱最为发达完整,最为枝繁叶茂。家族宗法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例子就是明初的山西洪洞大移民,元末的战争造成中原地区人口凋敝赤野千里,明初政府将人口相对稠密的山西地区人民移民到华北、中原、江淮地区,这是一次数量众多范围广阔的强制性大移民。但是政府为了使移民在指定地点定居,在山西各地众多的家庭中抽人集中到洪洞县,再将原籍、血缘关系打散,形成一个个互不相识的个体押送到移民点落户定居。他们无力回乡也无法回乡,南于移民几乎全部是没有文字记录能力的农民,因此他们也没有办法用文字记述自己原本家族的历史和自己的经历,几代人后就只能形成“问我家乡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样的世代口述记忆了。尽管现在可能数以亿计的北方人相信自己和洪洞移民有着莫大的关系,尽管官方的史书对明初移民有着大量记载,尽管洪洞移民晚于岭南移民高峰一两百年,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够理清某个家族一代代的延续过程。然而,大多数的岭南世居汉族都有数百年完整的族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十代以上甚至二十代以上的祖先具体是谁,有过什么样为世人称道的业绩,这让所有非岭南世居者非常羡慕,对于那些关心自己来源的人来说这种内心深处的羡慕常常无以言表。

由此,我对岭南的历史充满了探究的热爱。这些年大体前往了地理历史意义上的岭南各处,包括广东的潮汕地区、梅州地区、河源地区、韶关地区、广州、佛山、南海、顺德、东莞、惠州、深圳、中山、珠海、澳门、江门、新会、茂名、高州、阳江、湛江、肇庆、封开,海南岛,广西的钦州、东兴、南宁、梧州、桂林、柳州、百色以及香港,还有越南的北部地区、中部地区。更广义的包括泰国的北部和马来西亚。  事实上岭南在地理上是一体的,古代历史是一体的。因此,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写了这本《岭南前事》。这本书内容时间跨度1500年,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尽我所能用简洁的方式表述出来,不妥之处,文责自负。

这是岭南在元代以前的故事,在此之后由于世界交往的增加,岭南作为中国的沿海地区更早更多地参与了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那些岭南人在南洋、美洲的移民故事更加异彩纷呈,如果能有机会再撰写这些故事,将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

芦海滨

2014年7月7日于珠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3:45:27